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450001)
在漫長歷史進程中,食物給予了人們基本的生存保障,在此基礎上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糅合了禮制、人生觀及價值觀。蔬食作為飲食文化中一種獨特現(xiàn)象,既是生活狀態(tài)的映射,也蘊含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含義。
從歷史淵源來看,蔬食在歷史發(fā)展中由最初表示清貧的生活模式,逐漸融入了佛教化的含義,后常被人與素食相混淆。然而,蔬食與素食在含義上存在差異,蔬食偏重于對自然生活方式的推崇,素食則側重戒律的約束。1本文中的蔬食與素食既有重合又有區(qū)別,反映了佛教思想對本土飲食文化的影響。
從宗教信仰上看,對蔬食的探討常常牽涉到佛教與素食,《中國中古的素食觀》2系統(tǒng)全面地論述了素食與佛、道、儒的關系,但未涉及現(xiàn)實因素對蔬食的影響。從文化含義上看,《宋詩中的蔬食意象及其文化意蘊》3分析了宋代蔬食所寄托的文人旨趣,而唐代的蔬食觀還未見有人探討,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著力剖析蔬食在唐代呈現(xiàn)的文化意象以及本土與外來因素對蔬食的作用力,借此透視唐人精神世界。
食蔬食這種外化的行為,是孝道的體現(xiàn),更是對逝去生命哀思的表達。景龍年間陳愻曾因母親離世“布衣蔬食,志不婚娶”4。《朝野僉載》載“滄州弓高鄧廉妻李氏女,嫁未周年而廉卒。李年十八,守志,設靈幾,每日三上食臨哭,布衣蔬食六七年?!?“蔬食六七年”的生活狀態(tài)將女子在丈夫去世后的哀痛、堅貞不渝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除一般民眾外,統(tǒng)治者在面對生命逝去問題時,亦多有“蔬食”行為。“且陛下每決死罪,必三覆五奏,進疏食,停音樂,以人命之重為感動也?!?又“初令天下決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進蔬食”7在唐代,“決死”之日皇帝下令“進蔬食”,除了表達對生命逝去的哀嘆與惋惜,恐怕還包含了樹立仁德之心形象,借此達到拉攏民心的政治效果。
當“蔬食”與文人雅士的生活相關聯(lián),更多的是彰顯其安貧樂道、清儉生活的人生志趣。蔬食方式亦能得到大眾的認可,“君箕坐卒歲,蔬食清居……人皆拘滯好榮事,君獨清閑討真秘,茹哀風樹祿不遂,蔬食洛京守淳粹”8墓志的撰文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墓志主人生活態(tài)度的贊賞。
“吾生好清凈,蔬食去情塵。”9在詩人筆下“蔬食”成為“去情塵”媒介,借此表達其超凡脫俗的情操?!笆呤匙竦纻H”10表現(xiàn)的是詩人的灑脫,“葛巾方濯足,蔬食但垂帷”11是安于清貧的恬淡。白居易更是在詩文中多次借用“蔬食”表達其不慕名利、閑適自得的情懷?!笆呤匙愠漯?,何必膏粱珍?!?2又有“朝饑有蔬食,夜寒有布裘。幸免凍與餒,此外復何求?!?3“旦暮兩蔬食,日中一閑眠?!?4
在唐代,官宦的蔬食行為被認為與為官廉潔奉公的政治品德相關。竇建德在打勝仗后,將所得財物悉數(shù)分給部下,自己的生活卻是“常食唯有菜蔬、脫粟之飯?!?5鷹揚大將軍裴玢“蔬食敝衣,居處才避風雨,而廩庫饒實,三軍百姓安業(yè),近代將帥無比焉”16,將官員自身清貧生活與其管理地區(qū)百姓的富足相對比,官員蔬食的行為凸顯了其無私的品性。唐左千牛衛(wèi)長史高承金墓志中記載其“清□以齊其心,蔬食以樂其道,故降年有永,德音無瑕?!?7生活上的蔬食,表現(xiàn)出官員的不謀私利、一心為公。
蔬食所代表的平淡清簡的生活方式也成為了女子在寡居期間堅貞的象征。李氏十七歲守寡“廉死,常布衣蔬食。”18中和年間董氏“蔬食齋心,經(jīng)戒是伴?!?9咸通年間侯氏“夫人守節(jié)貞和……甘飴蔬食,長齋十載”20。
總之,蔬食在喪葬文化中寄寓了人們的對逝去之人的追思,同時又彰顯了文人的淡泊名利、官員的廉簡、寡居女子的堅貞。
唐人“蔬食”隱含著多樣化的意涵,其形成原因既有現(xiàn)實客觀條件的制約,又有精神信仰的驅動,是歷史性、社會現(xiàn)實性、宗教性、政治性綜合作用的結果。
