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舫
〔摘要〕德里達認為,馬克思精神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馬克思精神就是解放精神與批判精神,要捍衛(wèi)與忠誠馬克思的解放精神與批判精神;德里達借助于馬克思的解放精神與批判精神,通過“延異”的消解策略,企圖建構一種“解構式馬克思主義精神”,其實質并不是走向馬克思,而是借助于馬克思的相關文本,達到質疑甚至否定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關鍵詞〕德里達,解放精神,批判精神,實質
〔中圖分類號〕B54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2)03-0015-04
當代法國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的思想在20世紀中后期掀起的巨大波瀾,不僅使他成為歐美知識界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也成為后現(xiàn)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論源泉。作為一位思想大師,德里達具有實實在在的穿透力。自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開始介紹到我國后,德里達在我國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德里達的學術特點與個性特點是鮮明的:敬畏傳統(tǒng)但十分叛逆;傳承歷史命脈但十分渴望自由;在一個物質主義盛行的時代,強調精神生活的價值;不以馬克思主義者自居,也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但又認為是馬克思本人和馬克思主義的繼承人,堅決呼喚、捍衛(wèi)思想先驅——馬克思的精神。
對馬克思精神的捍衛(wèi)與忠誠在德里達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在德里達看來,馬克思精神的實質就是解放精神與批判精神,馬克思精神遺產的核心是對人類解放的承諾,是一種追求并實現(xiàn)解放的精神,同時也是一種對現(xiàn)存現(xiàn)實的批判精神;解放精神與批判精神貫穿于馬克思學術生涯的始終;馬克思精神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不管承認不承認、愿意不愿意,我們都是馬克思精神遺產的繼承人。德里達借助于馬克思的解放精神與批判精神,企圖建構“解構式馬克思主義精神”,其真正用意是通過閱讀馬克思的文本發(fā)現(xiàn)其內在矛盾,對馬克思的文本進行“解構”式閱讀的策略,在政治姿態(tài)上與政治立場上建立自己的系列理論。
一、馬克思精神是一種解放精神
德里達認為,馬克思精神遺產最核心的部分是對人類解放的承諾。我們不能夠懷疑人類解放的理想和共產主義的理想?!肮伯a主義的理想是為人類的正義而奮斗,至今這種理想仍在鼓舞和引導著無數(shù)信仰共產主義的男人和女人,這種奮斗目標與納粹的‘理想根本沒有任何相似、相近相同或可比之處?!?〔1 〕(P105 )
德里達在《馬克思的幽靈》一書中,闡述了馬克思具有的解放立場。他旗幟鮮明地指出,“如果說有一種馬克思主義的精神是我永遠不打算放棄的話,那它絕不僅僅是一種批判觀念或懷疑的姿態(tài)(一種內在一致的解構理論必須強調這些方面,盡管它也知道這并非最后的或最初的結論)。它甚至更主要的是某種解放的或彌賽亞式的聲明,是某種允諾?!?〔2〕 (P126 )面對歷史的種種困境與難題,德里達倡導我們要堅持和發(fā)揚馬克思的解放精神,“我們不僅不能放棄解放的希望,而且有必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保持這一希望” 〔2 〕 (P106 )。馬克思解放精神的意義似乎在于召喚人類要克服困難,始終不渝地尋求未來之路。這種解放精神提示我們的不是放棄,而是相反,“容許我們開辟通往某種關于作為允諾的彌賽亞的與解放的允諾的肯定性思想的道路”。 〔2 〕 (P106 )
德里達細心梳理馬克思的文本,力圖論證馬克思的精神實質首先是解放精神。他通過對馬克思后期的相關專著(如《資本論》)的剖析,指出了馬克思關于宗教、意識形態(tài)與物質生產過程的分離關系,揭示了宗教、意識形態(tài)的相對獨立性,表達了宗教、意識形態(tài)以它的原初形式宣告自身具有的彌賽亞精神。宗教、意識形態(tài)所宣告的神秘的彌賽亞精神正是德里所追求的拯救者的救贖精神。他認為馬克思的解放精神類似于彌賽亞精神。在他看來,缺少這種解放精神,人類就不會有美好的希望與理想,人類的全部物質活動與意識活動就失去了存在意義。
