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幸艷
摘要:湯化龍不僅是清末民初極具影響的政治家,也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不容忽視的教育家。他曾擔任袁世凱政府教育總長兼學術委員長,一生十分重視教育的作用,在小學教育、中學教育、留學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主張,對推動近代教育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研究湯化龍的教育思想,對于我們今天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高整個民族的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湯化龍;教育思想;教育近代化
中圖分類號:G40-0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02(2012)01-0123-05
湯化龍(1874-1918)字濟武,湖北蘄水(今浠水)人,著名立憲派人士。1913年與梁啟超合作組建進步黨,“湯梁并稱即起于此時”?!岸谝磺姓位顒又校瑴^梁尤為突出。”1914年5月,湯化龍出任袁世凱政府教育總長兼學術委員長,提出了一系列既切合實際又富有遠見的教育主張。然而,學界目前對梁啟超的教育思想和實踐多有探討,對湯化龍教育思想的研究卻鮮有涉及。事實上,湯化龍以知識分子特有的憂患與愛國意識,傾畢生精力致力于國民教育。他自清末開始派遣留學時就注意從教育的角度尋找中國貧弱落后的原因,并利用報刊、演講等輿論形式,對當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毫不留情地進行批判,并提出了許多符合時代潮流的新式教育思想。同時,湯化龍又身體力行,長期在陸軍大學等學校親自授課,力求將其教育主張付諸實踐。綜觀湯化龍一生的教育思想與實踐,既反映了教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又體現(xiàn)了清末民初教育的時代特色,直至今日,還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诖?,筆者擬對湯化龍教育思想作一初步探討。
一、湯化龍教育思想宗旨
湯化龍在日本留學期間發(fā)起成立了“法政學交通社”、“留日教育會”以聯(lián)絡同志,創(chuàng)辦了《教育雜志》,倡導教育改革,是其教育救國思想之發(fā)端。1908年又與旅日薪水同學提倡創(chuàng)辦湖北教育會,相約歸國后以教育啟迪民智,挽救民族危亡。曾擬在漢口籌建武漢大學,未果。畢業(yè)后,湯化龍返回湖北積極擴大教育會組織,并創(chuàng)辦了“湖北省自治研究所”,湯化龍也因此在教育界聲名漸起,并與當時教育界名流張繼煦、萬聲揚等關系密切,時常交換教育的意見。概括而言,湯化龍教育思想宗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培養(yǎng)社會中堅
所謂社會中堅,湯化龍認為,是那些“智識能力能獨立各種社會之中自為活動者”。湯化龍之所以重視培養(yǎng)社會中堅,是因為他翻閱日本某雜志時,看到澀澤男爵視察中國后總結說:“中國有上流社會、下流社會,而無中流社會,最為可危?!庇纱艘l(fā)了湯化龍的思考:“(一)吾國何以無中流社會。(二)彼所謂中流社會者若何。(三)無中流社會,何以最為可危?!彼Y合中國實際一一推求,最終得出結論:澀澤男爵所謂中流社會,實際上是指社會中堅,社會中堅“必非天然生產(chǎn),其所恃以為造成之具者,將必一睢教育是賴”,中國之所以無中流社會,質而言之,是因為中國“但有上等官吏教育與下等人民教育,而絕無中等社會教育而已”。暢化龍認為,只有重視對青年的培養(yǎng)教育,才能改變這種狀況。他援引希臘獨立、法蘭西革新、意大利和德意志統(tǒng)一運動、美國新邦建設、日本明治維新等實例,指出這些國家的英雄,“皆當時翩翩之學子”,“故革新精神之所寄,除青年學生以外,更無可屬之人”。
湯化龍身體力行,在湖北咨議局當議長時,“一定要在法政學校兼課;在北京任教育總長時,一定要在陸軍大學講國法學。雖然萬忙,亦樂為之,藉以灌輸學生的法律政治思想,而吸引學生接近他,這是他的特點”。他還支持湖北大專學生在北京成立旅京學會,殷切希望青年學子一掃過去不健康之積習,爭當社會中堅,以為改革之基干。他在陸軍大學親自教授國法學及外交史,“懇懇如老儒,風雨不輟。學者服誦至今”。
(二)普及通俗教育
要達到教育救國的目的,除了培養(yǎng)社會中堅以外,還要普及通俗教育,以提高國民智識,為實行憲政做準備。湯化龍嘗言:“竊以為國家之演進,胥恃人民智德之健全,而人民智德之健全,端賴一國教育之普及,而考求教育普及之方法,學校以外,尤藉有社會教育,以補其不逮”。因為社會教育不僅范圍廣,而且影響極大,“舉凡一國普通士庶之性情、道德、智能皆受熏育陶熔于此,而國家所以謀社會程度之增進,庶民智力之擴張,本固邦寧之上理者,亦即以此為之機括”。
湯化龍注意到,世界各國均在不遺余力地普及通俗教育。如日本關于通俗教育一項,其設備費用每年高達7.5萬日元,其余英德各國更臻發(fā)達。相比之下,我國的學校教育不及東西方其他各國,“一般人民未嘗學問毫無訓育者,實居多數(shù),其所需于通俗教育者自視他國為尤急”。何況中國現(xiàn)在“國基甫定,民習未純”,“使非于此項教育積極提倡,不徒人民之德慧不開,社會將日趨于下”,因此,推廣通俗教育“實為現(xiàn)今刻不容緩之圖”。為推動通俗教育的普及,湯化龍呈請袁世凱擬設通俗教育研究會,“以研究通俗教育事項,改良社會,普及教育為宗旨”。他關于通俗教育的主張,反映了立憲派希望廣開民智,早日實現(xiàn)憲政的愿望。
