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牧龍
(黒龍江省藝術研究所音樂研究室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9)
1945年5月7日,正義與邪惡的世界大搏殺,見了分曉。德國法西斯政權宣告滅亡。但日寇公然拒絕美、中、英三國促令其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轉折點是,美國抓住時機,于1945年8月6日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8月9日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蘇聯緊急跟進,8月8日上午在《波茨坦公告》上簽字,晚間約見日駐蘇大使佐藤尚武,遞交宣戰(zhàn)書,宣布8月9日零時起與日本開戰(zhàn)。8月9日零時10分,蘇聯紅軍越過中蘇邊境,從東、西、北方面,向日軍發(fā)起猛烈進攻,經過一周時間的激戰(zhàn),日軍元氣大傷,放棄頑抗。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廣播投降詔書。
但在黑土地上,戰(zhàn)斗還在殘酷進行,直到8月26日,蘇聯紅軍攻克虎頭要塞,肅清日本侵略軍,二次世界大戰(zhàn)才至此結束。
中國東北廣闊的土地以及朝鮮北部區(qū)域此時被蘇軍控制。蘇共雖然和中共是兄弟黨。但蘇聯與蔣政府有外交關系,受國際法制約,按慣例應把控制權交給蔣政府。這樣就形成了東北地區(qū)的復雜態(tài)勢。
此時的中國,處于歷史的十字路口,人民渴望和平。蔣介石假惺惺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
毛澤東審時度勢,為民族利益,置生死于不顧,于1945年8月28日下午3時許,大氣磅礴的走進了狼窩虎穴,從容不迫的占領了道義制高點。
對其校計算機專業(yè)2015 級和2016 級的學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作為實驗班,實施了翻轉課堂模式的《數據結構》教學,另一部分作為對照班,實施傳統的《數據結構》教學模式。通過對比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期末考試成績,實驗班的成績分布都更趨于合理,2015 級和2016 級實驗班的平均分分別比對照班高出8.3 分和7.6 分,優(yōu)秀率分別高出12.1%和11.3%,及格率分別高出11.4%和9.3%。
蔣介石乘重慶談判之機,命令閻錫山在山西解放區(qū)腹部插入鋼刀,對我黨施壓,增加談判籌碼。膽大妄為的挑釁,揭開了解放戰(zhàn)爭帷幕。
形勢變得無比嚴竣。毛澤東胸有成竹,早在1945年6月10日中國共產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上就指出:“從我們的黨,從中國革命最近和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占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基礎。”
兩個月后的8月10日午夜至8月11日晚6點的18個小時內,朱德總司令連發(fā)七道命令,調兵遣將部署進軍東北。9月11日,鄧小平、劉伯承組織指揮了上黨反擊戰(zhàn),取得輝煌戰(zhàn)果。迫于形勢,蔣介石只能簽署《雙十和平協定》,緩解尷尬局面。并同意毛澤東返回延安。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展開了兇猛進攻。
此時,東北地區(qū)作為保存中國革命勝利果實的功能凸顯出來。歷史證明我黨抓住了機遇化險為夷。八路軍、新四軍的精銳,解放區(qū)的精干,克服各種不利條件,或繞道、或硬闖,目標只有一個,挺進東北!
