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友軍
(北京師范大學 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北京 100875)
不斷完善的中共領袖產(chǎn)生與新老交替機制
沈友軍
(北京師范大學 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北京 100875)
中共領袖產(chǎn)生與新老交替機制不斷完善,經(jīng)歷了2大階段5種類型。第一階段從中共成立到遵義會議,為共產(chǎn)國際指導機制。第二階段則從遵義會議至今,出現(xiàn)過4種類型:黨內(nèi)民主斗爭機制(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終身制并指定接班人機制(遵義會議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退休制任期制集體交接班機制(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六大)、領袖預備人選民主推薦提名機制(十七大)。
領袖;產(chǎn)生;新老交替機制;黨內(nèi)民主;民主推薦
共產(chǎn)黨的領袖如何產(chǎn)生,如何新老交替,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在國際共運史上,蘇聯(lián)東歐等國的共產(chǎn)黨一直沒有建立起較完善的領袖產(chǎn)生與新老交替機制,其領袖的產(chǎn)生與更替幾乎總是伴隨著劇烈的政治動蕩,留下了沉痛的歷史教訓。中國共產(chǎn)黨經(jīng)過90年的曲折探索,開創(chuàng)了一種共產(chǎn)黨領袖產(chǎn)生與新老交替機制不斷完善的“中國模式”,帶領人民告別了領袖終身制、指定接班人制、非程序化更替機制,確立了領袖任期制和退休制,使領袖新老交替逐步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程序化,創(chuàng)立了領袖預備人選民主推薦提名制。系統(tǒng)回顧黨的領袖產(chǎn)生與新老交替機制逐步完善的歷史進程,概括各個不同的歷史類型,上升到理性認識,有利于我黨繼往開來,進一步完善領袖產(chǎn)生與新老交替機制。
其特征是中共在組織上沒有完全的自主性,領袖的產(chǎn)生與更替由共產(chǎn)國際或俄共(布)指導、批準或決定。
中共二大“議決正式加入第三國際,完全承認第三國際所決議的加入條件二十一條,中國共產(chǎn)黨為國際共產(chǎn)黨之中國支部”。條件明確規(guī)定:“國際一切決議……都必須執(zhí)行”。第二屆中央領導從當選開始,便明確共產(chǎn)國際與中共已是上下級領導的關系,這種關系一直持續(xù)到1943年5月22日共產(chǎn)國際宣布解散。期間,中共在組織上不具有完全的自主性。①
從第四屆中央起,國際、聯(lián)共對中共、中國革命日益重視,逐漸將其作為工作重點,甚至中心,然而又出現(xiàn)過份干預中共獨立自主的現(xiàn)象。中共五大至大革命失敗期間,中共中央基本失去獨立自主決策的權利。大革命失敗后,共產(chǎn)國際特別是聯(lián)共(布)、斯大林比過去更加嚴格要求中共中央絕對服從共產(chǎn)國際的領導,強調(diào)必須遵守國際紀律;更加緊了對中共中央的直接干預和控制,從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思想理論上,實行了直接領導。中央領導集體核心的組成,由國際代表指定或共產(chǎn)國際同意。②1930年6月至12月,國際、聯(lián)共(布)加強了對中共的指導與干預,國際執(zhí)委會政治書記處竟然提出,“建議遠東局承擔對中國共產(chǎn)黨活動的實際領導工作”。③1931年共產(chǎn)國際主要通過代表國際的遠東局直接進行指導,由米夫等坐鎮(zhèn)上海,直接領導中共召開六屆四中全會,直接對此后中共中央領導工作作決議,發(fā)號施令,全力扶持王明為首的“教條宗派”進入中央領導和掌握中央機關關鍵崗位,幫助王明“左”傾機會主義在中央取得統(tǒng)治地位。中央主要領導人安排,需要共產(chǎn)國際批準。④1932年9月,王明出席國際執(zhí)委會第十二次全會,被選為執(zhí)行委員、執(zhí)委會主席團委員、政治書記處書記,成為分管指導中共的主要決策者。由于深受國際和聯(lián)共(布)領導人的信任,事實上王明成為遠在莫斯科遙控中共“臨時中央”的中共最高決策者。
其特征是在黨內(nèi)高層會議上,多數(shù)人充分發(fā)揮黨內(nèi)民主權利,批評原來的最高領導人及其政策,并且實質上罷免其領袖職務,同時自下而上地產(chǎn)生新領袖,新的領導核心逐步形成;黨的政策發(fā)生重大變化;老領袖雖然不再擔任實質上的最高領導職務,但是仍然留在黨的高層領導集體中;領袖更替是和平的、民主的。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以來的90年中,通過黨內(nèi)民主斗爭的方式實現(xiàn)領袖的更替,出現(xiàn)過2次: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
遵義會議由一系列會議組成,其中最為重要的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由博古主持,張聞天第三個做報告,率先批評中央錯誤軍事路線,這個報告史稱“反報告”,矛頭指向了博古與李德等人。隨后毛澤東做了長篇發(fā)言,博得了與會者17人的熱烈掌聲,只有博古、李德和凱豐3人沒有鼓掌。接著是王稼祥發(fā)言,他完全贊同張聞天的報告和毛澤東的意見,提出應該取消李德、博古的軍事指揮權,解散“三人團”,由毛澤東這樣有經(jīng)驗的人來指揮。王稼祥的發(fā)言得到大家的掌聲。會議進入第二天,朱德、彭德懷等軍政領導人都紛紛發(fā)言,表示擁護毛、張、王的發(fā)言和主張,批評李德等人的“左”傾軍事指揮錯誤。1月17日,是遵義會議的最后一天,周恩來在會上作了重要發(fā)言,他表示堅決支持毛、張、王的意見,“全力推舉毛澤東來領導紅軍的今后行動?!雹葜芏鱽碚f:“毛澤東同志是軍事方面最合格的領導人,現(xiàn)在他就應當擔此責任。不僅紅軍,還有黨都應置于統(tǒng)一權威的領導之下。”⑥