二、對傳統(tǒng)教育弊端的批判
馬克斯·韋伯認為,舊時代因襲世傳的習俗在向現(xiàn)代轉變的過程中,盡管失去了它最初的意義,但它還是企圖將自己強加給新的時代。因此,“超越這種狀態(tài)是一個逐漸的過程”。民國初年正是這樣一個由傳統(tǒng)過渡到現(xiàn)代的轉折期。湯化龍對傳統(tǒng)教育弊端進行了有力的批判與抵制。
(一)對科舉教育遺傳思想的批判
湯化龍認為科舉遺傳,積重難返,危害甚巨。他說:“溯自前清設學,迄于今茲,立政垂廿余年,設校至百千萬所。然而教育之要旨,汜而鮮歸??婆e遺傳,積而難返”。“主管行政之人往往以科舉之眼光辦學校,而一般社會之對于學校教育也,亦莫不以科舉之眼光觀察之。”他尖銳地指出,以科舉教育模式辦學只能使學校成為一種特別游民制造場。因為“國家之設科舉也,美其目的物之名日人才。然而就應科舉者一方言之,其惟一之目的物則官吏也。官吏不可必得,乃退而求其榮寵權力之似于官吏”,也就是所謂的舉貢、生監(jiān)與紳士。這樣一來,社會就出現(xiàn)了三個階級:上層為官吏,下層為人民,中間為舉貢、生監(jiān)與紳士。這些中間階級進則難以為官,退則不能位于農(nóng)商販庸之列,于是就成了事實上的游民階級。如果今日之教育不變,其結果與科舉時代一樣,致使現(xiàn)在與未來的學校,“將成為一種特別游民制造場”,“將使全國之中等社會,無復獨立之生活能力。進而言之,將使全國各種社會,無一中堅之人物,以為人民則愚,以為官吏則不肖”。
除極力批判科舉辦學模式外,湯化龍還要求學校沒收科舉考試所用的書籍。他嚴令學校:“學生用之參考書如《時務通考》、《策論大全》、《四書》之類,于腦力目力殊多妨損,此種科舉冊子在學校最不適用,參考愈多科學愈無進步,應時時檢查,加以干涉?!睆恼?,湯化龍也經(jīng)常勸導學生摒棄科舉時代熱衷做官
的舊思想,提倡學習研究之風?!冻殹冯s志編輯盧蔚乾回憶說:“他總是唾罵官僚,說官僚是蛀米蟲。叫我們學生畢業(yè)后,不要在北京找官做,應該發(fā)展地方自治”?!拔以谖唇咏鼫珪r,完全是官僚思想”,“嗣因受了湯的思想啟發(fā),從此不熱心做事務官”,“一掃官僚思想而空之”。“學習的風氣,振起一時,不能不說是由湯化龍?zhí)岢勥M之力”。湯化龍的這些努力,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教育制度向近代轉型。
(二)反對定孔教為國教,反對中小學校課讀全經(jīng)
1913年8月,陳煥章、嚴復等人,以孔教會名義向參眾兩院遞交請愿書,請定孔教為國教??捉虝伺e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1914年5月,湯化龍任教育總長后,針對教育界關于中小學校課讀全經(jīng)、定孔教為國教的熱議,提出了不同意見,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予以抵制。史學界有些學者在這個問題上對湯化龍有些誤解,認為中小學校課讀全經(jīng),定孔教為國教的說法系湯化龍所提。這種看法大多是根據(jù)《湯化龍上大總統(tǒng)言教育書》及《教育部飭京內外各學校中小學修身及國文教科書采取經(jīng)訓務以孔子之言為指歸文》得出的結論。事實上,這種看法有斷章取義之嫌。為澄清這一誤解,有必要摘錄一下原文:“比年以來,吾國教育界所最滋物議者,靡不以道德墮落,少年徒逞意氣,無以為之準繩。憂時之士,思而不得其故,爰昌二說,以圖補救。(一)中小學校課讀全經(jīng),俾圣賢之微言大義,浸漬漸深,少成若性,此厚根底之說也。(二)以孔教為國教,一切均以宗教儀式行之,俾國民居于教徒之列,守孔子之言行,如守教誡,此崇信仰之說也。茲二說者,似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要皆不免得其偏,而遺其全,欲融會而貫通之,道固別有在也”;“微論孔圣,未可附會宗教之說,以相比倫”;“時賢有見于此,盛倡尊孔之義,以維教育,用意之深,至堪敬佩。惟其中不可不辨者,一則尊孔與國教不能并為一談;一則讀經(jīng)與尊孔不能牽為一事。以立教為尊孔,于史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也。以讀經(jīng)為尊孔,經(jīng)籍浩繁,義旨淵博,兒童腦力有限,與其全經(jīng)課讀,諸多扦格之虞”。
從以上文字,不難看出,所謂“中小學校課讀全經(jīng)”,“定孔教為國教”,既非湯化龍所提,又不為湯化龍所贊同。湯化龍的本意為:第一,孔子是我國教育界模范人物,對提升國民道德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以尊孔,但是反對定孔教為國教;第二,反對中小學校課讀全經(jīng),而是要根據(jù)學生年齡有選擇的讀經(jīng)。他的這種態(tài)度,既不同于完全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全盤西化派,也有別于那種極端的“國粹派”,是值得贊許的。但是袁世凱一心搞帝制復辟活動,又極端專制,湯化龍考慮到“最近妨礙教育之謬說更多,屢見迭出,深恐政府不察,漫然采用,則更與平時政見相反,故遂決計求去。”
