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偉艷
(國家發(fā)改委社會發(fā)展研究所,北京 100038)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一定的生產方式是一定的分配方式的基礎。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隨著歷史上一定社會的生產和交換的方式和方法的產生,隨著這一社會的歷史前提的產生,同時也產生了產品分配的方式和方法?!峙渚推錄Q定性的特點而言,總是某一個社會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以及這個社會的歷史前提的必然結果,而且,只要我們知道了這些關系和前提,我們就可以確實地推斷這個社會中占支配地位的分配方式。”[1]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論述,生產方式是指生產過程的條件與形式,生產過程的條件包括生產的技術條件與社會條件,生產過程的形式包括生產形式與生產的社會形式。[2]生產方式對分配方式的決定作用,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所有制形式決定分配方式。生產的社會形式,就是指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它表現為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馬克思指出:“所謂的分配關系,是同生產過程的歷史規(guī)定的特殊社會形式,以及人們在他們生活的再生產過程中互相所處的關系相適應的,并且是由這些形式和關系產生的?!保?]從生產條件的分配上講,生產條件的分配及性質決定產品分配的形式及性質。馬克思認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例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在于:物質的生產條件以資本和地產的形式掌握在非勞動者的手中,而人民大眾則只有人身的生產條件,即勞動力。既然生產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要產生消費資料的現在這樣的分配。如果物質的生產條件是勞動者自己的集體財產,那么同樣要產生一種和現在不同的消費資料的分配?!保?]從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上講,他指出:“只是由于勞動采用雇傭勞動的形式,生產資料采用資本的形式這樣的前提——也就是說,只是由于這兩個基本的生產要素采取這種獨特的社會形式——價值(產品)的一部分才表現為剩余價值,這個剩余價值才表現為利潤(地租),表現為資本家的贏利,表現為可供支配的、歸他所有的追加的財富?!保?]
2、生產形式決定分配方式。生產形式是指在一定社會中勞動交換形式與勞動分配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經濟體制和資源配置方式。生產形式是分配方式的前提和實現機制。市場經濟是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實現機制,計劃經濟是按勞分配的實現機制。在市場經濟中,各種生產要素只能在要素市場上,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進行配置。由于要素價格就是根據要素的稀缺程度、競爭狀況而給予其所有者確定的報酬,因此,要素價格的形成過程也就是按生產要素分配的過程??梢?,市場經濟為按生產要素分配提供了體制環(huán)境和實現機制。
根據馬克思關于分配方式的一般理論,社會主義分配方式的本質特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以勞動者為利益主體。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在生產中處于主人翁地位,必然是生產成果分配的利益主體。不論是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不論是簡單勞動者還是復雜勞動者,一切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的勞動者,都是分配的利益主體。要體現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本質特征,就必須實行對作為社會主義生產主體的勞動者有利的分配方式,一切以勞動者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2、體現“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按照馬克思的設想,社會主義分配方式所體現的勞動者的平等關系包括三個方面: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平等;勞動權利的平等;勞動交換的平等。但社會主義分配不等于實行滿足需要上的平等(按需分配)或消費品分配數量上的平等(平均分配)。馬克思認為,“權力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fā)展?!保?]即使在社會主義社會,平等的權利按照原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法權。首先,這種平等的權利像一切權利一樣,對不同等的勞動來說是不平等的權利。它對不同等的個人用同一的尺度去計量,把他們只當作勞動者,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但又默認不同等的個人天賦,默認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這樣,即使勞動者付出相同時間或相同數量的活勞動,事實上所得到的收入也是不等的。其次,在勞動者的勞動能力相同的情況下,家庭負擔可能有輕有重。這樣,在勞動成果相同,從而由社會消費品中分得的份額相同的條件下,某個人事實上所得到的比另一個人多些,也就比另一個人富些??梢?,社會主義的分配就其形式、就其所實現的機會均等來說,是一種平等的權利,而就其內容、就其所造成的不同勞動者事實上的收入不均等來說,它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利。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而這種不等恰恰是在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范圍內所能實現的最一般的公平。
正是承認分配的不均等性,根據勞動者的勞動貢獻確定其分配數量,體現了效率優(yōu)先的原則。而效率是公平的基礎,公平的實現以效率的提高為基礎。馬克思指出:“每一種社會的分配和物質條件的聯系,如此深刻的存在于事物的本性之中,以致它經常反映在人民的本能上。當一種生產方式處在自身發(fā)展的上升階段的時候,甚至在和這種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分配方式里吃了虧的那些人也會熱烈歡迎這種生產方式?!保?]人們經常愿意為了提高效率而犧牲既得利益,可見他們一般是贊成“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這里的“效率”,是合法收入范圍內的效率,人們能夠接受的一定程度的“不公平”,也只是收入合法前提下的少量收入差別。
那家伙抵抗了不到一根煙的時間就滿臉流血停止了抵抗。牛黃丸動手的時候,根本沒有聽到這個家伙狂喊救命的尖叫,也沒有聽到周圍人振臂高呼好!好!好!直到發(fā)覺屁股下面這個人已經沒有了動靜,才停止了打斗動作。牛黃丸伸手朝那家伙的鼻孔探去,發(fā)現還有呼吸只是昏迷了,這才站起身來習慣性地拍了拍手上的泥巴,朝水中的小女孩走去。
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分配方式的具體形式是按勞分配。其含義是以勞動作為唯一尺度,進行個人消費品分配。
