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摘要】 教育離不開交流,交流離不開傾聽. 在眾多的學習習慣中,專心聽講的習慣是學生接受信息、吸取知識、增長能力的基本保證,而流動學困生由于種種原因,在課堂交往中傾聽能力相對較弱,所以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的傾聽習慣.
【關(guān)鍵詞】 流動兒童;學困生;傾聽能力
新課程標準中對學生提出一項新的重要能力目標:“學會傾聽”. 傾聽習慣的養(yǎng)成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更能博采眾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 而我卻在我校大量的流動兒童中發(fā)現(xiàn),這部分孩子在課堂交往中的傾聽能力相對偏弱,長期以往,他們在學習上很難達到教學要求,有的甚至因此成了學習困難生. 本文就這方面談談自己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聽”的興趣
數(shù)學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學生的注意力肯定容易分散,而流動兒童中的學困生更是如此,他們對所學內(nèi)容漠不關(guān)心. 如何讓這部分學生樂于“聽”數(shù)學,真正從“要我聽”變成“我要聽”?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讓數(shù)學教材的引入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因為來源于學生周圍的事物、事情,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愉悅的情緒和興趣. 而興趣是兒童思維的內(nèi)驅(qū)力,它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確立,也能把體驗感悟這種心智活動成為可能. 如在教學“認數(shù)”時,我組織學生進行猜數(shù)游戲:老師手心里寫了一個數(shù),告訴學生,這個數(shù)我們認識(100以內(nèi)的數(shù)),誰來猜一猜它可能是幾. 學生每人猜一次,我都提示性地告訴他們大得多(或小得多、大一些、小一些),學生都能根據(jù)我提供的信息調(diào)整自己的思路,從而很快猜中我手心里的那個數(shù). 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所以,如果我們能根據(jù)知識的要求,變著樣來吸引學生,那這些流動學困生怎么會對所學內(nèi)容無動于衷,又怎么會感到數(shù)學課枯燥、乏味呢?
二、利用各種途徑,教會“聽”的方法
在平時的教學中,激發(fā)流動兒童中學困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去聽,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難,難的是讓學生怎樣去聽. 這部分學生對于如何去“聽”認識比較模糊. 因此,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1. 給學生一個明確要求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細化了的要求,要讓學生明白自己到底應該如何去做. 我要求我的學生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聽講要專心,無論是老師講課還是同學回答問題時,都要做到專心、用心、細心,即學會仔細地聽、用心地聽,聽清老師或同學說的每一句話,這是一種素養(yǎng),是對別人的尊重;(2)聽講要耐心,在聽同學發(fā)言時,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隨便插嘴,要邊想邊聽,能思考別人說話的意思,能記住別人講話的要點,要聽完別人的話,再舉手發(fā)表自己的意見;(3)聽講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在正確分析的基礎(chǔ)上,虛心接受正確的建議,這樣的學習才最有效.
2. 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著根深蒂固的被人欣賞、被人贊美的欲望. ”而處于學習成績底層的流動兒童學困生更加需要得到重視和關(guān)懷,他們的向師性強,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帶給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 教師可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用一些激勵性評價營造流動學困生傾聽的氛圍. 其實,對認真聽講的孩子及時予以表揚或獎勵,既是對認真聽講孩子的激勵,也是對其他孩子的提醒和鞭笞.“××同學的眼睛一直看著老師,他聽講多認真??!”“××同學能認真聽別人發(fā)言,并能指出不足,我們應向他學習?”“××同學善于動腦,誰能像他一樣. ”“××同學的發(fā)言真是精彩極了,比老師的想法還要多,還要好!”這些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使課堂呈現(xiàn)出活潑、熱烈的氣氛,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傾聽的愿望自然也會加強. 由此可見,一句贊揚、一個微笑,不花時間、不費力氣,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想如果能持之以恒,一定能促成流動兒童中學困生傾聽習慣的養(yǎng)成,保證他們傾聽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采用多種渠道,鞏固“聽”的習慣
流動兒童中學困生由于種種原因,各方面的學習習慣總是時好時壞,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做個有心人,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有結(jié)構(gòu)、有層次的交往活動,改變提問的方式,增加每個孩子發(fā)言的機會,有意識地加強對孩子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督促他們不得不聽,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相互辯論,開展互補式的信息交流活動,從而廣開渠道,對學生傾聽能力進行長期的訓練.
1. 聽辨訓練
在教學中,我經(jīng)常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法則等編成判斷題,由教師口述題意,全班孩子用手勢表示“對”與“錯”. 如: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鞏固練習中,我讓孩子認真聽,仔細判斷,看誰的耳朵靈:“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相等的圖形是正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對邊相等的圖形是長方形;對邊相等,對角相等的四邊形是平形四邊形. ”通過這些判斷練習,一方面可以使孩子通過辨別、分析、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迫使每個孩子必須認真聽才能正確地判斷. 這在無形中就加強了孩子傾聽的能力.
2. 聽算訓練
每天,我都堅持花十分鐘時間讓孩子做聽算練習. 一開始,我有意地放慢了速度,主要是為了讓全體孩子都能參與到聽算練習中. 另外我還想通過長期地的算練習培養(yǎng)孩子們的數(shù)感,讓孩子們學會“傾聽”的第一步:聽清. 要聽清題目就必須將自己的傾聽注意力保持一段時間. 在聽算中我也常常讓一個孩子當小老師,他出題,其他小朋友聽算出正確的答案. 在聽算訓練剛剛開始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部分流動學困生不能長時間聽同伴或老師說話,在這項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比一般的孩子都要大一些,他們不能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這是個最嚴重的問題. 對于這樣的孩子怎么辦,我又采取了分步走的措施,先讓他們邊聽邊記下自己聽到的題,再根據(jù)自己記下的題目進行計算,再就是放慢讀題速度,讓他們與其他孩子一樣做到不記題直接聽出答案,最后以與其他孩子一樣的速度進行聽算練習. 我發(fā)現(xiàn)通過這樣的訓練之后,這部分孩子書寫能力提高了,注意力、記憶力和耳、腦、手三者并用的能力也大大增強了.
總之,傾聽,是一門學問;傾聽,是一種藝術(shù). 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去探求新方法. 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每節(jié)課都能有意識地進行訓練,使流動學困生有效地聽講,就一定能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