湯化龍任教育總長期間,華覺明為教育部部員,他回顧湯化龍這一時期的活動時評價說:湯化龍“視事之初即主張高等小學廢止讀經(jīng),以便培養(yǎng)兒童腦筋多習科學,另在修身教科書中采取經(jīng)訓,以孔子之言為旨歸,以期兼顧。山東巡按使蔡儒楷揣摩袁的意旨,正式上呈總統(tǒng),說湯離經(jīng)叛道,動搖國事,大肆攻擊,參政院參政程樹德亦為文詆毀,并有人秉承袁的旨意,主張以復古為教育宗旨,變更學校教法,湯具牘以去就爭,事遂寢擱。此外,湯對職責上應做之事,如修正國民教育會,編纂教科書,建立評定學術委員會等積極計劃,不負其職?!边@一評價應該說是比較中肯的。
三、倡導發(fā)展新式教育
(一)關于小學教育
湯化龍任教育總長伊始即主張“多設小學,擴張教育,以固國民教育之基礎”。然而當時的教育現(xiàn)狀卻是“興學十余年,小學教育未臻普及”?!稗耜I原由,實因地方團體不知教育之良苦即一國榮障之所關;而國家對于地方教育之設施,亦悉聽其自由,辦學既少專責,成效自屬無多”。對此,湯化龍認為,“自非明定責成,仍難期有進步”。他責成教育部調查全國公私小學校數(shù)目及未入學兒童數(shù)目等項,結合實際情況頒布義務教育令。規(guī)定“兒童自滿六周歲之翌日始,至滿十三歲止,凡七年,為學齡”;“學齡兒童之父母或其監(jiān)護人,自兒童就學之始期,至于終期,有使之就學之義務”,“學齡兒童未經(jīng)國民學校畢業(yè)而為人傭役者,其主人不得因其為傭而妨其就學”。針對外界關于教育部將實行“強迫教育”的傳言,湯化龍解釋說:“凡兒童已達學齡,各自就學,固為其父兄之義務。然此事與家庭情況及地方經(jīng)濟大有關系,不可一概強迫。”學齡兒童如果因病殘不能就學,可以免除其父母或監(jiān)護人使之就學的義務。因貧困或其他不得已之事,可以推遲入學。為防止法令落實過程中,出現(xiàn)急躁冒進的傾向,湯化龍強調:“籌備義務教育端緒紛繁,固須急起直追,尤宜循序漸進。當著手之初,要在督促地方興學,至學齡兒童人人有就學之地”,“循是以圖,計日并進,庶幾國民教育可以逐漸普及?!?/p>
關于兒童教育的內容與方法,湯化龍?zhí)岢觯骸皣駥W校施行國家根本教育,以注意兒童身心之發(fā)育,施以適當之陶冶,并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彼蠼逃繉⒊醯刃W至中學教育要目,重新厘定,要求教材分配、篇目編列,均按兒童程度循序漸進。這些主張體現(xiàn)了他根據(jù)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點,按次第和步驟施以教育的思想。湯化龍非常反對科舉時代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認為“教授兒童,重在啟發(fā),記誦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古有明訓”。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教育界無論是在啟蒙教育還是初等教育中普遍存在著體罰、棒責的現(xiàn)象。對此,湯化龍?zhí)岢觯簢駥W校校長、教員在教育中,應根據(jù)教育原理,施以善誘之法,“不得用體罰”。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湯化龍的這些認識無疑是進步的,對于我國近代小學教育走向科學化,有一定的促進意義。
(二)關于中學教育
湯化龍認為中學教育是培養(yǎng)社會中堅的關鍵階段,尤需重視。要辦好新式中學教育,需從兩個方面著手。
其一,從學生處著手。首先,引導學生重視科學,關注世界學術及社會發(fā)展趨勢,促進學生的覺悟,激發(fā)學生的責任心。其次,培養(yǎng)中學生獨立能力及群體觀念。因為中學生“當智力體力同時發(fā)達之時期,亦即自動力逐漸滋長之時期。凡生徒之自動力強者,其所吸受之教育,常事半而功倍,而他日投之社會者,亦即無在不具有獨立進取之精神與真實彌滿之力量?!币虼伺囵B(yǎng)中學生的獨立能力,不僅為“現(xiàn)時教育要素,亦即他日解決吾國社會問題之一大關鍵”。中學生既要有獨立能力,又要養(yǎng)成共同生活的習慣,樹立群體觀念。學校要對學生,“善為引導,加以訓練,使之常有人群社會之觀念”,遵守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較好地適應社會。再次,開展課外教育,養(yǎng)成讀報的習慣。但應注意甄別,對修養(yǎng)有害的內容,“購閱時應分別去取”。因學生經(jīng)濟有限,可以共同購買,交換閱讀。最后,中學生應多組織參加校友會、游藝會、閱書報會、共同儲蓄會等團體,也可以酌情舉行校外旅行、實地講演等活動。因為中學生“當性力、體力、智力同時發(fā)育之期,必有各方之精神教育之相應,乃足以活潑其志氣,整
齊其動作”。
其二,從教師處著手。辦好新式教育對教師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師要有責任心。針對教育界當時存在的“教員視學校如傳舍,視教授如販鬻,除講授時間之外,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泛泛若不相識”等諸多弊端,湯化龍呼吁為人師者,“當以全副責任心處之,其責任心愈重,其鼓被于精神教育者愈深,生徒之翕受者愈厚,而學校之信用亦因之愈著”。其次,湯化龍指出當時教師授課“多跡象上之講授,而無情志上之結合”,因此強調教師講課之余應開展講演會、談話會,以此來聯(lián)絡感情,交流教育心得,促進教育改進。再次,教師應從細微處著手引導學生愛護公物,培養(yǎng)“公共的觀念、純潔的美感”。最后,教師教課方法上應注意“各科之聯(lián)絡,使生徒觸類旁通,易為理解”,至于國文教法,“應從科學實用及敘事之文著手,不可泛泛教以論說等文,尤不可令其讀作不可思議及滑稽玄妙之論說”。湯化龍的這些主張,在當時都是很有見地的。
