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雄
(廣東商學院,廣州510320)
后殖民語境中的翻譯發(fā)揮著多重功能:第一,作為殖民化的工具,構(gòu)建殖民者的文化身份,這與市場、機構(gòu)的顯性和隱形控制相關(guān)聯(lián);第二,在殖民主義時代結(jié)束之后,成為維護文化不平等的“避雷針”;第三,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過程的工具,翻譯成為被殖民者用來抵抗殖民、擺脫殖民者的枷鎖和削弱文化霸權(quán)的途徑。(Robison 1997:31)后殖民翻譯理論代表人物尼蘭賈娜等持“翻譯作為帝國的殖民工具”的觀點(Niranjana 1992:21);代表人物巴西坎波斯(Haroldo de Campos&Augusto de Campos)兄弟的食人主義(cannibalism)則持第三種觀點。面對上述殖民與反殖民的雙峰對峙,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探索民族文化融合的途徑。有學者指出,未來翻譯研究“應(yīng)重視各文化資本構(gòu)成的文本,把握克服文化融合障礙的方法,”“必須找到一種如何翻譯它者文明中文化資本的途徑,”“調(diào)查不同文化資本跨越文化疆域的模式”。(Lefevere& Bassnett 2001:10-11,138)本文試圖結(jié)合“第三空間”,考察后文化資本的流通方式及其制約因素,探索去殖民化和文化資本跨越疆域的運作方式,進一步拓展文化構(gòu)建、文化融合與發(fā)展的途徑。
后殖民代表人物霍米·巴巴曾指出,“在文化翻譯的過程中,會打開一片‘填隙式空間’(interstitial space)、一種填隙的時間性,它既反對返回到一種始源‘本質(zhì)主義’的自我意識,也反對放任于一種‘過程’中的無盡的分裂的主體”(Bhabha 1994:112)。這里的填隙的、雜合的(hybrid)和居間的空間(in-between space)也就是“第三空間”。巴巴指出,文化的“我者”與“他者”需要通過“第三空間”來實現(xiàn)交流,這個“第三空間”不僅反映語言的一般條件,也反映了話語的特定內(nèi)涵,而這個內(nèi)涵囿于自身所無法意識到的。(Bhabha 1995:207,孫會軍 2005:175)“第三空間”是文化異質(zhì)得到傳播的前提,它可以化解沖突和不穩(wěn)定因素,并瓦解兩極對立的政治壁壘。根據(jù)巴巴的觀點,所謂“文化定位”,“既不是定位在后殖民地宗主國文化的普遍性上,也不是完全定位在弱勢文化的差異性上,而是定位于介于兩種文化之間的‘第三空間’”。(孫會軍2005:176)第三空間“既非這個也非那個(我者或他者),而是之外的某物”,它致力于突破種族差異、階級差異、性別差異和傳統(tǒng)差異中文化認同的“閾限”(liminal)。這個閾限是一個雜合的場所,它見證了文化意義的生產(chǎn),并與雜合共存?!拔幕顒拥臈l款,不論是對抗性的還是契合性的,都是在演現(xiàn)中被生產(chǎn)出來的。對差異的表述決不能被草率地解讀為固著于傳統(tǒng)中事先給定的種族或文化特性的反映。從少數(shù)族裔的視角來講,差異的社會發(fā)聲是錯綜復(fù)雜、流動不居的協(xié)商,它尋求授權(quán)與出現(xiàn)于歷史轉(zhuǎn)型時刻的文化雜合性”。(Bhabha 1994:2,生安鋒2004:28-29)第三空間正承擔著協(xié)商各民族文化的差異以及因差異而導致的文化沖突和文化對抗,為跨語際的異質(zhì)文化間的爭奪提供可對話的“居間”。
顯然,第三空間中的文化既不是原語文化也不是譯語文化,而是融合兩種文化的雜合體,而且,強調(diào)殖民文化與被殖民文化相互滲透的特征。換言之,翻譯是一種文化間性(in-betweenness)的行為,這種間性不是簡單的將兩種文化或語言相加,而是在雜合的基礎(chǔ)上構(gòu)建新的文化形式。第三空間承擔這種間性功能,它“既不是自我文化,也不是它者文化,既不是‘原語’,也不是‘譯語’?!鼘⒎g活動看做是互動的過程,是矛盾凸顯和尋求合作空間的交匯處。在第三空間中的協(xié)商被看做是作為文化傳播媒介的譯者和其他委托人對譯文的接受進行討論和處理翻譯的場所?!豢醋鍪强缥幕蜕鐣拥臐撛谛问剑@個空間以啟發(fā)式手法形象地演示翻譯的轉(zhuǎn)換過程以及與相伴著的語境和這些轉(zhuǎn)換涉及的條件所發(fā)生的變化”。(Wolf 2002:188-190)顯然,“第三空間”不僅僅作為不同文化之間的場所和條件,還是促進特定文化的非同質(zhì)性(non-homogeneous)交流的策略。
