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十七年”與“文革”時期的城市工業(yè)題材創(chuàng)作

      2012-04-23 09:59:46張鴻聲
      社會科學 2012年4期
      關鍵詞:城市工業(yè)化

      張鴻聲

      摘 要:

      關于當代中國的工業(yè)化想象,與中國城市現代化進程的現代性普遍價值,與大工業(yè)的、技術主義的譜系均密切相關。在“十七年”和“文革”時期,中國城市特性由中國當代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進程所規(guī)定,引發(fā)了城市工業(yè)題材的創(chuàng)作熱潮。這一情形,與當時社會主義政治“意識形態(tài)”高度結合,形成同構關系。作品中工業(yè)與技術作為對生活各領域的主導邏輯,與政治屬性結合,人的工業(yè)生產屬性與社會的工業(yè)化邏輯被極大凸現。政治意義與倫理意義,都被“技術化”或“生產化”了。由于“工業(yè)題材”創(chuàng)作是一種政治體制,也產生了中國當代文學中特殊的“工人作家群”。

      關鍵詞:城市;工業(yè)化;工業(yè)題材;工人作家群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2)04-0168-09

      一、工業(yè)題材文學的濫觴

      ピ諫緇嶂饕逍災實墓ひ抵行男哉庖桓拍鈧校中國當代城市特性得以確定。在“十七年”與“文革”時期的城市題材文學中,城市因原有歷史多元而引起的差異與不統(tǒng)一,被完全消除掉。事實上,這一時期的文學并非如人們一般所認為的,只有單純的政治原則。在文學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性”肯定是存在的,但“政治性”出現的目的,是為了在否定上海等城市資本主義消費性和日常性生活形態(tài)之后,確定關于工業(yè)化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并突出國家工業(yè)化的“經濟性”邏輯。這一事實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不僅與1950年代化中期以后的國家工業(yè)化題材相連,而且還構成了其表現國家工業(yè)化的基礎。

      ネǔH銜,在這一時期文學的總體格局中,有“政治斗爭”與“生產斗爭”兩大類題材。而事實上,即使是“政治斗爭”題材,自一開始也顯示出了上海作為新中國城市的單一的“生產性”功能。從話劇《戰(zhàn)上海》中的關于保護“大樓”的細節(jié)到杜宣的話劇作品《上海戰(zhàn)歌》中“瓷器店里捉老鼠”的“軍政全勝,保存上海”主題,便已顯示出這一跡象。胡萬春的電影劇本《鋼鐵世家》一劇更是突出了從“軍事斗爭”轉向“生產”的城市功能過渡。從軍代表馬援民就任工廠廠長始,他便以“工廠是屬于我們工人階級的家”為號召,動員工人們的現代效率與節(jié)儉觀念(在馬克斯·韋伯看來,“節(jié)儉”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精神)為新中國工業(yè)服務。雖然劇中按慣常模式設置了“特務破壞”這一情節(jié),但沒并有像“文革”時期文學中那樣,完全將“政治斗爭”作為全劇的主線。由于特務在情節(jié)開始不久便被抓獲,所以,“階級斗爭”沒有成為全劇主要內容,當然也不構成工人階級現代性的主體。因而,工人階級的工業(yè)生產是作者表現的主要意圖。在胡萬春等人的另一部話劇作品《一家人》(胡萬春、陳恭敏、費禮文、洪寶堃)中,關于老工人慘遭殖民者的迫害,以及楊家“為工人爭氣”的革命血統(tǒng)分析等等這些“政治性”特征,成為最后完成五萬發(fā)電機制造的生產任務的精神支撐。在這里,反對帝國主義的“階級斗爭”題材,其最終要表達的,仍是“生產”主題。城市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與單一的“公共性”,成為國家工業(yè)化的有力保障。這是毛澤東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點,也是這一時期文學中城市想象性敘述的中心,上海(也包括其他工業(yè)性大城市)成為國家大工業(yè)“生產”的單一象征符號。從上海城市形象的兩大譜系來說,這一時期的文學可謂是集大成者。

      ピ1950年代,特別是“大躍進”時代,上海的工業(yè)題材文學達到了既前所未有而又空前絕后的程度,以致成為上海文學與其他地域創(chuàng)作的重要區(qū)別。魏金枝在談到上海解放十年來短篇小說的成就時,首先提到的就是工業(yè)題材:“這幾年來,描寫到工業(yè)生產的,也已有了相當大的份量,再從描寫的題材的范圍來說,雖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廣闊而多樣,卻比解放初期無人敢寫工廠的那樣的情形,已經好得不知多少了”

      魏金枝:《上海十年來短篇小說的巨大收獲》,《上海文學》1959年第10期。

      。魏金枝認為,始于第一個五年計劃初期的工廠文學,到“大躍進”時代,已經進入成熟期。到1959年,這一類小說作品數量已經多得驚人。有人在談到1959年小說創(chuàng)作時,將這一類作品放在首位:“在1959年,上海作家,業(yè)余作者和在上海文學刊物上發(fā)表的短篇小說中,取材于工業(yè)題材的占有很大比重”

      張璽、曾文淵、孫雪吟、吳長華:《一九五九年上海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簡評》,《上海文學》1960年第2期。

