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鶴,吳錦娟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北京100029)
佛教素食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意義①
魏 鶴,吳錦娟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北京100029)
本文通過闡述佛教素食傳統(tǒng)形成的必然性及其社會意義,表明素食飲食的傳統(tǒng)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體現(xiàn)了佛家對于眾生平等的追求與對人類命運的深度關切。
佛教;素食傳統(tǒng);現(xiàn)代意義
提到素食飲食傳統(tǒng),人們會想起某種宗教。世界上的宗教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素食主義的傳統(tǒng),這其中以佛教文化最為典型。
佛教誕生于印度之初,釋迦牟尼為了讓眾生能夠更容易的修學佛法,并沒有對飲食采取特殊的習慣和規(guī)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過著托缽乞食的生活,允許食用三凈肉(不見、不聞、不疑之肉)。隨著大乘佛教的發(fā)展,大乘經典對食肉做了嚴格的規(guī)定,不準信眾食用肉食。如《梵網經》說:“故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1](P1005)。公元前后,以大乘思想為主的佛教傳入中國,為素食的興起提供了宗教、文化氛圍。從歷史上看,漢傳佛教的素食正統(tǒng)思想,是在南朝梁武帝時確立的。
梁武帝蕭衍在位期間針對“傳統(tǒng)佛教僧伽的流弊,提倡菩薩慈悲嚴守戒行的新精神”[2](P404),以《大般涅盤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央掘魔羅經》等經文為依據(jù),召開兩次法會,頒布《斷酒肉文》。武帝認為,飲酒肉不僅會斷滅大慈種,還會因為殺害其他眾生的生命,結下怨懟,以至于不得解脫。從519年開始,梁武帝憑借政治力量,終于成功推行了佛教的全面素食,“以‘斷酒肉’為實踐菩薩戒行之始,并以此新的戒律標準來匡正僧伽的行為。武帝‘欲成人之美,使佛種相續(xù),與諸僧尼共弘法教’,乃提倡‘菩薩戒行’的新理念,并嚴格督促一切僧尼徹底實踐。”[3](P169)從理論上宣揚了大乘佛教的思想,從實踐上保證了斷酒肉戒律的施行。自此以后,素食成為中原漢地佛教的飲食傳統(tǒng)。
在中國提到“素食”,人們自然而然的會想到佛教的飲食禁忌,素食傳統(tǒng)作為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天已廣為人知。其實,在佛教傳入之前我國的素食觀念就有一定的發(fā)展。例如,儒家強調服喪期間,必須斷絕肉食?!秲x禮·喪服》記載:“既練舍外寢,始食菜果,飯素食哭無時?!敝袊湃嗽诩漓胂热藭r要食素,成為孝道的表現(xiàn)方式。素食還體現(xiàn)了儒家“仁”的思想?!睹献印ち夯萃跎稀?“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同時,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也視素食為美德,提倡寡欲養(yǎng)生型的飲食觀。很多文人雅士主張崇尚自然,特別強調服食和行氣,認為吃肉使人氣濁,吃素使人氣清,為追求清氣,奉行素食原則。道家求仙者都傾向素食,以谷物、蔬菜、水果為主要食糧,甚至斷食五谷。受到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影響,一些僧人如道安、慧遠等出自個人的意愿,把蔬食看成是一種苦行而選擇素食?!霸诹何涞垡郧?《高僧傳》中出現(xiàn)大量的的“蔬食”高僧,為素食傳統(tǒng)的建立提供了歷史的依據(jù)?!盵2](P393)
佛教的飲食習俗既與佛教的教義、戒律,密切相關,又因為僧侶寺院隱居山林的現(xiàn)實所迫,素食傳統(tǒng)因之也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佛教的基本教義包含了因果、平等、慈悲等基本原則。以菩薩慈悲為本的大乘佛教經典明文指出不得食一切眾生肉,從因果輪回的理論上闡明了食肉的會產生十八種過失。佛教理論認為有因必有果,種什么因結什么果。佛經指出,眾生生死輪回中,都曾經是父母兄弟,親朋故舊,如何忍心取而食之。食肉之人也會因此墮入惡道輪回,遭受無邊的苦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輪回理論為廣大信眾戒殺食素、去惡揚善的修行提供了思想依據(jù)。佛教倡導的眾生平等思想把自然與生命看成是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強調宇宙一切生命的平等。佛教理論認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未來都可以成佛。佛教指出,人與其他物種的存在價值是平等的,眾生與萬物終以解脫為旨歸,人應與其他物種建立和諧、彼此平等的生存關系。佛教在輪回、平等的思想基礎上,以慈悲為懷,認為食素可以免于殺生,能夠讓人們產生慈悲的心理,這是虔誠信徒應該具備的基本情愫,是對眾生平等的追求。
