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坤生 黃木營 李丁科
[摘要] 目的 探討細菌感染對川崎?。↘awasaki disease,KD)的丙種球蛋白臨床療效的影響及與患者冠脈損傷的相關性。 方法 回顧性分析70例川崎病患兒血培養(yǎng)及超聲心動圖檢查的結果,分析血培養(yǎng)陽性與丙種球蛋白治療療效及與冠脈損傷的相關性。結果 血培養(yǎng)陽性率為21.43%,其中革蘭染色陽性菌5例(7.14%),革蘭陰性菌10例(14.26%);血培養(yǎng)陰性的55例中,丙種球蛋白治療總有效率76.36%(42/55),顯著高于15例血培養(yǎng)陽性組(33.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037,P <0. 01)。血培養(yǎng)陽性患兒超聲心動圖提示冠脈損傷9例,損傷率60%(9/15),血培養(yǎng)陰性患兒冠脈損傷率為30.91%(17/55),兩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7,P < 0.05)。 結論 感染參與了川崎病的發(fā)病并影響患兒丙種球蛋白的療效,增加患兒冠脈損傷的發(fā)生率。
[關鍵詞] 川崎??;感染;丙種球蛋白;冠脈損傷
[中圖分類號] R725.4[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16-0145-0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組以全身中小動脈炎為主要病理改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研究認為本病與免疫紊亂及感染有關[1];川崎病具有自限性,但其對心血管系統(tǒng)尤其是冠狀動脈造成的永久性損傷不可忽視。研究表明,川崎病并發(fā)冠脈瘤的概率達15%~26%[2]。目前使用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有一定療效,患者預后和冠脈損害的情況都得到大大改善,但近年來隨著感染發(fā)生率的提高,川崎病的臨床療效不顯著及心血管系統(tǒng)損傷率亦隨之增加。本文將探討不同病原菌感染在川崎病發(fā)病中的作用及其對丙種球蛋白療效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診治的川崎病患兒70例,診斷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員會制定的標準[3],并排除其他過敏反應、猩紅熱或多形性紅斑,其中皮疹61例,發(fā)燒68例,口唇皸裂、楊梅舌44例,結膜充血36例,淋巴結腫大41例,手足皮膚疼痛水腫甚至脫皮38例,所有患兒確診前未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激素治療;其中男39例,女31例,平均年齡(3.1±0.7)歲。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給予阿司匹林(廣東眾生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5007),(50~80) mg/(kg·d),3次/d口服,退燒后改為(5~10) mg/(kg·d),同時給予丙種球蛋白(廣東衛(wèi)倫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03022)400 mg/(kg·d)靜滴,療程5 d。
1.3 菌株鑒定
抽取所有患兒肘靜脈血3 mL,使用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器進行血培養(yǎng),對提示有細菌感染者血液再次分離純培養(yǎng),使用ATB Expression微生物鑒定儀鑒定菌株類型,具體操作過程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4 超聲心動圖冠脈損傷診斷標準[3]
輕度:冠脈局部瘤樣擴張,內(nèi)徑<4 mm,中度:冠脈瘤樣擴張,單發(fā)或多發(fā),內(nèi)徑4~ 7mm,重度:冠脈瘤內(nèi)徑≥8mm,且多呈廣泛性,累及1支以上冠脈。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血培養(yǎng)
70例川崎病患兒中,血培養(yǎng)陽性15例,陽性率為21.43%,其中革蘭染色陽性菌5例(7.14%),革蘭陰性菌10例(14.26%);其中假單孢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木糖菌2例,短波單孢菌2例,流感嗜血桿菌2例,無色桿菌1例,草綠色鏈球菌1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沙雷菌1例。
2.2 丙種球蛋白治療的臨床有效率比較
所有患兒均給予丙種球蛋白治療3d,但合并細菌感染的15例患兒臨床有效率(33.33%)顯著低于未合并感染組(76.3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見表1。
2.3 所有患兒冠脈損害的情況
所有患兒行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顯示并發(fā)冠脈損傷的有26例(合并感染組有9例,未合并感染組有17例);其中冠脈擴張17例,冠脈瘤3例,冠脈管壁增厚6例。見表1。