1、實行按勞分配的依據。(1)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所有制基礎與根本條件。在一個集體的、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社會,一方面,個人除了自己的勞動之外,不能提供其他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勞動者進行平等的勞動,平等的交換,任何人不能憑借對公共所有的生產資料的特權來占取別人的剩余勞動成果。所以,在個人收入分配上,勞動者的勞動是唯一的尺度,社會主義收入分配必須實行按勞分配。(2)社會主義勞動的特點決定了必須實行按勞分配。一方面,在社會主義生產條件下,勞動還只是謀生手段,并未成為人們生存的第一需要。另一方面,舊的社會分工依然存在,生產分工的發(fā)展產生了復雜勞動和簡單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腦力勞動內部也有差別,勞動者的勞動能力也存在差別。勞動的自發(fā)性與差別的存在要求實行按勞分配。(3)由社會主義生產形式決定。社會按照實有資源和社會成員的需要預先制定計劃,根據計劃由社會中心組織進行不需要價值形態(tài)的非商品生產即產品生產。生產者并不交換自己的產品,個人的勞動直接地作為總勞動的構成部分存在著,這為按勞分配提供了實現機制。(4)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歸根到底是由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社會生產力還沒有發(fā)展到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的程度,因而不能實行按需分配。因此,“各盡所能,按勞分配”是由生產方式的性質和生產力水平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2、按勞分配的特點。(1)有折有扣的勞動所得。對社會總產品,應該從中扣除:①用來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②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③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剩下的總產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作消費資料的。在把這部分進行個人分配之前,還應扣除:①和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如行政機關的公共管理費用,這一部分將隨著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而日益減少;②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公共物品,這一部分將隨著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而日益增加。③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設立的基金,即社會救濟。只有現在才談得上在集體中的個別生產者之間進行分配。這樣,“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已經不知不覺地變成“有折有扣”了,雖然從一個處于私人地位的生產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會直接地或間接地用來為處于社會成員地位的這個生產者謀福利。(2)以勞動為唯一尺度。馬克思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者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統(tǒng)一的尺度——勞動——來計量。個人除了自己的勞動之外,沒有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其他任何個人財產。因此,不同等的個人只能作為勞動者,用勞動這一唯一尺度去計量,沒有其他任何生產要素和個人財產可以作為他參與分配的依據。(3)直接的社會分配。因為個人的勞動直接地作為總勞動的構成部分存在著,在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社會主義社會里,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后,他以個人勞動時間的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消費資料的形式從社會方面全部領回來。顯然,這里以及消費資料在各個生產者中間的分配,通行的是商品等價物的交換中也通行的同一原則,即一種形式的一定量的勞動可以和另一種形式的一定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在這里,商品生產以及作為商品交換媒介的貨幣消失,通過勞動時間可以直接計量勞動者在社會總勞動中的勞動量,不需要中間環(huán)節(jié),勞動者憑借勞動(扣除他為社會基金而進行的勞動)證書,直接領取消費品。
馬克思的分配理論,對我國現階段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這是被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所證明了的普遍真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生產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表現在三個方面:(1)生產組織形式從以人民公社制度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集體生產組織發(fā)展為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tǒng)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從以國家和集體為主的行政性生產組織發(fā)展為以“企業(yè)本位”為核心的自主性生產組織。(2)所有制形式從單一的公有制形式發(fā)展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等傳統(tǒng)公有制形式不斷萎縮,股份制日益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3)生產形式從計劃調節(jié)的產品生產發(fā)展為市場調節(jié)的商品生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與完善。與此同時,我國的收入分配政策從打破平均主義為突破點,逐步深化和完善,直至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更為完善的收入分配政策。這一軌跡可以表示為:打破平均主義(1978年)→允許一部分地區(qū)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1984年)→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社會公平(1987年)→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1992年)→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體現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1993年)→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1997年)→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2002年)→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007年)→兼顧效率與公平(2010年)。
縱觀我國分配制度改革的歷程,不難看出,每一次改革無不是以發(fā)展了的生產方式為依據的,適應生產方式的現狀則有利于經濟發(fā)展,違背生產方式的要求遲早要改革?,F在,我國的生產力較之改革開放前已有很大發(fā)展,但還未達到社會主義所要求的生產力水平,整體上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樣的情況下,完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仍然要從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出發(fā),從生產方式的具體狀況出發(fā),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分配制度。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建設者。因此,必須始終以勞動者的利益為主體,更好地體現我國分配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
