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2010年秋季,甘肅省推行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這次新課程實驗的宗旨是通過深層次的課程理念和課程制度的創(chuàng)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使每一所學校成功,使每一位學生成功,是本次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這意味著我國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眾教育。面對新形勢,我們深知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意義深遠。作為肩負崇高使命的一線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明確新任務;精心組織,研究新對策;科學安排,探索新思路;積極反思,發(fā)現新問題。
一、實驗具體情況
1.明確改革目標
我們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大力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首先認真研讀課程標準,通讀新編教材,明確教學目標任務,系統(tǒng)掌握教材的編排體系和意圖,使課堂教學改革始終能按照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目標進行。
2.轉變教學觀念
(1)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課改成敗,系于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改變教學方式,規(guī)范教學行為是新課程對教師十分緊迫的要求。然而,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到底怎么改,沒有現成的答案,也沒有可遵循的模式,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只能靠教師在探索中解決。這就對實驗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在學校的組織下到蘭州參加新課改觀摩、交流活動,并邀請教改方面的專家來學校作專題講座,各教研組也積極組織教師邊學習、邊研究、邊實驗。安排了新課改示范課,開展了“人人上好一堂公開課”等教學活動,人人努力尋找適合自己教學實際的模式和方法。
(2)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新課改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在教學的組織上,應盡可能多調動學生主體的自覺性、自主性、主動性,要增強學生交流、合作、分享的意識。所以在實驗中,沒有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與“學生”,教師一改過去高高在上的師者風范,與學生談笑風生,學生也由虛心聆聽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了積極參與者,大家都是平等的,通過平等的對話引發(fā)心靈的交流、思維的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學校組織了“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的專題研討會,各實驗班組織了“新課程怎樣學”的主題班會,引導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3.堅持教改原則
(1)以“活動”為主,不“鎖住”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體驗知識、培養(yǎng)能力。
(2)以“發(fā)現”為主,不“代替”學生,啟發(fā)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從而達到認識事物,掌握知識的目的。
(3)以“鼓勵”為主,不“限制”學生,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目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大膽地想、大膽地說、大膽地做。
二、體驗與反思
1.加強教材的整合
網絡時代的教學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有著很大的區(qū)別,教師不能只是圍著書本,為教書而教書,必須具備整合教材的能力。教師要處理好教材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要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合理的定位,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地分配組合,還要樹立大教學觀,以點帶面,旁征博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注重活動的實效
新課程倡導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有許多活動,看似進行得熱熱鬧鬧,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活躍,實則流于形式,學生并沒有實實在在的收獲。筆者曾聽過一節(jié)省級示范課,上課內容是《皇帝的新裝》,教師讓學生花了很長時間反復表演皇帝試穿新裝的情形,學生和聽課老師笑成一片,但課后一想,當時的情景除了搞笑以外,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呢?所以活動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應該有效地利用各種活動形式,讓學生自覺地發(fā)現問題,主動地解決問題,既獲取新的知識,又獲得某種能力。
3.落實訓練的目標
每一節(jié)課都是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實施的,所以每一節(jié)課都會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有些課以學生的自主實踐、自主發(fā)揮為主,有些課以教師的點撥訓練為主。但不管是怎樣的課型,都不能擺花架子,也不能走過場,應該將目標任務落到實處,讓學生學有所獲,學以致用。
4.規(guī)范媒體的使用
網絡時代,多媒體教學被廣泛應用,是新課改一道亮麗的風景,甚至不用多媒體就不能很好地體現新課改的理念。但在教學實施中,一些教師盲目追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濫用多媒體,使教改走向了誤區(qū)。現代教學媒體的確可以更形象更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渲染課堂氣氛,加大教學容量,但它不可能代替教師的說與寫,更代替不了學生對文字的體驗和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5.把握評價的分寸
教師的一句話可能會改變一個學生的命運,所以教師要慎用評價語,一味地表揚會讓學生膩煩,一味地批評也會打擊學生的信心。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給予不同的評價,有賞識、有激勵、有批評、有誘導,讓每個學生樂于接受,并及時反省自己的行為。
總之,課改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開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師生提供了展示創(chuàng)造才華的平臺,成績是喜人的,但也帶來了許多的困惑,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困難,一如既往,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再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