(三)關于留學教育
留學教育是中國近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湯化龍的教育思想中,留學教育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常言:“社會當思想枯竭、精神頹落之際,必藉外來之思想,以濟其困窘,而蘇其元氣。留學生則吸收外來思想,發(fā)皇人格之最良地位”,“中國新英雄之產(chǎn)生,必于海外留學中求之?!?913年,湯化龍用進步黨經(jīng)費派李大釗、劉道鏗、陳博生等九人赴日留學。1914年、1916年又用教育部經(jīng)費選派一批留學生,還面囑留法學生湯葆光多與留學生聯(lián)系。對不同黨派的優(yōu)秀學生,湯化龍也大力支持,推薦國民黨人高仲和、羅貢華等官費留學。民國初年,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去外國留學的人數(shù)迅速增加。湯化龍為了讓留學生真正學到外國先進的知識和技術,加強了對留學生的管理。留學生開學一個月后無故不到或無故缺席至一個月者,將被停止官費;留學生不守規(guī)則或有不法行為,屢戒不悛者停止官費。派監(jiān)督于每學期開學兩個月內,將各官費自費留學生成績匯報教育部,根據(jù)其成績高下、品行優(yōu)劣施以獎懲。
湯化龍不僅重視對留學生的行政管理,還加強了對留學生思想上的教育。他1918年出國考察后,認為中國的留學教育未能發(fā)揮強國的作用。他說:“中國自派留學生以來,凡世界所有之科學,中國人蔑有不學之者,無論何種科學,蔑不有一種之價值。中國人所學之科學,無一為中國發(fā)揮其價值者”。他分析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科學與人生的關系是“人能弘科學,非科學弘人”;而以往的觀念則顛倒了人與器的關系,限制了人的主動性,從而影響了科學價值在中國的發(fā)揮。他對留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期望:“今日科學之價值不發(fā)揮于中國,吾輩舊留學生不可不負起責任;今后科學在中國能否發(fā)揮其價值,現(xiàn)在之留學生不可不負起責任?!睖埖倪@些主張即使在今天看來,對我們的留學教育仍然很有啟發(fā)意義。四、湯化龍教育思想的當代借鑒意義
在今天看來,湯化龍的教育思想,仍然有許多合理的因素,值得我們批判地繼承,為促進教育的科學發(fā)展提供借鑒。
首先,青年學生要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樹立社會責任感。湯化龍認為,歷史“全仗社會性與個人性自動與反動之交互作用”來推動前進的,“社會之力可以化個人”,“個人之力可以化社會?!币虼?,學生若“以至誠待社會,社會亦必有以報之,汝有功于社會,社會不負汝?!泵銊顚W生把個人的生存、發(fā)展與國家和社會相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其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湯化龍的這些思想對于今天仍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新的時代要求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關系,認識自己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激發(fā)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其次,當今教育特別強調要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在湯化龍的教育思想中,除了重視學生樹立群體觀念,遵守公共道德,增強社會責任感之外,還倡導學生培養(yǎng)獨立自主能力,熱愛科學,多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將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與生活教育、學習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成為具有文化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質相統(tǒng)一、全面發(fā)展和健全人格相統(tǒng)一的復合型人才,以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這種教育思想已經(jīng)蘊涵了現(xiàn)代博雅教育的追求與宗旨。