被譽為革命文藝搖籃的“延安魯藝”于1946年9月撤出延安,經過艱難跋涉,秋末跨越張家口,迂回內蒙草原到達哈爾濱。當時前線戰(zhàn)事激烈,“魯藝”繼續(xù)向北撤退佳木斯,并入東北大學,成為東大的魯藝文學院。肖軍為院長、呂驥、張庚為副院長。面對蔣軍猖狂進攻,黨中央及時調整對策,由“向北發(fā)展、向南防御”的戰(zhàn)略方針轉變?yōu)椤白岄_大路、占領兩廂”。
1946年12月底,張聞天、陳云、彭真、凱豐等決定“魯藝”脫離東大,組建東北魯藝文工團。呂驥任總團長、張庚為總團副團長。下轄三個團?!棒斔囈粓F在牡丹江地區(qū),又稱牡丹江魯藝文工團。魯藝二團在佳木斯地區(qū),又稱合江魯藝文工團。三團在哈爾濱地區(qū),又稱松江魯藝文工團。各團帶頭人有舒群、沙蒙、王大化、劉熾、王濱、塞克、華君武、水華、晏甬、向隅、干學偉等人。三個團當時主要活動在現今的黑龍江省,當時這些地區(qū)卻分屬三個省管理。
幾個月后,又成立了魯藝音樂工作團,呂驥任團長,劉熾、王卓、寄明等人為團干部。各團在各自歸屬地省委的直接領導下,立足農村、支援前線,轉戰(zhàn)于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之間,宣傳黨的政策,打擊土匪惡霸,建立人民政權。努力發(fā)動貧苦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同時積極號召熱血青年參軍上前線,為雄師四野補充了足夠的優(yōu)良兵員。
1947年夏天,我軍頂住了敵人的進攻,根據地向南滿地區(qū)即今天的吉林省擴展。此時,由北滿分局調任南滿分局書記的陳云同志提出要求,希望魯藝派一個文工團到南滿來開展工作。凱豐時任東北局宣傳部長,迅即安排東北魯藝文工總團立即從一、二、三團抽調了一部分骨干力量,組建了魯藝四團,張庚同志任團長。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fā)布《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東北老解放區(qū)在陳云領導下,展開了土地改革運動。東北魯藝文工各團積極投入運動之中。在此期間,各團都創(chuàng)作出一批優(yōu)秀文藝作品。三團胡零編劇、劉熾作曲的歌劇《火》。二團創(chuàng)作的話劇《王家大院》。周立波的小說《暴風驟雨》等等。百花齊放的文藝形式成了鼓舞群眾,瓦解敵人的最好利器。土改期間,一團的工作地點是牡丹江地區(qū)的寧安和穆棱,二團的工作地點是合江的勃利、依蘭、與樺川,三團到了松江的三肇平原。東北魯藝文工團對建立、鞏固東北根據地,推動解放戰(zhàn)爭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白天槍不離手,夜晚衣不解帶。不斷創(chuàng)作和演出新的話劇與歌舞節(jié)目?!队腊餐头怼?、《反翻把斗爭》、魯藝音工團創(chuàng)作了歌曲《鋼鐵部隊進行曲》,現在是38軍軍歌。
1948年后,在東北地區(qū)的魯藝文工團各團,全部上了前線。集體創(chuàng)作了大型歌劇《楊勇立功》、《為誰打天下》,鼓舞了解放軍的士氣。總而言之,魯藝文工團員們在前線采取多種文藝表現形式,如雄壯的歌聲《攻大城》、《人民的爆破手》,令守城敵軍膽戰(zhàn)心驚。還有凄涼婉轉催人思念家鄉(xiāng)的《蘇武牧羊》曲等,消除了敵人抵抗的意志。
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魯藝四團于3日上午從本溪奔赴沈陽。一團、二團在下午從新民縣趕到沈陽。三團也陸續(xù)從長春、哈爾濱等地開進了沈陽。首先占領了國民黨沈陽師資訓練所(即沈陽市現在的第38中學),隨后又占駐中正大學,掛上“魯迅文藝學院”標牌。通過解放戰(zhàn)爭的洗禮,“魯藝”在沈陽恢復辦學。不久,原一、二、三團的大部分文藝骨干,象康蒙、白韋、關松軍、鄭捷、楊殷、朱橋、劉藝等執(zhí)行上級的指令,又回到哈爾濱市,繼續(xù)高揚起松江省魯藝文工團的大旗,為了全中國的迅速解放,堅持戰(zhàn)斗在黑土地。
當1946年秋天,延安魯藝文學院撤往今天的黑龍江省佳木斯時,還有眾多從南方各省區(qū)趕來的紅色革命戰(zhàn)士,冒著槍林彈雨,克服寒冷饑餓,在黑土地上安營扎根,創(chuàng)建了東北的牢固紅色革命政權。自然而然的在黑土地上播撒了紅色文化。這些歷史進程,需要理清頭緒,慢慢道來。
1947年初,蔣軍突破山海關防線,李運昌、曾克林部損失很大,只能撤退轉移。林彪原定去山東指揮老部隊115師。還未到目的地,就接到立刻趕赴東北的新命令。