      。論者還將其分為“反映大煉鋼鐵的”、“反映大躍進以后工業(yè)的重大變化的”、“反映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和技術革新的”“反映鐵路運輸大躍進的”、“反映工廠里先進和保守斗爭的”、“反映整風運動以后工人和工人關系的進一步融洽的”、“描寫老工人在我們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忘我勞動和退休工人渴望繼續(xù)參加勞動的”、“描寫大躍進中師徒關系的”等等,都“強烈而真實地反映了上海工業(yè)戰(zhàn)線上的生活面貌”③。在這位論者的述評當中,對城市工廠題材作品的論述已占到了所有題材的半數。論者總計評論了18篇小說,而對于城市其他題材的作品,評論者只選了些茹志娟的《如愿》與莊新儒的《兩代人》之類的作品。但是,《如愿》雖然取材于街道里弄,但其實也是表現里弄生產的題材,應該說也與工業(yè)文學相關;而莊新儒的《兩代人》,雖非工業(yè)文學,但也取材于城市商業(yè)。由此可見,工業(yè)文學題材在當時處于重要地位。電影文學方面的情形也基本一樣。自“大躍進”開始后,城市工業(yè)題材就猛增,“而且絕大多數又是反映上海這一地區(qū)的”,“如果說,大躍進以前的幾年間,電影文學反映這一地區(qū)的特點還深感不足,那么大躍進以來,這個不足得到了大大的彌補”,“大躍進以前的幾年間,包括反映工人斗爭歷史的作品在內,僅僅有四個,而1958年一年間,就有了二十多個”

      瞿白音:《略談上海十年來的電影文學創(chuàng)作》,《上海文學》1959年第12期。

      。而在工業(yè)題材中,鋼鐵題材又占據了重要位置。該年,以鋼鐵廠生產為內容的電影就有蘆芒的《鋼城虎將》、艾明之的《常青樹》與胡萬春的《鋼鐵世家》,而在1957年,則僅有艾明之的《偉大的起點》這一部電影作品。比較而言,上海方面的鄉(xiāng)土題材與知識分子改造題材的作品,在當時卻十分罕見。據瞿白音的說法,到1959年,“反映上海郊區(qū)農村的電影,則還一個都沒有”⑤。這些數字,無疑說明了工業(yè)題材在當時上海文學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具有明顯的題材上的等級優(yōu)勢地位。

      ト绱飼樾危一方面說明自1950年代開始的中國國家工業(yè)化的迅猛發(fā)展

      數據表明,從1952年到1976年,全國工業(yè)年均增長速度為10%左右。1952年至1977年,鋼鐵工業(yè)產量年均增長16%。考慮到其間三個短暫的衰退期(1959—1962年,1967—1968年,1974—1977年1月),其他年份的工業(yè)增長速度驚人。參見赫伯特·羅茲曼主編《中國的現代化》,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頁。

      ,工業(yè)化邏輯已經開始全面進入城市生活

      這不僅包括上海等原口岸城市,“以前的通商大埠,征調巨額利稅以支持工業(yè)向地擴展”。參見赫伯特·羅茲曼主編《中國的現代化》,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頁。

      ;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人們對國家工業(yè)化的熱烈期許。即便是“文革”時期的作品,也仍然呈現著對工業(yè)化的狂熱崇拜。時人在評論“文革”作品《典型發(fā)言》中任樹英的政治先進性時,有這樣的表述:“她胸中裝著一個使整個電視工業(yè)戰(zhàn)線都‘飛起來的美好理想,這個美好理想已經超越了一個工廠,一個局部,一個狹隘的范圍,……任樹英想到的是整個階級整個革命工業(yè),所以才能有這樣一個美好的理想,才能打破人與人,廠與廠之間的界限,積極支持‘先鋒一號這一新生事物”

      葉偉成、任壽城、華斌群(皆為楊浦圖書館工人業(yè)余評論組成員):《勢力揭示工人階級英雄形象的思想深度——讀幾篇工業(yè)題材小說有感》,《朝霞》1975年第1期。

      。在以上的贊美語句中,拋棄政治上的說教不說,其實也隱含著某種工業(yè)邏輯,即工業(yè)屬性自身的擴張性和對原有社會組織生產組織的強大摧毀力量,并最終上升為一種無產階級的政治意義對其加以保障。包括《海港》在內的工業(yè)文學,不僅闡釋了當時的政治,也在闡釋工業(yè)擴張的神話與政治和工業(yè)的內在邏輯。而且,之所以在“大躍進”年份中,上海工廠題材達到頂峰,自然與“大躍進”時代人們“趕英超美”的工業(yè)化極端的宏偉想象有關。比如,陳恭敏的話劇《沸騰的一九五八》,全面充斥著關于工業(yè)化的狂想與迷信:農民土地被占,名曰“給鋼帥讓地”;小汽車一駛入,便引來一片歡呼聲。鋼鐵廠黨委書記丁浩充滿了歇斯底里的夸張,幾位外行副廠長被迫按指令全力以赴,怨聲載道。整個生產過程漏洞百出,工人不斷累倒,安全事故層出不窮,以致作品在潛在結構中成為對“大躍進”的控訴。在這種情形下,鋼鐵廠終于建成了年產60萬噸合金鋼廠的任務。在當時,即使是鄉(xiāng)土文學題材,也同樣表現出工業(yè)化邏輯。在《上海文學》1959年12期發(fā)表的14首上海郊區(qū)歌謠中,有6首屬于物質進步主題,涉及機器生產、電力灌溉、河堤加筑、新式樓房、新式服裝與城市化等等。還有2首屬歌頌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如“食堂好”、“頌后勤四化”

