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郭沫若文藝性散文中的模糊語言與翻譯研究

      2012-03-19 22:37:47
      外國語文 2012年3期
      關鍵詞:漢英郭沫若譯者

      張 慧

      (樂山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郭沫若的文藝性散文主要集中在20世紀20年代和40年代,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郭沫若用散文描繪了一種自然景物與人的思想情感相融合的詩情畫意和田園牧歌。張培基教授的《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2010)“為中國學者深入研究翻譯理論與技巧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實例”,也為外國人研究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中國一大批杰出作家的思想“鋪了一條近路”(朱曼華,2000:61-63)。該書收錄的若干篇郭沫若文藝性散文充盈著具有審美特質(zhì)的模糊語言,創(chuàng)造出一個郭沫若特有的散文世界。張培基教授的英譯文完美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實質(zhì)。

      1.模糊語言與“異”

      郭沫若20年代的散文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濃郁的傷感抒情色彩和優(yōu)美親切的藝術風格”(李生濱,2001:54)。《路畔的薔薇》、《水墨畫》、《墓》等反映了作者既苦惱于現(xiàn)實生活的困頓和選擇,又不肯放棄自己的理想追求的思想狀態(tài)?!斑@種復雜的思想和心理充分地投影在詩情畫意的描繪中,顯現(xiàn)出凄婉、含蓄的語意氛圍”(李生濱,2001:51),使作品具有一種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叩動著每一位讀者的心弦。

      郭沫若40年代文藝性散文的主要內(nèi)容仍然是對時代或直接或側(cè)面的反映,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精神?!皶r代風云融進了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奔突著不可遏止的戰(zhàn)斗激情”(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977)。其中的短篇把瞬間感受的事物簡潔地勾畫、營造出優(yōu)美生動的意境和旨趣,長篇則平易自然地記述日常生活的經(jīng)歷,在樸實的行文里透出詩意。

      郭沫若散文中的許多意象都來源于日常生活所見,并富于這些意象以生活的氣息和獨特藝術的表現(xiàn),模糊詞語的使用增強了意象的感染力,勾勒出一種自然景物與人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詩一般的意境?!栋装l(fā)》里慧心姑娘讓作者“許久儲蓄在心里的詩料,今晨在理發(fā)店里又浮上了心來了”;在《路畔薔薇》中“昨晚上甜蜜的私語,今朝的冷清的露珠……”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的寂寞和與惆悵;《夕墓》中,作者從簡樸的鄉(xiāng)居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歡愉的音波,在金色的暮藹中游泳”;《水墨畫》描繪出“紅磚砌成的高聳的煙囪上,冒出了一筆灰白色的飄忽的青煙……”(轉(zhuǎn)引自張培基,1999:157-170),隱藏在作者心靈深處的凄涼的情趣流瀉于筆端。劃線部分的模糊語言,即“表達模糊概念的詞語”(黎千駒,2006:23-29),更是擴大了描寫的藝術空間,創(chuàng)造了一種幽隱朦朧、韻致深遠的模糊美的意境。

      張培基教授對這些模糊詞語中“異”的調(diào)處成功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藝術意境。模糊詞語中的“異”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和文化兩個方面?!爱悺钡恼{(diào)處理論重視譯者在翻譯中的主動性和能動作用,認為“‘異’的調(diào)處是翻譯的核心任務”(Peeters,1999:21)。翻譯是譯入語讀者通過譯者與原文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譯者不僅要解決對話雙方語言上的不同,更要處理其在社會文化上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對文化之“異”和對語言之“異”所進行的調(diào)處是緊密相關的,且前者主要通過后者表現(xiàn)出來。

      2.表顏色范疇的模糊詞語

      (1)薔薇的花色還是鮮艷的,一朵紫紅,一朵嫩紅,一朵是病黃的象牙色中帶著幾分血暈。(轉(zhuǎn)引自張培基,1999:157)

      譯文:They were still fresh in colour.One was purplishred,another pink,still another a sickly ivory-yellow slightly tinged with blood-red.(張培基譯,1999:158)