唐代蔬食觀是基于傳統(tǒng)蔬食觀的進一步發(fā)展。漢代王吉“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1晉代王彬“雖居顯貴,常布衣蔬食”22官員在任不蓄私財、一心為民的形象得到了詮釋。隋朝王頒在守喪期滿后依舊“常布衣蔬食,藉藁而臥”23孝心感動周明帝,得到嘉獎與提拔。
道教作為本土宗教,蔬食是道教信徒修煉的重要途徑。為修成正果,修道者在服食丹藥、辟谷外,亦多輔之以蔬食的飲食方式。漢代李清“布衣蔬食,逾三十年矣”24,其目的就是修道成仙。
貧困的生活狀況導致一部分人不得不選擇蔬食?!笆枋唱q不足,今一啖肉,后何以繼?”25揭示了食物的緊缺狀態(tài)?!案]章居貧蔬食”26“纻衣豈寒御,蔬食非饑療?!?7基于此,人們將蔬食作為貧困的象征,“野人對膻腥,蔬食常不飽?!?8食“蔬食”的貧寒與食“腥膻”的富貴形成對比。
養(yǎng)生與療疾也是選擇蔬食的原因?!白灾笙唣B(yǎng)幻身”29“沒齒甘蔬食”30是出于養(yǎng)生的目的。寒山“蔬食養(yǎng)微軀”31與白居易“早衰饒病多蔬食”32則是因為患病而必須清淡飲食。
貧困、養(yǎng)生、療疾等現(xiàn)實因素是唐人蔬食觀形成的根本原因,對傳統(tǒng)蔬食意涵以及本土道教蔬食思想的繼承則是唐人蔬食觀形成的佐助之力。
在佛教的影響下蔬食進一步發(fā)展。梁武帝《斷酒肉文》僅規(guī)定僧尼不得食肉,而唐代食素已經(jīng)成為佛教徒的普遍行為。33另外,南朝開始出現(xiàn)蔬食祭祀,在唐代,上林署的職責之一便是種植果蔬用以祭祀。34《太平廣記》載祭拜佛塔時“每發(fā)光明,人以蔬食祭之,求其福祚也。”35
報應論稱殺食生靈為罪,蔬食自是其必然選擇。毋乾昭殺鹿與僧人法惠同食,遭到報應嘔血而死。36又元和年間有嵩山客五六人遇一大蛇捕而食之,后遭到大蛇的報復而死。37建中元年南康縣人葉朗殺食一物“其年夏末,朗之舉家得病,死者八人。”而蔬食轉化為人們常態(tài)化的生活模式則與唐代的政令實施密切相關。
在舉行佛事活動、國祭、處決犯人、帝王生日之際,皇帝會下詔蔬食,而無論是出于何種目的,政令的引導無疑是唐代“蔬食”思想得以傳播的重要途徑。在關于佛教活動的日子中食蔬食“大齋日,尚食進蔬食”38是出于對佛教的尊重。國祭之日“宜令外廚斷牲鱗。唯進蔬菜”39表達對先祖的追思,體現(xiàn)君王孝心。此外“決日,尚食勿進酒肉,教坊太常輟教習,諸州死罪三覆奏,其日亦蔬食”40是在處決犯人的日子里蔬食,借此樹立帝王的仁德形象。文宗曾下詔“慶成節(jié)朕之生辰……恐中外臣庶不諭朕懷,廣置齋筵,大集僧眾,非獨凋耗物力,兼恐致惑生靈。自今宴會蔬食,任陳脯醢,永為常例?!?1這是出于避免宴會過于鋪張浪費的目的。
斷屠之日明文規(guī)定不得食肉。“若斷屠及決囚日,停肉。”42唐朝政府多次頒發(fā)關于禁止屠殺的政令,限制了葷腥類食物的食用?!拔逶率驱S,舊有常式。六月緣忌,特令斷屠。宜令所事進蔬食”43據(jù)粗略計算,唐代“每年約有超過一百二十天的日子持素與禁殺”44,民眾無法食肉的日子如此之多,蔬食則成為其必然選擇。
“人類的飲食生活,是一定歷史階段的文明基準與文化風貌的綜合反映?!?5唐人蔬食觀是本土文化與外來宗教交織滲透作用的結果。因佛教的傳入與傳播,蔬食的佛教色彩漸濃,蔬食與素食的含義趨于混同。
南朝是蔬食觀念發(fā)展的關鍵期,梁武帝《斷酒肉文》令的實施,在佛教僧侶群體中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響。同時,蔬食作為祭祀的新興方式,革新了傳統(tǒng)“三牲”的祭祀形式。46從南朝至唐代,在政令方面,從梁武帝時期針對僧侶群體的“斷酒肉”發(fā)展至全民的斷屠令,蔬食的群體范圍逐漸擴大,民眾的飲食習慣也歷經(jīng)了一個從強制執(zhí)行到行為自覺的過程。
到宋代,蔬食觀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一是宋人更加注重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健康。二是宋代文官政治發(fā)展帶來政治依附性的加強,但獨立人格的追求反而愈發(fā)明顯,文人大量借用蔬食表達自己對遠離政治、修身養(yǎng)性的渴望。47
總而言之,唐代蔬食觀念是唐代政治、禮制的一個側面,且在多種因素的交織影響中蔬食思想得以廣泛的傳播。唐代蔬食背后折射出了喪葬與祭祀的禮制,以及安貧樂道、廉潔奉公、堅貞不渝的道德品性。唐人蔬食觀的形成是本土傳統(tǒng)蔬食觀念的歷史性原因、貧困與疾病的現(xiàn)實性原因、外來佛教不殺生與輪回報應思想的宗教性原因、唐代政府蔬食及禁止屠殺的政令的政治性原因四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梢哉f本土因素是唐人蔬食觀生長的土壤,而外來佛教的傳播在本土道教的基礎上注入了另一層宗教信仰內涵,唐代禁屠政令則是使蔬食轉化為民眾自覺的生活方式的催化劑。