      《上海馬橋人民公社歌謠》,《上海文學》1959年第12期。

      等等。如此情形,無非是要表明中國農村的傳統(tǒng)生活向以工業(yè)為主導的現代生產、現代社會組織的過渡。

      セ褂辛硪恢智榭?。灾q庖皇逼冢甚至是此后的“文革”時期,許多作品雖然并不直接描寫工業(yè)生產,但國家工業(yè)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仍是許多作品的內在結構和基本價值核心,從而與作品所要取得的政治主題相結合。有意思的是,在“文革”時期,政治正義性的主要體現就是工業(yè)或生產的“進步”。我們看到,多數作品,不管是群眾運動題材,還是階級斗爭題材,政治主題都貫穿著生產或技術“進步”的線索。如電影劇本《火紅的年代》中的特種“合金鋼”的生產,電影劇本《無影燈下頌銀針》里的“針刺麻醉”技術,話劇《戰(zhàn)船臺》中萬噸輪的建造,《迎著朝陽》中女清潔工研究“機械掃路制作圖”,并要“全面實現掃路機械化”,最后使用新型的掃地車打掃街道,等等。在這里,我們以地方戲《園丁之歌》為例。該劇本屬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題材。小學生陶利不愛學習,但被認為是可以教育好的孩子。因為他雖然頑皮,但喜歡火車模型,并有一種成為火車司機的理想。通常,在1950-1970年代,與《海港》中的韓小強夢想當海員一樣,這種與“工業(yè)化”與“現代性”技術相關的職業(yè)理想,隱含著對“科學技術”崇拜的意義,是文學對于成為典型的“新國民”的想象。正是有了這種理想內含的“進步”性,小陶利便有了可以改造好的基礎,只不過是授課教師方老師沒有找到好的辦法。而小陶利的班主任,劇中的一號人物俞英,將小陶利當火車司機的理想所隱含的“科學技術”性含義,與當時的階級政治乃至于支持世界革命的國際政治意義相連接:“現在有一車援外物資,由起點到終點相距二千五百二十公里,每小時的行車速度為六十公里,要走多少個小時才能到達終點?”陶利因不會計算而感到羞愧,開始了發(fā)奮讀書。于是,這一場政治教育以“科學主義”主題的加入而遂告成功。

      二、工人作家群的出現

      ブ檔米⒁獾奈難現象,還有上海等城市本地工人作家群的興起,這似乎更說明了工業(yè)生產在整個城市文化、文學關系中的權力因素。這種情況表明,工業(yè)題材文學是一個被國家培養(yǎng)起來的門類,包含了相當的體制性內容。首先,工人的創(chuàng)作運動本身就源于中共官方的提倡和動員。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后,在文化領域,知識分子的工農化和工人、農民的知識化是兩大任務。周揚在與工人的一次談話中曾說:“通過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最后達到共產主義。工人農民一方面作八小時工作,一方面受業(yè)余文化教育,根據他們愛好,又是科學家、文學家,又是管理干部。他們的業(yè)余活動,一是搞科學技術創(chuàng)造,一是搞文藝。而專業(yè)作家呢,也要參加體力勞動。那時實際上已不存在專業(yè)作家了,只有這樣,才談得上共產主義文化?!?/p>

      周揚:《和工人業(yè)余作者的談話》,載《周揚文集》第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頁。

      當時,中共的文藝界領導,已經闡明了“正確地幫助和指導工農群眾的創(chuàng)作,發(fā)現和培養(yǎng)工農作家、藝術家,是我們文學藝術方面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周揚:《為創(chuàng)造更多的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作品而奮斗》,載《周揚文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259、262頁。

      。文藝主管部門甚至還規(guī)定,“輔導群眾的業(yè)余藝術活動,是省、市文聯的另一個主要的任務。這種輔導應當側重于供應群眾業(yè)余藝術活動的材料和指導群眾的創(chuàng)作這兩方面,以便和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的工作互相配合而不互相重復”③。這更推動了工人創(chuàng)作在文藝體制化方面的保障。到1956年,周揚在中共第八次代表大會上講話,宣布文學藝術的“群眾化”是真正民主化的過程,也是“破天荒”的歷史壯舉。到1958年,伴隨著“新民歌”運動,工人的群眾創(chuàng)作更是得到了體制的扶持。茅盾就曾說:“我們的報刊、文藝刊物,在它的篇幅中反映了這種情況??镌诮M織和發(fā)表群眾的文藝活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p>

      茅盾:《文藝和勞動的結合》,載《茅盾評論文集》(上),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第185頁。

      茅盾甚至還為工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了贊詞,說:“‘勞者歌其事,何必專業(yè)化;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開一代詩風”