翻譯作為文化資本運作的主要途徑,是一種跨文化行為,不僅構(gòu)建自身話語而且傳播文化資本、建構(gòu)文化資本和民族文化,進而促進民族間文化的融合與創(chuàng)生。文化資本包括體化文化資本(embodied)、物化文化資本(objectified)和機構(gòu)文化資本(institutionalised)三大類。(Bourdieu 1986:47)體化文化資本指一套內(nèi)化的語言、技能、情趣、行為和知識系統(tǒng),通過生物體本身表現(xiàn)出來,如知識、技能、語言、情趣等;它包括語言資本(linguistic capital),即掌握某一種語言,作為一種交際手段和表述方式。物化文化資本指可傳遞的、以實物形式體現(xiàn)的物品,如譯作、圖書、各類媒介。機構(gòu)文化資本指學術(shù)資格、獎勵等各類機構(gòu)認定的資格證書。(劉永兵 趙杰2011:123)換言之,文化資本主要存在于精神、文化及機構(gòu)等領(lǐng)域,體現(xiàn)文化的主體化、客體化與機構(gòu)化等特征,是社會體系中的一種存在形式。我們認為,翻譯文化資本指翻譯、翻譯行為與譯作所承載的隱形或有形的資本,包括翻譯自身及其載體,且應(yīng)在人類生存的社會里得到正確的流通。
“就翻譯文本而言,無論其目的是為了提供信息、娛樂,或者兼顧兩者,或者實施勸諭等功能,它均被看作是某一文化或‘世界文化’的‘文化資本’。文化資本可以通過翻譯的方式在各民族文化之間以及某一特定的文化當中得到交流、傳播與接受。”(Lefevere&Bassnett 2001:41)“翻譯文本一旦被看做是文化資本,它將以多種形式不斷影響其他類型的文化資本。”而且,“正是文化資本使翻譯明顯地被看做具備建構(gòu)文化的功能,它可以通過文本間的文化資本的協(xié)商來實現(xiàn)這種構(gòu)建;當然,也可以借助翻譯策略,使一個文化語境中的文本滲透到另一文化文本中,并在它者文化中發(fā)揮文化構(gòu)建的作用?!?Bassnett&Lefevere 2001:5-7)文化資本在跨越民族疆域以及流通、傳播和接受的過程中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約:“1)需要,指讀者需要或聽眾需要;2)翻譯的贊助人或發(fā)起人;3)原語和譯語文化、語言所擁有的相關(guān)聲望”。(Lefevere&Bassnett 2001:44)當然,諸如譯者動機、規(guī)范、詩學、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以及各種翻譯選擇均可能影響文化資本的運作。后殖民語境、文化帝國語境中的翻譯活動更顯著地受到文化霸權(quán)、文化帝國等因素的干涉,致使翻譯活動中出現(xiàn)了不平等的語言、文化交流。受到各種因素制約的文化構(gòu)建要求我們思考文化資本運作的有效方式。
翻譯在文化構(gòu)建的過程中受到諸如主流文化、主流規(guī)范、意識形態(tài)、贊助人等翻譯主客體代理的干涉,因此不同歷史時期呈現(xiàn)各具特色的文化資本運作模式,以及多樣的文化構(gòu)建目的。就中國翻譯傳統(tǒng)而言,粗略地看,文化資本運作的動機模式可以歸納為“弘揚宗教型”、“科技會通型”、“興國啟民型”等,并采用“文化順應(yīng)型”和“文化會通型”、“借題闡發(fā)型”等翻譯模式。西方翻譯史也證明了各時期文化資本的運作方式和目的具有共性、異性或多樣性。例如,愛爾蘭文學的后殖民翻譯在殖民主義時期,譯作以英國規(guī)范為指向,迎合殖民者的文學規(guī)范和品味,刪除和壓制那些不符合英國規(guī)范的但具有愛爾蘭特色的文化。在民族主義時期,愛爾蘭民族主義者認為,愛爾蘭文化完全符合英語文學的規(guī)范,并非如殖民者所貶低的那樣庸俗不堪。在非殖民化時期,力求以真實的面目展現(xiàn)愛爾蘭文學和文化,拒絕以任何理由對原語文化進行刪改。(Tymoczko 1999)顯然,在不同的翻譯語境有相同的、相似的或各異的翻譯選擇或文化取向。