•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德國古典哲學“終結”的真實內涵

      2012-02-15 04:20:00楊天英中共河源市委黨校廣東河源517
      探求 2012年3期
      關鍵詞:唯心主義唯物主義費爾巴哈

      □楊天英(中共河源市委黨校,廣東 河源517 0 0 0)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一部不朽的著作。這部著作的標題被恩格斯冠以“終結”的字眼,其意義非常深遠。然而這部著作的“終結”含義指的是什么?從這部著作的書名《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以下簡稱《終結》)來看,顧名思義,這里講的是整個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而且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最后一位代表性的哲學家,費爾巴哈及其哲學為德國古典哲學劃上了句號。然而,我們現(xiàn)在需要進一步思考和說明的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是什么樣的哲學思想“終結”了?這種“終結”的真實的、具體的含義是什么?這是一個值得哲學研究者思考的課題。本文擬就這些問題作一探討。

      一、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是全部唯心史觀的“終結”

      (一)唯心主義歷史觀的產生和發(fā)展。唯心主義歷史觀是主張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這種世界觀認為主張人的主觀意志決定歷史的主觀唯心主義歷史觀和主張某種神秘的精神實體決定歷史的產生和發(fā)展,把社會現(xiàn)象及其發(fā)展的終極原因歸結為精神因素。其主要表現(xiàn)是: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理論前提出發(fā),把人們的思想動機、歷史人物的主觀意志或某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抹殺社會發(fā)展所固有的客觀規(guī)律,否認人民群眾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決定地位。唯心史觀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在奴隸社會時期,奴隸主思想家為了論證其階級統(tǒng)治的合理性,宣稱奴隸制是神創(chuàng)造的社會,是符合天命的社會。在封建社會時期,封建統(tǒng)治階級為了論證其統(tǒng)治歷史的合理性,鼓吹君權天授,皇帝自命為“天子”。唯心主義常常代表沒落的剝削階級的利益,掩蓋歷史發(fā)展的真相,它用主觀臆造的、人為的聯(lián)系代替社會歷史的真實的聯(lián)系,本質上是對社會歷史本來面貌的歪曲,對人類的認識、真理的發(fā)展起著阻礙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產生之前,歷史唯心主義曾在社會歷史領域中占統(tǒng)治的地位,并一度成為人類認識社會的主流世界觀。在德國古典哲學中,唯心主義歷史觀的發(fā)展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二)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德國古典哲學是指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資產階級哲學,它是西方哲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歷史階段。其創(chuàng)始人為康德,費爾巴哈是德國古典哲學的最后代表。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把客觀唯心主義思想推向歷史頂峰。他的哲學思想主要包括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三個部分。邏輯學是研究觀念(絕對精神)自我產生和發(fā)展的學說;自然哲學是研究觀念他在或外在化的學問;精神哲學是研究絕對精神由自然和社會的他在又回復到絕對精神自身的學說。邏輯學是其全部哲學的基礎,又包括“存在論”、“本質論”和“概念論”三個部分。在黑格爾看來,“絕對精神”是一切存在的基礎,在沒有出現(xiàn)世界之前就存在一個絕對精神,在有具體事物之前是個“無”,“無”里面有個“絕對精神”。然而“絕對精神”不是絕對的“無”,“無”只是沒有具體事物?!敖^對精神”一經“外化”就展現(xiàn)出一個“有”。一出現(xiàn)“有”之后,“絕對精神”就進一步發(fā)展和變化。在“存在論”中,“絕對精神”在邏輯學中從“純有”出發(fā),再到“無”→“實有”→“自為之有”,再推理出“質”→“量”→“度”。然后再到了無機、有機、生命,生命里面有植物、動物、人和社會。到人這個階段理念又返回到“絕對精神”上去。從“絕對精神”開始,“外化”成自然界、人類社會(國家→政治→宗教、哲學),最后又回到絕對精神上來。黑格爾哲學邏輯嚴密,把唯心主義歷史觀引向最高峰,開創(chuàng)了一個哲學時代。