      茅盾:《工人詩歌百首讀后感》,載《茅盾文藝評論集》(上),文化藝術出版社1981年版,第291頁。

      ド蝦7矯媯非常重視對工人作家創(chuàng)作的培養(yǎng)。在1950年代初,上海創(chuàng)辦了以培養(yǎng)青年工人(也包括農民,但很少)為主的文學刊物——《群眾文藝》。1951年4月,上海市文化局與上海市文聯為迎接“紅五月”,組織了“上海市工人紅五月文學創(chuàng)作競賽”等活動,在工人中間進行了工人文學創(chuàng)作競賽。至當年4月底,就收到了115篇應征作品。同年,上海市工人文化宮與《勞動報》聯合舉辦上海工人文學寫作班,專門培養(yǎng)工人文學作者。同時,上海市委指示各文藝刊物在廠礦發(fā)展工人通訊員,《解放日報》、《勞動報》和電臺都先后舉辦了多次通訊員講習班,上海市文化局和上海市文聯又合辦了工人文藝創(chuàng)作組。這些通訊員起初是用口述向記者報導工廠生產情形,不久便開始練習創(chuàng)作。在工人創(chuàng)作隊伍方面,上海市中型以上的工業(yè)企業(yè)都建立了創(chuàng)作組。在1956年北京召開全國青年文學創(chuàng)作者會議以后,上海市團委和中國作協上海分會設立了專門組織,創(chuàng)辦了《萌芽》雜志,以刊載青年工人作家作品為主。一些著名報刊的編輯部,如《解放日報》、《勞動報》、《青年報》、《文藝月報》、《萌芽》,都聯系了許多工人寫作愛好者,并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工人通訊員和基本作者。至1958年“大躍進”時期,上海的工人創(chuàng)作隊伍更加擴大,各種機關辦刊物也陸續(xù)出現。如上海市工聯的《工人習作》,上海市群眾文藝工作委員會的《群眾文藝》,還包括上海市各區(qū)與各大型企業(yè)黨委宣傳部辦的文藝刊物。1958年,上海的《文藝月刊》、《萌芽》還編輯了工人創(chuàng)作專輯,并出版“工農兵創(chuàng)作叢書”(其中主要是工人創(chuàng)作)。該年,據說在上海已形成七十萬人的群眾性創(chuàng)作隊伍

      除文學之外,也包括美術、音樂、曲藝等文藝創(chuàng)作形式。

      ,群眾創(chuàng)作達五百萬篇

      參見羅蓀《上海十年工人創(chuàng)作的輝煌成就》,《上海文學》1959年第10期。

      ,其中,據說僅詩歌創(chuàng)作就有一百多萬首

      參見章力揮《上海工人集體創(chuàng)作的最美好的詩篇——推薦<上海民歌選>》,《解放》1958年第5期。

      。在這場工人創(chuàng)作運動中,出現的較知名的上海工人作家有胡萬春,費禮文、唐克新、福庚、朱敏慎、孟凡愛、張英、李根寶、鄭成義、徐錦珊、鄭松年、丘化順、俞志輝、胡寶華、樓頌耀、谷亨利、高金榮、劉德銓、陳繼光,等等。其中,胡萬春是原上海第二鋼鐵廠的工人,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之后成名。其小說《骨肉》在1957年世界青年聯歡節(jié)國際文學競賽中獲青年文學獎,作品被翻譯成英、法、俄、日等文字,小說《家庭問題》被拍成同名電影,《內部問題》則被改編為話劇《急流勇進》,并于1963年獲文化部優(yōu)秀劇目獎。另一著名工人作家費禮文來自上海機械廠,有《鋼人鐵馬》、《風流人物數今朝》等小說作品被拍成電影。

      ケ本、天津方面的情形與上海類似。在北京剛剛解放不久,就開始了對于工人作家的培養(yǎng)。還在剛剛解放的1949年,北京市總工會就開設了包括24個工廠在內的工人文藝訓練班,力圖使受訓工人成為工廠文藝的骨干。在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之后,北京市工廠文藝工作委員會就宣告成立,并組織了專業(yè)文藝團體下廠,對工人文學作者進行輔導工作。在四個月的時間里,專業(yè)人員和工人共同創(chuàng)作的劇本就有49個,其中,絕大多數的作品是寫工廠題材的

      參見李伯釗《把北京文藝工作推進一步》、《談工人文藝創(chuàng)作》,載北京文藝社編《把北京文藝工作推進一步》,新華書店1950年版,第57頁。

      。在天津方面,1959年,天津專門出版了“天津工人文藝創(chuàng)作選集”,將萬國儒、張知行等工人作家創(chuàng)作收入其中。其中,張知行的情形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他在三年前還是半文盲,到了1955年,開始寫表揚稿發(fā)表在報紙上。后來,在人們的不斷鼓勵下,他漸漸開始寫作新聞通訊。一年后,就有了20篇左右,其中有10篇發(fā)表。由于其所在工廠太小,故事少,張知行漸漸開始虛構作品的創(chuàng)作,一般情況下,一周寫二篇小說。后因無法發(fā)表而開始系統(tǒng)學習語法,并陸續(xù)借閱魯迅、郭沫若、茅盾的作品。1957年,張知行被調到天津帆布廠,開始正式文學創(chuàng)作,1959年就在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名為《巧大姐》的小說、故事集。

