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俄藏敦煌寫卷Φ242號《文選》考異

      2012-04-29 11:19:13徐華
      敦煌研究 2012年2期
      關(guān)鍵詞:文選

      徐華

      內(nèi)容摘要:俄藏敦煌寫卷Φ242號《文選》唐抄注本,其作注時(shí)間大約在唐貞觀末至高宗顯慶年間,與李善注同時(shí)或稍早,有可能是在釋道淹《文選音義》為底本基礎(chǔ)上的抄本,并吸收蕭、曹兩位早期《文選》學(xué)者的知識,形成了以釋義、博物、普及為主的注釋體例,乃蕭、曹之后《文選》注釋與傳授的一種重要注本。

      關(guān)鍵詞:敦煌寫卷;文選佚注;傳本系統(tǒng);作者

      中圖分類號:G256.1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06(2012)02-0089-08

      俄藏敦煌文書Φ242號《文選注》保存自束廣微《補(bǔ)亡詩》“明明后辟”句以下、謝靈運(yùn)《述祖德詩》、韋孟《諷諫》、張華《勵志詩》至曹植《上責(zé)躬應(yīng)詔詩表》“馳心輦轂”句止,共185行,正文下有雙行小字注。此卷雖殘,卻極其重要,不僅因?yàn)樗鳛樘瞥舅?dú)具的版本??币饬x,更重要的還在于它既與傳世注本有一定的承襲關(guān)系,又具有一定獨(dú)立之特質(zhì),于傳世李善注、五臣注之外別是一家。那么,同為唐代《文選》注本,寫卷佚注與李善注、五臣注關(guān)系究竟如何?該注本具有怎樣的特征和價(jià)值?俄孟列夫、日狩野直喜、羅國威、傅剛、范志新、許云和等學(xué)者曾有過不同角度的論述。諸家立論主要是在避諱、字形、底本、體例、文風(fēng)、與傳世注文異同、與顏師古的關(guān)系等方面,來判斷其產(chǎn)生的年代以及與李善注、五臣注的關(guān)系,但結(jié)論卻有著較大的分歧。俄孟列夫認(rèn)為是出于公元630年到718年之間,也就是唐太宗即位和五臣注成書的時(shí)間[1]。傅剛等認(rèn)為寫卷佚注乃初唐注本,產(chǎn)生于李善、五臣注之前,并被二者所參考[2][3]。范志新、許云和等認(rèn)為乃中晚唐注本,是在李善、五臣注基礎(chǔ)上的抄撮本[4][5]。何以同樣的基礎(chǔ)文獻(xiàn)資料,方家得出的卻是如此相遠(yuǎn)的結(jié)論?筆者在將寫卷佚注全文與尤袤本李善注、陳八郎本五臣注整體排列,并參考胡克家《考異》、明州本、奎章閣本、四部叢刊本六臣注以及《漢書》古注進(jìn)行比對的基礎(chǔ)上,發(fā)現(xiàn)如果排除傳世諸本中所存在的大量增刻李善注的情況,佚注與李善注的重文實(shí)際上很少,而五臣注中同時(shí)參考佚注和李善注的材料卻相對較為突出,此點(diǎn)無疑對于追尋寫卷佚注在早期選學(xué)傳播過程中的位置頗有助益。

      一 寫卷佚注與李善注重文比較

      日本學(xué)者狩野直喜:“此書與李善注本合者十八九,與五臣注本合或與兩書均不合者十一二?!盵6]傅剛先生在對兩本比較的基礎(chǔ)上稱“寫卷與李善注基本相合,這表現(xiàn)在三個(gè)方面:一是注文大致相合,二是釋典出處基本相合,三是釋典出處不同,但引文基本相同。”[2]然而考之現(xiàn)存全部佚注與李善注、五臣注同時(shí)出注的材料共計(jì)107條,其中與尤袤本李善注部分相同(引書同、釋字同或文意同)約37條左右。其余部分皆各自立言,全不相合。從整體面貌和相合比例上看,并不足以說明二者注文大致相合。況且即便是相合的條目中,情況也各有不同,需要具體分析。

      從解題部分看,存《述祖德詩》、《諷諫詩》、《勵志詩》、《上責(zé)躬詩并表》四首的解題,其中重文唯有《勵志詩》解題:

      寫卷佚注:《廣雅》:勵,勸。此詩茂先自勵勸勤學(xué)。

      尤袤本李善注:《廣雅》曰:勵,勸也。此詩茂先曰勸勤學(xué)。

      兩條解題基本一致,但胡克家《考異》曰:袁本、茶陵本無善注“《廣雅》曰”下十四字??紖部?、明州本、奎章閣本皆無此句。如果李善原本無此條,佚注參考李善注的說法也就無從談起。相反,倒是印證了佚注早于李善注的看法,也即本句解釋原出自佚注本,或者此本注文,后來在流傳過程中摻入李善注。

