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德明
(湖北民族學院體育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我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生于民間,吸收民間土壤的豐富養(yǎng)料而呈現出種類繁多,琳瑯滿目的大好景象,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統計,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多達977種,其中,漢民族的項目共301種,而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多達676種。雖然種類繁多,但與占主導地位的現代體育相比,民族傳統體育的發(fā)展則顯得相形見絀,其發(fā)展規(guī)模與態(tài)勢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只是一朵配角式的“后庭花”。因此,有必要找出制約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因素,為其創(chuàng)造持續(xù)不斷的動力源。
1.1 理論學科體系不健全
實踐的前行需要理論的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難以取得成功。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理論體系的發(fā)展相對較為滯后,理論基礎也比較薄弱,目前除了武術的理論研究相對比較成熟而外,對其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理論研究則不盡如人意,現狀不容樂觀,專門的教材和專著較少,沒有比較完備的科學系統的教學訓練方法理論。
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委設立了民族傳統體育學這一門學科,然而時至今日,仍然沒有該門學科的自成體系的教材,民族傳統體育學還只是初步確立了應有的門類和框架,特別缺乏獨特的一整套概念、范疇、命題和研究方法,從民族傳統體育學科主干(武術、養(yǎng)生)等建設來看,無論是從深度還是廣度來看,都還不能按學科建設的嚴格原則和標準進行具體規(guī)劃和落實,在很大程度上尚落后于其他學科的發(fā)展。
1.2 群眾基礎的薄弱
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數量巨大、種類繁多,相對于人們所喜聞樂見的項目如武術、賽龍舟、舞龍舞獅、毽球、陀螺等項目外,還有一些民族體育項目由于其民族性、地域性較強、開發(fā)較晚,還沒有被普遍接受,其群眾基礎比較薄弱,只在小范圍內開展,而沒有形成相當的規(guī)模。教育系統本是傳承民族傳統體育的最佳途徑,但是從小學到大學這一接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熏陶的最佳時期,學生在學校里所接觸到的卻幾乎全是西方體育,部分高校只將民族傳統體育放在課外體育活動中作為培養(yǎng)學生興趣、愛好,并沒有納入到高校的體育教學內容,據統計,高校從事民族體育研究(包括武術)的教師只有5%左右。[1]這就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社會化進程,削弱了民族傳統體育人口的數量,從而也就使得其群眾基礎逐漸淡泊。
1.3 對現代競技體育的盲目效仿
受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全球化的影響,民族傳統體育也在這股潮流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侵襲。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競技體育的現狀是:賽事少、規(guī)模小、競賽體制不完善。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作為弘揚和繼承民族文化的體育盛會,迄今為止已如期舉辦了八屆,雖然規(guī)模越來越大,但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例如技術風格和各種評判規(guī)則要么較為原始,要么過分依賴現代西方體育,并且民運會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正在減弱,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正在淡化,特有的娛樂功能、健身功能、競技功能有所消失[2]。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全國體育大會等基本上落入奧運會、亞運會和全運會的俗套,旨在繼承和倡導民族文化的盛會,卻被簡化為各地政之間的金牌爭奪大戰(zhàn)。[3]
1.4 政策措施的乏力
政策導向是民族傳統體育發(fā)展的指揮棒,它具有指導性和決策性的作用,競技體育之所以得到飛速發(fā)展,是國家政策扶持使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放任自流,才使得其成了一朵配角式的“后庭花”。時至今日,全國鮮有地方設立專門的民族傳統體育管理部門和專職管理人員(武術除外),從而也就少有專門的民族傳統體育政策與法規(guī)的出臺,因此,今后民族傳統體育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政策導向應該是民族傳統體育與競技體育平衡協調發(fā)展,采用兩條腿走路,不能為了眼前利益偏愛某一方,更不能偏廢某一方。[4]
2.1 積極挖掘整理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雖然種類繁多、千姿百態(tài),但由于受地域氣候等條件的束縛,導致許多相當有價值的項目還沒有被普遍重視而瀕臨滅亡的邊緣。同時,還有一些項目由于技術體系的不完善,還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推廣價值。因此,挖掘整理是當務之急,相關部門要積極組織,要挖掘、搜集整理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繼承和弘揚民族體育文化,同時要積極研究其技術體系,使其更具科學性、健身性、娛樂性、大眾性,從而被更多的人所認識、理解并能以積極的態(tài)度進行推廣,使我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這一民族文化的奇葩得以長盛不衰。
2.2 政府的大力支持
民族傳統體育要想打破競技體育一統天下的格局,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為了更好地發(fā)展民族傳統體育,弘揚民族精神,應該充分調動政府職能,首先應在全國各省市自上而下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來管理民族傳統體育相關事宜;其次,要出臺專門的民族傳統體育政策與措施,以確保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再次,各級體育行政主管部門還應加大扶持力度,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包括體育經費和各種物質條件等,支持和協助相關體育組織承擔挖掘、整理、弘揚民族傳統體育的工作??傊瑢τ诎l(fā)展民族傳統體育,各級體育行政部門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應積極主動地協助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力量,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2.3 理論學科體系的建立
