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老忌諱(三題)

      2012-04-29 00:44:03聶鑫森
      翠苑 2012年3期
      關鍵詞:霸王書信司馬遷

      書信最忌“霸王格”

      在古代,人與人之間的書信來往,是一種主要的普遍的通訊聯(lián)絡方式。書信,又稱尺牘、尺素、書札、書牘、簡札、魚書、家書。迄今發(fā)現(xiàn)我國古代最早的兩封家書,是戰(zhàn)國末期的木簡。自漢代始,隨著紙張的發(fā)明制造,書信這種通訊手段的使用,變得更為便捷和廣泛。一些名人的書信,往往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流傳久遠。在《古文觀止》中,選入的書信就有十九封之多,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鄒陽的《獄中上梁王書》、李白的《與韓荊州書》、韓愈的《與襄陽書》等等。

      最開始用于寫信的紙,大小、質(zhì)地都沒有什么統(tǒng)一的型號。但到了明代,因文人雅士對信紙的經(jīng)常使用,也就有了更多的審美需要,于是產(chǎn)生了箋紙。箋紙專用于題詠或?qū)懶?,是一種小幅而華貴的紙張,一般長三十厘米、寬十八厘米左右,紙質(zhì)潔白勻薄、細膩柔滑,故古詩贊其“南朝官紙女兒膚”。若箋紙上印有淡雅而精美的圖案花紋,且是名人手筆的尤為珍貴。一般來說,箋紙上多印有八行紅格線,故稱為“八行箋”。紅格線的上、下、左、右,都留有適當?shù)目瞻住?/p>

      “箋紙藝術盛行于明萬歷、崇禎之間,這大體是可信的。魯迅先生說,明代木刻‘文采絢爛,奪人目睛,這與明代士林風氣有關”(姜德明《箋紙藝術》)。

      這種“八行箋”(又稱“花箋”)的信紙常式,一直到今天仍風行不止。

      用這種“八行箋”寫信,多使用毛筆,稱謂、內(nèi)容、落款,字跡都應在紅線之內(nèi),這是約定俗成的格局。其一,表示對收信人的尊敬;其二,表示寫信人的恭謙、儒雅、合乎規(guī)范。

      書信最忌“霸王格”。所謂“霸王格”,就是所寫的字,超出紅線格之外,侵入四邊的空白處,顯示出對收信人滿不在乎的一種狂肆之態(tài),也表現(xiàn)出寫信人的自高自大、唯我獨尊。可以如此自認為天馬行空的人,只有君臨萬物的“霸王”,故這種書寫的格式,稱作“霸王格”,是對收信人一種極不禮貌的行為。

      歷代文人雅士寫信,無論對方是長輩、同輩或晚輩,無論是上級、同僚、下屬,都不會貿(mào)然使用“霸王格”,否則就會被人鄙夷。

      已故的上海文史家、作家鄭逸梅,不但所撰文史類著作極為豐富,而且是個書信收藏家,古人的,今人的;文朋詩友的,親戚家人的,日積月累,蔚為大觀。他不但研究信中所述的史乘,而且注重書信的文體、格式、書法,寫成的數(shù)篇文章中,卻沒有一處說到誰是“霸王格”,他的贊揚倒是隨處可見?!拔矣蚜唬谔K州護龍街舊書鋪代我買到一本裱好的晚清名人尺牘冊子,寫作極佳,很為名貴?!?;“吳昌碩一札,極精審”(《尺牘的集藏》)。

      歷年來,我與友人通信,皆以所購之宣紙“八行箋”毛筆書之,并時時告誡自已,字必寫在紅格線內(nèi),別鬧“霸王格”的笑話。友人中,也有不知這忌諱的(不是故意,故意則是品德問題了),比如一位很有名聲的書法家,行草俱佳,總是無拘無束地把字壓在或超出紅格線之外,說是為了一種視覺上的美觀。因他年少于我,有一次相聚把酒,我便乘著酒興,隨意說起了書信中的“霸王格”,卻只字未提到他。他是個穎悟之人,馬上聽懂了。別后歸家,他特意用“八行箋“寫信給我,一掃“霸王格”的痕跡,我見之大樂。

      秉筆直書話史家

      史,是“記載過去事跡的書”(《辭?!罚?,又稱歷史。同時,也是官名,商代設置,原為駐守在外的武官,后來成為在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記事。西周時有太史、內(nèi)史,春秋時更有稱外史、左史、南史的?!抖Y記·玉藻》說:“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自古以來,我國的史書極為豐富,或通史,或斷代史,或皇帝的起居注,還有一些并非史官的文史大家所寫的史著。如《左傳》《史記》《漢書》《后漢書》《舊唐史》《新唐史》《二十四史》《清史稿》《湘軍志》《湘軍記》等等。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是西漢王朝的太史令。子承父業(yè),司馬遷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繼襲父職,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獲罪下獄并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fā)憤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太史公書》(后稱《史記》),是我國最早的通史,并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班固評曰:“是非頗繆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漢書·司馬遷傳》)。

      作為史官或治史者,應該具有的基本品格是什么呢?