      從正文注釋部分看,現(xiàn)存寫卷(含殘卷)各篇流傳的情況本不同,韋孟《諷諫詩》又見《漢書·韋賢傳》,為《文選》作注時(shí)已有諸多舊注可供參考,所見36條同注材料中,有18條為大體相近的重文。曹植《上責(zé)躬詩并表》(殘),又見《魏志·本傳》,所見13條同注中,7條引書或釋詞重文。張華《勵志詩》,所見27條同注之中,9條為引書或意思相近的重文。束皙《補(bǔ)亡詩》(殘),四條同注材料中只有“輯,和也”一條釋字重文;謝靈運(yùn)《述祖德詩》,20條同注材料中見2條引文出處及意思相合,6條釋字詞相合。大體時(shí)代越久遠(yuǎn),舊注越多,重文的比例就越高。仔細(xì)分析一下這些重文,可以看出一大部分出自后世的增刻,尤其是涉及舊注的部分,如:

      1.黼衣朱黻,四牡龍旗。(《諷諫詩》)

      寫卷佚注:顓,畫斧形。兩巳相背曰黻也。言駕四馬,旗上畫龍頭。諸侯得交龍為旗。

      尤袤本李善注:善曰:應(yīng)劭曰:黼衣,衣上畫為斧形,而白與黑為采。龍旗,旗上畫龍為之。朱黻,上廣一尺,下廣二尺,長三尺,以皮為之,古者上公服之?!睹吩娫唬褐祉晁够?。又曰:四牡翼翼。又曰:龍旗承祀。

      按:“應(yīng)劭曰”乃引《漢書》師古注?!犊籍悺吩唬涸緹o“應(yīng)劭曰”下二十五字。明州本、奎章閣本、叢刊本同《考異》。此條李善注引顏師古《漢書》注當(dāng)為后世增刻。

      2.彤弓斯征,撫寧遐荒。(《諷諫詩》)

      寫卷佚注:彤,赤也。霸臣,夫子賜弓矢以專征伐。撫,安。

      尤袤本李善注:言受彤弓之賜,于此得專征伐。善曰:《毛詩》曰:彤弓弨兮?;?,荒服也。

      按:《考異》曰:袁本茶陵本無“言受”下十二字。無者是也。此或以《漢書》顏?zhàn)⒂浻谂裕妊又`取之……以下凡顏師古曰各條皆不當(dāng)有,袁本茶陵二本俱無者,最是。考叢刊本、明州本、奎章閣本皆無此條,可證《考異》說確。

      3.五服崩離,宗周以墜。(《諷諫詩》)

      寫卷佚注:離,散也。崩,隤也。應(yīng)劭曰:五服:甸服、綏服、要服、荒服。墜,落。

      尤袤本李善注:應(yīng)劭曰:五服,謂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也。墜,失也,真魏切。

      按:胡克家《考異》曰:“墜,失也。真魏切?!痹静枇瓯緹o此六字,為顏?zhàn)⒏Z入。說是。叢刊本亦無。明州本、奎章閣本無善注。

      4.在予小子,勤唉厥生。(《諷諫詩》)

      寫卷佚注:言生時(shí)唉唉啼泣。自謂言嘆辭。

      尤袤本李善注:應(yīng)劭曰:小兒啼聲唉唉。顏師古曰:唉,嘆聲。善曰:《方言》曰:唉,嘆辭也,許其切。

      按:《考異》曰袁本、茶陵本無“應(yīng)劭曰”以下十六字。此十六字亦不見于叢刊本、明州本、奎章閣本。佚注本參考舊注保留“唉”為生時(shí)啼泣之聲,善注則無此條,只引《方言》嘆辭之說。

      5.乃命厥弟,建侯于楚。(《諷諫詩》)

      寫卷佚注:厥弟謂元王。元王封于楚國也。

      尤袤本李善注:弟謂元王也,元王封于楚國。

      按:二注語氣如出一轍,《考異》曰:“袁本、茶陵本無善注之十一字?!笨贾畢部尽⒚髦荼?、奎章閣本亦無。而佚注恰好與此十一字極為接近,這倒引起了我們新的推斷,李善此處原未出注,《漢書·韋賢傳》顏師古亦未出注。后世增刻的李善注,又恰好與寫卷佚注相合,說明正是佚注之語后來被增刻到了李善注當(dāng)中。如果此說成立,寫本佚注在唐代應(yīng)是較為常見的通行本。

      粗略統(tǒng)計(jì)一下,韋孟《諷諫詩》中的18條重文幾乎全部都屬于后世增刻《漢書》舊注或佚注入李善注的情況。其它篇目中多數(shù)相重的注釋也都與舊注的引用有關(guān)。