雖然德里達非常重視馬克思解放精神的“意識”性特征,但這并不能表明他把馬克思的解放精神僅僅看做是一種純粹的理念。在德里達那里,馬克思的解放精神本身不僅表現(xiàn)在思想上,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在實際行動中,“客觀性”、“行動性”正是馬克思解放精神與其他各種“精神”的根本區(qū)別。他認為,馬克思揭示了不同“幽靈”產生的現(xiàn)實基礎,并通過對現(xiàn)實基礎的改造達到摧毀各種幽靈的目的,這是馬克思解放精神的最深刻之處。而改造甚至于摧毀現(xiàn)實中現(xiàn)存的幽靈般的實際權力、實際關系及其他一切,不僅需要理論的批判,更是需要革命的行動。
基于對馬克思的解放精神與解放理想的憧憬及對所面對的資本主義現(xiàn)實的批判,德里達為馬克思解放精神的未來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視域,提出了對“現(xiàn)實基礎改造”、通達解放的具體途徑:呼吁建立一種超越民族國家的“新國際”組織,力圖通過該組織實現(xiàn)正義,來積極回應馬克思解放精神面臨的各種困境。
“新國際”觀念并不是強調不同國籍的人民以新的方式聯(lián)合起來,而是指要在全人類緊密團結的基礎上,以新的“沒有政治的政治”去重新理解國籍、國家、民主、自由和人權等司空見慣而在今天已經大成問題的理念?!皣H組織并不是當時的‘共產國際,也不是其他政黨的國際聯(lián)盟。但我愿意保留‘國際這個詞,而且其開頭的字母要大寫,以便使人們能回想起過去這個詞的重要意義,并將其保留下去?!?〔1 〕(P123 ) 關于“新國際”組織成立的具體方法,德里達在文本中進行了詳細描述。
二、馬克思精神是一種批判精神
在德里達看來,馬克思精神不僅是一種追求并實現(xiàn)解放的精神,同時也是一種對現(xiàn)存現(xiàn)實的批判精神。他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現(xiàn)實的“批判”精神是他走進馬克思文本的重要原因之一。
德里達強調,繼承馬克思的遺產,必須繼承馬克思的批判精神。馬克思的批判精神“隱形”存在于馬克思經典文本的內部,要在馬克思的文本內部去細心挖掘其批判精神及其實質。德里達本人通過對馬克思文本的認真、深入解讀,提出了馬克思批判精神的實質:對抗現(xiàn)實資本主義,改造現(xiàn)存的現(xiàn)實。
德里達認為,馬克思在特定時期所得出的基本結論和推斷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顯露出歷史的局限性,但馬克思的批判精神是馬克思精神的內在本質與“活力部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批判,其深刻目的在于呼吁人民要有改造世界的行動。馬克思的批判精神包含著超越文本寫作年代與時間限定的普遍性。德里達明確指出了馬克思批判精神的當代價值,“如果人們知道如何使這種馬克思主義的批判適應新的條件,……那么這種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就仍然能夠結出碩果?!?〔2 〕 (P122 )在環(huán)境不斷變化的今天,德里達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并沒有變化,我們不能放棄馬克思的批判精神。馬克思的批判精神不僅成為人們認識世界的強大武器,而且成為人們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離開馬克思的批判精神,就難以觸及社會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的實質。只有具備馬克思的批判精神才能在問題的意義上深刻揭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真實本質,才能為人類生存狀況的改變與實現(xiàn)人類的解放提供武器。
在解讀馬克思批判精神的問題上,德里達充分把握住了與馬克思批判精神緊密聯(lián)系的批判客體范疇——“現(xiàn)實”,也充分把握住了形成新思想、新觀念的批判主體范疇——“自我”。德里達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在客體——“現(xiàn)實”與主體——“自我”的不斷變化過程中,要用“自我”的新思想、新觀念來變革批判“現(xiàn)實”、改造“現(xiàn)實”。在對現(xiàn)實的批判中,新思想、新觀念既要批判舊思想、舊觀念,使舊思想、舊觀念付諸東流,而且也要隨時準備“自我”批判,這種批判的過程不僅僅是在思想觀念中進行,還要在現(xiàn)實中進行。
