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紅艷
摘要:教師在構建和諧課堂中的主導行為在于精心的課前預設,適當?shù)膹椥越虒W以及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巧用生成資源,利于動態(tài)課堂的生成。從而增進師生情感,構建和諧課堂。
關鍵詞:新課程 和諧課堂 教師作用
中圖分類號: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新課程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理念。而新課程改革開發(fā)的主體是學生,強調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要為學生發(fā)展服務。為了使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教師應該更新觀念,改變思想,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正確學習,教會學生合理的學習方法,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進行規(guī)劃和引導,即達成“授人以漁”的教學目標。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就需要轉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構建適應學生發(fā)展整體觀念,尊重學生個體思想差異,賦予學生個體自主學習的權利的和諧課堂。
1 和諧課堂構建的前提條件
1.1 教師良好的素養(yǎng)是構建和諧生物課堂的重要前提
作為一個生物教師,首先要用良好的師德和高尚的情操去感化學生,堅持平等的原則,態(tài)度上和藹,行動上關懷,能容忍學生的過失,能充分肯定學生任何細微的長處,并把信任的目光投給每一個學生,真正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實現(xiàn)教學環(huán)境的寬松、民主、和諧。其次,要有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能站在時代的高度分析教材,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從專業(yè)的角度去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最后,要學會對自己的教育對象,教學資源和教學行為進行綜合性的判斷,并探索創(chuàng)新,特別是對自己的學生要有全面的了解:了解學生知識水平、認知能力;了解學生的興趣、潛能,在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和特長上多下功夫。總之,只有生物教師個人素養(yǎng)特別是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了,構建和諧的生物課堂才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
1.2 營造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是構建和諧生物課堂的必要條件
民主、平等的學習環(huán)境是一種富有成效的學習環(huán)境,在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里,學生感受到了自身的價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認,會輕松、愉快地投入學習,避免了無謂的爭端、抵觸和恐懼。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不同見解,大膽質疑。讓每一個回答問題的學生都能體面地坐下,教師和學生可以互辯,學生可以反駁教師,糾正教師的錯誤。這樣的生物課堂,學生能夠時時體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積累知識,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能力,陶冶情操。通過師生間民主平等、合作交流,共同打造和諧、高效的生物課堂。
2 和諧課堂構建中教師的主導行為
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師必須轉變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由“演員”轉變?yōu)椤皩а荨?,把課堂這個大舞臺還給學生,使他們成為真正的“演員”。要使課堂教學和諧、自由、有序的進行,教師這個“導演”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2.1 精心的課前預設
課前預設是組織課堂教學的基礎,生物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好的課堂教學常常能帶來意外的驚喜,能讓學生學一點而知許多。這樣的效果絕不是無中生有、空穴來風的偶然所得,恰恰是課前潛心鉆研、精心預設的必然所致。新課程呼喚課堂有效生成,這對教師預設教學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是將教材、教案等文本按預設好的程序機械的執(zhí)行,而是一個開放的多種教學預案設計的總和的新案,是一個在課堂中結合學生表現(xiàn)選擇預案,隨機產生方案的動態(tài)的形成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于無形的動態(tài)的教學中,真正融于互動的課堂,主動促進生物課堂動態(tài)資源的生成,促進學生在更大的空間里進行個性化的思考和探索。因此,課堂教學能夠和諧需要精心而又周密的預設。
在進行課前預設時,教師要精心的準備,應對各種可能的生成條件,要備教材、備程序、備教法、備應對、備學生等。預設的重點放在教師如何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上,預設在課堂的幾十分鐘時間內對學生說什么,做什么,哪些肢體語言,哪些情緒、情感語言,哪些實驗可以引人入勝,哪里應該過渡,如何過渡……另外,教師在預設時不妨更開放一些,在備課時多考慮不同的學生會有哪些不同的思考,能用哪些解決方法,各種方法展現(xiàn)后怎樣促進學生與課程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幫助學生生成新經(jīng)驗等等。有了這些課前預設,課堂的和諧就有了成功的基礎。
2.2 適當?shù)膹椥越虒W