      此外,佚注與李善注相重的另一種情況是釋詞、引書雖同,但多出于較為常識性知識或者常用典籍。

      《補(bǔ)亡詩》:文化內(nèi)輯,武功外悠。

      寫卷佚注:輯,和。悠,長。

      尤袤本李善注:輯,和也。言以文化輯和于內(nèi),用武德加于外遠(yuǎn)也。悠,遠(yuǎn)也。

      《述祖德詩》:遺情舍塵物,貞觀丘壑美。

      寫卷佚注:世間塵黑之物。貞,正。觀,見也。謂正見丘壑之美。

      尤袤本李善注:貞,正也。觀,視也。言正見丘壑之美。

      《勵志詩》:高以下基,洪由纖起。

      寫卷佚注:因下而得其高。纖,細(xì)也?!独献印吩疲焊咭韵聻榛?。洪,大也。言成人之體乃猶始學(xué)之時(shí)皆由初,萬物皆然。非猶學(xué)。

      尤袤本李善注:《老子》曰:高必以下為基。又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綜而言之,寫卷佚注與李善注雖有部分字解相同或相近、引文同的情況,但實(shí)際上能看出參考痕跡的重文幾乎很少,而且即使重文,也存在不同的情況,或出于后世增刻,或出于常見舊注典籍等,未必能作為證據(jù)表明二者存在參考關(guān)系。形成二者沒有互相參考的狀況,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佚注作注的時(shí)間大體與李善注相差不遠(yuǎn)。因?yàn)槔钌谱⒊蓵?,旋即上奏,并被抄寫傳播,易于見到。如果佚注晚于考善注,又不難見到,自然不可能不加以參考。又根據(jù)寫卷佚注當(dāng)中張華《勵志詩》“如彼東畝,力耒既勤”句下注引“顏監(jiān)曰:耒,牛耕曲木”一條,說明其作注時(shí)間最早不超過唐太宗貞觀年間{1}。由此可以初步推論此注成于太宗貞觀元年(627)至高宗顯慶三年(658,李善奏上《文選注》)前后。

      二 五臣注與寫卷佚注重文的比較

      寫卷佚注與五臣注之間重文則不占少數(shù),而且與李善注重文的形式不同,很大一部份表現(xiàn)為注文形式、用語習(xí)慣或說話立場基本相同,如:《述祖德詩》:“兼抱濟(jì)物性,而不纓垢紛?!睂懢碡⒃唬骸把圆⒂袧?jì)扶萬物之性。言不為垢氛所纓?!蔽宄甲⒘荚唬骸把约嬗袧?jì)物之心,不為塵垢所纓纆。”再如五臣注與佚注同稱秦政權(quán)為“秦家”、晉國為“晉家”,稱《詩經(jīng)》為“詩篇”,體現(xiàn)了注釋用語習(xí)慣上的沿襲。涉及到大段引文和意思理解時(shí),五臣注也與佚注頗為接近。《述祖德詩》:“弦高犒晉師,仲連卻秦軍?!本湎仑⒃唬骸跋腋咭耘J^犒秦師,無晉師之文。此亦為誤?!蔽宄甲⑾蛟唬骸按宋脑脐麜x師,謝生之誤也。”{1}二者同樣指出謝靈運(yùn)用典的失誤,應(yīng)為“弦高犒秦師”,而誤為“弦高犒晉師”。李善注則曲為辯護(hù),引《呂氏春秋》謂“晉”為“”字之誤。黃節(jié)引顧炎武《日知錄》曰:弦高所犒者秦師,而謝詩改為晉,以避下秦字,則舛而陋矣。朱蘭坡曰:李注欲曲全之,不引《左傳》而引《呂覽》[7],指出謝氏致誤的原因在于避免上下句重文。

      以上佚注與五臣注接近的情況,說明二者之間存在借鑒關(guān)系,但究竟是誰在借鑒誰?通校二注之全部條目,五臣作注兼借李善注與佚注的注釋體例更為明顯。

      《述祖德詩》:賢相謝世運(yùn),遠(yuǎn)圖因事止。

      寫卷佚注:言宏遠(yuǎn)之圖謀,因今事亦止。

      尤袤本李善注:賢相,即太傅也?!渡骄淤x》注曰:太傅既薨,遠(yuǎn)圖已輟。《左傳》榮成伯曰:遠(yuǎn)圖者,忠也。曹大家上疏謂兄曰:上捐國家,累世劬勞,遠(yuǎn)圖之功。

      陳八郎本五臣注:濟(jì)曰:賢相即太傅謝安也。謝世運(yùn),謂死也。遠(yuǎn)圖,謂謀也。深遠(yuǎn)之謀,因此而止。

      如果是佚注抄錄五臣,不太可能只抄其一點(diǎn)。相反,五臣本條注釋既吸收了李善注中的“賢相即太傅謝安也”條,又吸收了佚注中的“深遠(yuǎn)之謀,因此而止”之意。

      《述祖德詩》:拯溺由道情,龕暴資神理。

      寫卷佚注:由有道德之情拯扶。龕,勝也。顧帝馮力取。

      尤袤本李善注:拯,濟(jì)也。溺,沒也?!睹献印吩唬禾煜履鐒t援之以道?!肚f子》曰:夫道有情有信??装矅渡袝鴤鳌吩唬糊悾簞僖?。曹植《武帝誄》曰:人事既關(guān),聰鏡神理。