就殖民文化話語構(gòu)建而言,翻譯是在意識形態(tài)的操控下被強權(quán)者所利用,其運作方式是多樣的。根據(jù)尼蘭賈娜的舉例,英譯作品通過改寫來構(gòu)建“東方”形象,并以之代表“真實”(reality),將殖民者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強加于人。(Niranjana 1992)以上表明,一方面殖民者在實施文化資本運作時要求被殖民者學習或模仿帝國文化,遵循殖民帝國的價值觀、詩學、規(guī)范等,翻譯成為強勢文化向弱勢文化輸出文化資本、經(jīng)濟資本的統(tǒng)治工具。另一方面,被殖民者在模仿或吸收殖民者文化的同時,以“本土”文化抵抗殖民者的主流文化,豐富自身的文化構(gòu)建。
若將翻譯作為“去殖民化”的文化資本運作工具,其目的是消解他者文化帶來的顯著沖擊,且在妥協(xié)、吸收的過程中豐富和發(fā)展本土文化。例如,巴西坎波斯兄弟的食人翻譯理論將翻譯視為食人的方式,視翻譯為一種獲取力量的行為,通過吞噬自己的敵人或尊敬的人,從中獲取力量;一種滋養(yǎng)行為,即生命力量源于“吞噬”原文,使譯文從中獲取語言和文化營養(yǎng);一種積極的行為,原文通過翻譯后得以重生;一種輸血行為,譯文從原文中吸取血液,使原語文本注入新的活力。(Munday 2001:136-137)在這場后殖民世界的變革和斗爭中,被殖民者通過翻譯的創(chuàng)作使自身從殖民主義中擺脫出來,改變歐洲中心主義的歷史觀,為建立新的世界和變革注入源泉,不斷構(gòu)建和豐富自我文化身份。
上述表明,文化資本的輸出與輸入具有操控、壓制、抵抗、妥協(xié)、順應(yīng)等特征,其文化構(gòu)建并非是機械地和簡單地進行。面對語言、文化不平等的兩極,針對如何使各民族的文化資本運作獲得互動與交流的場所,實施文化構(gòu)建并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一些學者提出自己的見解。例如,基于歐美的翻譯語境,韋努蒂提倡“異化”或“抵抗”式的翻譯方式來處理民族中心主義等問題;尼蘭賈娜試圖通過“重譯”(retranslation)的方式翻譯印度人及其他被壓迫民族的文本,以改寫殖民主義的“屬下”形象,以推進去殖民化的進程。(Robinson 1997:89-92)巴巴則將“第三空間”引入文化資本的運作中,致力于推動“他者”與“我者”的文化融合。“第三空間”的翻譯具有“可翻譯的”(translational)和“跨民族的”(transnational)特征,文化資本的高效流通要求靈活地運用雜合等翻譯策略。
“雜合”是“殖民權(quán)力生產(chǎn)力的標志,表現(xiàn)它不斷變換的各種力量和穩(wěn)定因素,作為一種策略性的方式抵抗壓制的過程?!?Bhabha 1994:112)雜合的過程是“不同種族、種群、意識形態(tài)、文化和語言互相混合的過程”(Bhabha 1994:55),是殖民地和弱勢文化顛覆、瓦解文化霸權(quán)的一種抵抗性策略,不過,這種抵抗并非是直接的簡單的否定或拒絕,而是一種話語、文化的雜合,它賦予新的內(nèi)涵,成為意義與表述的新形式。顯然,它是兩種文化或多元文化的妥協(xié)結(jié)果,也是跨文化障礙的自然結(jié)果。雜合的新內(nèi)容也許不可辨認(unrecognizable),以至模糊了宗主國的語言、文化與殖民地語言文化之間的界限。由雜合構(gòu)建起來的第三空間,動搖關(guān)于“霸權(quán)”、“始源”(originality)的信念,旨在瓦解帝國主義話語所隱含的優(yōu)越性。文化資本正是借助一個模糊的、發(fā)聲的“第三空間”,依靠多樣的翻譯策略或形式來跨越民族疆域,使各民族文化資本擁有可溝通與傳播的場所。
廣而言之,翻譯常被看做是雜合認同的過程,或者說,所有的譯作都是混合體,因它保留原語的一些或全部特征,另外,它經(jīng)歷多方的合力書寫,是贊助人、讀者、譯者、代理人、交際雙方的語言和文化地位等因素共謀的結(jié)果。因此,文化資本運作不僅要求順應(yīng)性地使用翻譯策略,還應(yīng)關(guān)注其他的互文關(guān)聯(lián)層面,包括語言、文化的差異、讀者的接受性、贊助人、意識形態(tài)、權(quán)力、詩學、規(guī)范等對文化資本構(gòu)建的影響。在第三空間的觀照下,意識形態(tài)、贊助人、語言等翻譯層面的重要性已被重新分配。