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作為現(xiàn)代文壇中的一朵奇葩,憑借著自己獨特的女性細膩的寫作心理和藝術魔力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張愛玲憑借著女性敏銳的眼光,用犀利的文筆創(chuàng)作著自己的作品,她塑造一個個鮮活的惟妙惟肖的女性形象在文學界獨樹一幟。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大都從自己獨特的女性眼光入手,來向讀者描述自己對于這個現(xiàn)實世界的感受,表面看似溫柔的女性形象之下蘊涵著巨大的力量,從而闡述了女性在這個社會上的發(fā)言權和女性主義意識的覺醒。
一、生活背景對于張愛玲女性主義ご醋鞴鄣撓跋
縱觀我國現(xiàn)當代的文學作家,我們就不得不提起民國時期數(shù)一數(shù)二的才女張愛玲,張愛玲開創(chuàng)了我國新文學的女性主義文學寫作細膩的風格,同時她的家庭身世和感情糾葛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段傳奇。出身名門并沒有給張愛玲帶來無憂無慮的童年回憶,反而給幼小的她帶來了內心傷害。張愛玲的父親是一個一事無成的富家子弟,整天靠抽大煙來生活,甚至帶著年幼的張愛玲出入風花雪月場所。張愛玲的母親再也無法忍受自己丈夫對愛情的背叛,一氣之下拋棄了張愛玲和年幼的弟弟獨自一人到國外留學,張愛玲也從此失去了母愛。在父母剛剛協(xié)議離婚不久,張愛玲的父親就為年幼的姐弟倆迎娶了一位新的繼母,他們父女之間的關系在繼母的挑唆下日益惡化,最終變得不可收拾,張愛玲被暴打并被囚禁在地下室之中很長時間。作者的這段不幸經(jīng)歷在她創(chuàng)作的小說《半生緣》中也有所體現(xiàn),小說中的曼楨被姐姐囚禁的經(jīng)歷與幼年的張愛玲生活息息相關,作者在小說中之所以寫出如此悲慘的故事,正是由于對于世界所謂的真情的絕望,這也正是作者獨特女性創(chuàng)作視角的根源所在。
除了家庭背景對張愛玲女性主義創(chuàng)作視角有一定的影響外,還有一位我們不得不提起的對張愛玲一生都有極其重要影響的一個人——胡蘭成。在與胡蘭成的愛情糾葛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愛情炙熱、敢恨敢愛、愛恨分明的女人形象。在愛情的世界里張愛玲變得特別幼稚、單純,即便如此她也沒有擺脫被愛情背叛的命運。胡蘭成本來是一個偽政權政府中的走狗,讀到張愛玲的小說后對其產(chǎn)生愛慕之意,于是多次進行登門拜訪,這樣一來二去地逐漸用虛情假意的話語蒙蔽了張愛玲,一個高貴的靈魂在胡蘭成編造的愛情世界里變得很天真簡單,只是希望可以歡度兩個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但是如此簡單的要求對于風流成性的胡蘭成來說無疑是很難的,張愛玲最終也不得不選擇和胡蘭成一刀兩斷。愛情失敗和背叛的打擊對張愛玲的愛情觀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她在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也表現(xiàn)出一種特有的女性愛情觀的視角。張愛玲是我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家中久負盛名的一位女作家,但就是這樣的一位女作家也使中國現(xiàn)當代的文學殿堂為之黯然失色。究其原因,張愛玲的名氣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
張愛玲命運多舛,因為與胡蘭成說不清的感情糾葛而備受非議,在她的身后,被人們津津樂道的不再是那簡單的文字,更多的是糾纏于文字之外的恩恩怨怨,但是真正喜歡文字的讀者絕對不會因為這樣的原因就將其文學作品的價值拋棄。在那個復雜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張愛玲,性格特點和人生道路也不同于常人,政治的力量不會將張愛玲拋棄,張愛玲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代價。
二、女性視角下對張愛玲小說中ぞ典女性形象的解讀
在中國文學界眾多受到后人關注的作家之中,張愛玲可謂是獨樹一幟,不管是在家庭背景、人生選擇,還是在情感經(jīng)歷方面,都留給了后人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在新文學運動中一直處于領袖地位。張愛玲結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運用獨特的女性視角,將那個動蕩的年代里女性的價值觀、生存現(xiàn)狀和面對命運及人生重要選擇的時候那種糾結矛盾的心理描寫得惟妙惟肖。張愛玲的文學創(chuàng)作正處于傳統(tǒng)封建文化和新文化進行激烈交鋒的時代,在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張愛玲文學作品中所創(chuàng)造的女性形象都是受到了封建社會思想熏陶的普通女性,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一直被封建的傳統(tǒng)思想所包圍著。在那個動蕩不安的舊社會,張愛玲不是牢騷般地對現(xiàn)實社會進行批判,更多的是對女性人物在孤獨無助的時候的絕望境遇,內心深處的迷茫、彷徨、孤獨等心理感受進行細膩的女性視角描述,給讀者留下了一種滿心凄涼的感覺。張愛玲在文學作品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女性形象都是新舊社會文明碰撞下的舊女性,雖然西方文明的曙光已經(jīng)照耀著她們,啟迪了她們的心靈,她們也渴望自己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承認,展現(xiàn)出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她們還是被封建傳統(tǒng)的禮教緊緊地束縛著,她們在金錢、物質和社會地位的爭奪中迷失了自己,得不到思想上的真正解放。