      陳八郎本向曰:拯,濟(jì)也。龕,勝也。言拯橫流之溺,由懷道情,勝暴靜亂,資神妙之理。

      《考異》曰:袁本、茶陵本李善注無“孔安國《尚書傳》曰:龕:勝也”十字,考之叢刊本、明州本、奎章閣本皆無,當(dāng)是后世增刻。而五臣注兼具“拯,濟(jì)也。龕,勝也”兩條。

      《述祖德詩》:河外無反正,江介有■圮。

      寫卷佚注:北境謂之河外。介,介隔也。謂于江南,圯,毀也?!?,急也。

      尤袤本李善注:河外,西晉也?!豆騻鳌吩唬簱軄y反正,莫近于春秋。江介,東晉也?!蹲笫蟼鳌吩唬阂员忠伛坌?,介于大國。杜預(yù)曰:介,間也。《毛詩》曰:今也蹙國百里?!稜栄拧吩唬痕?,敗覆也。

      陳八郎本五臣注:河外,洛陽也。言為賊所破,不得反洛陽之正。介,間也。遷于江間,迫促狹小,屢有毀敗也。圮,毀也。

      《勵志詩》:“大猷玄漠,將抽厥緒?!?/p>

      寫本佚注:猷,道也。玄謂幽玄也。

      尤袤本:《毛詩》曰:秩秩大猷?!墩f文》曰:玄,幽遠(yuǎn)也。又曰:漠,寂也?!稄V雅》曰:漠,泊也。《說文》曰:漠,無為也。言大道玄遠(yuǎn)幽漠,知之猶從小引其端緒而至于可知。

      陳八郎本五臣注銑曰:猷,道也。言大道玄漠,猶將抽其端緒。

      《上責(zé)躬應(yīng)詔詩表》:“晝分而食,夜分而寢。”

      寫本佚注:晝分,而日午也。夜分,夜半。

      尤袤本:《爾雅》曰:戾,罪也?!俄n子》曰:衛(wèi)靈公至濮水,夜分聞有鼔琴者。

      陳八郎本五臣注銑曰:戾,惡也。晝分,日中時(shí)也。夜分,夜半時(shí)也。寢,臥也。

      從以上所列可以清楚地看到五臣作注盡量吸收各家之說,加以訓(xùn)解釋義。而且并非只是偶一為之,基本在各篇當(dāng)中都有一定的比例。

      最明顯的一條例證如《勵志詩》:隰朋仰慕,予亦何人?

      寫本佚注:《史記》云:隰朋,齊大夫,慕管仲德,曰:吾知管仲之德矣,隰朋恥不如?;实垩裕耗降赂咭病=裎液稳?,而不及之。

      尤袤本李善注:其九?!肚f子》曰: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仲父之病病矣!寡人惡乎屬國而可?對曰:隰朋可。其為人也,愧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朋慕管之德,華言隰朋猶慕德,我是何人,而不慕乎?

      陳八郎本五臣注:良曰:隰朋,齊大夫。猶慕管仲之德,言我何人而不慕賢者乎?

      考今本《史記》中無隰朋典故,但見于《呂氏春秋·貴公》、《列子·力命》、《莊子·徐無鬼》。故佚注中引《史記》云隰朋慕管仲德,實(shí)乃錯引,值得注意的是五臣注雖未標(biāo)明出處,亦采用本義,沿襲了佚注的錯誤。李善注則完全不同,用隰朋慕黃帝之義。此則例證恰好說明了五臣注曾參考佚注。

      五臣注完成于玄宗朝開元六年(718),根據(jù)陳八郎本、奎章閣所藏本、《唐鈔文選集注匯存》中所保留的五臣注,其不僅大量采入了李善注的成果,而且也吸收了稍早于自己的公孫羅《文選鈔》的內(nèi)容[8]。由此則當(dāng)佚注本早于五臣注而且也通行于世的話,五臣注同時(shí)參考李善注、《文選鈔》、寫卷佚注等早期注家正是情理之中的。

      三 寫卷底本與佚注的獨(dú)立性質(zhì)

      俄藏敦煌寫卷在底本和注文方面都體現(xiàn)了一定的獨(dú)立性質(zhì),底本方面如:

      《述祖德詩》:

      達(dá)人遺自我(“遺”,它本皆作“貴”)

      而不纓垢紛(“紛”,它本皆作“氛”)

      連物辭所賞(“連”,它本皆作“惠”)

      委講輟道論(“輟”,它本皆作“綴”)

      《諷諫》:

      顓衣朱黻(“顓”,它本及《漢書》作“黼”)

      資命不永(“資”,它本皆作“咨”)

      嫚被顯祖(“被”,它本皆作“彼”)

      征遐由近(“征”它本皆作“正”)

      《勵志詩》:

      如彼東畝(“東”,它本皆作“南”)

      渆不辭盈(“渆”,它本皆作“川”)

      《上責(zé)躬應(yīng)詔詩表》:

      不可重離(“離”,它本作“罹”)

      以罪棄生,則{辶+麥}古賢夕改之勸。({辶+麥},它本作“違”)