落實在語言層面,語言的重構(gòu)旨在為深層的身份認同和文化重建,因為“語言就是人,人就是語言”(李洪儒2007:11);語言必然具有民族性和社會性,與歷史、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族、心理等各個層面相關(guān)聯(lián)。翻譯中的語言民族主義不利于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也不利于本土語言和本土文化的豐富與發(fā)展,并威脅到語言與文化的存在與發(fā)展。后殖民的語言民族主義表現(xiàn)為過分地強調(diào)本民族語言的獨立性和純潔性,以及優(yōu)越性,因此,文化資本的運作必然要改變本土語言和后殖民世界強勢語言(例如英語)的不平等狀況。西方強勢文化方輸入弱勢文化的行為中應(yīng)保持原語文化資本的語言異質(zhì);而對殖民地輸入強勢文化資本而言,則應(yīng)對占主導地位的語言、文化進行理性處理,使西方語言或文化適當“本土化”,使兩種語言達成融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殖民化的沖擊。
翻譯長期被置于西方文化中心(Occidentalism)的框架中,在實施民族文化構(gòu)建的過程中,文化資本運作要求剝?nèi)ッ褡逯行闹髁x的標簽,雙方展開協(xié)商與對話?!捌浣Y(jié)果既可以避免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吞并,還可以避免弱勢文化變成新的強勢文化”(孫會軍2005:176),避免形成新的殖民語言和文化帝國。在這樣的理念觀照下,同樣可以避免強勢文化資本吞并弱勢文化資本。即使在文化帝國或文化全球化的語境中,文化資本的運作要求沖破固有的文化霸權(quán)或文化封閉,防止“民族中心論”或者“單一文化論”,避免“一種文化控制它者文化”,倡導多元文化共存。文化“全球化”時代促使文化及文化資本不斷走向國際化,這并非意味著文化的單一性或一致性?!暗谌臻g”本來就隱含介入(intervention)的角色,要求兩極之外他者的介入;同樣,文化資本的運作也要求兩極之外的他者介入,以消除文化的二元對立(cultural binarism)。而且,文化資本是翻譯多元主客體聲音的混合體,要求翻譯的主客體超越巴巴的“第三空間”,進入更高層次的和合文化空間,消解文化異質(zhì)在接觸與融合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不一致性。
在后殖民的自然產(chǎn)物“第三空間”的啟發(fā)下,當代的文化資本運作應(yīng)打破二元對立的文化模式與觀念,削弱邊緣-中心文化的相互滲透,要求在原語文化資本和譯語文化資本之間構(gòu)建和合的文化生態(tài)空間,使“他者”與“我者”文化實現(xiàn)協(xié)商式翻譯。這種和合文化生態(tài)理念具有文化交互性(interculturality)的特征,讓各民族文化資本既是給予者又是接受者,指向文化資本運作的終極目的,即通過翻譯作為文化資本的運作,使各民族文化通過翻譯達成會通、融合與創(chuàng)新,實施文化構(gòu)建,甚至超越自身或他者文化。對中西文化資本融合的途徑與目的,徐光啟是這樣論述的:“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轉(zhuǎn)引自陳???992:64)。因此,在推動文化資本跨越民族疆域并實施文化建構(gòu)的過程中,我們應(yīng)站在溝通原語文化與譯語文化的立場,遵循“諧同和異”的翻譯原則,以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對待各種異域語言和文化。(朱安博2011:120-123)值得重視的是,實施民族文化構(gòu)建的文化資本運作必須有翻譯倫理的介入,即翻譯主體應(yīng)遵循各種翻譯倫理或翻譯行規(guī),并對翻譯主客體代理或代理人負責,合理實施互文順應(yīng)的翻譯選擇,使翻譯文化資本在實現(xiàn)最大化效益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滿足各翻譯主、客體的期盼。
