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無心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CNN)發(fā)布了一篇關于“世界最惡心食物”的文章,排名第一的是中國的皮蛋。這一結(jié)果讓許多中國網(wǎng)友無法接受,紛紛通過各種方式表示反對,以至于評論皮蛋的原文作者在其個人博客上發(fā)表致歉聲明,表示“雖然我沒有享受過皮蛋的味道,但是我對你們的文化并無冒犯之意”。
其實這個“評選”結(jié)果并不值得大驚小怪。皮蛋之所以排名榜首,大概是因為那位作者沒有見過臭豆腐。在我工作的公司里,曾經(jīng)有讓員工介紹當?shù)靥厣称返幕顒印R晃慌_灣來的同事介紹了臭豆腐,還帶了一些給大家品嘗。結(jié)果,沒有一個外國同事能夠放進嘴里,而此后“stinky tofu”成了那位同事的一個標簽。當談起中餐,外國同事經(jīng)常說“no stinky tofu”,中國同事則調(diào)侃“我請你吃臭豆腐吧”。有一次我介紹中國的各種豆制品,說腐乳和臭豆腐都是豆腐發(fā)酵的產(chǎn)物,有各種不同的風味,類似于國外的奶酪。一位同事說,自從見識過了那位臺灣同事的臭豆腐后,她再也無法接受“發(fā)酵的豆腐跟奶酪一樣”的說法了。
從化學角度來看,腐乳和臭豆腐都是豆腐發(fā)酵得到的。腐乳只是在菌種和發(fā)酵條件上有更好的控制,而臭豆腐的發(fā)酵基本上是各種亂七八糟的細菌碰上什么就用什么。它們就像兩兄弟,一個衣食無憂并且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另一個四處流浪、乞討為生。二者都是靠細菌分解其中的蛋白質(zhì),釋放出一些有香味的氨基酸,使之“吃起來香”;同時分解含硫氨基酸,產(chǎn)生一些諸如硫化氫之類的化合物,使之“聞起來臭”。不同的菌種和發(fā)酵條件,導致這些“香”與“臭”的物質(zhì)組成與含量各不相同,也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風味。
奶酪的情況其實大抵如此。牛奶中也有大量蛋白質(zhì),發(fā)酵過程中也能產(chǎn)生各種香與臭的物質(zhì)。味道純正的奶酪相當于味道純正的腐乳,而“臭奶酪”的風格就跟“臭豆腐”如出一轍。
有很多外國人喜愛臭奶酪,卻無法接受臭豆腐,就像許多中國人喜愛臭豆腐,但是很難接受臭奶酪一樣。一種食物是“惡心”還是“美味”,更多是審美和地域的范疇,而不是科學判斷。就像一幅名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會作出截然不同的評價。人們對食物的看法,同樣深受文化傳統(tǒng)和后天習慣的影響。比如西方人從小喝牛奶,會把奶味當成一種好的味道。但是他們不習慣吃豆制品,往往把豆味當作不好的味道。在美國,很多人認為豆奶比牛奶更健康、更環(huán)保,但是因為豆味,他們愿意吃的豆制品就相當有限。而對于中國人來說,情況似乎相反——很少有人把豆味當作問題,但是有不少人反感奶味。
類似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美國有個電視節(jié)目叫“Fear Factor”,勝利者會獲得巨額獎金。而比賽中有一些項目就是吃各種惡心的食物,比如蟲子、蚯蚓、長了蛆的面包等。有趣的是,某些被中國人視為美味的食物,比如大腸、腦花等,也經(jīng)常被此節(jié)目用來作為“對勇敢者的挑戰(zhàn)”。許多中國人認為“惡心”的半生牛排,則是西方人的日常食物。
在一個地區(qū)被當作“美食”,而在另一個地區(qū)被視為“惡心的食物”,這樣的現(xiàn)象并不僅僅發(fā)生在不同的國家或者文化圈之間。即使在中國,這樣的例子也不勝枚舉。
四川有道名菜叫“折耳根”,植物學名稱是魚腥草,是四川最有號召力的野菜之一。據(jù)第一次品嘗這種野菜的人描述,就像是直接吞下了一條生魚——濃烈的魚腥味從口腔一直到胃里。不過四川人對折耳根從來都食之如飴。號稱“健康教母”的馬悅凌鼓吹生泥鰍治病,許多病人只能當做“苦口良藥”來勉強吃下去??赡苓@一障礙在吃慣了折耳根的四川人那里并不存在,所以在四川嘗試“生泥鰍療法”的人比較多。因此,被寄生蟲感染的人也就比較多。用這種“親身受害”的方式去證明“泥鰍養(yǎng)生法”的危險,大概也可以算不怕魚腥味的四川人為全國人民所做的一大貢獻了。
所以,當看到外國人把我們的某種美食當做惡心的食物時,完全沒有必要不滿。食物是否美味,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針對具體人群而言的,就像我們同樣會把世界其他地方的一些美食當作惡心的食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