      忍垢茍全,則犯詩人胡顏之誠(“誠”,它本作“譏”)

      尸鳩之仁也(“尸”,它本作“鸤”)

      這些底本異文除了個(gè)別是由異體字、古今字、正俗字等造成的之外,很多是由底本版本系統(tǒng)不同而形成的異文,比如“遺”與“貴”、“連”與“惠”,“渆(淵)”與“川”、“東畝”與“南畝”等。由此說明佚注所依據(jù)的底本是一個(gè)相對獨(dú)立的本子,與李善、五臣等注家所依據(jù)的底本都有一定的差距。

      實(shí)際上注文中也體現(xiàn)出作者作注時(shí)確實(shí)參考了不同的版本。如《述祖德詩》:“達(dá)人遺自我”句,佚注曰:“謂父是通達(dá)人,墨翟貴己,不肯流意天下,故貴自我。作貴勝。遺,棄?!薄岸焕t垢紛”句,佚注曰:“言并有濟(jì)扶萬物之性,言不為垢氛所纓?!薄拔v輟道論”句,佚注曰:“綴,止?!闭f明當(dāng)時(shí)注者面對不同注本的《文選》,原文作“遺”“紛”“輟”,它本作“貴”“氛”“綴”,各注家基本都傾向于此處作“貴”“氛”“綴”并加以解釋。佚注作者也從眾,但又不愿輕改原文,于是存文出注,并在注文中同時(shí)標(biāo)出異文。

      從注文方面看,寫卷佚注注文風(fēng)格有類講解,但也具有詳細(xì)的字詞訓(xùn)釋和典籍征引,而且在字詞訓(xùn)詁和典籍征引方面又頗具獨(dú)到之處。

      《諷諫詩》:“左右陪臣,斯惟皇士?!逼渲小芭恪弊掷钌莆闯鲎?,佚注曰:“陪,重也。”據(jù)何晏《論語集解·季氏》:“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引馬融注曰:“陪,重也。”五臣注則將“陪臣”釋作“陪從之臣”,顯其草率。

      《諷諫詩》:“邽事是廢,逸游是娛。犬馬悠悠,是放是{馬+丘}?!北緱l下顏師古在《漢書》中有注曰:“繇與悠同,行貌。放,放犬。驅(qū),驅(qū)馬也?!睂懢碡⒃唬骸斑炇?,國事。逸,過。娛,樂。言用犬馬以獵也?!痹卺屧~及釋義方面都體現(xiàn)了一定的原創(chuàng)性。

      《述祖德詩》:“江介有■圯”中的“■”字李善未出注,佚注本曰:“■,急也?!卑矗骸墩f文·足部》:“■,迫也?!薄稄V雅·釋詁》:“■,急也?!眲t佚注雖未標(biāo)明出處,但自有其小學(xué)依據(jù)。

      《勵志詩》:“大儀斡運(yùn),天回地游?!鄙谱⒁逗訄D》曰:“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萬里,夏至地中行南而東三萬里,春秋二分是其中矣。地常動移而人不知,譬如閉舟而行,不覺舟之運(yùn)也?!必⒁齽t稱此段史料出自《考靈曜》。考“地有四游”一則出于張華《博物志》所引《考靈耀》,而非《河圖》,李善注誤。

      “勸勵”條下李善注曰:“勸者進(jìn)善之名,勵者朂已之稱。”按本類下《文選》收錄韋孟《諷諫》和張華《勵志詩》兩首,李善注語平和公允,顯得面面俱到。寫卷佚注則只是說:“勸勵謂勸勵取用賢相意也?!彼茷橛懈卸l(fā)。

      寫卷佚注引文方面的一個(gè)特點(diǎn)是對于通行的經(jīng)史典籍的引用往往很隨意,或不注明出處,或并不追求原文的準(zhǔn)確無誤。如其引用《尚書》《史記》《詩經(jīng)》《周易》《國語》《戰(zhàn)國策》多與原文不同,或者根本就不見于所引書中,但更為關(guān)注的是一些不常見的典籍、佚史、字書。如標(biāo)明出處的引沈約《謚法》考證元王之稱的來歷,引張揖《字詁》《廣雅》兩處、呂忱《字林》、李登《聲類》、江邃《文釋》《說文》。又引《白虎通》《考靈曜》《汲冢記》,引顏監(jiān)(顏師古)一條?!妒鲎娴略姟废乱饻Y之《新集錄》而不引沈約《宋書》;曹植《上責(zé)躬應(yīng)詔詩表》引《魏略》而不引《魏志》。這都表明作者博學(xué)尚奇的注文傾向。再者,韋孟《諷諫詩》注中多次引用《漢書》應(yīng)劭等的舊注,也可看出對當(dāng)時(shí)《漢書》注的熟悉。