如果提到張愛玲成功塑造的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金鎖記》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吧且灰u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這是張愛玲用最簡單的筆調為我們傳達出了華美的生命在這個旗袍上的人性虛偽的特點,人性的孤獨和陰暗。曹七巧是小說《金鎖記》中的女性形象,通過曹七巧在物質利益追求和情欲生活之間的矛盾展開,小說用短短的篇幅涵蓋了曹七巧悲慘的一生,小說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得惟妙惟肖,環(huán)環(huán)相扣,給我們傳遞出一個女性,特別是一個普通的封建女性在社會、名利、地位、愛情和權利等方面所做出的苦苦掙扎,最終成為男權封建社會制度下的悲劇。曹七巧原本是一個樸實善良、個性開朗和天真潑辣的女子,但是人生的不幸還是發(fā)生在她的身上:自己被兄嫂賣到了姜家,被指派給患有軟骨病的二爺做了小老婆,曹七巧的少女夢想就此破滅。雖然被姜老太太扶正,但是在姜家還是沒有人正眼瞧她,她在姜家的地位依舊沒有提升,還是沒有得到他人的尊重,還是受到鄙視和排擠,飽嘗了人世間的人情冷暖和隔閡,最終造成了內心世界的扭曲和變形,開始了她在物質利益和情欲之間矛盾的人生追求。為了自己的生存,曹七巧開始出賣自己的愛情和當初的夢想,物質利益給曹七巧帶來了生活上的經(jīng)濟保障,更加確切地說,應該是畸形心理上的一種滿足。最后,為了金錢,曹七巧逼死了自己的兒媳婦,拆散了自己女兒的婚事,但是生命的周轉是永恒的,長安對于金錢的擁有欲和曹七巧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也蘊涵著命運的悲劇將再次上演。
白流蘇是張愛玲在小說《傾城之戀》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她雖然表面看著柔弱,可是內心卻是無比的堅強。在那個封建傳統(tǒng)惡勢力猖狂的年代,白流蘇是一個典型的女性強者的形象,但是她依舊受到了封建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在愛情中,社會地位、名利和經(jīng)濟實力還是成為她唯一的參考標準,從而她并不是真正的意義上的獨立的女性。小說中的白流蘇出身于上海沒落的名門,離婚后迫于娘家的壓力,受過西方先進教育的白流蘇帶著自己的尊嚴和驕傲,帶著自己未老的容顏來到了香港;為了不被娘家人笑話,為了證明自己同樣可以找到想要的依靠,她義無反顧地來到了香港,用自己的后半生做了賭注。香港的失陷使白流蘇最后贏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使她得到了盼望已久的愛情生活。她雖然最終擺脫了娘家的束縛,但是人生的滄桑感始終縈繞在小說中,白流蘇那顆漂泊流浪的心始終沒有找到可以??康母蹫?。在這個美麗的外表之下我們看到的是作者刻畫的人性最卑賤的縮影,是女性沒有擺脫的悲慘命運,悲慘命運還在周而復始的發(fā)生,這也正是由于女性在社會生活中沒有找到自己的地位,對他人生活的依附必然最終面臨的悲慘結局。
三、女性視角下對于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的解讀
張愛玲畢業(yè)于香港大學中文系,加上早前她夯實的美術、音樂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這都為她日后成為一名出色的作家奠定了基礎。雖然作家不是一本百科全書,但是作家特別關注人性的描述,對于文字的敏銳眼光,對于美的執(zhí)著追求,張愛玲就是這少數(shù)中的一個。毋庸置疑,張愛玲作為一名作家是成功的,但是作為一名女人,是值得同情和憐憫的,她的人生經(jīng)歷了太多的不幸。就是這樣一位女性,過著和中國傳統(tǒng)女性不一樣的生活。所以張愛玲這位人生帶有絲絲悲哀意味的獨立特性的現(xiàn)代女性形象,獨自活在一個為自己編織的女性世界里面。
我們除了陶醉于張愛玲那卓越的藝術文字之外,更多的是對這樣一位女作家的敬佩之情。張愛玲有著女子獨有的美,同時也是朝氣蓬勃的,她用自己揮灑自如的文字給我們描寫著不一樣的青春,用那無聲的語言文字震撼著讀者的心靈。張愛玲的文字可以像鮮花一樣盛開著,也可以像露珠一樣能夠清澈地悲傷。張愛玲的小說總是帶著一種淡淡的憂傷,這是一種女性細膩敏銳敘事下的特色。
四、結語
有人曾說張愛玲的文學作品是一個特定時代的文學產(chǎn)物,必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被世人所淡忘,但是時間給了我們最好的證明,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和創(chuàng)作風格還是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張愛玲在濃重的上海文化中,運用自己細膩獨特的女性視角為我們描述了當時封建社會思想熏陶下的女性悲慘形象。在張愛玲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大都是受到了封建禮教的禁錮,在受到壓迫的時候并沒有進行積極的抗爭,反而在墮落中迷失了自己,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女性主義價值觀,才能尋找到自己的社會價值和地位,從而實現(xiàn)自身真正意義上的女性獨立。
[參考文獻]
[1] 趙光平.談《紅玫瑰與白玫瑰》的話劇改編[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作品版),2012(02).
[2] 陳曉.雙重欲望下的犧牲品——《金鎖記》中曹七巧形象分析[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作品版),2012(04).
[3] 蔣東玲,陳冰荷.張愛玲小說中異化婚戀的形態(tài)表征與本質探尋[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作品版),2012(08).
[4] 吳世娟.論張愛玲小說創(chuàng)作中對于人性的探討[J].長城,2012(06).
[5] 黃兵.從兩極視角看張愛玲小說影視改編熱現(xiàn)┫骩J].電影文學,2010(21).
[作者簡介]
曹潔萍(1971—),女,江蘇武進人,本科,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