注釋:
1.李靜華,丁曉蕾.《“蔬食”與“素食”關系探究》,《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
2.涂宗呈.《中國中古的素食觀》,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3.劉麗.《宋詩中的蔬食意象及其文化意蘊》,《云南社會科學》,2016年第6期.
4.西安市長安博物館.《長安新出墓志》.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43頁.
5.24.35.36.37.(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卷271、36、93、132、458,中華書局,1961年,第2129、230、615、952、3743頁.
6.18.25.38.40.(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卷96、205、182、46、56,中華書局,1975年,第3856、5822、5371、1195、1409頁.
7.15.16.34.41.(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3、54、146、44、17,中華書局,1975年,第41、2238、3970、1886、571頁.
8.17.周紹良、趙超.《唐代墓志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69、1996頁.
9.10.11.12.13.14.27.28.29.30.31.32.(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卷125、186、132、424、428、430,中華書局,1999年,第1239、1904、1345、4675、4724、4757、1988、2253、3922、5260、9173、5123頁.
19.趙力光主編.《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志匯編》,線裝書局,2007年,第910頁.
20.周紹良主編、趙超副主編.《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56頁.
21.(東漢)班固.《漢書》卷72,中華書局,1962年,第3068頁.
22.(唐)房玄齡.《晉書》卷76,中華書局,1974年,第2006頁.
23.(唐)魏征等.《隋書》卷72,中華書局,1973年,第1665頁.26.42.(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10、4,中華書局,1992年,第298、129頁.
33.夏德美.《論梁武帝的 <斷酒肉文>與佛教中國化》,《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39.(宋)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卷78,中華書局,2008年,第447頁.
43.(清)董誥等.《全唐文》卷34,中華書局,1983 年,第377頁.
44.鄭言午.《持素與禁殺:唐代斷屠政策的生態(tài)學分析》,《廣西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
45.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頁.
46.夏德美.《從南朝士人的素食觀看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交融》,《青島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47.劉麗.《宋詩中的蔬食意象及其文化意蘊》.《云南社會科學》,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