當今社會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當前社會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一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造成了學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現(xiàn)象。在當今的知識經(jīng)濟時代,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人們的共識。只有積極構建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核心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出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才能符合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實現(xiàn)人才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
最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湯化龍無論是在小學教育還是中學教育中,都對教師素質及授課方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希望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能夠富于責任心,愛崗敬業(yè),轉變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應適應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去,這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科學的教育價值觀、人才觀和教學觀,而且也是時代發(fā)展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著力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和職業(yè)道德,造就一支熱心教育,擁有專門的知識和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綜上所述,湯化龍的教育思想對于當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升教師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性和社會適應力以及留學教育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由于時代的限制,湯化龍的教育思想與實踐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種局限性。如關于女子教育,湯化龍不贊同男女同權、女子參政等。因此,對于湯化龍的教育思想我們要批判地繼承,為現(xiàn)代教育的科學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陶菊隱,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一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3.146
[2]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湖北文史資料第8輯[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63
[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3輯·教育[C],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389
[4]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組,近代史資料總70號[C]。北京:中華書局,1978.11
[5][美]E.希爾斯·論傳統(tǒng)[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2
[6]教育雜志七卷1號[J],1915-01-15.128
[7]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冊[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372-373
[8]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第3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060
[9]教育雜志六卷4號[J],1914-07-15.183
[10]湯化龍,薪水湯先生遺念錄[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117
責任編輯: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