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課要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教師必須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多下工夫.。適時根據授課內容,引進紅歌,在課堂教學中唱響主旋律即可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寓理于教中,達到預期的教書育人效果。
關鍵詞:紅歌;高職思政課;運用
一、高職思政課為什么要引進紅歌
高職思政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途徑。根據05方案我院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思政課程。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上好思政課不僅僅需要教師悉心備課,更需要教師能采取生動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寓理于教中,吸引住學生。如今思政課課堂面對的是90后的年輕人。這是一個長在改革開放的成果里,特立獨行,思想、價值觀多元化,對已發(fā)生的事情漠不關心,較注重自我空間的集體。對這樣一群大學生進行黨的理論政策教育,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方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要求。要使思政課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教師就必須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多下工夫。那么,采取怎樣的教學方式方法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呢?眾所周知,思政課的最重要特點是與時俱進。所謂與時俱進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教學中所授的理論要緊跟中央,與年月同進,賦予時代性;二是指教學方式、方法要因生而變,賦予創(chuàng)造性。我院思政課教師在兩課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適時追逐時代潮——引進紅歌,在課堂教學中唱響主旋律不失為思政課教學的好方法。
二、什么是紅歌?其有哪些作用?
要在思政課中引進紅歌,就必須先了解什么是紅歌?其有哪些作用?我們在教學中要運用的紅歌,并不是傳唱度高或是曾轟動一時的所謂“走紅”的歌曲。湖南劉琴在其攥寫的論文中指出“普遍意義上的定義為‘紅歌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產生和流傳的紅色革命歌曲,既指老歌又指新紅歌。作為我國紅色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是火熱的斗爭實踐的真實寫照,具有鮮明的革命情感和地域特色;而且植根于中華大地,深受人民群眾喜愛,體現(xiàn)出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厚的美學意蘊和廣泛的社會教育功能等特點。由此可看出,紅歌是閃耀著民族精神的火炬,放射著時代精神的燦爛光芒。紅歌都是與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強盛緊密相連,與中國人民的命運和尊嚴緊密相連。這些歌,讓人一聽就心動,一唱就振奮。一首首經典的紅歌,演繹出的不僅僅是歌的本身,更多的是一曲曲紅歌催生的一種精神以及和諧唯美的健康思想。
三、唱響紅歌主旋律之于大學生的意義
在當今時代,“紅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它是推進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國正值經濟社會發(fā)展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風氣浮躁,現(xiàn)實中信仰的流失,使人們覺得需要信念、需要理想、需要進步,中國的未來寄托在青年人身上,一個民族要強盛,培養(yǎng)年輕人昂揚、健康的精神是很重要的?,F(xiàn)在90后大學生沒有經歷過革命、建設時代,紅歌正好可以帶領他們走進那激情燃燒的歲月,正好可以彌補他們面對多元文化沖突的彷徨和迷失,讓他們更加積極向上地追求美好生活。華東交通大學黃云莉認為:我們大量的紅色歌曲誕生于各自特定的年代,反應特定的情感,它體現(xiàn)的是一種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是我們這個時代整體都向往和需要的一種激情和動力,凸顯著一種崇高美。這種崇高美在當下集中體現(xiàn)表現(xiàn)為激勵人們對于小我的超越和尋求大我的歸屬。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崇高美的最本質內涵,也是我們這個社會時下每個個體最為需要的精神產品。由此可見教學中唱響紅歌,可以讓學生在歌聲中汲取豐富的政治營養(yǎng),讓學生用心靈去找尋過去,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社會主義好、共產黨好、改革開放好和偉大祖國好,進而重新思考社會,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建構自我精神世界。
四、紅歌在思政課中的具體實施步驟
歌曲是有內涵、有思想的,因此在教學中選用的紅歌一定要有時代感、動人感,切中講題,要使所選歌曲讓學生們一聽就心動,一唱就令人振奮。如此一來就需要教師精心選用。根據兩門課程的內容我們大致精選了下列各個時期被廣為傳唱的紅歌:《我的未來不是夢》、《國家》、《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我的中國心》、《生命的應答》、《和諧中國》、《義勇軍進行曲》、《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人民軍隊忠于黨》、《鼓浪嶼之波》、《天路》、《春天的故事》、《祝福祖國》等等。在具體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不僅會唱,更要說出歌曲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及所富含的深遠意義,讓學生在唱說中深刻感受新中國走過的艱辛,走向繁榮的來之不易;激發(fā)同學們對祖國美好明天的無限向往之情,做關心社會、心系祖國,有理想、有責任的青年。當然,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切記不能把思政課變成音樂欣賞課,要掌握好時間,把握住分寸,真正把思政課課堂變成寓教育人的陣地。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為興國之魂,視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廣大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只要多用心思,善追逐時代潮 ,多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切實形式,在課堂上唱響主旋律,必能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琴 .“紅歌”為什么這樣“紅” [J]. 新湘評論,2011(03).
(作者簡介:董潔,江西護理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