      鑒于以上所述,寫卷底本和注文與李善、五臣注的底本和注文相比有著明顯的差異,應(yīng)該屬于不同的傳本系統(tǒng)。寫卷佚注的作者在撰注之時(shí)也參考了不同系統(tǒng)的底本,其間頗有衡量選擇。從佚注作者的知識結(jié)構(gòu)看,富字學(xué)、《漢書》學(xué)基礎(chǔ),善于進(jìn)行版本辨析和資料考證,旁征博引,也多掌握最新知識動態(tài),似非一般鄉(xiāng)學(xué)塾師。

      四 關(guān)于寫卷佚注傳本系統(tǒng)

      和撰著時(shí)間的一點(diǎn)推測

      既然五臣注得以借鑒佚注,而且其注語在流傳過程中也有竄入李善注的情況,說明其注本成書之后曾廣泛流傳于世,并且為當(dāng)時(shí)一種重要的《文選》注本。從隋唐史志目錄的登載來看,當(dāng)世所見的重要《文選》學(xué)著作有:

      《隋書·經(jīng)籍志》:文選音三卷蕭該撰(本傳稱《文選音義》)

      《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文選》三十卷,梁昭明太子撰

      《文選》六十卷,李善注

      又六十卷,公孫羅撰

      《文選音》十卷,蕭該撰

      又十卷,公孫羅撰

      《文選音義》十卷,釋道淹撰

      《新唐書·藝文志》:梁昭明太子《文選》三十卷

      蕭該《文選音》十卷

      僧道淹《文選音義》十卷

      李善注《文選》六十卷

      公孫羅注《文選》六十卷、又《音義》十卷

      李善《文選辨惑》十卷

      五臣注《文選》三十卷。

      曹憲《文選音義》(卷亡)

      康國安注《駁文選異義》二十卷

      許淹《文選音》十卷

      其中,蕭該主要活動于隋前期,梁元帝承圣三年(555),梁都江陵陷落而隨西魏軍至長安,《隋書》載其“性篤學(xué),《詩》《書》《春秋》《禮記》并通大義,尤精《漢書》。甚為貴游所禮。開皇(581-600)初,賜爵山陰縣公,拜國子博士。”隋仁壽元年(601),劉臻、顏之推、魏淵、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八人同撰集的《切韻》五卷成書,“蕭顏多所決定”[9],到隋大業(yè)(605—617)中與包愷同為《漢書》學(xué)宗匠[10]。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蕭該有《漢書音義》十二卷流傳于世,有《范漢音》三卷,《文選音》三卷。《文選音義》(《文選音》)也成為隋代見于載錄的唯一一部《文選》學(xué)著作。作為蕭統(tǒng)侄兒的蕭該,為《文選》作音義自有其家學(xué)淵源,《隋書》本傳稱其所撰“《漢書》及《文選音義》,咸為當(dāng)時(shí)所貴?!盵10]1715,1716既為當(dāng)時(shí)所貴,則說明其《文選音義》成書于隋代早期,并于當(dāng)世有較廣泛的流傳。

      曹憲主要活動于隋開皇元年(581)至唐貞觀十七年(643),年百余歲。據(jù)《舊唐書·曹憲傳》,他一生的學(xué)術(shù)活動大體分為兩個(gè)階段。先是仕隋為秘書學(xué)士,每聚徒教授,諸生數(shù)百人。當(dāng)時(shí)公卿以下,亦多從之受業(yè)。他的學(xué)術(shù)主要偏重于文字之學(xué),精諸家文字之書,自漢代杜林、衛(wèi)宏之后,古文泯絕,由曹憲而復(fù)興。隋大業(yè)中,隋煬帝令與諸學(xué)者撰《桂苑珠叢》一百卷,時(shí)人稱其該博。又訓(xùn)著張揖所撰《博雅》,隋煬帝令藏于秘閣。入唐之后曹憲回到揚(yáng)州老家,以治“《文選》學(xué)”聞名。直到貞觀中(627—649)揚(yáng)州長史李襲譽(yù)表薦之,太宗征為弘文館學(xué)士,以年老不仕?!杜f唐書》本傳稱:“初,江淮間為《文選》學(xué)者,本之于憲。”[11]但《舊唐書·經(jīng)籍志》載曹憲著《博雅》十卷、《文字指歸》四卷、《曹憲集》三十卷,卻未見其關(guān)于《文選音義》的記載,直到《新唐書·藝文志》載其《文選音義》卷亡。這說明曹憲《文選音義》成書于貞觀中,但主要流傳江淮間,并未得以廣泛傳播。

      俄藏寫卷《文選》佚注的作注時(shí)間如果確實(shí)是不早于貞觀,而且是在與李善注相差不遠(yuǎn)的時(shí)間內(nèi),最為接近的恐怕只有公孫羅和釋道淹(許淹)?!杜f唐書·曹憲傳》稱:“曹憲之后,又有許淹、李善、公孫羅復(fù)相繼以《文選》教授?!眲⒚C《大唐新語》卷9《著述》亦云:“江淮間為《文選》學(xué)者起自江都曹憲?!瓚椧允怂鍨槊貢?,學(xué)徒數(shù)百人,公卿亦多從之學(xué)。撰《文選音義》十巻,年百余歲乃卒。其后句容許淹,江夏李善、公孫羅,相繼以《文選》教授。”既曰“相繼”,就說明曹憲之后,先是許淹傳授《文選》,之后才是李善、公孫羅。