德里達認為馬克思的解放精神和批判精神是相互滲透的。在德里達看來,馬克思一方面堅持對現(xiàn)存現(xiàn)實的批判,另一方面則堅持追求人類的解放,并在兩者之間建立了本質的聯(lián)系。無論是從“當前”還是從長遠來看,馬克思就一直忠誠地在解放精神與批判精神之間試圖建立歷史的、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在德里達的思維邏輯中,從現(xiàn)實到批判再到解放的發(fā)展過程,以及現(xiàn)實、批判、解放三者之間不斷向前的遞進循環(huán),形成了一個歷史的發(fā)展鏈條。
三、解構主義的實質
德里達曾經在演講中公開呼吁:“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無論如何得有某個馬克思,得有他的才華,至少得有他的某種精神。” 〔2 〕 (P21 )他還自我檢討說:“就我個人而言,把《共產黨宣言》中最為醒目的東西忘記得如此徹底,這肯定是一個錯誤?!?〔2 〕 (P20 )
透過德里達對馬克思精神的呼喚、強調,我們能夠感受到德里達對馬克思解放精神的捍衛(wèi)、忠誠與強烈的認同感。德里達對馬克思批判精神的不斷凸顯,顯示了他對馬克思精神本質的深刻把握。
德里達能在學術界越來越受人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可以透過他而將20世紀哲學和文學理論上的精華加以串聯(lián)起來。他像是一個脈絡貫通著哲學發(fā)展的過往,并且昭示著哲學現(xiàn)在的方向,動搖了人們通常熟悉的許多概念,對許多理論命題的發(fā)難,乃至對西方兩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本身提出了質疑。德里達對待馬克思思想傳統(tǒng)的傳承與超越的堅定態(tài)度代表了當前西方一部分學者的時代心聲。面對衰頹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面對虛幻的精神環(huán)境,他們的思想深處都渴望解放,通過批判現(xiàn)實渴望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的改造。同時許多學者認為他的哲學也沾染著不少東方哲學的氣息,所以他提出的許多問題都是值得深思的。
但是,德里達是一個“喜歡用反常的句式和表達來造成后現(xiàn)代文本效果的哲學家”,〔2 〕 (P7 )他文本中晦澀的語言風格以及復雜、矛盾的表達策略的展現(xiàn)給我們造成了迷惑的感覺。任何試圖想對其文本進行全面解讀的抱負似乎都只能是一種妄想,他留給世界的是永遠開放、讓學者琢磨不透的回味。因此,我們對德里達的回應也只能說是一種可能。
德里達捍衛(wèi)馬克思精神的實質是企圖建構一種“解構式馬克思主義精神”。他試圖通過閱讀馬克思的文本發(fā)現(xiàn)其內在矛盾,并對相關概念進行顛倒、拆解與置換,以重新解釋和改變原有的概念關系,亦即通過對馬克思的文本進行“解構”式閱讀的策略來尋求答案,建立自己的政治哲學理論。在《馬克思的幽靈》一書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德里達密切聯(lián)系現(xiàn)實所進行的理論研究,超越了大多數(shù)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所做的學者式、經院式、教條化的閱讀、研究與討論方法。
具體而言,德里達在對馬克思精神——解放精神與批判精神的挾帶與借助中,也滲透著一種解構主義的意圖和策略。雖然德里達從沒有放棄人類解放的理想與希望,并且懷有對在資本主義土壤上形成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強烈批判精神,但他的批判絲毫沒有觸及到資本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占統(tǒng)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所有制結構,是一種不觸動資本主義根本制度前提下的批判。德里達雖然也深刻揭露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弊端與矛盾的各種表現(xiàn),但沒有揭示出這些弊端與矛盾存在的根源,更沒有提出解決這些弊端與矛盾的基本方法,沒有對資本主義負面效應消除的有效途徑作出應有的分析。這是與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馬克思的根本區(qū)別所在。馬克思為尋求全人類解放,不但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與基本矛盾,而且深入考察矛盾背后所隱藏的秘密與原因,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旨在打破資本主義社會的體制,推翻筑基于私有財富積累的社會,并指出了一條解決矛盾、擺脫困境的出路——走向科學社會主義。作為獨特的人類解放理論——科學社會主義體系,具有理想性、實踐性和科學性的特征。