      顏色詞在漢、英語中都屬模糊語言,都有外延邊界不明晰的特性。但由于不同民族的不同生存環(huán)境,漢英文化對顏色的感受也不相同,這種差異在漢英語言中得到了反映,漢譯英時既要整體上把握并盡量再現(xiàn)原文的色彩,又要從微觀處進行調(diào)控,體現(xiàn)出漢英語言對顏色認知的差異。張培基教授對“紫紅”、“病黃的象牙色”和“血暈”采用了模糊—模糊的翻譯策略,分別直譯為:“purplish-red”,“sickly ivoryyellow”和“blood-red”;薔薇的色彩在不同的譯文讀者腦海盡管不盡相同,但讀者對薔薇的喜愛和憐惜卻大致一樣。原文中的“嫩紅”是指“顏色淺”(中國社科院語言所,1999:921),“嫩”與“紅”的搭配構成超常組合,使“嫩”的表義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澳邸迸c顏色詞搭配常見的譯例有:嫩黃色→bright yellow,嫩綠→light,soft green(吳光華,1999:1204)。用來修飾基本顏色詞的“bright”,“l(fā)ight”或“soft”增加了基本顏色詞的模糊性。譯者將“嫩紅”組合用基本顏色詞“pink”替換,表面上看不如bright(light,soft)red忠實于原文,但模糊度減小了,反而符合英語語言在描繪方面相對直觀精細的特點。譯者用歸化策略譯為“pink”并與“purplish red”和“blood-red”形成較為鮮明的對比,減少了原文色彩的模糊度,更符合譯入語讀者對顏色的認知習慣。

      (2)這雞雛們真是可愛,有蔥黃的,有黑的,有淡黑的,有白的,有如鵪鶉一樣駁雜的,全身的茸毛如像絨團,一雙黑眼如像墨晶,啾啾的叫聲真的比山泉的響聲還要清脆。(轉(zhuǎn)引自張培基,2010:67)

      譯文:The baby chicks were just lovely.Some were yellowish,some black,some grey,some white,and some motley like quails.They were fluffy like balls of cotton wool.Their eyes were jet black.Their pippings were even more pleasant to the ear than the bubbling of a mountain spring.(張培基譯,2010:72)

      原句中的“蔥黃”和“淡黑”的模糊限制語在譯文中都被省去,分別譯為“yellowish”和“black”,減少了原詞語的模糊程度;“黑的”“駁雜的”是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基本顏色詞,直譯為“black”和“motley”。因英語文化中有“白發(fā)→grey hair”的表達方式,故原文中的“白色的”歸化為“grey”,“墨晶”譯為“jet black”,以實物顏色詞和顏色詞相配合的形式出現(xiàn),甚為地道(朱曼華,2000:62)。

      從上面的譯例可以看出,譯者對顏色詞采用的歸化策略是譯者照顧譯入語語言習慣、讀者審美心理對“異”進行調(diào)處的結(jié)果。目的論的觀點可以很好地闡釋譯者這種翻譯策略的選擇。目的論認為:“譯者整體上的參照不應是譯出語文本及其功能,而應是在譯入語文化環(huán)境下譯入語文本要具有的功能。譯入語預期的功能,或翻譯目的是由翻譯對象決定的,翻譯對象也為譯者的選擇提供了衡量標準”(Dollerup & Loddegaard,1992:39)。

      (3)四月初間我來的時候還沒有抽芽,樹身是赤裸著的,我們不知道它的名字。我們猜它是栗樹,又猜它是柿子樹。但不久漸漸轉(zhuǎn)青了,不是栗樹,也不是柿樹。我們問鄰近的人,說是菩提樹。(張培基,2010:67)

      譯文:When I first came here early last April,the tree,with a bare trunk,had not yet put forth buds,and we didn’t even knowit by name.We guessed it to be a chestnut or persimmon tree.Soon afterwards,as it was turning green,I found it to be neither a chestnut nor a persimmon tree.However,my neighbours,upon my inquiry,told me it was a linden tree.(張培基譯,2010:71)