會議作出的四項決定中的第一項,就是毛澤東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⑦2001年公布的從俄羅斯國家檔案部門發(fā)現(xiàn)的《共產(chǎn)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處會議(1935年10月15日)史平同志的報告》,明確說到會議“撤換了‘靠鉛筆指揮的戰(zhàn)略家’,推選毛澤東同志擔任領導”。⑧史平即陳云在共產(chǎn)國際工作期間的化名。原常委博古、周恩來、張聞天、陳云仍為常委。1935年2月5日,中央紅軍到達云、貴、川三省交界的一個當時稱為“雞鳴三省”的村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這里召開了常委分工會議,會議“決定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負總的責任”。遵義會議剝奪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撤銷了博古的最高領導人職務,形成了以張聞天為首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在這個集體中,毛澤東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因為當時黨的中心工作是軍事斗爭,誰能領導紅軍戰(zhàn)勝敵人的圍追堵截,誰就是核心,說遵義會議開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是符合實際的。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的1978年11月10日,中央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由華國鋒主持,他確定了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進一步貫徹執(zhí)行以農(nóng)業(yè)為基礎的方針,盡快把工業(yè)生產(chǎn)搞上去等議題;并在開幕會上仍強調(diào)“要階級斗爭、生產(chǎn)斗爭、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一起抓”,也就是說華國鋒要繼續(xù)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指導思想。會議進入第三天,也就是11月12日,大會分組討論時,出來了“不和諧”的聲音,陳云等人旗幟鮮明地“發(fā)難”。陳云提出了薄一波等61人所謂“叛徒集團”一案等6個重大歷史遺留問題,引起強烈反響,各組發(fā)言的重點集中到平反冤假錯案問題,特別是為天安門事件平反的問題上。從此,華國鋒就控制不住局面了,會議逐漸脫離了他設置的軌道。在與會代表的強烈要求下,11月25日,華國鋒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講話,天安門事件、“二月逆流”、“薄一波等六十一人案件”、彭德懷、陶鑄、楊尚昆等紛紛得到平反。
會議進展越來越脫離華國鋒的既定軌道。各組在討論中,對“有幾位中央領導人”很不滿意,指名道姓地提出尖銳的批評,對中央組織人事提出了一些意見。王震在西北組討論時建議選陳云擔任副主席。鄧小平說:“常委意見,任何人都不能下,只能上。對那幾個同志要批評,但不能動,實際上不止他們幾個”,“至少加三個政治局委員”。誰上的問題,他說:“陳云,兼紀委書記,鄧大姐,胡耀邦。夠格的人有的是,如王胡子,也夠格?!雹岙敃r,出于保持安定團結局面的考慮,提出“只增不減”、“只進不出”的原則,所以,雖然代表們對汪東興的意見很多,對華國鋒也有些微詞,但對他們所擔任的黨中央副主席、主席職務沒有調(diào)整。經(jīng)過充分討論,12月10日,在中央工作會議舉行期間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人事問題做出決定:擬增補陳云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增補鄧穎超、胡耀邦、王震為政治局委員;提交十一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
會議對在真理標準問題討論中暴露的意見分歧也進行了熱烈討論,經(jīng)過尖銳的思想交鋒,在與會代表的要求和壓力下,汪東興作了檢討。閉幕會上,華國鋒就“兩個凡是”問題也作了自我批評,鄧小平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與會同志一致認為,鄧小平的這篇綱領性講話為即將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了指導思想,指明了黨在今后的主要任務和前進方向,實際上成為緊接著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經(jīng)過這次全會,雖然華國鋒仍擔任中共中央主席,但是就體現(xiàn)黨的正確指導思想、決定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實際作用來看,鄧小平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⑩正如鄧小平自己所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建立了一個新的領導集體,這就是第二代的領導集體。在這個集體中,實際上可以說我處于一個關鍵地位”,“任何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第二代實際上我是核心?!?