      公孫羅所著《文選鈔》《文選音決》保存在古抄《文選集注》中,錄在李善注之后,五臣、陸善經(jīng)注之前。其作注時(shí)間當(dāng)稍晚于李善注。具體看《文選鈔》的作注形式,也是重在疏通文義、釋詞,《鈔》和《音決》底本也與李善本、五臣本有明顯的差異,具有一定的獨(dú)立特質(zhì),大體與俄藏《文選》佚注頗有些相近。但仔細(xì)比較,二注之間似又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佚注釋義中更重釋事,詞語解釋盡量落至實(shí)處,如《諷諫詩》釋元王及其子曰:“元王漢高祖弟,名文由,謚曰元。于《謚法》始建都國曰元。謂初都彭城。元王次子名郢客……”再如《述祖德詩》中釋“五湖”曰:“謂太湖、上湖、翮湖、石、貴湖也?!鳖H有博物傾向?!段倪x鈔》則釋義之中更重點(diǎn)明喻意,用語成熟而豐富,如“繁星光盛,喻小人也。”(卷24曹植《贈徐干》)“初秋,諭政教急也?!保ň?4曹植《贈丁儀》)“川有幽咽之水,風(fēng)有激列之聲?!保ň?4陸機(jī)《贈馮文羆》)“《鈔》曰:《廣匹》云:煙煴,元?dú)庖病L靸x于上,地儀于下,天氣下為煙,地氣上為煴,上下和同,草木萌動。此詩大意,論自古天地初開辟已來歷代之君,至于晉平吳也。吳國既平,乃得陸生來歸也。然后乃陳與共同官之意,又述離別相思之情,并為勸誡之事。”(卷24潘岳《為賈謐作贈陸機(jī)》)似與佚注注釋風(fēng)格大體相近,卻非一出。

      另釋道淹的《文選音義》雖已佚亡,僅只言片語流傳于世,但從其注釋《文選》、傳授選學(xué)的時(shí)間來看,大體與佚注本相當(dāng)。若排除其余諸家,佚注之底本出自釋道淹之手也有極大的可能性。

      史志目錄中既載《文選音》許淹,又載《文選音義》釋道淹,二者是否一個(gè)人?實(shí)存疑問。駱鴻凱《文選學(xué)》以為許淹就是釋道淹。近人普暄認(rèn)為“《新唐志》既載許淹《文選音》,又錄道淹《文選音義》,人名書名,均各分標(biāo),驟指為一,似不甚妥”[12]??贾懦段倪x集注》中公孫羅《文選音》中除了引蕭該音、曹憲音,再就是引淹《音》兩條,足見許淹乃公孫羅前的選學(xué)名家。《文選》卷第57潘安仁《夏侯常侍誄》(并序):“望子舊車,覽爾遺衣。愊抑失聲,迸涕交揮?!薄段倪x音決》:“愊,普逼反;淹,皮力反?!庇帧段倪x》卷第57潘安仁《馬汧督誄》(并序):“若乃下吏之肆其噤害?!薄段倪x音決》:“噤,其禁反;淹,其錦反?!贝藘蓷l的音切與公孫羅所注相差不遠(yuǎn),為與公孫羅同處江淮地域的許淹無疑。又公孫羅《文選鈔》引淹上人《義》一條,《文選》卷24陸機(jī)《贈尚書郎顧彥先》:“凄風(fēng)迕時(shí)序,苦雨遂成霖?!币段倪x鈔》曰:“凄風(fēng),涼寒之風(fēng)也……淹上人作迅風(fēng),疾也?!币部煽闯鏊麑︶尩姥汀段倪x音義》的引用,或許還有一定的參考。又釋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第21“猗覺”條下引淹師《文選音義》云:“猗,美也。”{1}此一條又見于《爾雅》?!把蛶煛被颉把蜕先恕钡臈l目主要為釋義,也與《文選音》體例不同?!段倪x鈔》與《音決》同出于公孫羅,此處既引“淹”,又引“淹上人”,說明當(dāng)時(shí)所見有可能并非一書,但早于公孫羅且名淹的《文選》學(xué)者,除了許淹(釋道淹)之外,別無其人,所以“淹”(許淹)與“淹上人”(釋道淹)應(yīng)為一人。