      “青”為藍色或綠色黑色(中國社科院語言所,1999:1028)。從上下文可以看出,菩提樹四月間“還沒有抽芽……”“不久漸漸轉(zhuǎn)青了”,所以“青”不可以理解為“藍色”或“黑色”,譯為“green”才準確。譯者以原文文本為依據(jù),采用了模糊—模糊的策略。模糊翻譯理論認為:“翻譯語言中的轉(zhuǎn)化過程就是用譯文語言的模糊性功能取代原文的模糊性功能的過程。在翻譯過程中,就單個詞而言,有的可能要多少喪失點原意。這正是……所必需的?!?方夢之,2004:197)“青”在漢語語言中的多義性造成了它具有極大模糊的特性,這種情況在英語中卻不存在,所以譯為“green”,盡管是模糊—模糊,但還是“可能要多少喪失點原意”,即“青”變得相對精準了。從“青”的英譯中,我們可以看到影響“異”調(diào)處的又一個因素——原文文本。

      3.表數(shù)量范疇的模糊詞語

      漢英兩種語言中都存在表示數(shù)量的模糊詞語,模糊數(shù)量詞的翻譯策略也讓我們看到影響“異”的諸因素及譯者在其中所做的平衡。

      (4)我們的兩匹母雞和幾只雞雛,先先后后地從鄰寺的墓地里跑回來了。(張培基,1999:162)

      譯文:Our two mother hens and their∧ baby chicks were scurrying homewards one after another from the grave-yard of the nearby monastery.(張培基譯,1999:163)(注:譯文中的∧為本文作者所加)

      原文中的模糊數(shù)詞“幾只”并無實質(zhì)內(nèi)容,譯者采用“零”翻譯進行省略并依據(jù)英語多代詞的特點,在“baby chicks”前增加了“their”,使譯語語調(diào)平緩,“and”前后的結(jié)構也獲得了平衡。

      (5)紅磚砌成的煙囪口上,冒出了一筆灰白色的飄忽的輕煙……(張培基,1999:170)

      譯文:Its towering red-brick chimney was giving off wisps of greyish smoke.(張培基譯,1999:171)

      原文中的模糊數(shù)詞“一筆”在譯文中歸化為“wisps of”,根據(jù)漢英不同的審美感受,對漢語的喻體進行了轉(zhuǎn)化,模糊—模糊的翻譯策略讓譯文讀者在模糊和朦朧的意境中同樣也能撲捉到原文凄涼的美的意境。

      4.稱謂中的模糊與“異”的調(diào)處

      (6)杜鵑,敝同鄉(xiāng)的魂,在文學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鳥都比不上。(張培基,2010:75)

      譯文:The cuckoo,the spirit of my native place Sichuan,is probably holding a higher place in Chinese lieterature than any other bird.(張培基譯,2010:77)

      “敝下、敝人”等自稱詞語體現(xiàn)了中國舊時文人的語言特征,這些謙、尊稱詞語在英語中很難找到相對應的詞語,英美人出于他們的文化心理,對漢語中的這些稱謂,特別是謙稱詞的文化內(nèi)涵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譯者采取歸化策略調(diào)節(jié)其中的“異”。

      (7)我的女人最喜歡養(yǎng)雞。(張培基,2010:65)

      譯文:My wife is very keen on raising chickens.(張培基譯,2010:69)

      “女人”指郭沫若的妻子安娜。漢語中,丈夫把自己的妻子稱作“女人”是普遍現(xiàn)象,而英語中的對應詞“woman”在不同的語義場中有不同的意思,除了有“成年女子,婦女”的意思外,還有“情人”的意思,有時在方言里指“妻子”(陸谷孫,1993:2190)。鑒于漢英語言在稱謂上的這個差異,譯者沒有保留原文語言文化中的“異”,將“女人”意譯為“wife”。

      5.典故中的模糊語言

      成語典故增強了郭沫若散文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力,其中的文化意象折射出中國歷史文化的熠熠光彩,調(diào)處典故中的“異”,是譯者翻譯郭沫若散文的一個重點。

      (8)得勢的一只雄雞不消說要欺負它,便連那些娥皇女英們也不把它放在眼里。(張培基,2010:66)

      譯文:Not only was he bullied by the stronger opponent,he was also snubbed by the three females.(張培基譯,2010:70)