其特征是老的領袖事實上搞職務終身制,新的領袖產(chǎn)生方式是老領袖個人指定接班。毛澤東的領袖地位確立之后,終身沒有退休,事實上是終身制。毛澤東先后選擇劉少奇、林彪、王洪文、鄧小平、華國鋒為其接班人。
到60年代初,作為接班人的劉少奇不再在毛澤東的題目下做文章,甚至在政治局會議上頂撞毛澤東,令毛澤東越來越不滿,進而認為劉少奇已經(jīng)成為反動路線的代表人物,決心搞掉劉少奇。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上,劉少奇作為“叛徒內(nèi)奸工賊”被徹底打倒。到了八屆十一中全會,林彪成為僅次于毛澤東的黨內(nèi)第二號人物,全會未改選中央副主席,但除了林彪的副主席會后被提及,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的職務都沒有提及。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與林彪肩并肩地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百萬紅衛(wèi)兵,用行動向人們宣布林彪成為自己選定的取代劉少奇的接班人。1969年4月,九大通過新的《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清楚地寫著“林彪同志是毛澤東同志的親密戰(zhàn)友和接班人”,一部神圣的黨章就這樣注入了濃厚的封建色彩?。可是,林彪的身體不好,他急不可待地要接班,先是通過“天才論”、“設國家主席”等和平手段奪權,其陰謀為毛澤東識破后,便鋌而走險,要武力奪權,并要將南巡中的毛澤東置于死地。
“九一三”事件使毛澤東受到極大的精神打擊,大病了一場,從此身體日漸衰弱,進入了暮年。但是,愈是年老體弱,毛澤東選擇接班人的心情愈益迫切。在1973年的中共十大上,他又選擇了38歲的王洪文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從1973年9月12日到1974年5月29日,毛澤東先后16次讓王洪文陪同會見來訪的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一名英國記者作了如下評述:“38歲的上海造反領袖王洪文,已明白無疑地成為毛的繼承人。”?實踐證明,王洪文缺才又無德,只會跟在江青后面搞點小陰謀,不堪接班重任,于是,毛澤東起用了鄧小平。
鄧小平始終作為一個“活子”備用。確定劉少奇是接班人時,鄧小平是劉少奇的替補,文革開始前后他是林彪的替補,毛澤東一直把他放在第二接班人的位子上。1975年初,鄧小平復出并被重用,宣告了王洪文接班人身份的結束。毛澤東讓他擔任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主持國務院、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毛澤東是有意讓其接班的,但鄧小平主持工作采取的種種整頓措施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文革”,毛澤東讓鄧小平召集一次政治局會議,作出一個肯定“文革”的決議,鄧小平以“我是桃花源中人”拒絕,這已向毛澤東表明了他對“文革”的看法。在毛澤東看來,這是大是大非問題,毛澤東徹底失望了,他下決心放棄這個一直認為“政治思想強、人才難得”的接班人,于是發(fā)動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再次將他打倒。
1976年1月周恩來逝世后,毛澤東提議由華國鋒擔任國務院代總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從此,華國鋒代替1975年復出的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國務院領導工作。1976年“天安門事件”后,根據(jù)毛澤東的提議,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過,華國鋒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這標志著毛澤東已經(jīng)下定決心,將華國鋒確定為最后選定的接班人。
任大立認為,毛澤東采取以個人向個人交接班的形式解決領袖更替問題,過份看重領袖個人的決定作用,忽視制度建設,不符合民主集中制。?
其特征是領袖職務終身制被廢除,領袖任期有限,到點退休,老的領導集體及核心挑選新的領導集體及核心接班。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總結毛澤東在接班人問題上的教訓,大概也考慮到毛澤東在八大前后在這個問題上的政治文明遺產(chǎn),明確提出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盡管大家擁戴他,他還是推舉更年輕的同志當黨的主席和總書記,并為促進中央委員會年輕化而設計了過渡性質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制度。在制定一九八二年憲法時,規(guī)定了國家主席、副主席,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連任不得超過一屆,這也可以說是實現(xiàn)了1957年就提出來了的修改憲法的主張。在十三大上,他自己實現(xiàn)了半退,在十三屆五中全會上實現(xiàn)了全退。
黨的十六大上,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7個常委除了胡錦濤,全部退出中國最高領導層。這樣就不僅確立了“到點退休制”,實際上還確立了“有限任期制”,有的同志還沒有“到點”,即還沒有到達習慣形成的退休年齡的“點”,但是,到了連任屆數(shù)規(guī)定的或人們認為應當限制的“點”,也都退下來了??梢哉f,是開辟了和實踐了實際上的“有限任期制”。龔育之認為,黨的最高領導層的正?;?、規(guī)范化、體制化的新老交替是十六大的重大貢獻之一。?