      (三)馬克思恩格斯對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批判。唯心主義歷史觀盡管產生很早,而且經過黑格爾的建構,利用辯證法把唯心史觀思想推向理論的巔峰,但其畢竟是“頭足倒立”的。實際上,德國古典哲學以及以前的全部哲學,不管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在歷史觀上都是貫徹唯心主義路線——都是以思想、精神、動機去說明歷史、說明社會的——認為精神是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因素。舊唯物主義者曾經努力把唯物主義的觀點貫徹到社會歷史研究的領域,但他們僅僅用傳統(tǒng)的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去簡單地說明社會歷史,因此與他們的初衷相反,他們在歷史觀上陷入唯心主義的泥坑。黑格爾雖然用辯證法解釋歷史,指出了“過程的集合體”的偉大的基本思想,并且主張在人的思想、動機之外去尋找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和動因,但他找錯了地方,找到“絕對精神”、“絕對概念”,“從外面、從哲學的意識形態(tài)把這種動力輸入歷史?!盵1]黑格爾的歷史觀是辯證的但卻是唯心主義的?!昂诟駹柊褮v史觀從形而上學中解放出來,使它變成辯證的,可是他的歷史觀本質上是唯心主義的?!盵2]黑格爾的歷史辯證法思想無疑包含唯物主義的因素,是向唯物史觀的前進,這種“唯心主義體系也越來越加進了唯物主義的內容”,“黑格爾的體系只是一種就方法和內容來說唯心主義地倒置過來的唯物主義。”[3]黑格爾把社會歷史看作是“絕對精神”的運動、“外化”和體現(xiàn)的這種唯心主義的立場是不可取的??傊?,黑格爾、費爾巴哈哲學的這種“內在矛盾”,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代實際進程使社會關系的本質、社會發(fā)展的物質動因日益顯露的事實,都向人們昭示:傳統(tǒng)的唯心史觀應該“終結”了,唯物主義地辯證地解釋歷史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終結”

      (一)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在哲學史上,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靶味蠈W”最初的含義是指關于研究“存在的存在”的學問,所以“形而上學”也叫“第一哲學”。中國學者把“第一哲學”譯為“形而上學”主要是取自《易經》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形而上學”是指與辯證法相對立的,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有兩種不同層次的含義:廣義的形而上學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來解釋宇宙和現(xiàn)象的唯物主義哲學;而狹義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則是歐洲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唯物主義哲學。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發(fā)展的第二種形態(tài),其中以十七至十八世紀西歐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較為典型。例如,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認為“動物是機器”,而人體功能以機械方式發(fā)生作用。法國哲學家拉美特利,從物質具有運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基本觀點出發(fā),批判地繼承了R·笛卡爾的“動物是機器”的思想,進一步得出“人是機器”的結論。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于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世界上除了具有廣延的物體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東西。雖然,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斗爭中起過積極作用。但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存在重大缺陷:一是機械性。僅僅用力學尺度衡量一切變化和過程,把一切運動都歸結為機械運動。二是形而上學性。它不能把世界理解為處于不斷變化發(fā)展中的過程。三是不徹底性。它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的,而對社會歷史的看法卻是唯心主義的。而這三種缺陷在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二)德國古典哲學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德國古典哲學的最后代表費爾巴哈,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論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肯定自然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時間、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人能夠認識客觀世界;并對宗教神學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費爾巴哈在18 39年發(fā)表的《論哲學和基督教》中指出:“基督教事實上不但早已從理性中消失,而且也從人類生活中消失,它只不過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公開反叛當時的宗教神學觀念。他同年還發(fā)表了《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對黑格爾的唯心論作了分析批判。費爾巴哈認為,他認為人的思想和精神是附屬于肉體的人腦屬性,黑格爾的主要錯誤在于他把精神和思維看作一種脫離人腦而獨立的東西,把思維看作先天存在的東西。費爾巴哈還指出黑格爾所說的“絕對精神”,只不過是以理念、邏輯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上帝。黑格爾將“絕對精神”“外化”為自然的學說,只不過就是改裝了的上帝“創(chuàng)世說”,這“等于處女借圣靈而生救世主”。在18 41年發(fā)表的《基督教的本質》一書中,費爾巴哈從人本學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fā),闡明了宗教神學的秘密。費爾巴哈在該書中指出,人是現(xiàn)實的感性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理性、意志和情感(愛)是人的本質,或人的本性。人的本質不僅是宗教的基礎,也是宗教的對象。人對上帝的意識就是人對自己的意識,人對上帝的認識就是人對自己的認識。費爾巴哈在該書中還認為,上帝并非全知全能和無所不在,它的這些特性只不過是人的本質的虛幻反映。宗教是人類的精神之夢,是人的本質的異化,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而是人照著自己的想像創(chuàng)造了上帝。他認為克服這一矛盾的途徑就在于訴諸經驗的法庭,把宗教顛倒了的東西重新顛倒過來。在18 43年發(fā)表的《未來哲學原理》中,費爾巴哈明確地宣稱感性事物是絕對獨立的、神圣的和第一性的。人是自然的產兒,是感性的實體,是理性的尺度。感覺不僅使外在事物成為人的認識對象,而且使人作為感覺的對象而成為人自己的認識對象。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只有以人為主體和基礎才有意義,才是真理。費爾巴哈的這些唯物主義思想對于當時的哲學思想起到一個革命性的作用。但費爾巴哈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他的唯物主義依然是形而上學的,社會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盡管如此,費爾巴哈仍然把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推向舊哲學的巔峰。

