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麗
(株洲市二醫(yī)院 湖南株洲 412005)
莖突綜合征是1937年Eagle提出的因莖突過長和(或)方位、形態(tài)異常導致的周圍血管、神經或其他組織受刺激引起的咽部不適,包括咽部的異物感、咽痛、反射性耳痛及頭頸痛等癥狀的一組綜合征[1]。以往莖突綜合征的診斷主要依賴其臨床癥狀、觸診及X線平片。近年來,隨著螺旋CT的普及,可對莖突結構、走行清晰顯示,準確測量其長度、角度等,成為莖突綜合征重要的檢查手段。本文回顧性分析本院自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間收治的20例疑似莖突綜合征患者的臨床和影像資料,探討多層CT后處理技術在莖突綜合征中的應用價值。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以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間我院收治的20例疑似莖突綜合征的患者為研究對象。20例患者中共29側,男16側,女13側,年齡20~52歲,平均33.4歲。20例患者中11例有咽部疼痛感,9例明顯咽部異物感,于吞咽或轉頭時可加重;1例伴耳鳴,2例伴下頜部放射性疼痛至同側的面部,4例有頸動脈壓迫感。所有病例均經扁桃體窩部位觸診檢查,20側可觸及刺狀或條索狀樣突起,行觸診檢查時,囑病人轉動頭部或作伸屈運動,可觸及莖突于扁桃體窩處滑動,8例患者于下頜角或頸肩部有壓痛點。
掃描設備為SIEMENS生產的EMOTION 6層螺旋CT。參數(shù)為:120Kv,200mA;圖像重建層厚:2mm,層距:1mm;螺距為1.110。軸位掃描,掃描中線垂直外耳道,并從外耳道開始至舌骨下緣,得到原始圖像后,傳到工作站,進行容積再現(xiàn)(VR)和多平面重組(MPR)成像。
于VR正位圖上,先畫一條垂直與顱底水平的參考線,再做出莖突中心線,莖突內偏斜角即為莖突中心線和垂直線間夾角。于VR側位圖上,做出一條垂直線與莖突中心線,其間夾角為向前偏斜角;于MPR圖上,反復調整雙向角度,可在同一幅圖上完整顯示兩側莖突,測量出其長度。通過旋轉還可對莖突末端和頸內動脈關系進行顯示。莖突過長:莖突>3cm,方位角異常:前傾斜角>25°;內傾斜角>25°。
容積再現(xiàn)技術清晰顯示了莖突的形態(tài)和走向,多平面重組技術準確地顯示了莖突的全長和與矢狀面、冠狀面的成角情況。20例患者40側莖突中,11側莖突長度<2.8cm,29側莖突長度為2.8~7.2cm(其中22側長度>3cm)。22側莖突內偏斜>25°,3側莖突前偏斜>25°,分節(jié)型莖突8側,末端彎曲3側,頸動脈受壓5側。
圖1~6示:VR清楚顯示過長莖突的形態(tài)、走行及偏斜角。
(1)莖突的解剖。莖突所屬舌骨鏈,自上而下,朝向前內方偏斜,于根部開始向尖端漸細,一般較直,少數(shù)有彎曲。有相關研究報道[2]:莖突正常長度2.5~3.0cm,并認為其變異范圍為5.0cm~7.5cm。莖突結構分為鼓舌部、莖舌部、角舌部、下舌部4部分,借纖維組織連接。莖突舌骨韌帶附于莖突尖端,此韌帶有時也可發(fā)生骨化,莖突和舌骨以假關節(jié)相鏈接。莖乳孔的后部有面神經出顱,其內側舌咽神經下行。莖突的尖部位于頸內、外動脈間,舌咽神經則在莖突根部內側下行,這是莖突過長引起癥候群的解剖基礎。
(2)莖突綜合征的病因和癥狀。莖突過長、過粗、過度或不夠向內、向前傾斜(>25°,<25°,莖突舌骨韌帶的骨化,扁桃體或頸部手術引起瘢痕牽拉,以及局部神經血管與莖突的
關系異常,使得莖突刺激咽壁、壓迫神經或/和血管,而出現(xiàn)如吞咽不適、異物感、咽痛、頸部疼痛(轉頭時加劇)、頭痛、視力下降、高血壓、面癱等癥狀。值得注意的是,正常人莖突長度有較大的差異,莖突較長不一定引起咽部癥狀。莖突形態(tài)異常的意義應結合臨床癥狀來評定。
Eagle[3]指出正常范圍內,莖突不能被觸到,觸診為條索狀骨性物,長度越長,觸診診斷陽性率越高。20例患者中莖突長度2.8~7.2cm。如圖示,VR清楚顯示過長莖突的形態(tài)、走行及偏斜角。單側莖突過長11例,雙側莖突過長9例。莖突綜合征患者臨床表現(xiàn)明顯,有咽部疼痛感,明顯咽部異物感,于吞咽或轉頭時可加重,可伴耳鳴,或伴下頜部放射性疼痛至同側的面部,頸動脈壓迫感等。段軻等[4]在生理發(fā)育角度將莖突劃分為四型:完整型、分節(jié)型、發(fā)育不良型及未發(fā)育型。研究中可見,分節(jié)型莖突所占的比例相對較高,這可能由于在莖突發(fā)育中的骨化中心點未愈合所致,于體部與根部間保留有纖維條索的聯(lián)系,使莖突可隨頭部位置及面部肌肉的變化發(fā)生轉動,產生一系列嚴重的臨床表現(xiàn)。莖突自顳骨鼓部的后外側,經外耳道底部,其尖端處在頸內及頸外動脈間,鄰近頸外動脈分叉處,于舌咽神經在咽肌下方直接相鄰。莖突綜合征誘因中,向前向內偏斜異常及走行、形態(tài)異常均會導致周圍血管及神經受壓,出現(xiàn)臨床癥狀。所以,CT診斷該病時,需注意莖突長度、分型、形態(tài)、走行等諸多方面。掃描中,對周圍組織的分辨率不高,需采取薄層快速螺旋掃描,可減少病人的運動偽影。
綜上,螺旋CT三維重組技術可清晰觀察莖突的全貌,對其長度、方位及周圍組織可直觀顯示,信息詳盡、全面、準確,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是莖突綜合征良好的診斷方法。
[l]Beder E,Ozgursoy OB,Karatayli Ozgursoy S,et al.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surgicaltreatment for Eagle s syndrome[J].Ear Nose Throat J,2006,85(7):443~445.
[2]Bafaqeeh SA,Fachartz.Eagle syndrom:classic and carotid artery type[J].J Otolaryngology,2000,29:88~93.
[3]Eagle WW.Symptomatic elongated styloid process.Report of two cases of styloid process-carotid artery syndrome with operation[J].Arch Otolaryngol,1949,49:490~503.
[4]段軻,劉亞武.莖突:發(fā)生、解剖、影像分析于臨床[J].國外醫(yī)學·臨床放射學分冊,1995,l8(3):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