3 討論
川崎病病因不明,是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曾用名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4],臨床表現(xiàn)為持續(xù)發(fā)熱、多形性皮疹、結膜充血、口腔黏膜紅腫、淋巴結腫大及手足硬性腫脹伴指尖脫屑等。其可能的發(fā)病機制是宿主對感染源產(chǎn)生特異性免疫反應引起以中小血管為中心的變態(tài)反應,導致血管內(nèi)皮損傷及炎性因子浸潤,血管中層平滑肌破壞,動脈壁變脆,從而促進了動脈瘤的形成[5]。冠脈擴張、冠脈瘤及冠脈血栓的形成是導致川崎病患兒死亡的主要原因。
目前Wang[5]研究認為,感染在川崎病發(fā)病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主要流行病學依據(jù)有:①>6個月、<5歲的兒童具有更高的發(fā)病率;②春夏高發(fā)、年度爆發(fā);③不同區(qū)域發(fā)病率有明顯差異;④急性發(fā)作,但具有自限性,具有復發(fā)率低的特點。國外Tomohiro[6]等學者采用RT-PCR法檢測60例川崎病患兒大便標本中鏈球菌外毒素及TSST-1,結果發(fā)現(xiàn)川崎病患兒的檢出率為70%,高于62例對照組兒童的檢出率,初步證實了川崎病的發(fā)病與感染因素有關。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70例川崎病患兒中,血培養(yǎng)陽性有15例,陽性率達21.43%。另外,我們還分析了血培養(yǎng)陽性患兒冠脈損傷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合并感染組冠脈損傷率為60%,顯著高于未感染組(30.9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進一步提示感染參與川崎病的發(fā)病且與患兒冠脈損傷情況有相關性,但由于個體差異、血標本采集情況及抗生素治療情況的差異,可能導致結果有誤差,這需要更多的研究證實。
近年來,人血丙種球蛋白在川崎病輔助治療中被廣泛應用,其成分為人免疫球蛋白,由健康人的血漿經(jīng)低溫乙醇蛋白分離法提取,并經(jīng)病毒滅活處理制成,其具有抑制多種炎癥細胞的活化、減少炎性因子的釋放、減輕血管炎癥反應、降低CAL的發(fā)生率及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作用,但其臨床療效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其可能原因是與個體差異及合并感染有關。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合并感染的川崎病患兒丙種球蛋白治療療效顯著低于未合并感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感染參與了川崎病的發(fā)病并影響患兒丙種球蛋白的療效。
因此,對川崎病患兒,除常規(guī)治療外,對血培養(yǎng)陽性者尚需針對病原體給予有效的抗感染治療,提高丙種球蛋白的臨床療效及降低冠脈損傷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Pinna GS,Kafetzis DA,Tselkas OI,et al. Kawasaki disease: an overview[J]. Curr Opin Infect Dis,2008,21(3):263-270.
[2]Cha S,Yoon M,Ahn Y, et al. Risk factors for failure of initial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reatment in Kawasaki disease[J]. J Korean Med Sci,2008,23(4):718-722.
[3]胡亞美,江載芳.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 第7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698-704.
[4]田芳,張宗輝,賀云妹. 川崎病冠脈損傷高危因素分析(附152例病例報告)[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7,6(3): 139-140.
[5]Wang CL,Wu YT,Liu CA,et al. Kawasaki disease: infection,immunity andgenetics[J]. Pediatr Infect Dis J,2005,24(11):998-1004.
[6]Tomohiro Suenaga MD. Detection of multiple superantigen genes in stools of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J]. J Pediatr, 2009,155(2): 266-270.
(收稿日期:201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