      (三)馬克思恩格斯對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批判。在人類哲學思想的發(fā)展過程中,唯物主義哲學也在不斷前進。但到費爾巴哈為止的全部唯物主義哲學,主要的仍然停留在和局限于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是舊唯物主義。費爾巴哈的宗教哲學、道德論是抽象的、超歷史的、超階級的,是典型的唯心史觀。費爾巴哈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他本人討厭黑格爾哲學的“抽象王國”,他訴諸肉體的、真實存在的人,但他在觀察、研究人類社會時自己卻陷入了真正的“抽象王國”?!百M爾巴哈不能找到從他自己所極端憎惡的抽象王國通向活生生的現(xiàn)實世界的道路。”為什么呢?因為他離開了人的實踐活動、離開人的社會關系,他崇拜的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現(xiàn)實的人”。“他緊緊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話。無論關于現(xiàn)實的自然界或關于現(xiàn)實的人,他都不能對我們說出任何確定的東西?!盵4]這也就是說,“費爾巴哈對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對這一世界的單純的直觀,另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單純的感覺。費爾巴哈設定的是‘一般人’,而不是‘現(xiàn)實的歷史的人’。”[5]“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6]“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因為他在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論的領域內,沒有人們現(xiàn)有的社會聯(lián)系,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xiàn)在的這種樣子的周圍生活條件來觀察人們?!盵7]怎么克服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的缺陷,怎么走出費爾巴哈的“抽象王國”?恩格斯指出,出路只有一條,就是必須“從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轉到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人”,“必須把這些人作為在歷史中行動的人去考察?!薄百M爾巴哈沒有走的一步,必定會有人走的。對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費爾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會由關于現(xiàn)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的科學來代替。這個超出費爾巴哈而進一步發(fā)展費爾巴哈觀點的工作,是由馬克思于18 45年在《神圣家族》中開始的?!盵8]費爾巴哈哲學的這種“內在矛盾”——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心主義歷觀矛盾、在解決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上的“內容”和“形式”的矛盾——也是全部舊唯物主義的“內在矛盾”。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和社會歷史運動的現(xiàn)實進展,以及黑格爾辯證法思想體系的出現(xiàn),都向人們昭示:舊唯物主義應該“終結”了,唯物主義的形態(tài)轉變的時代已經到來了。“唯心主義一樣,唯物主義也經歷了一系列的發(fā)展階段。甚至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fā)現(xiàn),唯物主義也必然改變自己的形式;而自從歷史也得到唯物主義的解釋以后,一條新的發(fā)展道路也在這里開辟出來了?!盵9]

      三、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是“知識總匯”哲學的“終結”