在我國,一切社會主義勞動者都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人,必須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為此,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導致共同貧窮的分配制度絕不是好的分配制度,因而我們反對平均主義,堅持效率優(yōu)先;導致兩極分化的分配制度也違背社會主義的本質,因而我們在堅持效率優(yōu)先的同時,也兼顧社會公平。實踐中,我國的生產效率獲得了極大地提高,實現了連續(xù)三十多年的高增長,經濟增長速度在世界首屈一指。我們判斷改革成敗的標準就是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一切有利于提高效率、維護公平的分配制度,都應該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長期堅持下去。
馬克思說過,無論何種經濟形態(tài),“按照各自所由發(fā)展的歷史前提,可以有十分不同的分配形式?!保?]這就是說,在堅持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一般理論和本質特征的基礎上,在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特殊階段上,分配制度的具體形式可以有所不同。
實踐證明,經典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不適合我國現階段的狀況,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也不能再堅持,在堅持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一般原理和本質特征的同時,應當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fā),探索與現階段的生產力水平、生產方式的性質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這對于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高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進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首先具有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共性特征,其次具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個性特征,必須采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具體形式。
1、以勞動者利益為主體。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勞動者只有勞動這一種收入來源,只參與必要勞動成果的分配,無權參與剩余勞動成果的分配,馬克思據此提出了按勞分配。在當今時代,勞動者除了作為一般勞動者參與收入分配,獲得相當于自身勞動力價值的工資以外,還可以作為人力資本的所有者,以職工持股、年薪制、股票期權、技術股等形式,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如果富余的勞動收入通過儲蓄成為財產,勞動者還可以擁有財產性收入。允許勞動者憑借其擁有的多種要素參與分配,更有利于增加勞動者收入,維護勞動者利益。
現階段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就應該在分配中堅持勞動者利益為主體,非勞動者利益并存,保護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技術、管理等要素的所有者本身就是勞動者,應當參與收益分配,資本要素所有者是非勞動者,也應允許其憑借資本要素參與收益分配。
2、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這一原則貫穿于從初次分配到再分配的國民收入分配全過程。企業(yè)(公有制的和非公有制的)及職工的收益由市場競爭所取得的效率(經濟效益)來決定,政府運用經濟政策和再分配手段,調節(jié)社會成員的實際收入,實現整個社會相對公平的分配。
以前我們只強調收入分配結果的公平,事實上,公平的涵義既包括結果均等,也包括機會均等。勞動者在勞動能力、家庭負擔上存在差別,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是承認這種差別的。勞動有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繁重勞動與非繁重勞動、熟練勞動與非熟練勞動之分,馬克思承認這種差別并指出,“比較復雜勞動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說多倍的簡單勞動,因此,少量的復雜勞動等于多量的簡單勞動?!保?]只有在收入分配時一視同仁,以統(tǒng)一的尺度來衡量,才能真正體現公平。而這樣就難免出現結果的不均等。但我們只要給勞動者以平等的參與生產要素分配、社會生產與收入分配的權利,在此基礎上根據貢獻的不同給予不同的報酬,不僅無害于社會公平,還會鼓勵要素所有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自身素質,從而提高整體經濟效率。而只有在效率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公平合理的分配。當然,堅持效率優(yōu)先并不意味著只追求效率而忽視公平,相反,在改革中要遵循以盡可能小的不平等換取盡可能高的效率的原則。特別是在再分配中,要借助財政稅收等手段,調節(jié)在初次分配后過大的收入差距。
如前所述,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一般理論和本質特征,對社會主義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我們必須堅持,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制度的具體形式應當與時俱進。
1、現階段的分配制度不可能是按勞分配。按勞分配是馬克思經典社會主義模式的分配制度,它以一切生產要素的公有制為基礎,以產品生產為條件,以計劃經濟為實現機制。在這里,商品生產以及作為商品交換媒介的貨幣消失,通過勞動時間可以直接計量勞動者在社會總勞動中的勞動量,勞動者憑借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扣除他為社會基金而進行的勞動)的證書,從社會儲存中領得和他所提供的勞動量相當的一份消費資料。這一切都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大相徑庭。第一,我國實行的是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結構,按勞分配的所有制基礎不存在。第二,我國現在是商品經濟,不僅存在商品、貨幣這類形式,而且商品市場、貨幣市場、生產要素市場蓬勃發(fā)展,按勞分配的生產條件不存在。第三,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勞動的產品只有通過市場賣出去,才能得到社會承認。而按勞分配要求實行業(yè)已被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證明是超越階段的計劃經濟體制,要求生產者的個人勞動是直接的社會勞動,因此,按勞分配的實現機制也不存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按勞分配作用的范圍應逐步縮小,按要素分配作用的范圍逐步擴大,按勞分配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