具有高超戰(zhàn)略眼光的大將黃克誠,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帶著部隊從蘇北趕到了東北。是當時最早趕到的主力部隊。其后,東北地區(qū)漸漸聚攏了不少戰(zhàn)斗部隊,但建制混亂,隸屬不一,全都是響應黨中央的號令,從全國各個解放區(qū)抽調而來。黃克誠看到群龍無首,各自為戰(zhàn)的局面時,立即給黨中央打電報,主動要求歸林彪指揮。中央復電同意,指示在東北境內的我黨部隊,全部組織歸建為東北民主聯軍,由林彪統一指揮,實行四平保衛(wèi)戰(zhàn)。黃克誠依據戰(zhàn)場情況提出,抗擊敵軍是應該的,但決不能死守四平。他連著給林彪四封電報,提出自己的見解,但林彪一反常態(tài),不予答復。平常林彪指揮作戰(zhàn),細致到戰(zhàn)斗戰(zhàn)役的始止時間都親自過問。黃克誠無可奈何之下,只好一邊指揮戰(zhàn)斗,一邊向中央直接發(fā)電請示。未等中央復電到,林彪回電命令守衛(wèi)四平城的部隊迅速撤離,雖然遭受重大傷亡,但避免了全軍被殲滅的危險。自此,東北局和林彪向北撤退到哈爾濱才穩(wěn)住陣腳。林彪在哈爾濱籌劃遼沈戰(zhàn)役,使哈爾濱成了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發(fā)祥地。
四平保衛(wèi)戰(zhàn),林彪一直不回電,事后也不解釋,讓黃克誠一直迷惑不解。直到1959年廬山會議時,毛澤東請黃克誠吃飯,席間談起了東北解放戰(zhàn)爭初期的四平保衛(wèi)戰(zhàn),林彪不回電的事情時,毛澤東說:“四平保衛(wèi)戰(zhàn)是我決定的?!秉S克誠回答說:“是你決定也是錯誤的?!泵珴蓶|聽后默然良久說:“那就讓歷史評論吧?!?/p>
高層領導運籌帷幄,精兵猛將舍生忘死。為爭取時間,山東的八路軍挺進東北,江蘇的新四軍跨入山東。1946年9月3日,時任新四軍軍部作戰(zhàn)參謀科科長的康蒙,新四軍軍部下屬的青年先鋒隊隊長王興華等熱血青年,正集結在山東臨沂新四軍軍部,待命北上。與此同時,延安的寶塔山下,也聚合著一群英勇青年,高云梯、白韋、康夫、裴華等等齊裝待發(fā)。跟蹤他們的行進軌跡,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黑龍江省人民政權成長的腳步。一聲令下,康蒙等強渡渤海,丹東上岸,穿越長白山原始大森林,經牡丹江抵達哈市到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報到。經過組織審查批準,康蒙跟隨李立三進行黑龍江省遣返日本戰(zhàn)俘和日僑的具體工作。李立三的工作作風是雷厲風行,戰(zhàn)俘遣返工作很快勝利完成??得神R上響應東北局“十萬干部下村屯、建設東北根據地”的號召,率領一個小分隊,插進珠河的深山老林“黑龍宮”,展開剿滅土匪流寇、清算地主惡霸、實行土地改革等工作。
此時,從延安遠途而來的高云梯、裴華、康夫等也做著同樣的工作。黑龍江省的人民基層政權就是這樣逐步建立起來的。紅色文化的鮮花就這樣在黑土地上燦爛開放。
46年冬天,松江省政府組建省教育廳,康蒙參予其中,在省主席馮仲云直接領導下出任秘書主任,對敵偽統治時期的奴化教育進行批判和清除。集訓全省教育界日、偽、滿時期的人員,甄別使用。建立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教育體系。康蒙隨即到松江省立第四中學、省立第三中學、第一師范學校,指導學校迅速轉變?yōu)樾滦蛯W校,學習革命文化,為建設和戰(zhàn)爭,培養(yǎng)、輸送了青年才俊。
49年1月31日,平津戰(zhàn)役勝利。大批東北戶籍的知識分子和東北流亡青年以及混雜其中的國民黨特務被遣返哈爾濱。康蒙受松江省政府委派,在呼蘭開辦了“松江省立第十一中學”,收容這批人員,進行審查清理。清除隱患、剔除糟粕后,留下的基本是思想進步、要求參加革命的人員。很多優(yōu)秀青年在康蒙的舉薦下,加入了松江魯藝文工團和松江省的文化建設工作。象歌唱家郭頌、王雙印、詞曲家李秀田、舞蹈家李松華、宋麗君、車紅等,還有后任黑龍江省文化廳副廳長的紀樹德等同志都是從這個學校出來的。49年10月,康蒙又奉命在牡丹江市創(chuàng)建牡丹江師范學校。50年初冬時節(jié),被組織上調回哈爾濱市,擔任松江省魯藝文化工作團團長兼黨總支書記。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我黨建立紅色政權的進程是軍事、民政、文化、教育立體進行,全方位、多層次構筑。