      (一)作為“知識總匯”和“科學的科學”的哲學。什么是哲學?古代對哲學的定義為“知識總匯”;近代對哲學的定義為“科學的科學”;而馬克思將哲學定義為“世界觀”與“方法論”。然而,哲學一詞最早產生于古希臘,是由希臘文“菲羅”與“索菲亞”合成,直接翻譯為漢語是“愛智慧”的意思,其英文詞就是“Ph i l o s o p h y”,即“智慧、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之學,在19世紀經日本學者轉譯為中文的“哲學”。在古代,由于受到認識條件的限制,各種具體科學還處于襁褓之中,而哲學作為一種“愛智慧”的學問而得到較快的產生和發(fā)展。那時候的哲學包括了倫理學、政治學、神學、美學、物理學、化學、力學、化學、數(shù)學、邏輯學等等,哲學儼然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知識的總匯,還沒有提出和形成自己的獨立對象。可以說現(xiàn)在的一切具體科學都可以在古希臘哲學中找到其胚胎的萌芽。那個時候的哲學家也基本上是“全能”人才。正是由于古代哲學包羅萬象,在近代某些哲學家把哲學當成凌駕于一切科學之上的“科學之科學”。之所以古代哲學包羅萬象,近代哲學被看成是“科學之科學”,原因是那個時代具體科學尚處于搜集材料階段。而一些哲學家為了說明各門科學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描繪出整個世界的圖景,在沒有得到完備材料的情況下,用自己的哲學原理和邏輯方法來主觀地解釋世界一套“絕對真理”體系,并以此凌駕于一切科學之上,自稱為“科學之科學”。由于當時科學材料缺乏,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還不能正確地說明客觀世界的全貌,因此,這種哲學不得不用幻想的聯(lián)系去代替尚未知道的真實聯(lián)系,用抽象的思辨代替深入的具體的科學研究,其結果既束縛了各門具體科學的發(fā)展,也妨礙了哲學自身的發(fā)展。

      (二)德國古典哲學是“知識總匯”哲學的巔峰。德國古典哲學既是古代哲學“蓄水池”,又是近現(xiàn)代哲學思想的發(fā)源地,其內容包羅萬象。它提出的問題包括認識論、本體論、倫理學、美學、法哲學、歷史哲學、自然哲學以及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各種重大問題和范疇。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也是各領域的“通才”。以康德和黑格爾為例,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任講師十五年間,就曾任教自然地理學、數(shù)學、力學、工程學、倫理學、自然科學、物理學、雄辯學、邏輯學、形而上學等學科??档略?770年以前的著作《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主要研究自然科學,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云假說。1770年以后的著作《純粹理性批判》(178 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 8年)、《判斷力批判》(1790年)則是分別探討了認識論、倫理學以及美學的重大著作。受亞里士多德、笛卡爾、斯賓諾莎、歌德、盧梭、康德、費希特、謝林等人的影響,黑格爾哲學創(chuàng)造出了更龐大的哲學體系,涉及的對象和內容也更加廣泛,主要領域包括: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歷史哲學、政治學、美學、宗教神學、形而上學、認識論、辯證法等等。黑格爾的著作也以其覆蓋面之深廣而享有盛譽,其代表作品就有:《精神現(xiàn)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歷史哲學》、《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和《美學》等等。其《哲學全書》中的《自然哲學》分為《力學》、《物理學》和《有機物理學》三篇。在《力學》中黑格爾主要討論了空間、時間、運動、物質以及天體運動等問題;在《物理學》中考察了光、熱、聲、電、磁等物理現(xiàn)象和化學過程;在《有機物理學》中黑格爾研究了動植物的生命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以上的這些研究問題,有很多是現(xiàn)代科學家都還在探索的過程之中。毫無疑義,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象征著了十九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后世哲學流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知識總匯”哲學的批判。唯心史觀的“終結”,舊唯物主義哲學的“終結”,主要講的是“哲學特殊”(社會歷史領域,唯物主義哲學派別)。從《終結》的論述可以看出,恩格斯所講的“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還包含這樣一層含義:包括德國古典哲學在內的全部以往的哲學“終結”了;人類的哲學思維的形態(tài)、范式、方法必須進行時代的轉換。恩格斯是從人類哲學思維與時代發(fā)展的關系這個總體性的高度來提出、解決問題的,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唯物主義這一個派別的變革與發(fā)展;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指出:“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xiàn)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關于意識的空話將終止,它們一定會被真正的知識所代替。對現(xiàn)實的描述會使獨立的哲學失去生存環(huán)境,能夠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過是從對人類歷史發(fā)展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論的概括?!ぁぁぁぁぁみ@些抽象與哲學不同,它們絕對不提供可以適用于各個歷史時代的藥方或公式?!盵10]恩格斯在這里,是從歷史觀的角度來談“哲學一般”的變革的。將會失去生存環(huán)境的“獨立的哲學”,就是指在實證科學尚未真正形成的時代的那種充滿關于“意識的空話”和被自封為“提供可以適用于各個歷史時代的藥方或公式”的舊哲學形態(tài)。恩格斯在《反杜林論》(包括《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進一步明確地表達了這種見解。在這部著作中,恩格斯在概括了“現(xiàn)代唯物主義”在兩個方面的新見解(把歷史看作人類的發(fā)展過程,承認自然界同樣也有自己的時間上的歷史)之后,進一步指出:“在這兩種情況下,現(xiàn)代唯物主義本質上都是辯證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駕于其他科學之上的哲學了。一旦對每一門科學都提出要求,要它們弄清它們自己在事物以及事物的知識的總聯(lián)系中的地位,關于總聯(lián)系的任何特殊科學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仍然獨立存在的,就只有關于思維及其規(guī)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他一切都歸到關于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盵11]恩格斯在這里已經提出了舊哲學形態(tài)(“以往的全部哲學”,“凌駕于其他科學之上的哲學”形態(tài))解體、終結的必然性,即“關于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從舊哲學形態(tài)中分離出去的必然趨勢。任何想恢復這種舊哲學的企圖(例如恩格斯所批判的杜林的“世界模式”論等)不僅是多余的,而且是倒退。在《終結》中恩格斯又繼續(xù)提出和說明這種見解。他在批判黑格爾把建構無所不包的、最終完成的“絕對真理”體系作為自己哲學的任務的努力時,明確提出:“一旦我們認識到,“這樣給哲學提出的任務,無非是要求一個哲學家完成那只有全人類在其前進的發(fā)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么以往那種意義上的全部哲學也就完結了?!盵12]因為“這種歷史觀結束了歷史領域內的哲學,正如辯證的自然觀使一些自然哲學都成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樣。現(xiàn)在無論在哪一個領域,都不再要從頭腦中想出聯(lián)系,而要從事實中發(fā)現(xiàn)聯(lián)系了。這樣,已經從自然界和歷史中被驅逐出去的哲學來說,要是還留下什么的話,那就只留下一個純粹思想的領域:關于思維過程本身的學說,即邏輯和辯證法?!盵13]恩格斯的上述論斷,進一步明確地指出了“以往那種含義上的全部哲學”解體、終結的必然趨勢,舊哲學被實證科學“從自然界和歷史領域中驅逐出去”的必然趨勢。同時也向我們指出: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同時也意味著以說明全部存在、全部思維為己任,以構建無所不包的、知識總匯的、百科全書式的、最終完成的所謂“絕對真理”體系為目標的舊哲學的“終結”。