      孔子曾這樣評價董狐:“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左傳·宣公二年》)。

      所謂“書法不隱”,是說史官董狐剛正不阿、直書不隱的精神。故史官之大忌,是出于一已之私利,不敢直面所發(fā)生的史實,特別是對于皇帝和有權(quán)勢的人,為他們隱惡掩丑,歪曲事實真相,進行無原則的歌功頌德。

      “董狐直筆”成為一個有名的成語。

      其事件內(nèi)容:春秋時,晉國將軍趙穿襲殺晉靈公于桃園,身為晉國的正卿趙盾(趙穿之族兄)沒有采取任何措施。董狐認為趙盾應負責任,便在史策上作了記載:“趙盾弒其君?!?/p>

      這種秉筆直書,是要冒很大風險的,但董狐毫無畏怯之態(tài)。他的這種史家風范,得到后人的由衷贊美:“董狐常直筆,汲黯少居中”(宋·黃庭堅《王彥祖惠其祖黃州制草書其后》);“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宋·文天祥《正氣歌》)。

      寫史的人,還忌胸懷窄小,目光短淺,缺乏主見,人云亦云。

      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所撰《陳涉世家》,肯定了陳涉起義的作用;《河渠書》《平準書》和《貨殖列傳》,反映了社會的經(jīng)濟生活;《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記敘了少數(shù)民族的活動。這都體現(xiàn)了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家,所具有涵蓋古今的胸襟、氣度和膽魄,以及他闊遠的視域和獨特的評判水準(古人稱之為“器識”)。

      到了清代咸、同時期,曾國藩所率湘軍起于垅畝,在與太平軍長達數(shù)年的征戰(zhàn)中,屢敗屢戰(zhàn),但最終砥平天下。同治十一年(1872年)春,曾國藩辭世,其長子曾紀澤遵父遺命,請著名經(jīng)學大師王闿運至長沙議修《湘軍志》。

      在湘軍將帥的心目中,軍志撰修的目的當然首在頌揚湘軍功烈。但王闿運則不這樣認為:“軍志近始創(chuàng)稿,大約冬杪可成,其意不在表戰(zhàn)功,而在敘治亂得失之由”(光緒三年二月十六日與廣督劉坤一信)。

      《湘軍志》耗時七年乃成,全書約九萬字。

      “曾門四子”之一的文史大家黎庶昌,曾這樣夸贊《湘軍志》:“文質(zhì)事核,不虛美,不曲諱,其是非頗存咸、同朝之真,深合于長敘事理意,近世良史也?!?/p>

      真實可信,不浮夸其功,不隱諱其過,而且文采風流,體現(xiàn)了王闿運的治史態(tài)度和淵深學養(yǎng)。

      但是,此書卻引起存世的湘軍要人的極力反對和批評?!霸鴩蹩吹健断孳娭尽?,認為書中‘虛誣之處,不一而足,當面責罵王存心和他過不去,揚言要殺王闿運泄恨;郭嵩燾、郭崑燾斥《湘軍志》為‘謗書……一時群小囂囂,吠聲一片”(尹鐵凡《湘潭歷史名人——王闿運》)。

      錢基博說:“其書《湘軍志》實無大譏彈,自曾國荃以謗書相抵,而向聲背實,不悅曾氏者,乃真以太史公(司馬遷)目之矣”(《近百年湖南學風》)。徐一士在《王闿運與湘軍志》 一文中也說:“(梁)啟超稱《湘軍志》以‘翔實,非無當也?!?/p>

      《湘軍志》在當時雖遭毀版,但馬上又被人重刻重印,購者蜂擁,好評如潮。一直到今天,《湘軍志》依舊光彩四射,一版再版,頗受人贊譽。

      尹鐵凡在他的書中,作了這樣的評斷:“雖腐鼠啾啾,毀怨百端,江河萬古,何損一代‘太史公之名!我們驚艷闿運之文筆,更膜拜其高尚之風骨?!?/p>

      諸侯忌問鼎

      鼎是一種古代炊具,兩旁有耳,下有三足,故“鼎”是一個象形字。鼎三足,漢字在下部卻是四筆,已非三足,這是小篆書體講究整齊的結(jié)果。同時,鼎也有方形四足的,如司母戊鼎。

      鼎為炊具,又稱為調(diào)和五味之寶器。古代設宴時,天子九鼎,將牛、羊、豕、臘、腸、胃、膚、鮮魚、鮮臘同煮。鼎也是宗廟祭器,故名為寶鼎、寶尊彝,彝是古代常用禮器之總名。