課堂教學的過程程序不能絕對化、單一化,重要的是水到渠成的引導,這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和洞察能力,及時地洞察學生的思維及心理上的變化,及時抓住學生閃現(xiàn)的靈感并對之進行挖掘。與此同時要適當?shù)卣{整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形成新的教學步驟,使課堂更接近于學生的實際狀態(tài),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彈性教學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對教學秩序的重建,根據(jù)需要對教材的教學標準進行適當?shù)闹匦陆M合,做到既不脫離教材,又不唯教材是從。例如有些課堂知識,教師可以通過編制學案,運用“任務型”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有目標地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最后由教師組織進行評價。必修一“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一節(jié),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就是根據(jù)書本分別講述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有些教師還會借助多媒體展示細胞器的結構圖片。其實,這節(jié)課教師完全可以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通過編制預學案,讓學生根據(jù)書本自學細胞器的結構,再組織學生選擇合適的材料,自主或合作完成制作結構模型,在課堂上讓學生講解所制作的細胞器結構模型,并得出各細胞器的功能,最后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評價或相互評價所制作的模型,教師完成最后的點評和查漏補缺。通過改變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課堂,將教學活動改造為開放、寬松、愉悅、和諧的師生探究與合作交流的過程,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3 創(chuàng)設情境,促成良好的師生互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源在絕大多數(shù)場合下,都在于忘記了上課是學生和老師的共同勞動。”老師的主導性不在于傳授,而在于調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fā)學生參與、思考、探究。實踐證明,多種情景的創(chuàng)設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萌發(fā)強烈的探究欲望,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生物課堂中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以下情景促成良好的師生互動。
2.3.1 “趣”景生成
興趣是求知之母,通過有趣的場景寓于情,可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有趣的場景,激活潛在的“趣”景,使學生的情感處于較高的狀態(tài)。在生物課堂中??梢赃\用比喻、諺語詩詞、逸聞趣事、口訣、角色扮演等,使學生學得趣味盎然,例如,在講解主動運輸?shù)奶卣鲿r,可引導學生嘗試用比喻的方法理解這種方式的特點,這時學生會積極主動的思考,提出如:比喻為“逆水行舟”,不僅需要船這個“載體”還需要劃船的人提供“能量”;還有的比喻為:運輸貨物上坡等。在講解植物的向光性時,可以讓學生用一句詩詞來形容,學生會想到:“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講解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循環(huán)時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記憶有絲分裂分裂期各時期特點時,可為學生總結口訣:“膜仁消失現(xiàn)兩體,形定數(shù)晰赤道齊,粒裂數(shù)增均兩極,膜仁重現(xiàn)消兩體”。通過建立有趣的場景,在較短的時間內可以把抽象的概念、深奧的原理講解清楚,使學生能聽得懂,理解得透徹,而且把趣事、新奇事物等引入課堂,可以創(chuàng)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記憶,從而吸引學生認真聽課。
2.3.2 “問”景生成
“問”與“答”,是引領、反饋手段,是發(fā)現(xiàn)、挖掘新知識的階梯。合理的“問”能生情,師生問的問與答,增加雙方感情交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達成預設的課堂目標。在生物課堂中,教師可以以日常生活實際、實驗教學、生物科學史、當代生物科技前沿或成果等為背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例如:在“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苯虒W中,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實例情境進行導入,教師將生活中常見的萎蔫和硬挺的青菜帶入課堂,學生的興趣立馬點燃,教師再設置問題:造成這兩種現(xiàn)象的原因分別是什么?怎樣使萎蔫的青菜變得鮮嫩?在一問一答的教學實踐中,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課。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再歸納出在高濃度溶液中植物細胞失水、在低濃度溶液中吸水的原理。根據(jù)這一原理,又可讓學生分析:為什么鹽堿地上的莊稼長不好?為什么一次性施肥過多會造成莊稼的“燒苗”現(xiàn)象?這樣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把學生帶入一個個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進行探究,使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生物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生活中處處都有我們要探究的知識。
“問”景是否得當與合理,是課堂和諧與否的維度之一。生物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要有科學性啟發(fā)性,要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jīng)驗、從日常生活現(xiàn)象的感性認識、從生動直觀的情境入手,作為啟發(fā)的切入點和引發(fā)點,通過引導點撥等方式,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延伸和深入。另外,在提問的過程中,忌煩燥,更忌不考慮學生的學情,盲目地提問,或者說,盲目地追求課堂的熱鬧。對于學生的答案和結果,要有理智地評價,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求同存異讓學生領會探究問題的機智、勇敢,將教學實實在在地落實下來。
2.3.3 “憶”景生成
“憶”是經(jīng)驗的喚起,是對大腦貯存知識的提取,相關的“憶”,可促進新知的同化,因為每一個新知,最終結果都要貯存,成為“憶”的一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之一就是如何讓學生“憶”,如何使這個“憶”的過程更有效?
