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祥
官本位奉行的原則是權力至上,而權力至上影響人的全面發(fā)展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權力社會、官本位社會,“學而優(yōu)則仕”?,F(xiàn)在有個很重要的變化擺在我們的面前,那就是社會越來越重視能力:我們強調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強調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強調大力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強調競爭上崗,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強調由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社會越來越要求我們憑自己的努力奮斗、能力發(fā)揮、業(yè)績貢獻來配置資源,確立地位,實現(xiàn)價值。也就是說社會越來越重視能力的價值。
雖然這里都強調力量,一個“權”的力量,一個“能”的力量,但這反映了傳統(tǒng)社會和現(xiàn)代社會的根本區(qū)別:傳統(tǒng)社會圍繞著權力做文章,現(xiàn)代社會圍繞著能力做文章。這也是產生中西方社會發(fā)展差距的一個根本原因:西方近代社會的制度安排、文化設計主要圍繞著“能力”來做文章,我們中國發(fā)展的步伐比較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制度安排、文化設計多圍繞著“權力”做文章。一個力量的來源是“權”,一個力量的來源是“能”,都強調“力”,但來源不一樣,這就拉開了中西方社會的差距。
有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擺在大家面前,就是在“推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過程當中,我們遇到了這樣和那樣的障礙,但最根本的障礙是官本位。
我們先來分析“官本位”如何影響人的全面發(fā)展。“官本位”并不反對人們做官,如果做官是為了做事,那么老百姓希望他這個官是做得越大越好。當年鄧小平剛剛復出的時候,講了一句很重要的話,說他出來,要么是做官,要么是做事,但他是為了做事。鄧小平復出做什么事呢?主要是實現(xiàn)黨的工作重心大轉移,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肮俦疚弧睂嶋H上意味著有些人把做“官”看作是最高的、唯一的目的,而其他都是手段,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以不擇一切手段。顯然,官本位奉行的原則是權力至上,而權力至上是影響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深層障礙。
權力至上產生的第一個落后現(xiàn)象就是等級。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等級也是存在的,不過中西方社會面對等級所采取的態(tài)度不大一樣。近代以來,西方社會強調自由、平等、博愛來淡化等級,但是,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在某些方面實際上是在強化這個等級。我們總是從人們之間的身份差異、地位差異來看待一個人、對待一個人。農民手中沒有權力,社會對農民的態(tài)度就發(fā)生了變化。1978年以前,我們叫“農民伯伯、農民叔叔”,但是后來稱呼降格為“農民老大哥、農民兄弟”,再后來又降格為“農民工、打工仔”。從這里可以看出來,有沒有權力確實不一樣。
權力至上產生的第二個落后現(xiàn)象是人們之間有人格依附關系。這使我想起1991年我在做縣委副書記時的情景。那個時候,我更多要求下屬聽話服從,但對下屬的基本需求、合法權益、獨立人格、創(chuàng)造個性卻漠不關心。我們常說:“你是我的人,你是我提拔起來的,一切都要聽我的?!蹦憧?,在這里,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人格依附關系。
權力至上產生的第三個落后現(xiàn)象就是對上負責比較容易,對下負責有時候不大容易。我們的前途命運往往掌握在上級部門手中,當然要對上負責了,而沒有掌握在下級、群眾手中,所以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就出現(xiàn)了“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話難聽”的現(xiàn)象。這種權力至上扭曲了人的人格,怎么能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呢?
消除官本位、貫徹落實“以人為本”三個思路
“以人為本”是黨的執(zhí)政理念,是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長遠指導方針,也是我們各項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所以每一個公民在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當中都擔當重大職責。但是,在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這樣和那樣的障礙,主要是思想認識障礙、觀念障礙和體制障礙。圍繞這三大障礙,這里提出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三大思路。
一是辯證處理幾種關系,清除思想認識障礙。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之后,在學術界和社會上出現(xiàn)了這樣那樣的模糊認識,而這些模糊認識不澄清,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就會遇到思想認識障礙。有人說“以人為本”是西方“人本主義”的口號,我們最好不要講“以人為本”,因為這樣很難與西方人本主義劃清界線,所以最好講“以民為本”。這屬于模糊認識。因為這個認識沒有弄清楚我們講的“以人為本”和西方“人本主義”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二者的共同點可以概括為“人人平等、尊重人權、尊重個人”這三個方面;但它們還有兩個根本區(qū)別:西方“人本主義”講“以人為本”,主要是從目的的角度來講的,人在社會當中只是目的,不是手段;而我們所講的“以人為本”是從手段和目的統(tǒng)一的角度來講的,我們既要講改革發(fā)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人”是目的,同時也講中國的發(fā)展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人”又是手段。也有人說我們現(xiàn)在講以人為本為時過早,我們經濟水平還達不到那一步,步子走得太快了。我在調研中了解到這種認識還是很多的。有一位區(qū)委書記說:“在中央沒有講‘以人為本之前,我什么都敢干,說拆遷就拆遷,說賣地就賣地,但是今天就不行了,我什么都不敢干,我脖子上架了一把刀啊?!彼f的有一定道理,但是這里也存在一種模糊認識,就是沒有處理好經濟發(fā)展和“以人為本”之間的關系,沒有處理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人為本”的關系。
二是樹立“以人為本”的政績觀,消除觀念障礙。正確的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性的因素,領導干部在其中擔當重大職責。這是一層意思。另一層意思是,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就會有什么樣的領導干部,正像高考的分數(shù)是考生的指揮棒一樣,政績觀是領導干部的指揮棒,所以樹立政績觀對貫徹“以人為本”起著關鍵性作用。我們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政績觀,把人本理念引入政績觀當中,通過這個政績觀來貫徹“以人為本”。如何設計“以人為本”的政績觀呢?應當主要考慮六大指標體系:一是消除貧困;二是合理轉移農村的富余勞動力;三是妥善安置國有企業(yè)改制過程中下崗的失業(yè)工人;四是建立完善的社保體系;五是保障婦女的平等權益和地位;六是適度縮小城鄉(xiāng)、地區(qū)、行業(yè)在分配上的差距。
三是推進制度創(chuàng)新,消除體制障礙。鄧小平說,“制度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也解決不了”。我想這個道理對貫徹落實“以人為本”也是一樣的。要真正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制度創(chuàng)新、體制創(chuàng)新是關鍵。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運作體制有一個特征,即是一個自上而下的社會運作體系。我們的資源配置是自上而下的,越往上越有資源,越往農村越沒資源;我們的信息也基本是自上而下的,越往上面信息掌握得越多,越往基層信息越不透明;我們每個人能不能進步,一定程度上與自上而下的任命制有關;解放思想也有一個自上而下的問題。“以人為本”也有這個問題。
傳統(tǒng)型政府,我歸結為是一種“管制型政府”,政府有權力、有資源,是管人的,而下面的老百姓是要聽從政府安排的。這種“管制型政府”對貫徹落實“以人為本”是有一定阻力的,因為政府是管你的,不是服務于你的。所以黨中央提出一個思路,由“管制型政府”轉向“公共服務型政府”,通過公共服務型政府來實現(xiàn)政府職能與政府管理體制轉變。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職能,我理解為“政府搭臺,民眾唱戲”,就是政府主要為民眾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提供平等的機會與平臺、政策與規(guī)則、管理與服務。政府職能是搭臺,民眾是唱戲的。在這種情況下,人本理念就比較容易貫徹落實了。所以,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首先在于政府管理體制的轉變,而這個轉變落實到政府職能上來,就是把我們的政府建設成一個公共服務型政府。
(作者為中央黨校研究生院院長、教授)
責編/杜鳳嬌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