胡鞍鋼認為,以黨的十六大為標志,黨和國家領導人新老交替真正實現(xiàn)了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程序化,其重要標志是黨的領導人“到點退休”,而不是半退或轉任,這是徹底的制度化。鄧小平、陳云的政治改革并不像毛澤東那樣“推倒重來”,搞“全面奪權”的激進式主義,而是引入了年齡因素和退休制度的漸進主義,持續(xù)地推動領導人新老交替,真正找到了“吐故納新”的途徑和機制,解決了過河所需要的“橋”和“船”的問題。后來江澤民、胡錦濤都沿著這一路徑堅定地不斷地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程序化,體現(xiàn)了“路徑依賴”。?
鄧小平主張搞集體交接班,早點選出接班人,以便考察,有點小問題,可以幫助接班人改正;實在選擇不當,還可以在自己能夠施加影響時進行調(diào)整。?
其特征是廢除自上而下指定接班人機制,采用自下而上民主推薦投票的方式,產(chǎn)生未來可能的領袖預備人選,經(jīng)過醞釀后提交中央委員會正式選舉;突出的創(chuàng)新在于預備人選的提名環(huán)節(jié),由老的領袖個人或集體自上而下提名變?yōu)槊裰魍扑]投票提名,投票推薦時,差額比例相當大。
在平穩(wěn)更替領袖的機制得到完善,指定接班人機制被廢除之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接過創(chuàng)新的接力棒,走群眾路線,發(fā)揚黨內(nèi)民主,開始完善領袖產(chǎn)生機制,創(chuàng)造了民主推薦中央政治局組成人員預備人選機制。2007年6月25日,黨中央召集十六屆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和有關負責人400余人,一人一票民主推薦中央政治局組成人員預備人選。胡錦濤明確提出,這次組成的中央政治局,不僅要能夠勝任領導黨的十七大以后黨和國家工作的需要,而且還要從適應黨和國家事業(yè)長遠發(fā)展的需要考慮,充實一些年富力強的優(yōu)秀人才,讓他們在工作實踐中早受鍛煉、加快成長,以保證黨和國家事業(yè)后繼有人。?因此,會議對推薦預備人選的年齡提出具體要求,尤其要充實一些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年輕同志,以形成合理的梯次結構。經(jīng)過民主推薦以及其他程序,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年輕同志,有4位進入十七屆中央政治局,2位進入政治局常委會。推薦票上的候選人近200人,而最終成為政治局委員的只有25人,差額比例之大史無前例!這次井然有序的民主推薦完善了領袖候選人提名機制,變“自上而下”提名為“自下而上”提名,提高了黨內(nèi)選舉的民主程度。黨中央的一“小步”,卻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步,即使說這是中華民族5000年來劃時代的變革,也不為過!
注釋:
①②③④王健英:《民主革命時期中共歷屆中央領導集體述評》,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 年版,第 785、211-212、322-323、396頁。
⑤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1898—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283頁。
⑥余伯流著:《歷史轉折中的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頁。
⑦陳云:《陳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頁。
⑧劉晶芳:《遵義會議研究中若干爭議問題》,《北京日報》,2011年3月21日。
⑨劉杰、徐綠山著:《鄧小平和陳云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229頁。
⑩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2卷,(1949-1978)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061 頁。
?《鄧小平文選》,第 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309-310頁。
?雷炳炎、齊輝:《從擇定到廢除——毛澤東和他的接班人林彪》,《黨史縱覽》,1998 年第 1 期。
?薛慶超:《毛澤東為何最終選擇了華國鋒》,《晚霞》,2010年第8期。
??任大立:《黨的領導核心新老交替的歷程與經(jīng)驗》,《學習月刊》,2003年第2期。
?龔育之:《黨的最高領導層的新老交替》,《學習時報》,2003年1月6日。
?章敬平:《一份珍貴的政治文明的遺產(chǎn)——龔育之談黨和國家最高領導層的新老交替》,《南風窗》,2003年第11期。
?胡鞍鋼:《中國領導人新老交替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程序化》,《湖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
?劉思揚、孫承斌、劉剛:《為了黨和國家興旺發(fā)達長治久安——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產(chǎn)生紀實》,《求是》,2007年第21期。
D251
A
1671-2994(2012)03-0077-04
2012-04-17
沈友軍(1969- ),男,湖南澧縣人,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政治學博士。研究方向:黨內(nèi)民主和公共政策。
*本文系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 《中國共產(chǎn)黨領袖產(chǎn)生與新老交替機制建設90年基本經(jīng)驗研究》(11KDB0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陳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