除了佛教教義的規(guī)定外,素食傳統(tǒng)也是現(xiàn)實所迫。包括釋迦牟尼在內的佛教高僧大德在出家期間為了能夠克制欲望、早證果位,都選擇了素食。“蔬食有助于持戒,樹立了苦行的修道形象,而且是德行的象征……蔬食者控制了自己的欲望,斷絕了俗世生活的習慣……蔬食有助于坐禪、誦經、持咒,是修道生活的助緣?!呤撑c懺悔亦緊密相連……僧人與民眾接觸頻繁,必須獲得信賴與尊敬,而蔬食的行為無疑是原因之一”[2](P395-396)。多數(shù)寺廟隱居于山林,只有蔬食一種選擇,這也造成了佛教素食傳統(tǒng)的必然。
佛教初傳入中國,為了能夠迅速適應與融合中土文化,在堅持佛教基本戒律的情況下,一些高僧大德以入世間的生活求出世間的解脫,吸收了儒道兩家的養(yǎng)生思想,苦行修道,使廣大信眾爭相效仿。《斷酒肉文》的頒行使素食主義成為佛教飲食傳統(tǒng)亦是必然。這一飲食傳統(tǒng)不僅在漫長的歷史中樹立了佛家苦行慈悲的道德形象,更成為拯救苦難延年益壽的便捷途徑?!胺鸾痰男欧?基于祈求生命解脫的一種思想展現(xiàn)”[4](P379),“明代的婦女,亦不分上下階層,不分知識有無、不分貞節(jié)烈婦或一般民婦,當自己或至親遭遇病變、不測時,大半希望借由行善的力量或宗教的行為來轉化乖違的命運。而世俗化的佛教教義自然成為她們痛苦之際的一種精神依靠,認為拜佛、念佛、誦經、禮懺、布施、齋素、戒殺、放生等善行可以使病情好轉,‘即凡遇有疾者,宜勸其作善消災,誦經禮懺’。尤其齋素一事是婦女經常履行,試圖循此求得病愈的重要途徑。茹素不僅易行,同時是涵養(yǎng)戒殺、放生等善行的重要基礎,更被視為是治病和延長壽命的要素,‘即放生可得長生’”[4](P436)。佛教的慈悲精神及大乘精神中的自利利他、自覺覺人理想與道家的清心寡欲、平淡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儒家“仁者愛人”的倫理主張結合,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的道德理念和實踐。著名學者方立天說過:“佛教,作為對人類的終極關懷提供的解脫之道,是一個龐大復雜的信仰體系、哲學體系,也是價值體系?!彼厥持髁x不僅是一種飲食選擇與品位,它代表一種生活方式,即把人類與自然看成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不是凌駕于自然之上的萬物之靈長。
素食在當今世界并非主流。但是,隨著近年頻發(fā)的食品安全事故如瘋牛病、口蹄疫、SARS、禽流感等,使人們開始反思以往的飲食陋習,意識到肉食不僅會給健康帶來風險,更是造成全球氣體溫室效應與環(huán)境惡化的主要原因。工業(yè)化的生產模式飼養(yǎng)肉食動物,嚴重地浪費著谷物和水源,占用和侵蝕著土地,并且制造大規(guī)模的污染?!懊磕陜H13億頭牛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占全球總量的18%,污染程度甚于汽車尾氣。”[5](P8)“且農場動物每年產出約130億噸的廢棄物,即使是在污染防治措施嚴格的國家,仍無法避免氨及硝酸鹽對土地、水和空氣的高度污染。過度使用化學肥料和殺蟲劑種植動物的飼料,對環(huán)境造成了更深的傷害?!盵5](P135)在今天,為了供給人類食用,每天被屠宰的動物數(shù)目驚人,“目前,地球上的雞只數(shù)目,已比要吃它們的人類多出了兩倍”[5](P134);工業(yè)化的畜牧業(yè)生產模式要消耗掉大量的谷物和水。飼料需求使耕地緊張,從而加劇濫砍濫伐;牲畜的飲用水和灌溉使水資源大量消耗——世界上許多大湖泊已經干涸,中國在過去的50年里消失了243個湖泊;草原由于過度放牧逐漸沙漠化,沙塵暴也越來越嚴重。
工業(yè)化生產模式為主導的食肉體制不僅是造成生態(tài)破壞和資源浪費的罪魁禍首,大量食用肉類還是當今時代人們健康長壽的大敵。近些年來,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癌癥、糖尿病、肥胖癥的發(fā)病率已排在前幾位,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殺手。這些病幾乎都是“吃出來”的,含飽和油脂及膽固醇高的飲食,是導致動脈硬化的直接原因,動脈硬化導致心臟病及中風的發(fā)生。不僅如此,美國學者經過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動物性食物的營養(yǎng)素促進腫瘤的發(fā)展,而植物性食物的營養(yǎng)素能抑制腫瘤的發(fā)展?!