據資料記載和健在人的回憶,康蒙是松江魯藝最后一任團長兼黨總支書記。48年底,黨組織讓康蒙接任團長一職。康蒙因為有其它任務暫未到團,但他已開始為該團做建設工作,有意識地從本土選拔人才。為松江魯藝的長遠發(fā)展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在其它各團完成歷史使命奉令撤消之后,原先在各團工作的戶籍是黑龍江省的革命優(yōu)秀文花藝術人才,都進入了松江魯藝文工團,使松江魯藝文工團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壯大。松江魯藝文工團的番號一直沿用到1955年松、黑兩省完成合并時。
松江魯藝是東北魯藝文工各團存世時間最長的團。他們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綱,創(chuàng)作和演出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例如《千年的鐵樹開了花》、《李小二參軍》、《翻身農民把歌唱》、《調轉槍口打老蔣》、《新貨郎》等等,限于篇幅,就不列舉了。建國初期,黑土地的文化藝術事業(yè)迎來繁花似錦的高峰。他們的主體力量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fā)展而轉化成黑龍江省各地、市的藝術表演團體。黑龍江省歌舞劇院就由此而來。黑龍江省歌舞團首任團長是關松軍,他是以原松江省魯藝文工團領導班子成員的身份轉任此職務的。
1951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打響不久,正是戰(zhàn)斗最為殘酷激烈的時候,戰(zhàn)場上出現了松江省魯藝文工團員的身影,他們就像電影《英雄兒女》里的王芳一樣,送去祖國人民對志愿軍的慰問,用歌聲鼓舞士氣、打擊敵人。很可惜,由于他們的領隊康蒙同志于1957年在齊齊哈爾市文化局長的崗位上被打成右派分子后,連累松江省魯藝文工團的這段光輝經歷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中。當我們回首崢嶸歲月時,就可看到,松江魯藝文工團在戰(zhàn)火的硝煙中,抖落一身泥土,雄姿英發(fā)的身影。
1954年8月,松江省建制撤消,并入黑龍江省。1955年,松江魯藝改組分流,一部分變身為黑龍江省歌舞團,一部分組建為哈爾濱市話劇團,還有一部分到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等地建立起京劇團等等各種革命文藝表演團體,完全可以說是四面開花,八方結果。
高云梯、白韋、裴華擔任了黑龍江省文化局正、副局長。康蒙被任命為齊齊哈爾市文化局長。王興華同志不久以后擔任了黑龍江省委秘書長。新中國建立初期,上世紀五十年代里,黑龍江省是新中國紅色文化革命藝術最繁榮的地區(qū)之一。江青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才改編京劇,搞了八個現代樣板戲。而1955年,康蒙、陳伯元等人在齊齊哈爾市,就對京劇進行改革,創(chuàng)作出歌頌志愿軍戰(zhàn)士舍己救人的現代京劇《羅盛教》。公演后,受到空前好評,同樣,由于康、陳二人被打成右派,京劇改革也就停止了。
松江魯藝文工團是黑土地上特有的產物,用辯證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審視,黑龍江廣闊的黑土大田野為紅色文化的繁榮昌盛提供了具有豐富營養(yǎng)的有機土壤。特別是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黑龍江省的歷史地位。
當然,后期的“北大荒精神”、“鐵人王進喜”等等都是黑土地上具有特色的紅色文化的延伸。這些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值得黑龍江省人民自豪。但更重要的是,要把紅色文化傳承下去。同時,我們要努力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文化要大發(fā)展、大繁榮的精神,創(chuàng)新發(fā)展紅色文化。
歷史告訴人們,黑龍江廣袤富饒的大田野不僅能生產糧食,也能生產先進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