      《舊唐書》本傳稱許淹“少出家為僧,后又還俗。”究竟何時(shí)出家?何時(shí)還俗?出家之后的去向如何?史無明載。但據(jù)《新唐書·曹憲傳》:“憲始以梁昭明太子《文選》授諸生,而同郡魏模、公孫羅、江夏李善相繼傳授,于是其學(xué)大興。句容許淹者,自浮屠還為儒,多識廣聞,精故訓(xùn)與羅等并名家。”從《新唐書》的這段敘述看,所說先后順序并不嚴(yán)謹(jǐn),但在曹憲的同郡魏模、公孫羅、江夏李善之后,許淹單獨(dú)敘述,似乎并未將其歸于江淮選學(xué)的陣營。其“自浮屠還為儒,多識廣聞,精故訓(xùn),與羅等并名家”也說明其學(xué)識特點(diǎn),即多見博聞,精于訓(xùn)詁,則很有可能云游京師與江淮之間,見到早期《文選》傳播中的不同版本,見到蕭該的《文選音義》,且當(dāng)時(shí)身在京師,法名釋道淹,所著《文選音義》也大概完成于此時(shí)。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斷,許淹早年出家時(shí)期撰作《文選音義》,而作《文選音》則在后來之際。

      考之新舊《唐志》目錄中所錄諸家《文選》注之所以存錄下來,一個(gè)重要的原因就是注者曾經(jīng)身在京師,或者獻(xiàn)書今上,所著才得以保存秘府。許淹(釋道淹)作為曹憲之后傳授選學(xué)的一個(gè)代表人物,有《文選音》10卷。又有《文選音義》10卷,不僅見于《舊唐書》《新唐書》的文獻(xiàn)目錄,而且還見于《日本國見在書目》(編成于日本陽成天皇貞觀末年876年),足見其傳播范圍之廣。釋道淹之書保存如此完整,流通廣泛,也說明當(dāng)時(shí)他不可能默默無聞或者身處偏遠(yuǎn)之鄉(xiāng)。

      另《新唐書·藝文志》將釋道淹《文選音義》緊接蕭該之后,而把許淹《文選音》接在曹憲之后,都說明他們之間可能具有一定的傳承關(guān)系。寫卷佚注《述祖德詩》:“河外無反正,江介有■圯。注稱:圯,毀也。”按蕭該《漢書音義》王莽傳下“圯絕”,注引韋昭曰:“圯,毀也?!崩钌谱⒁稜栄拧吩唬骸佰?,敗覆也?!笨梢娯⒈九c李善的差異及與蕭該注釋體系的相承關(guān)系;寫卷佚注中尤以《諷諫》詩為代表引了大量的《漢書》舊注以及顏師古注一條,反而為李善、公孫羅注所不及,說明釋道淹正是繼承了蕭該《漢書》學(xué)泰斗的衣缽;佚注重在釋義博物,但又偏于概括式講解,與其學(xué)識結(jié)構(gòu)也更相吻合。惜今無法見到更多的佐證資料,此說只能是作為一種猜測之言。

      小 結(jié)

      釋道淹《文選音義》今已不存,只見于史志目錄,而且遠(yuǎn)播域外,足見其當(dāng)時(shí)傳播之廣,影響之大。又作為蕭該、曹憲之后,首位講授文選的學(xué)者,其特殊的先入釋門而后還俗的經(jīng)歷,也使得他得以超脫地域的拘囿,吸收蕭、曹兩位早期文選學(xué)者的知識,并形成了以釋義、博物、普及為主的《文選》注釋體例,應(yīng)該說代表了蕭、曹之后文選注釋與傳授的一種特定模式,如此說成立,寫卷佚注的特殊意義就更加不可忽視。

      參考文獻(xiàn):

      [1]孟列夫主編,袁席箴,陳華平譯.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傅剛.俄藏敦煌寫本Φ242號《文選注》發(fā)覆[J].文學(xué)遺產(chǎn),2000(4).

      [3]劉明.俄藏敦煌Φ242號《文選注》寫卷臆考[J].文學(xué)遺產(chǎn),2008(2).

      [4]范志新.俄藏敦煌寫本Φ242號《文選注》與李善五臣陸善經(jīng)諸家注的關(guān)系———兼論寫本的成書年代[J].敦煌研究,2003(4).

      [5]許云和.俄藏敦煌寫本Φ242號文選注殘卷考辨[J].學(xué)術(shù)研究,2007(11).

      [6]狩野直喜.唐抄本文選殘篇跋[J].(日本)支那學(xué),1929(1).

      [7]黃節(jié).謝康樂詩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41.

      [8]周勛初編.唐鈔文選集注匯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9]陸法言撰本,陳彭年等重修.覆宋本重修廣韻序[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10]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1716.

      [11]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5945.

      [12]普暄.文選書目[C]//南江濤選編.文選學(xué)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文選
      畫與理
      畫與理
      畫與理
      畫與理
      CONTENTS
      畫與理
      畫與理
      畫與理
      畫與理
      畫與理
      密山市| 临桂县| 闻喜县| 金寨县| 黑山县| 昌吉市| 海盐县| 西华县| 屯门区| 昆山市| 贵州省| 瓦房店市| 江孜县| 饶阳县| 衡东县| 多伦县| 巫溪县| 武功县| 香河县| 平原县| 泸定县| 拜城县| 霍城县| 东城区| 瓦房店市| 陇西县| 黔西县| 正定县| 塔河县| 滨州市| 宜丰县| 夏津县| 隆德县| 通江县| 大庆市| 全椒县| 深泽县| 泗水县| 卓尼县| 台湾省| 隆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