2、現階段的分配制度應當是按生產要素分配。(1)由現階段的所有制決定。我國現階段多元化所有制結構中的公有制經濟成分的比重在逐步減小,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的比重在逐步增加。從所有權上看,共同所有權的比例在下降,個人所有權普遍化,成為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基礎和前提。個人所有權有兩種實現形式:孤立的個人所有權和聯合的個人所有權,孤立的個人所有權如個體、私營和合伙企業(yè),其比例呈上升趨勢。非公有制經濟要實行按要素分配,在公有制經濟中,由于勞動者股份合作制和公眾股份制的推行,產權多元化、分散化,公司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也必然形成按資本、勞動力、技術與管理等生產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與公有制存在形式與實現形式的多樣化,從根本決定了必然全面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2)由現階段的經濟體制決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各種生產要素都有清晰的產權,生產要素所有者依法對生產要素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生產要素所有者又具有“經濟人”的特征,要求根據生產要素的市場價格獲得相應的報酬或收益,因此,各種生產要素只能在要素市場上,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進行配置。由于要素價格就是根據要素的稀缺程度、競爭狀況而給予其所有者確定的報酬,因此,要素價格的實現過程也就是按生產要素的分配過程。可見,市場經濟本身就包含著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內在必然性,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也為按生產要素分配提供了體制環(huán)境和實現機制。(3)我國經濟發(fā)展要求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這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所以,只要是能夠促進生產力發(fā)展,保證效率提高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就是廣大人民所接受、所擁護的公平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而只有確保機會均等,使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與要素所有者的經濟利益相掛鉤,才能刺激人們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從而提高稀缺資源的配置效率,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
3、按生產要素分配的要求。生產要素是指用于生產過程的各種社會經濟資源,一般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知識、信息、技術與管理等。按生產要素分配,從質的規(guī)定性看,就是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而參與收益分配的一種分配方式,是生產要素所有權在經濟上的一種實現形式;從量的規(guī)定性看,是依據各生產要素參與生產過程的數量、質量以及對生產的貢獻大小進行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首先要肯定個人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這是要素所有者能否參與分配的前提,其次要貫徹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這是收入分配的尺度。這兩方面缺一不可。因為要實現生產要素的高效配置,關鍵是要調動生產要素所有者即生產要素主體的積極性,而要調動生產要素主體的積極性,關鍵是要承認要素所有者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使生產要素主體從生產要素中獲得應有的收益,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關系決定一切。只有根據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和貢獻對隱藏在各生產要素背后的要素所有者付之以相應的報酬,根據市場機制形成合理的要素報酬機制,才能充分調動各種生產要素參與生產經營的積極性。
綜上,一方面,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符合馬克思關于分配制度的一般原理和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本質特征,另一方面,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符合我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發(fā)展要求。因此,它具有必然性與合理性。正像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上,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生產要素實行社會所有制,實行計劃調節(jié)的產品經濟,社會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在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剛剛脫胎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要素實行集體所有制,實行計劃調節(jié)的產品生產,社會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勞分配”一樣;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生產要素實行個人所有制,實行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我們也應當理直氣壯地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生產要素分配”!惟其如此,才能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實現本世紀上半葉的兩個宏偉目標,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1][4][6][7][8]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于金富、曲瑞琴.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導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3][5][9]馬克思.資本論[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0]趙振華.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9.
[11]周勤淑、趙學清、史美蘭.社會主義要素報酬概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
[12]蔡繼明、耿明齋.公有制商品經濟中的收入分配[M].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05.
[13]張亮.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原則[J].江西社會科學,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