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學科體系建設是其發(fā)展的重中之重,沒有相對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民族傳統體育的發(fā)展也只能是一紙空文,應該從體育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文化學、哲學、法學等學科的角度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系統深刻的研究,并多方位、多層面地對民族傳統體育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科學地理性探索,才能獲取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本質特征、價值功能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5]。同時應召集相關專家學者積極構建民族傳統體育的學科體系,例如科目可以具體劃分為民族傳統體育概論、民族民間體育概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志、武術概論、中國武術史、傳統哲學、傳統導引養(yǎng)生學、中醫(yī)學基礎、中國文化概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選導讀等。
2.4 人力資源建設
相對于現代競技體育而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力資源主體主要是指相應的科研人員和體育指導員。首先,要培養(yǎng)一批業(yè)務素質過硬的科研人員,使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能夠像其他現代競技體育一樣得到充分研究。其次要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指導員的建設,在民族傳統體育指導員資格認定上要按照《社會體育指導員登記制度》的標準,嚴格把關,不徇私舞弊、做到“寧缺毋濫”,創(chuàng)立“高質量”、“高標準工程”。而對于民族傳統競技體育,還應加強運動員和教練員的培養(yǎng)。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員,應嚴格按照“統籌規(guī)劃、科學篩選、系統跟蹤、重點保障、精心培育”[6]的原則,統籌安排后備人才的選拔培養(yǎng)工作;而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教練員而言,一方面應建立嚴密、科學、全面的選拔制度,并進行綜合考評,另一方面教練員還應不斷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業(yè)務能力,定期進行專業(yè)技術業(yè)務培訓和業(yè)務交流,不斷吸收新知識、與時俱進。
2.5 納入教育體系
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也是社會體育人口的重要來源,在學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不僅能起到較好的鍛煉效果,更能弘揚民族精神,讓學生了解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豐富內容和深邃的傳統文化內涵,培養(yǎng)學生團隊協作精神與品質。因此,要充分重視學校這塊領地,利用學校的優(yōu)勢,有計劃地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學校公共體育課的教材,并在各高等體育院校開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yè),設置民族體育課程,將其列入正式的教學計劃。經常舉辦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賽事,舉辦一年一度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節(jié),將毽球、高腳競速、珍珠球、押枷、陀螺等特色項目引進課堂,并在課外體育活動中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興趣小組、廣泛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的趣味賽事,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不拘一格,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多元化發(fā)展。
2.6 納入全民健身體系保持良好的群眾基礎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現代體育項目有許多共同點同時又有別于現代體育項目,它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既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又能磨練人的意志品質,娛樂身心,是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傳統體育的價值不在于它能否成為奧運會項目,而應使其不僅成為少數人競技的園地,還有更多的身體力行者投入到健康鍛煉的廣闊天地。[7]要使民族傳統體育保持良好的群眾基礎,就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營造一個有利于民族傳統體育開展與宣傳的環(huán)境。
首先,要挖掘、搜集整理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繼承和弘揚民族體育文化,使其被更多的人所認識、理解并以積極的態(tài)度進行推廣。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在信息化和大眾傳播媒體日趨發(fā)達的今天,民族旅游、體育資源潛能的發(fā)揮及市場開發(fā)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宣傳,應通過多種形式和多種渠道進行宣傳,使其廣為人知,要以國內為根據地,向亞洲和世界擴散,擴大民族傳統體育的群眾基礎。
2.7 加強與世界體育文化的交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一流的,在西方體育文化全球化趨勢的今天,民族傳統體育要想得到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就必須走出國門,與世界體育大文化接軌,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升華。例如經常舉辦一系列大型國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節(jié),包括學術交流、民族舞蹈、民族傳統體育大匯演等,通過對不同體育文化的交流、選擇和吸納,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們民族傳統體育的豐富內容和深邃的東方文化風采。
[1]趙長征.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發(fā)展現狀及原因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4):153-154.
[2]倪依克.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發(fā)展[J].體育科學,2004(11):54-61.
[3]胡小明.拓展民族傳統體育賴以生存的理論空間[J].體育學刊,2003(5):1-3
[4]張勝利,劉樹軍.中國傳統武術可持續(xù)發(fā)展探索[J].體育學刊,2005(1):70
[5]田祖國,鐘海平,白晉湘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的方法論原則和理論體系的構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6):1-4.
[6]王保成,周志強等.北京市競技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體育科學,2005(25):14.
[7]劉樹軍.高等體育教育改革與民族傳統體育的發(fā)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0(13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