“憶”景生成可以在課前,亦可能是在課中。在課前,回憶上節(jié)課知識點時,由于生物學科課時較少,沒有太多時間進行復習回顧,因此,教師可以準備一個作業(yè)本,在生物課前,完成一道或兩道與上節(jié)課內容有關的習題,或是默寫相關概念,時間為4-5min,時間到后全部收上來,課后批閱,把結果反饋給學生。這樣學生在以后的每節(jié)生物新課前都會自覺回憶上節(jié)課的知識,以求通過老師課前作業(yè)題,形成在生物新課前復習舊知的良好學習習慣。
傳授生物新知過程中,會涉及到以往的舊知,教師應該在合適的時候引導學生回顧舊知,然后結合新知構建新的知識網(wǎng)絡。如:在介紹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時,會涉及到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教師在講授翻譯階段肽鏈延伸過程中氨基酸的連接時,應指導學生回顧必修一所學的氨基酸的脫水縮合過程,回顧計算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的公式。這樣就可以根據(jù)基因中堿基數(shù)目計算該基因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傊處熢诮虒W過程中要善于組織學生溫故知新。
2.4 巧用生成資源,利于動態(tài)課堂的生成
課堂教學情境不可能完全預設,常會出現(xiàn)一些“偶發(fā)事件”、“獨到見解”或“錯誤認知”,即課堂教學是動態(tài)的。和諧的生物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善于捕捉課堂中生成和變化著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并將其作為鮮活的教育資源融入教學之中,通過協(xié)調、組織教學系統(tǒng)內外的諸多元素,充分利用創(chuàng)生資源,開發(fā)潛在資源,師生在互動的環(huán)境中,交流雙方的意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生成動態(tài)課堂。
例如:在復習“基因的分離定律”時,提及曾用“性狀分離比”模擬實驗來體驗孟德爾的假說。一學生舉手示意:學習基因的分離定律用了“性狀分離比”模擬實驗來體驗孟德爾的假說,為什么再學習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并沒有用模擬實驗來體驗相應假說呢?是不符合嗎?針對這一意外一問,教師聽了以后心里一震,因為學生說的這個問題可能不在教師的預設范圍之內,或許教師自己也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于是決定利用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性狀分離比”模擬實驗的探究過程。教師通過用類比的方法指導學生在原有實驗的基礎上修改所用的材料、調整實驗步驟,和學生一起進行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完成從“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開始到“表達與交流”、“作出結論”的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這是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因勢利導,使學生經(jīng)歷了一次來自他們內心所需的探究,進一步了解了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理論基礎,同時加深了學生對生物模型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這樣的主動探索中學生獲得了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從而達成教學的三維目標。
開發(fā)的動態(tài)資源要及時運用,這個運用能力體現(xiàn)出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運用得當可使課堂豐富多彩,氣氛活躍輕松、和諧。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堂動態(tài)資源,并不是要形成一個固定的教學模式或套路,也不是說要掌握一些控制課堂教學的基本技巧。而是教師應打開一種思路,認識課堂中的生命主體——學生的真正活動狀況和自由意志的張揚程度,有效地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教師可以直接在課堂上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探究,也可以在課上指導學生設計方案,學生課后進行實驗,或者是學生課后通過查閱資料獲取信息,然后設計實驗完成探究。總之不管何種方式,都是為了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積極思考、自主探究。
新課改像一處待建的工程,課堂教學就是施工現(xiàn)場,在教師的主導指揮下,師生將會共同構建起一座堅穩(wěn)的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樓;新課改它又像一篇宏大的樂章,新課改理念就是指揮棒,在教師的“導演”下。師生將一起奏出一曲真情的和諧共振的天籟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