“第三空間”一方面幫助弱勢文化或邊緣民族擺脫身份壓制和文化遏制,另一方面驚醒強勢文化意識到其自身文化的異質(zhì)性;促使文化資本跨越民族的疆域,使文化協(xié)商與文化融合獲得發(fā)生的場所。雖然“第三空間”是殖民地語言和文化與宗主國主導的語言和文化之間對峙的結(jié)果,但是這種觀念啟發(fā)當代文化資本如何在不平等或不平衡的文化、經(jīng)濟、權(quán)力關(guān)系中實施文化交流。在當代文化全球化的語境中,文化資本的理想運作與流通不僅要突破二元對立的文化意識和文化模式,還應(yīng)超越譯語文化語境的讀者需求、語言和文化的地位、贊助人以及意識形態(tài)、詩學、規(guī)范等因素的制約;要求各文化實體持開放的胸懷,本著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文化態(tài)度,共同構(gòu)建相互共存、相互協(xié)商的空間。當代的文化構(gòu)建必然要求我們以超前的文化意識、文化政策來引領(lǐng)翻譯文化資本的輸入和輸出,以和合的語言生態(tài)和文化生態(tài)理念引導多元文化的世界,尋求和合發(fā)展的空間,合力創(chuàng)出一條通向各民族文化融合、創(chuàng)生與發(fā)展的大道。
李洪儒.意見命題意向謂詞與命題的搭配——語言哲學系列探討之六[J].外語學刊,2007(4).
劉永兵趙 杰.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外語教育研究與理論建構(gòu)的社會學視角[J].外語學刊,2011(4).
生安鋒.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4.
孫會軍.普遍與差異[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朱安博.翻譯中的“同”與“異”之辯[J].外語學刊,2011(5).
Bhabha,H.K.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4.
Bourdieu,Pierre.The Forms of Capital[A].In J.G.Richardson.Handbook for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C].High Wycombe:Greenwood Press,1986.
Lefevere,A.& S.Bassnett.Where are we in Translation Studies[A].In S.Bassnett & A.Lefevere.(eds.).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Shanghai:SFLEP,2001.
Munday,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1.
Niranjana,Tejaswini.Sitting Translation:History,Post-structuralism,and the Colonial Context[M].Berkeley& Los Ang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Robinson,Douglas.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 Jerome,1997.
Tymoczko,Maria.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M].Manchester:St.Jerome,1999.
Wolf,Michaela.Cultural as Translation — and Beyond Ethnographic Models of Representa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A].In T.Hermans.(eds.).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I[C].Manchester:St.Jerome,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