      ピ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工人創(chuàng)作呈現出全國性的高潮。不僅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方紛紛出版工人創(chuàng)作的各類選集,全國性的工人創(chuàng)作選拔也開始進行,先后有《工人歌謠選》(1961年)、《工人戲劇選》(1962年)、《工人短篇小說選》(1963年)等陸續(xù)出版。上述每種選本都經過了極其嚴格的組織與程序。以《工人短篇小說選》為例,中國文聯、中國作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于1961年8月聯合向全國發(fā)出征稿通知,從1962年初到7月,各省、市、自治區(qū)總工會宣傳部和當地文聯、作協從1958年至1961年間全國職工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里,挑選出推薦了144篇候選作品,近100萬字,最后選定了29篇作品。許多著名報刊也都加入其中?!度嗣裎膶W》等刊物專門開辟了“新人新作”專欄,發(fā)表工人的文學作品,《文藝報》等報刊還組織文藝界專業(yè)理論隊伍進行研究、評論。茅盾、侯金鏡等大牌理論家都曾寫過評論文章。比如,侯金鏡曾評論過工人作家韓統(tǒng)良的小說《龍?zhí)住?,認為其立意很新,“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普通人身上敏銳發(fā)現容易被別人一眼掠過的優(yōu)秀質量”,說“他的短篇剪裁能力強,處理素材又力求簡練含蓄,并且是用人物來體現作者對生活的看法,不是用事件去直接印證某一種觀念和政策”

      參見侯金鏡《侯金鏡文藝評論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版,第76頁。

      。茅盾還曾與上海的工人作家胡萬春多次信件來往,親自指導其創(chuàng)作。在其中一封信中,茅盾說,“今天的年青一代的作家比我(或者同我同輩的作家們)年青時代要強得多;我與您那樣的年齡的時候,寫不出您寫的那些作品”,原因是現在“凡事都有黨在指示,黨分析一切并將結論教導你們”

      茅盾:《致胡萬春》,《文藝報》1962年5月20日。

      。不過,我們應該注意到,評論家們的態(tài)度表現出相當的曖昧態(tài)度。比如。茅盾一方面是夸贊胡萬春的創(chuàng)作“強得多”,而另一方面又認為其毫無創(chuàng)作的主體意識。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出,周揚等文藝界領導的倡導意圖是真實的,但作為作家的茅盾等人對于工人創(chuàng)作的評價具有相當的虛偽性,也相當地浮面。這一類評論文字的出現,只能說明這場文藝的“群眾性”運動在當時已經成為了制度性的社會內容,評論家即使不情愿承認,也無法不面對它的存在。

      ァ按笤窘”之后,工業(yè)題材與工人創(chuàng)作的勢頭有所減弱。但到“文革”期間,工業(yè)題材和工人創(chuàng)作又再現興盛,成為除“知青”題材之外最搶眼的文學題材?!拔母铩睍r期,著名的城市工業(yè)題材長篇小說就有李良杰、俞云泉的《較量》,劉彥林的《東風浩蕩》,程樹榛的《鋼鐵巨人》(創(chuàng)作于1963-1964年,出版于1966年)等。僅在1971年至1973年間較知名的上海小說中,大多是工人作者所寫。比如,《船廠的早晨》(中華造船廠創(chuàng)作組著)寫萬噸巨輪的建造,《特別觀眾》(段瑞夏著)寫對高質量播音設備的研制,《金鐘長鳴》(立夏著)寫鐵路運輸,《迎風展翅》(上海工人業(yè)余創(chuàng)作組著)寫港區(qū)用先進設備滿載貨物,《號子嘹亮》(邊風豪、包裕成著)寫裝載區(qū)碼頭司機與裝卸工的協作,《電視塔下》(段瑞夏著)寫彩色顯像管的研制,《試航》(王金富、朱其昌、余彭中著)寫國產泵機在萬噸船上試航,《船廠的早晨》寫萬噸輪的建造,《初春的早晨》(清明著)寫工廠造反,《一篇揭矛盾的報告》、《典型發(fā)言》(崔洪瑞、段瑞夏著)寫顯像管的研制,《第一線上》(莊大偉著)寫制造電力工業(yè)需要的拉伸機,《新委員》寫上海無線電廠試制原膜電話自動調整板,《責任》(上海第一棉紡廠寫作小組,葉勉執(zhí)筆)寫紗廠制造援外產品,《小將》(上海電機廠肖關鴻著)寫生產重要國防工程技術,《取經》(上海電機廠周勇闖著)寫電機廠冷作車間的生產,等等。

      三、“技術”主題、工業(yè)倫理與風格系統(tǒng)

      ノ頤強吹劍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上海等城市的工業(yè)題材文學中,工廠、工礦的技術革命和技術革新技術成為工業(yè)文學、城市文學中最大的題材。這個問題在當時就已經有人認識到。在姚文元總論上海工人創(chuàng)作的長篇論文《春風桃李花開日——談談群眾業(yè)余創(chuàng)作中反映工人生活的一些優(yōu)秀的小說和特寫》中,就認為:“大鬧技術革命及在技術革命中人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斗爭,是許多作品著力描寫的一個中心”