其理想性是人們奮斗的動力;實踐性凸顯了對現(xiàn)實世界的改造要求;科學性使得其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收??茖W社會主義理論對于共產主義實踐運動起著正確的引導作用。對比之下,我們不禁要問:德里達解構主義策略下,到底解放與批判的是什么?德里達究竟是要維護馬克思主義還是要消解馬克思主義?學界對此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理解與評價。筆者認為德里達是維護了馬克思主義,但他維護的是他所理解、我們陌生的馬克思主義,他所得出的結論是既脫離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又脫離社會現(xiàn)實的憑空杜撰(盡管他的研究聯(lián)系實際)。這在一定意義上表達了他的政治姿態(tài)與政治立場。
分析德里達對馬克思解放精神與批判精神的堅持狀況可知,德里達所謂的解放與批判運動是不得要領的。德里達的解放與批判運動更多的是精神上沒有根據(jù)的、沒有限期的無限期待,是一種空洞的口號。他曾肯定地表明:“幽靈不僅是精神的肉體顯圣,是它的現(xiàn)象軀體、它的墮落的和有罪的軀體,而且也是對一種救贖,亦即——又一次——一種精神焦急的和懷鄉(xiāng)式的等待。幽靈似乎是延宕的精神,是一種贖罪的諾言或打算。這種延異是什么?是一切或什么都不是?!?〔2 〕 (P191-192 )德里達在此提出了他的“延異說”,延異是德里達解構思想的核心。德里達認為,延異是先于在場的,甚至是先于存在的,是比它們更為根本的東西。延異,比存在本身更古老,在語言中沒有名字,甚至沒有本質或存在之名。這樣,他徹底地解構了一切。通過“延異”的消解策略,德里達實現(xiàn)了對馬克思精神——解放精神與批判精神的解構過程。德里達把自己這種解構精神等同于馬克思的批判精神,認為是對馬克思自我批判精神的堅持。
在“后德里達時代”,作為本體論的解構理論思潮也許早已衰落,但作為方法論的解構卻依然在發(fā)揮其批評性功能和“反潮流”作用,這就是德里達及其解構理論留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最重要的遺產,這種影響是世界性的。然而,我們應清醒地意識到:一方面,德里達走向馬克思,為馬克思進行積極而強有力的辯護,肯定馬克思精神——解放精神與批判精神的當代性,強調繼承馬克思精神并要求把馬克思精神現(xiàn)實化,這對弘揚馬克思主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德里達并沒有真正轉向馬克思。德里達把自己的“延異”消解策略等同于馬克思的批判精神,真正的意圖并不是為了對馬克思思想的發(fā)展,而是為了借助于馬克思的相關文本,達到進一步解構馬克思思想的目的,德里達“悄悄開啟了一個解構的時代”。 〔3 〕 (P57 )德里達解構馬克思主義所要質疑的正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所以德里達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德里達解構主義的策略至少還是強調并“忠誠”馬克思的解放精神與批判精神的,他不能夠劃入非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者的行列?!斑@里必須懸置那種‘非此即彼的二元邏輯。德氏的解構邏輯恰恰是‘非此非彼,即既不是馬克思主義的,也不是非馬克思主義的。解構超越了實在邏輯與幽靈邏輯之間假定的對立,并且超越了這種對立所假定的存在論?!?〔4 〕 德里達的《馬克思的幽靈》抓住的至多只是馬克思的“幽靈”,丟失的卻是馬克思的“靈魂”。〔5 〕 顯然,德里達企圖建構的“解構式馬克思主義精神”,其意圖的偏頗性是應該受到譴責的。
參考文獻:
〔1〕〔法〕雅克·德里達,等.明天會怎樣〔M〕.蘇旭,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2〕〔法〕雅克·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M〕.何一,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吳學琴.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解釋學視域〔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4〕王金林.幽靈出沒的激進批判與解放允諾——德里達論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J〕.蘇州大學學報,2011,(1).
〔5〕楊生平.解析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J〕.哲學研究,2005,(7).
責任編輯楊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