盵5](P43)美國的肉類消費量居世界前列,其國民每兩人中就有一人患心臟病,且有50%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也居高不下。日本在二戰(zhàn)之后也曾經效仿美國的飲食習慣,結果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率明顯增高,迫使人們又恢復到傳統(tǒng)的以粗加工的谷物和豆類為主的飲食習俗。在中國近年來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也成為人們的健康殺手。而歷史上,不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代常年食素的高僧們卻有很多是長壽之人?,F(xiàn)代高僧虛云法師活到120歲,印順法師96歲還耳聰目明,直至百歲圓寂?!霸诎l(fā)達國家中嚴格素食者和過著健康生活(指低煙酒攝取量)的肉食者的死亡率相同。這死亡率(90歲前的每年死亡人數(shù))約比一般大眾的死亡率低50%?!盵5](P284)過度的肉食飲食習慣不僅會威脅人類的健康,造成全球變暖和環(huán)境惡化,還會造成資源的浪費,以及對動物權利的侵害。富國以經濟強勢的地位,濫用本來可用全球消費的谷物飼養(yǎng)牲口,造成新的經濟上的不平等?!拔覀冊诘赖屡c政治生活上全都存在‘介入壞事’?!盵6](P215)
隨著人們對素食的研究與了解,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逐漸興起素食主義潮流,在佛教傳播和影響比較大的東南亞地區(qū)素食者多,但是近年來在以肉食為主的歐美等國家也出現(xiàn)了素食主義的風潮。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營養(yǎng)學家,甚至醫(yī)院、療養(yǎng)院也加入素食主義的行列。人們有的為了健康食素,有的為了信仰食素。當然,素食也并非是佛教徒們的專利,為了健康、環(huán)保,人人都可以奉行素食。從信仰的角度來看素食傳統(tǒng),它是嚴格的充滿神秘色彩的禁欲文化,往往令人裹足不前;但從日常養(yǎng)生與全球問題的角度看,素食傳統(tǒng)似乎是人類面對生存困頓的最好選擇之一。在這樣的選擇背后,映照著佛教哲學普度眾生、慈悲為懷,以及對人類命運的深度關切。佛教價值觀認為,不是剝奪個體在宇宙中的特殊意義,而是把自然與人看成是一個完整的整體,這樣的整體即統(tǒng)一神圣的圓滿。從平等的觀念出發(fā),以慈悲為胸懷,以世俗化的生活為依托,以超越有限為夙愿,必然以順應自然為手段,而不是以征服自然為目的。佛教的教義理念在世俗化的世界里必然是純凈簡樸的生活方式,節(jié)制欲望、反對貪癡,贊同義務、充滿責任和憐憫。
佛教素食傳統(tǒng)作為古老的人類智慧,它是佛教教義世俗化的窗口。在現(xiàn)代,隨著素食主義影響的擴大,人們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這種古老的文明,關注源于需求,在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人們不僅需要健康的身體,更需要健康的心靈。佛教的素食傳統(tǒng)與其文化無疑成為可供我們借鑒的生活方式之一。
[1]梵網經:卷下[0]//大正藏:第24卷[M].
[2]賴永海.中國佛教通史:第四卷[M].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3]顏尚文.中國中古佛教史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4]陳玉女.明代的佛教與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柯林·坎貝爾,約翰·羅賓斯,等.素食有理[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
[6]??怂?深層素食主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G122;B94
A
1007-9882(2012)01-0141-02
2011-12-17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自主選題項目資助(JY BZZ—JS031)
魏鶴(1971-),女,黑龍江佳木斯人,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tǒng)文化;吳錦娟(1954-),女,北京人,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哲學研究。
[責任編輯:田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