      《文藝月報》1959年第5期。

      。

      ァ骯ひ抵饕濉庇爰際踝魑對生活各領域的主導邏輯,表現在各個方面。其一是與政治生活的結合,也即工業(yè)化、高技術與社會政治的同構。社會主義政治,在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中明確地表達為生產力的發(fā)展與公有制的完成。因而,是否代表了先進的工業(yè)生產或者技術,就被認為是判定政治上的先進與否的標尺。施燕平的《巨浪》是當時上海工人創(chuàng)作的名篇。這篇小說截取了其中一個片斷——機械加工段和制配工段的競賽,反映五千噸海輪三個半月下水的工業(yè)創(chuàng)舉。姚文元在同一文章中對這篇小說評價說:小說“反映了技術革命是完成躍進指標的主要方法,單靠體力是不行的”。姚文元還分析了篇中老工人楊阿金的保守性與后來的“進步”表現。很明顯,姚文元將楊阿金看作落后的人物,其落后之處表現在只懂得“加班加點”,而不懂得技術革新。而他“從加班加點到懂得技術革命這一過程,是在群眾干勁高漲的形勢下面,一部分基層干部思想趕不上形勢所經歷的普遍過程的一個縮影”。在許多作品中,不利于工業(yè)生產的思想與行為被視為最大的一種政治“落后”。哈華的《新的風格》寫了兩種工作風格:一邊是書記和工人的方案,要建設一個現代化的聯動的軋鋼車間,只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和50萬元的費用;一邊是總工程師的方案,卻需要一年時間和一千萬元費用??偣こ處熉浜蟮脑颍窃诘聡颂敳居羞^工作經歷。他迷信德國,認為:“生活、工作,都應該有一種節(jié)奏,很好地生活,很好地工作。這點日耳曼人做得非常好”。這兩種“風格”被認為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兩種思想斗爭”。姚文元曾總結說,這一時期“有一些保守思想的來源并不是個人主義,而是一種以墨守成規(guī)才對工人階級事業(yè)有利的思想在作怪”

      姚文元:《春風桃李花開日——談談群眾業(yè)余創(chuàng)作中反映工人生活的一些優(yōu)秀的小說和特寫》,載《上海十年文學選集·論文選1949-1979》,上海文藝出版社1960年版。

      。

      サ健拔母鎩筆逼詰納蝦9ひ堤獠奈難В這種情況更加明顯。在葉勉的小說《責任》中,師傅韓杏英在技術上的高度負責任的態(tài)度,體現著生產“援外”產品的“國際主義”政治。在肖關鴻的小說《小將》中,是否采用新技術,也代表了是否具有政治上的革命性。在重要國防工程電機的生產任務面前,師傅老鄭有顧慮。徒弟小姜提出,“如果我們用計算測量保證線圈模子形狀的準確性,就可以不必等定子完工就生產線圈,這樣做不就可以省下試嵌的時間了嗎?”但老鄭卻不同意。小姜主張為了革命要更加采用新技術。最后,老鄭最終覺悟了,“終于把一種陳舊的工藝送進了歷史博物館”。其實,人物技術上的“進步”,也是政治上“革命化”的過程。在整個“文革”時期,“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代表通常也都有一條技術主張。技術上的先進、與落后,與政治立場形成同構關系。在上海話劇《火紅的年代》和《戰(zhàn)船臺》中,反派一方都固守著比較保守的技術。比如,《戰(zhàn)船臺》里的壞分子董逸文就與保守派溫伯年密謀“切成幾塊,分而治之”的方案;《火紅的年代》里,廠長白顯舟在壞分子應家培的唆使之下,也幾度考慮合金鋼生產的下馬。而正面人物一般都堅持較為積極的技術路線。如《戰(zhàn)船臺》中,雷海生等提出在小船臺上造萬噸輪,利用船臺的水下延長部分解決問題;《火紅的年代》中趙四海等人試制高質量合金鋼。還有小說中的《特別觀眾》中季長春試制音響調控桌,《電視塔下》研制彩色顯像管等等。

      スひ滴難е械摹凹際酢蔽侍饈僑绱朔豪模以致于沒有生產技術方面的因素,許多作品根本無法敘述情節(jié)。在表現工業(yè)“技術”的文本中,人的工業(yè)屬性(生產屬性)與社會的工業(yè)化邏輯被極大凸現。其間,人物與“生產性”相伴隨的政治意義與倫理意義,事實上都被“技術化”或“生產化”了。在多數情況下,技術進步成為了核心情節(jié)。這也引出另一種現象,上海此類題材大量充斥著極富于專業(yè)化色彩的工業(yè)技術術語,以致于普通讀者根本難以理解。比如,《特別觀眾》中的“調音控桌”、“袖珍晶體管”、“失真度”,《迎風展翅》中的“一關關鋁塊”、“吊桿負荷”、“調浮吊”,《號子嘹亮》中的“浮吊”、“制氧”、“網絡”、“專車制”、“泊位”、“升降桿”等等,非專業(yè)人員往往根本看不懂。

      ザ雜詮ひ滴難е械摹凹際酢蔽侍獾姆豪模評論家們表現出了清醒的態(tài)度。茅盾曾仔細分析過上海工人作家胡萬春的小說《在時代的洪流中》。這篇小說,從進步派和保守派的斗爭中表現技術革命的全景。作者以一萬多人的巨型鋼鐵廠的一個重要車間的某工段由手工操作改變?yōu)闄C械化、半自動化為題。由于工段技術的落后,這個工段已經成為全廠生產躍進的絆腳石。為了全景式的展現技術革命,作品首先寫黨委會上的激烈爭論,繼而又寫黨委領導下的車間黨總支委員、全體黨員大會和工段的全體群眾大會。廠黨委書記魏剛不僅統(tǒng)籌全局,甚至還卷了鋪蓋下了車間。從場面上說,有會議,有現場操作,也有工人的深夜苦思;從人物來說,有對技術革新持完全懷疑態(tài)度的周阿大,有覺悟最高的阿梅,也有怪話不斷但又堅持革新的“小搗蛋”。如此龐大的人物群體和宏大場面,無疑是要說明技術革新已經是當時生活的“時代洪流”,勢必以宏大的群眾運動的形式出現,并席卷一切。但在評論中,茅盾對于這篇小說曾有一番解構:

