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
中國人對玉,一向有著特殊的尊愛之情,從而延伸發(fā)展出一種優(yōu)秀而古老的玉石文化。
中國最早為“玉”定義的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之方也?!?/p>
事實上,《說文解字》除了點出“美”,更強調(diào)光澤、透明度、聲響等物理特性,以區(qū)別玉石。中國歷代玉器溫潤圓熟,晶瑩剔透,長久以來接受古老文化的渲染附會,逐漸被賦予各種神秘色彩。
財富象征
玉器是財富的象征。早在原始社會的良渚文化、紅山文化時代,玉器就成為財富的標志。在這個時期出土的大型墓葬中,作為陪葬的玉器就有幾十件甚至上百件,可見墓主的身份之高,財富之多。
當進入奴隸社會后,這種現(xiàn)象更加明顯。著名的安陽殷墟婦好墓、江西新干大墓等商代貴族和方國墓葬中,葬玉更是豐富,表明大的奴隸主擁有貴重的玉器。
到漢代,葬玉之風更加興盛,著名的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皆出自于此。另外,最能說明玉器經(jīng)濟價值的是商代的玉幣,用玉制作成貝形幣,作為商品交換的憑證。
審美文化
作為配飾和賞玩,是玉器的原始功能之一,也是玉器最廣泛的一種用途?!肮胖颖嘏逵瘛?,“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在古代,玉不是簡單的裝飾,還表明了一個人的身份、一種社會風氣,甚至可以起到感情與語言交流的作用。
春秋時,佩玉之風盛行。隋唐之后,作為佩飾的玉器,品種更為豐富,主要有耳、腕、手和頭飾等。
唐宋以后,作為陳列的玩賞玉器,如仿古玉禮器、瓶、爐、壺、山子、人物、動物等,占據(jù)了玉器的主要地位。歷史見證
作為文物的玉器,還是歷史的見證,有著不可復(fù)制的唯一性,更為當今世人所器重。
玉器從作為美化生活的裝飾品,到簡單的生產(chǎn)工具,然后融入各種禮制內(nèi)容,被人格化、道德化,繼而被看成是財富的象征、宗教圖騰的崇拜……這些無不從側(cè)面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民族愛玉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