      古代立國鑄鼎所謂鑄鼎象物,以作國圖。所以王朝定都建國,謂之定鼎,鼎也就成了傳國之寶和權(quán)力的象征。傳說夏朝鑄九鼎以象九州,“昔禹收九州之金,鑄鼎于荊山之下”(《說文》)。成語“一言九鼎”,比喻言辭極有份量,“碧血長江流不盡,一言九鼎重千秋”(陳毅《記遺言》)。

      遷鼎,表示權(quán)力轉(zhuǎn)移,夏朝最后一個帝王夏桀昏庸,以致滅國,遷鼎于商;商朝最后一個帝王商紂暴虐無行,武王起兵討伐,遷鼎于洛邑?!妒酚洝で丶o》載昭襄王時,“九鼎入秦”。

      因鼎是國家和權(quán)力的象征,便成為諸侯爭奪之物。《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楚莊王征伐陸渾之戎,路經(jīng)洛水,向周王朝問鼎之大小輕重,周王室派王孫滿來回答“在德不在鼎”,意為一個國家要重德而不必問鼎之大小輕重,從而折服了對方,遏止其侵權(quán)野心。后世便以“問鼎”來表示有奪天下之意向。

      楚莊王問鼎,是問周朝的九個鼎。九鼎為周朝的國之重器。占有它即象征占有至高無上的王權(quán)。九鼎最早屬于夏王朝,“貢金九牧,鑄鼎象物”,九鼎象征九州。爾后,“桀有亂德,鼎遷于殷”,又因“商紂暴虐,鼎遷于周”。文獻所載,說明夏、商、周幾個王朝政權(quán)的更換,是以奪得前朝的鼎作為象征的。

      周朝到周定王時,已頗衰敗,“天子微,諸侯僭,大夫強,諸侯脅”即為當時的情景。此時的楚國,實力雄厚,野心勃勃,早有取而代之的企圖,于是就有了楚莊王問鼎的舉動。

      到了春秋以后,“禮不逾節(jié)”已成空談,有的諸侯干脆自鑄自用九鼎,享受天子的待遇。例如,春秋晚期壽縣蔡侯墓中,就發(fā)現(xiàn)了九個鼎。

      鼎因三足而立,各各并峙,故有“鼎立”、“鼎足”的詞語出現(xiàn)。《史記·淮陰侯列傳》:“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薄度龂尽侵尽り憚P傳》:“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

      興盛之時謂之“鼎盛”,局勢動亂謂之“鼎沸”,豪門貴族謂之“鼎族”,立新去舊謂之“鼎革”,重臣、大臣謂之“鼎臣”,這些詞語皆由“鼎”的原本意義生發(fā)出來。

      鼎的名稱不少,絕大的稱鼐,小的稱鼒,三足彎曲的為鬲。我國最大的鼎為司母戊鼎,重八百七十五公斤,高一米三三,立耳,長方形腹,四柱足中空。所有花紋均以云雷紋為地,耳的外廓飾一對虎紋,虎口向下,中有一人頭;耳的側(cè)緣飾魚紋;鼎腹上、下均飾以夔紋帶構(gòu)成的方框,兩夔相對,作饕餮形,中間隔以短扉棱;鼎腹四隅皆飾扉棱,以扉棱為中心,有三組獸面紋,上端為牛首紋,下端饕餮紋。腹內(nèi)壁,有“司母戊”三字銘文。鑄造這樣的重器,工藝程度如此復雜,可見當時勞動人民高超的智慧與才華。

      作者簡介:

      聶鑫森,中國作協(xié)會員、湖南省作協(xié)副主席、湖南省文史館館員。出版過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詩集、散文隨筆集、文化專著50部。曾獲“莊重文文學獎”、“湖南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十一、十二屆“百花獎”。

      猜你喜歡
      霸王書信司馬遷
      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
      千古悲歌霸王祠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2:18
      “霸王”不在家
      失竊的書信
      專家學者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三十周年題詞
      打分
      雜文月刊(2019年19期)2019-12-04 07:48:34
      人故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共 筑
      雜文月刊(2017年19期)2017-11-11 07:57:43
      霸王沉浮
      別有用心
      勐海县| 湄潭县| 剑阁县| 宁德市| 静安区| 称多县| 卢龙县| 陇川县| 平山县| 舟山市| 枝江市| 平罗县| 双城市| 崇义县| 南溪县| 扶风县| 太和县| 涟源市| 蒲城县| 镇沅| 武清区| 贡山| 巴马| 诸暨市| 方正县| 招远市| 黎川县| 邳州市| 开化县| 鲁甸县| 大姚县| 广汉市| 南部县| 象州县| 昌乐县| 曲沃县| 延川县| 竹溪县| 富锦市| 离岛区| 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