      ゲ蝗靡桓黽際躒嗽被蜆こ淌β睹?。震q頭⑸了疑問:好像這樣一個萬人大廠內的技術人員或工程師全部都置身于這樣一個工段的技術革命運動之外;或者,好像黨委也沒有想到這樣的技術革命應當調動一切力量,因而也沒有動員技術人員和工程師(黨委書記魏剛在這一運動中親自抓得很緊,最后他搬了鋪蓋卷兒下車間,親上前線,然而他的思索和行動中卻不見半個技術人員或工程師的影子)。作者強調了技術革命的群眾運動的一面到了過分的地步,因而這篇作品就有片面性,就會使讀者發(fā)出了上述的疑問,就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作品的真實性。作者在小說的第五節(jié)(工段的全體工人大會上)提到龐黑三的父親當年被外國人譏笑,這就點出外國鋼鐵廠的金屬制品車間的制鋼繩工段早就機械化、半自動化了,的確不是新鮮玩意,不是保密的尖端技術,那么,這個萬人鋼廠如果還有工程師的話,應當懂得或至少看見過這個工段如何機械化,特別是在一九六〇年的萬人大廠中應當有見多識廣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因此,作品的完全不提到他們,就更加顯得不可理解了。我們可以理解的,是作者這樣的安排的動機:如果把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寫成保守派,一籌莫展未免俗套,如果把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先保守后通過思想幫助工人們完成這項革新,看來也是公式化,而且不能突出技術革命的群眾運動的偉大意義,因此,作者揀定了如上所述的安排。作者的動機無可厚非,但客觀效果則不盡符合作者的動機;因為這樣一來,反倒把技術革命的群眾運動的意義表現得片面和狹隘了。

      茅盾:《一九六〇年短篇小說漫評》,載《一九六〇年短篇小說欣賞》,中國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第92頁。

      事實上,姚文元當時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談到此時期上海工人創(chuàng)作存在兩大問題,其中之一就是由于寫“老工人”和“青工”太多,而且多以技術問題來處理,而“以黨支部書記、廠長一級的干部為中心人物的作品,就很少”。在姚文元看來,“這反映了作者生活上的局限性”。姚文元的意思是,作者們忽略了除技術以外的眾多方面,如“工程師、技術人員同工人結合”、“工人和農民的血肉關系”、“家庭生活的變革”、“黨內生活、黨內的思想斗爭”、“工廠管理中許多新鮮有趣的問題”、“工人生活上同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斗爭”等等。在對具體作品的分析中,姚文元指出了唐克新《古小菊和她的姊姊》“反映了一九五二年秋天轟轟烈烈的勞動競賽……但由于故事過多地注意從生產過程上去寫矛盾的產生和解決,刻劃人物的精神面貌的變化就相對減弱了”。姚文元還批評張英的小說《奔騰》:“也是反映不斷突破指標的那個萬馬奔騰的日子的。但我覺得這篇作品過于注意指針、數字的變化,而沒有更多地注意刻劃人物?!?/p>

      姚文元:《春風桃李花開日——談談群眾業(yè)余創(chuàng)作中反映工人生活的一些優(yōu)秀的小說和特寫》,載《上海十年文學選集 論文選1949-1979》,上海文藝出版社1960年版。

      應該說,幾位批評家的論述都是有道理的。

      ニ嬤而來的是作品中工業(yè)倫理的建立。

      ノ頤鞘紫紉看一下現代工業(yè)倫理與傳統(tǒng)倫理的不同。工業(yè)倫理對于傳統(tǒng)倫理的沖擊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家庭倫理;二是原有的“師徒”式舊的手工業(yè)倫理。

      ハ人登罷摺R話憷此擔現代社會的公共性乃是由個體以社會成員的面目出現的,而家庭則愈發(fā)成為私人生活領域。但在中國當代工業(yè)題材的文學中,我們卻看到了相反意義的體現,即家庭反而作為了一個生產單位出現。通常,家庭成員都有職業(yè)工人的社會身份,這種身份侵入了家庭。胡萬春的電影劇本《鋼鐵世家》后半部的主題是關于“生產”的。我們看到,孟廣發(fā)與孟大牛之間的父子關系幾乎完全是工作關系的一種延伸。從兩人之間為工作的爭吵到作為領導的父親處理兒子,再到后來兩人的和解,具體的生活形態(tài)不再支撐家庭關系,其家庭邏輯是依托“鋼鐵生產”而確立的?!肮I(yè)主義”的邏輯全面擴大至倫理領域,或者說與倫理原則合謀,從而形成雙重的社會組織力量。《鋼鐵世家》、《家庭問題》、《一家人》等等作品,開頭都以父子沖突的情節(jié)展開,同時又都以“子認同父”為結。