      總之,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是唯心史觀的“終結”、舊唯物主義的“終結”、人類哲學舊形態(tài)的“終結”?!敖K結”的這三方面的含義,又可歸納為兩個基本的層次:第一,從“哲學特殊”的層面看,是歷史觀領域的唯心主義的“終結”和唯物主義這一派別的舊形式的“終結”;第二,從“哲學一般”的層面看,則是全部人類哲學的舊形態(tài)、舊思維方式的“終結”。

      [1][3][4][8][12][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249.226.240.241.219.257.

      [2][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9.738.

      [5][6][7][9][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76.77—78.228.73—74.

      猜你喜歡
      唯心主義唯物主義費爾巴哈
      唯物主義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與“再生”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學家對德國唯心主義的闡釋與批判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2:40
      實踐唯物主義的三重辯護
      他者的批判與實踐思維方式的創(chuàng)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的重新解讀
      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看馬克思認識論的變革
      費爾巴哈與孔子“愛”的差異及當代意義
      費爾巴哈之火:一個現(xiàn)象學的分析
      哲學評論(2018年1期)2018-09-14 02:34:30
      淺談哲學的基本問題
      青年時代(2017年5期)2017-03-10 22:12:37
      “星座”的哲學探究
      哲學唯物主義不必擁抱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3:00
      施秉县| 澄江县| 米林县| 博罗县| 辽宁省| 晴隆县| 枝江市| 霍林郭勒市| 宁晋县| 保德县| 海淀区| 噶尔县| 巴南区| 常熟市| 林西县| 申扎县| 嘉黎县| 房产| 湘西| 革吉县| 资溪县| 陆川县| 射阳县| 响水县| 广平县| 邛崃市| 五河县| 南澳县| 吉林省| 边坝县| 行唐县| 合阳县| 同江市| 延川县| 彭阳县| 明水县| 陆丰市| 房山区| 镇安县| 定兴县| 无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