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翠萍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文言文,講的是俞伯牙和鐘子期的千古絕唱。伯牙和子期,一個善鼓,一個善聽,而且善聽者深得奧妙,能從琴聲中知其表達的志趣與內(nèi)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為解人、解心,這就十分難得了。對于小學生來說,“文言文”是一個新的名詞,這張陌生的“臉”會讓孩子欣賞和熱愛嗎?筆者從以下片段進行嘗試。
一、品讀“情”——高山流水覓知音
師:文章讀了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關系讀成課文中的一個詞嗎?(知音,并板書。)什么叫知音?
生1:就是朋友。
生2: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3: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師:還記得伯牙、子期是何許人?(出示插圖、出示資料)當兩個人的資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時候,你有什么疑問?
生:這樣的兩個人怎么會成為知音呢?
師:是呀,這樣兩個身份、地位相去甚遠的人,是什么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生1:是音樂。
生2:是古琴。(板書:琴)
師:伯牙擅長的是——(彈琴),鐘子期擅長的是——(聽琴)。課文的哪個句子表達了這個意思?(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師:伯牙和鐘子期擅長琴的不同方面,誰能通過讀來告訴大家?(生讀)還不夠明白,一個善——(鼓),一個善——(聽),再讀,強調(diào)出“鼓”和“聽”。(指3名學生再讀)
師:這就是他們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牽,讀——
師:對,愛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為知音的基礎。
教學反思:
語文課首先要有語文味,古文更是如此。這是理解“文”的第一層次,通過“品讀”,整體感知伯牙和子期的關系是“知音”,很快抓住了全篇閱讀的基點、閱讀訓練的落點?!爸簟笔恰盃恳话l(fā)而動全身”的核心詞語。圍繞這個詞語,制造矛盾沖突,讓學生產(chǎn)生閱讀期待——“這樣的兩個人怎么會成為知音呢”,了解愛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為知音的基礎。此外,在打通“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通道時,教者采用了逆向翻譯,先用現(xiàn)代文說,再用文言文對應,降低難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覺。
二、析讀“情”——高山流水品知音
師:從哪里能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詞句,勾畫下來。(生默讀、勾畫)
師:我們一起來交流吧。
生:我是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得之”看出來的。(課件出示此段)
師:看來你們讀懂了這幾句文言文,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幾句文言文的意思?(生答略)
師:據(jù)記載,當年的伯牙焚一爐香,席地坐于瑤琴之前,彈得忘情、投入?,F(xiàn)在你們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來聆聽伯牙的琴聲吧。
師:伯牙的琴聲悠然響起,他的思緒飛向了那巍峨的泰山之巔。(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聽懂了,善聽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泰山呢?生欣賞音樂、感受音樂、想象)
師:大家都沉醉了,音樂真是流淌心聲的藝術。你看到的泰山是連綿不斷、氣勢磅礴的,還是挺拔險峻、高聳入云的?或許還可能是……把你們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帶到句子中。(生練習朗讀)
師:誰來心領神會地贊嘆?(一生讀,“峨峨”讀得重)“峨峨”讀得高昂、激越,讀出了氣勢,這是你的贊嘆。我試了一下,這句話有很多種讀法,誰再讀?
(一生讀,“若泰山”讀得響亮)
師:好,強調(diào)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別的山,由衷地贊嘆。
(一生又讀,聲音低緩)
師:你是不是在表達邊欣賞音樂邊想象畫面的過程?這樣的贊嘆更像是自言自語。
在老師充滿詩意、聲情并茂的引導感染下,學生逐漸進入了古文意境,不知不覺中走進了文本,他們時而蹙眉深思,時而侃侃而談,時而勾畫旁注,時而深情吟誦……學生在感動中動情地朗讀、盡情地表達,仿佛自己就是伯牙,自己就是鐘子期。
……
教學反思:
葉圣陶在《語文教學十二韻》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與津” 。整堂課,教師引領著學生如同暢飲著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著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間,去品讀,去感悟。默讀、圈畫,這是對學生讀書能力的培養(yǎng),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幾句話的意思,文白互通,這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聽音樂想象畫面,意在還原語境。讓學生浸潤在高山的音樂旋律中,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令人無比的感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巧用文本,努力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里,設身處地去讀、去想,在入情入境中與文本深入對話,體會知音的境界;讓學生的靈魂沉浸于字里行間,讓心靈浸染書香。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同文本真切地暢談,與老師真情互動,使他們在課堂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瀾,產(chǎn)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收獲了對生命的感悟。這樣的課堂是有著靈動的生命,有深沉的人文內(nèi)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