      ノ頤竊倏吹詼種情況。在多數工業(yè)文學作品中,人群與工業(yè)技術的關系,還表現在“師徒”關系方面。其實,“師徒”式的手工業(yè)倫理其實也是“父子”式家庭倫理的延伸。但是,在相當多的作品中,恰恰是要破除這種傳統(tǒng)關系的唯一性。而破除這種關系的,正是“技術秩序”。也就是說,傳統(tǒng)倫理秩序必須符合新的“技術秩序”。新的精英的產生,其第一要義是生產技術。此種情況,在上?!拔母铩睍r期文學中仍然延續(xù),比如《小將》、《金鐘長鳴》、《初春的早晨》、《新委員》、《新店員》、《號子嘹亮》等等都在講述新的精英產生的故事。從其題目所包含的“初春”、“小”、“新”等詞匯,就可以看出這一主題。不過是,“文革”作品在“技術秩序”之上,又加上了政治的意識形態(tài)。但意識形態(tài)的“正確”并不是唯一的,換句話說,政治的“正確”加上正確的“技術”倫理,構成當時時代的倫理秩序,也才能產生新條件下的工業(yè)倫理。

      フ庖皇逼詰墓ひ堤獠拇醋鰨無論是不同作家的作品還是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都很難顯現出獨異個性。工業(yè)化邏輯的展開、廠礦背景的凸顯、生產技術核心的敘述使得工業(yè)題材創(chuàng)作的地域特征、人物特征都曖昧不明。作品與作品之間情節(jié)的雷同令人瞠目——把同類作品放在一起比較,如果沒有清晰的記憶,很難分清情節(jié)、人物歸屬于哪篇作品。茅盾曾以半年內發(fā)表于各報刊的十多篇反映工人生活的創(chuàng)作為例,指出這種問題在人物形象上的問題:

      作品中的落后分子有很好的技術,有長久的工齡,經過敵偽和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閱世既深,因而對于新時代也還抱著保留的態(tài)度。

      プ髕分械幕極分子大都性子急躁,不善于團結,因而引起落后分子反感,故意鬧別扭。

      積極分子碰了釘子之后,改好了自己的態(tài)度,于是落后分子也就轉變,比誰都積極。

      茅盾:《關于反映工人生活的作品》,《人民文學》1950年2卷1期。

      以生產技術發(fā)展革新為中心,其價值判斷、審美選擇、感情取舍等都以是否合乎工業(yè)化藍圖為旨歸,對于復雜的人生世相作了機械簡單化處理。文體特征在這類作品中也難以尋繹。在工業(yè)題材作品中,雖有戲劇、詩歌、散文各式體裁,但不同文類都顯示出明顯的紀實、敘述內容。

      結 語

      ビΩ盟擔關于當代中國的工業(yè)化想象,與中國城市現代化進程的現代性普遍價值,與大工業(yè)的、技術主義的譜系均密切相關。但是,它抽去了關于現代化的其它含義,而將工業(yè)邏輯夸大為整體的城市的甚至是國家的意義。這一種對城市國家工業(yè)化的憧憬,不僅遠遠超過創(chuàng)作了《子夜》等現代工業(yè)文學的茅盾等人,同時也可能后無來者。隨之而來的問題,對國家工業(yè)現代化的想象,在這一時期城市題材中顯得相當外在化。在這一點上,它和新感覺派的現代性譜系編碼并無本質的差別,也并不因城市政治屬性的改變而變化。不過是,新感覺派的起點是“消費”,而此時文學的起點是“生產”。從根本上來說,兩者都是一種極端的現代化中心性的文化編碼。

      (責任編輯:李亦婷)

      Urban Industrial Subject Matter Creation in Period of

      “Seventeen Years” and “China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Discussion on the Worker and Writer Group in Shanghai, Beijing and Tianjin

      Zhang Hongsheng

      Abstract:

      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thought about the contemporary China and modernitys universal value of the process of Chinese urban modernization, large industry and the technical principles pedigree. In period of ‘Seventeen Years and ‘China Cultural Revolution, Chinese urban characteristics were ruled by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is lifted the creation wave of urban industrial subject matter. This situation combined highly with the socialism political ‘ideology at that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isomorphic.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in the works, as the dominant logic in all fields of life, combined with their political attribute. Peoples industrial production attributes and social industrialization logic were showed deeply. Political significance and ethical significance were both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Because ‘industrial subject matter creation was a kind of political system, so a special ‘worker and writer group appeared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Keywords:

      Urban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 Subject Matter;Worker and Writer Group

      猜你喜歡
      城市工業(yè)化
      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yè)化發(fā)展的若干意見
      上海建材(2020年5期)2020-12-15 00:33:22
      《新型工業(yè)化》征稿啟事
      工業(yè)化失敗的國家缺了什么?(上)
      中國制筆(2017年3期)2017-10-18 00:49:11
      全球“再工業(yè)化”競爭
      城市配網建設探析
      城市綠化面積規(guī)劃管理
      生態(tài)城市規(guī)劃管理與建設技術研究
      城市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理論
      城市規(guī)劃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徐州廣播電視臺:講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3:53
      收藏| 吉水县| 澄江县| 电白县| 黄大仙区| 花莲市| 报价| 宣威市| 女性| 博兴县| 宣威市| 樟树市| 称多县| 建平县| 靖西县| 嘉义县| 海南省| 大邑县| 饶阳县| 岑溪市| 石狮市| 辽阳市| 平塘县| 扎囊县| 友谊县| 绩溪县| 会东县| 五原县| 普兰店市| 肥西县| 东安县| 抚远县| 综艺| 兴义市| 铁岭市| 墨玉县| 大姚县| 延川县| 全椒县| 邵阳市|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