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浪
【摘要】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問題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高中《歷史》必修1第一單元中闡述了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從秦朝到清朝不斷強化的過程,但老師和學生都容易形成中國古代“君主絕對專制”的印象。實際上中國古代君主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制約,本文擬從制度、思想等層面對中國古代皇權所受到的制約進行論述。
【關鍵詞】君主專制;皇權;制約
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問題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從秦朝至明清,歷代君王通過不斷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至明清達于極盛。由此產生一個問題,即中國古代皇權至上,是否意味著皇帝可以完全不受約束而隨心所欲呢?本文認為絕非如此。實際上,中國古代皇權并非無條件的超越一切。所謂皇權“至高無上”,僅僅是相對而言,歷朝歷代都存在著對皇權的制約因素。本文擬就這一問題從高中歷史教學的角度作一粗淺論述。
首先,從制度層面看,君權的行使所遭受的最大阻力即來自官僚體系。這里講的官僚體系與相權有別。宰相僅是整個官僚體系的領袖,在他之下還有數量龐大的群僚。官僚體系是治理國家所必不可少的一套行政機器,沒有這套機器君權本身即無法發(fā)揮。由于相權是整個官僚體系的樞紐,它對皇權的制約也就最為明顯。
秦漢實行三公九卿制,宰相是獨相,權力較大,按照錢穆先生的說法,在秦漢時代,“皇帝是國家的惟一領袖,而實際政權則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在唐代三省制下,皇帝的詔令、制敕必須經過中書門下副署,凡屬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如果不加蓋“中書門下”之印,在當時被認為是非法的,不能為下面各級機關所承認。雖然宋代相權較唐代衰落了,但仍保留了唐制中某些對皇權的制約因素,如封駁制度,也就是拒不起草、拒不頒行皇帝的旨意。到明代朱元璋罷相后,一切政務總攬于皇帝,皇權大大加強。明代內閣雖然一直不是法定一級的中央機構,但隨著內閣權力的加強,也對皇權構成了一定的制約。明宣宗時,內閣擁有了“票擬”權,“票擬”就是閣臣們把對奏章的處理意見寫在一張小紙條上進呈皇帝采納。當閣臣發(fā)現他們所票擬的詔書被皇帝改票了,他們可以封還執(zhí)奏。而皇帝撇開內閣直接內降中旨則是不合慣例的,就算一定要內降,也必須由給事中覆奏一次和尚書詢問確認一次才可以施行。
另外,官僚體系中的諫官系統(tǒng)對皇權的制約也不容忽視。中國古代有臺諫官之說,所謂臺官,即御史臺系統(tǒng),監(jiān)察官僚;所謂諫官,即監(jiān)督、諫諍皇帝者,如漢代諫議大夫、唐代的拾遺、補闕、明代六科給事中等。諫官對皇帝的諫諍,涉及各方面的問題,如抵制皇帝以主觀意志干擾國法、抑制皇帝極情聲色、阻止皇帝游獵擾民、牽制皇帝偏袒近親等。
由此可見,官僚體系在某種程度上確為制約皇權的一個客觀因素。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地給學生強化“君主專制”這一概念,以至給學生造成中國古代自秦以來皇帝即可恣意揮灑權力這一錯誤印象。實際上,皇帝需要不斷地調整官僚體系(特別是相權)恰恰表明官僚體系對皇權的任意行使構成了制約。
第二,從思想層面看,中國古代皇權也受到了某些無形的、精神上的限制。最典型的便是儒家思想。我們現在使用的高中歷史教材,認為漢以后的儒學適應了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成了維護君主專制的理論工具。實際上,儒家雖主張“尊君”,但并不主張絕對君主制。從儒學發(fā)展的歷史來看,不管是先秦儒學,還是漢代董仲舒新儒學及宋明理學,都保留了在思想上批判專制皇權的空間。
先秦儒家的“德治”、“仁政”主張便是希望從道德層面對帝王的行為作出某些規(guī)范,以期君王達到“內圣外王”的理想形象。而漢儒的“天”和宋儒的“理”實際上表明儒家一直想抬出一個更高的力量來約束君權。董仲舒在宣傳“君權神授”、“君為臣綱”時,“君”已儼然是“天”的投影或“神”的化身,似已把君權抬高到了絕對的地位,但他同時指出:如果天子無道,上天便會降災于他。此種“災異說”表明當時的儒士對秦代皇帝的暴政心有余悸,因此強調在皇權之上還有“天”臨鑒。宋代理學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強化君權的需要,但宋儒們與漢儒一樣,也并不希望出現君權無所限制的狀況。在理學家看來,“理”是超越于自然和社會的原則,擁有普遍的適用性,統(tǒng)攝一切,雖君王莫能例外?!袄怼蹦軜嫵蓪蕶嗟南拗疲P鍵還在于對“理”的理解、詮釋的權力壟斷于儒士(士大夫階層)手中,這樣他們也就間接地獲得了針對文化(包括皇權在內)的普遍的批評權力,正所謂“天下唯道理最大,故有以萬乘之尊而屈于匹夫之一言”。
因此,不管是董仲舒的“天”,還是宋儒的“理”,都代表著知識階層運用超越政治權力的文化知識對于皇權的一種制約。當然,以上所論及的儒家這種道德理想主義對皇權的制約,看上去十分地“虛幻”,從實踐層面上,它究竟能通過什么途徑直接影響帝王呢?最顯而易見的莫過如體現在儒學教育對于帝王的塑造上,由此儒家尊君但不絕對化君權的思想潛移默化的滲透于帝王的意識當中,帝王在治國為政時也就不會完全無視這一意識的影響了。
以上所論兩點,涉及到高中歷史必修1與必修3中的重點內容。我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強調,以免學生形成關于“皇權專制”的思維定勢。除此兩點之外,還有一些因素也能起到限制皇權恣意發(fā)揮的作用。如前代帝王及本朝祖宗的規(guī)訓、修史制度、社會輿論等。某些朝代的特殊政治情況,如宦官專權(東漢、唐朝、明朝最為嚴重)、魏晉南北朝的門閥政治造成的世家大族干政,也會影響到皇權的正常行使。以上都不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點內容,故只作簡單歸納。
本文所論及對皇權制約諸因素,有制度層面的,它們對皇權起著實際的制約作用;也有精神方面、非制度性的,它們只構成對皇權制約的可能性??偠灾?,一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內容何其豐富,豈 “君主專制” 之一言能蔽之?本文意在表明古代皇帝并非絕對的專制,皇權固然整體上呈強化之勢,然其中又無處不體現了皇權與整個國家官僚制度、儒家批判精神、士人知識分子的制約與平衡關系,不如此,我們也就很難理解中國古代此種皇權體制竟能延續(xù)兩千多年之久。錢穆先生有言:中國古代與其說是皇權專制,還不如說是一種比較合理的開明的專制。其言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