      (9)啊,你這幸福的大舜皇帝!你這過于高傲的唐璜。(轉(zhuǎn)引自張培基,2010:66)

      譯文:O you lucky all-powerful autocrat!O you haughty Don Juan!(張培基譯,2010:70)

      (10)它本身不用說,已經(jīng)是望帝的化身了。(張培基,2010:75)

      譯文:To begin with,she is the incarnation of the legendary king of ancient Sichuan named Wang Di.(張培基譯,2010:77)

      在第一個例句中,母雞被比作娥皇女英,這個形象就是該典故的“異”的所在,漢語讀者日常都很少接觸這個典故,英文讀者對此更陌生,如果將“娥皇女英”音譯從而保留“異”,會給讀者的閱讀帶來困難,降低了譯文的可讀性。此外,音譯的結(jié)果也偏離了原作者的初衷,《菩提樹下》描寫的是作者家居生活的場景,表現(xiàn)他日常生活的平靜心態(tài),并無引經(jīng)據(jù)典表達任何言外之意,所以譯者將蛾皇女英譯為“females”。第二個例句中的“大舜”典故的翻譯策略同“蛾皇女英”一樣,揭示其含義,舍棄其意象。

      同前兩例不同,第三例中“望帝”典故是全句的信息焦點,作者也是借用這個形象來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欺世盜名的人面獸心,“望帝”寓意警深,不可以省略其意象。但典故背后的文化信息并不為西方讀者熟悉,故譯文又對“Wang Di”做了闡釋,這是“歸化”與“異化”句內(nèi)間的結(jié)合,既保留了典故的“異”,又增強了譯文的可讀性。

      6.結(jié)語

      散文藝術意境再現(xiàn)的關鍵之一是要傳達其模糊詞語的審美特質(zhì),而對模糊詞語中“異”的調(diào)處又成為譯者審美創(chuàng)造的核心任務。郭沫若文藝性散文中的語言和文化特色對西方讀者來說就是“異”,許多“異”蘊藏在模糊詞語中。張培基教授在翻譯過程中,歸化和異化手段相結(jié)合,對“異”進行調(diào)處而不是復制,完美地再現(xiàn)出郭沫若散文的思想和意境。

      [1]Dollerup,C.& A.Loddegaard.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Training,Talent and Experience[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

      [2]Peeters,J.La médiation de l’étranger:une sociolinguistique de la traduction[M].Arras:Presse de l’Universite Artois,1999.

      [3]方夢之.譯學辭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黎千駒.模糊修辭學導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5]李生濱.一個田園牧歌式的小品文時代[J].郭沫若學刊,2001(1):51-54.

      [6]陸谷孫.英漢大詞典[Z].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7]郭沫若專集[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8]吳光華.漢英大辭典[Z].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9.

      [9]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0]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11]中國社科院語言所.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2]朱曼華.中國散文翻譯的新收獲——喜讀張培基教授《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J].中國翻譯,2000(3):61-63.

      猜你喜歡
      漢英郭沫若譯者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郭沫若書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學刊(2021年3期)2021-12-16 06:04:38
      郭沫若書法作品分享(一)
      郭沫若學刊(2021年3期)2021-12-16 06:04:32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郭沫若佚詩一首
      郭沫若學刊(2018年4期)2019-01-03 08:41:50
      反七步詩
      文苑(2016年2期)2016-12-08 11:51:19
      話題鏈在漢英篇章翻譯中的統(tǒng)攝作用
      從目的論看環(huán)保公示語的漢英翻譯
      漢英文字的幽默修辭功能淺探
      語言與翻譯(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曲麻莱县| 隆德县| 彭州市| 满城县| 莱州市| 南华县| 五常市| 冷水江市| 商水县| 大石桥市| 新安县| 固阳县| 蒙自县| 五大连池市| 韩城市| 柘荣县| 韶关市| 乌鲁木齐市| 锦屏县| 黄石市| 建水县| 修武县| 西乌珠穆沁旗| 正阳县| 定州市| 五河县| 虎林市| 临沧市| 青川县| 行唐县| 临澧县| 浦县| 法库县| 岑溪市| 抚州市| 宣恩县| 工布江达县| 栾川县| 凌云县| 那坡县| 东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