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敬 嚴
(石家莊鐵道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43)
文化是一個社會的靈魂,公共文化是社會穩(wěn)定、和諧、健康發(fā)展并形成社會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公共文化服務是文化大發(fā)展的根基。公共文化服務的發(fā)展就在于通過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實現(xiàn)、維護和發(fā)展公民的文化權益[1]。讓群眾廣泛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前提是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把握,人民群眾在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方面缺少話語權和表達權,就可能導致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和需求的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務的缺位和錯位,使人民群眾真正的文化需要無法得到滿足。章建剛、陳新亮、張曉明[2]提出公共文化需求表達不足,表達機制不健全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夏國鋒、吳理財[3]也曾指出:缺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前的需求信息、采集、分析與分類分級確定的機制,任何建構起來的宏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都是缺少根基的,或者說很有可能造成政府供給與公眾需求的脫節(jié),最終影響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快速實現(xiàn)和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效用最大化。政府要堅持以滿足公民文化需求為出發(fā)點,有針對性地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這就需要建立健全需求表達機制,深入研究和把握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權利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論基礎和終極目標,公共文化活動應該以實現(xiàn)公眾的文化權利為第一目標。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社會大眾(尤其是農村居民或弱勢群體基本文化權利保障和實現(xiàn)的重要途徑[4]。現(xiàn)在人民群眾對實現(xiàn)自身文化權益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來越熱切。尊重公民的文化權利,首先就要尊重他們文化需求的表達權。文化需求表達權,是老百姓反映文化需求真實想法的權利。公共文化需求表達是在民主的框架下,通過賦予公民合法的話語權,使其通過正式和非正式兩種渠道,向各級政府和組織反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種類、數(shù)量、結構等方面的需求信息,通過政府有效回應,使一定范圍內大多數(shù)的需求得以實現(xiàn)。
1.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的主體
在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中涉及兩個主體:一是做出需求表達行為的公民,二是接受需求表達并做出反應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應問需于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者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
2.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的客體
客體是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也就是公共文化服務的范圍所在。公共文化服務涵蓋了廣播電視、電影、出版、報刊、互聯(lián)網(wǎng)、演出、文物、社圖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等諸多文化領域。
3.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的途徑
需求表達的傳遞路徑一般有官方路徑、民間路徑和其他路徑。對于公共文化服務政府可設立溝通平臺(發(fā)放問卷或者舉辦座談會)讓公民可通過溝通平臺向地方政府表達需求信息。新聞媒體和民間組織在需求表達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如果官方路徑和民間路徑進行需求表達均不暢通時,就需要有其他路徑。
1. 公平性
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是全體人民群眾,要照顧到全體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求。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堅持公平性[5]。讓全社會公民都能無差別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前提是全社會公民都能公平的表達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
2. 有效性
需求表達的目標在于實現(xiàn)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與需求相匹配,需要通過一定的調查研究和統(tǒng)計分析,甄別有效需求,將個體的需求偏好上升為總體的需求偏好,進行盡可能多的公民滿意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從而實現(xiàn)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
3. 多樣性
文化發(fā)展的多樣化,服務對象的多樣化導致了需求的多樣化。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分層次、多元化的,因此,服務需求表達的方式也應該多樣化以滿足不同地區(qū)、不同階層人群表達的方便性。如可以將直接表達與間接表達相結合,定期表達和不定期表達相結合,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相結合。
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有助于實現(xiàn)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和需求的匹配。公共文化服務應以滿足百姓需求為基準,力爭與老百姓零距離。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形式和方法需要與城鄉(xiāng)居民的現(xiàn)實需求之間達到平衡,才能實現(xiàn)文化資源的價值。
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表達,有助于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只有對基本文化需求的全面把握,才能清晰的描繪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協(xié)調推進的路線圖。
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表達,有助于增強公民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意識,樹立公民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主人翁意識,增強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6]。
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有助于公共文化決策的制定。公共文化決策的制定需要通過社會公眾提供更多的信息來做出價值判斷,這就要求政府建立更多、更有效、更能反映民意、更完善的利益需求表達途徑。在不斷拓展的公民參與中,需求表達在政府公共文化政策制定中起到重要作用。
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有助于公共文化決策的執(zhí)行。文化政策執(zhí)行中,充分發(fā)揮在政策執(zhí)行中居民自身的文化需求表達作用,會使群眾文化政策執(zhí)行更加高效,讓人民更加滿意。
一方面由于公民缺乏需求表達的意識與動力,再加上需求表達的相應知識和能力不足,在需求表達里比較被動,缺乏主動尋求表達自身利益途徑的精神,有的存在“搭便車、隨大流”的思想,都不愿意首先表達出自己真實偏好和需求,不愿找政府相關的職能部門。
現(xiàn)已有一些政府開始構建文化需求表達平臺,如北京順義區(qū)在政府網(wǎng)站上進行了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調研問卷。東莞市政府在《東莞日報》面向企業(yè)管理人員進行了文化需求調研。南昌縣進行了農民對文化需求的調查與分析。但總體來看,沒有建立公共產品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不能有效反映社區(qū)多數(shù)人的需求意愿。
公民的文化利益表達需要持久的動力,公民需求表達在基層不受重視,各部門相互推諉、拖延、不予理睬,需求表達得不到反饋。政府對民眾文化利益表達的響應還不盡如人意,一些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未能對民眾的文化需要進行持續(xù)性地、有針對性地供給。久而久之使得表達的意識與動力更加減弱了。
完善需求表達機制的制度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加強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文化知識教育,增強居民的文化利益表達意識,提高居民文化需求表達的質量,開闊居民文化利益表達的視野,增強其維護自身文化權利的主動性。引導和激勵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來表達自身的文化利益要求。
群眾文化政策執(zhí)行即政府通過建立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或機構,運用公共文化資源,采取解釋、宣傳、實驗、實施以及協(xié)調與監(jiān)控等一系列措施,使群眾文化各項政策轉變?yōu)閷崒嵲谠诘男ЧR虼苏仨殘猿帧邦櫩偷谝弧?、“以民為本”的?zhí)政思想,深入了解公共文化服務的實際需求,拓寬民眾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信息獲取的渠道,加強供給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實現(xiàn)群眾文化和諧發(fā)展的過程。
堅持真正深入基層,走群眾路線,通過宣傳、座談會、調查等形式,傾聽居民的文化利益訴求,準確地掌握不同區(qū)域、不同經濟發(fā)展階段民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真實需求,并做出積極正面的政策回應。少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將切實滿足和保障人民文化生活納入干部政績考核體系。
借助媒體和自發(fā)組成的關系群體表達需求,可以讓政府關注公民反映出的公共文化需求。大眾傳媒作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有責任為廣大農民提供必要的話語權。各影視廣播、報刊雜志、互聯(lián)網(wǎng)等大眾傳媒,承擔“為民請命”的社會責任。
只有對基本文化需求進行全面把握,才能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協(xié)調推進。建立能反映民意、完善的利益需求表達途徑,不斷拓展公民參與機制,充分發(fā)揮在政策執(zhí)行中居民自身的文化需求表達作用,會使公共文化服務更加高效,讓人民更加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