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志壯
(寧德市民族中學,福建福安 355000)
隨著高中新課程的深入開展,多媒體課件以其集圖、文、聲、像和三維動畫為一體的強大功能,成為構成現(xiàn)代化學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使用精心編制的多媒體課件,可以激活教學內容,讓靜止變?yōu)檫\動,讓抽象變?yōu)榫唧w,讓微觀世界變成宏觀世界,可以將外部資源引入課堂,把課本以及課堂的概念大而化之,變?yōu)闊o限。在這樣的課件引導下,學生們不僅可以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還會有廣泛學習、探索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認識本質的興趣,提高學習認知能力和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目前,教學實踐中存在兩種傾向:一是盲目應用,教師完全拋棄了黑板和粉筆,敘述也被大段的文字課件代替,整屏整屏地展示課堂內容,讓學生目不暇接,無法消化吸收,更談不上思考。一節(jié)課基本上變成了操作計算機,教師只是操作事先設置好的計算機程序,課堂上沒有了活潑生動的氣氛,更沒有師生間的良性互動。二是脫離化學教學實際,教師把一些不需要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的內容也搬上了電子屏幕,把一些像硫酸根離子、氯離子、鐵離子的檢驗這樣簡單易做,現(xiàn)象明顯的實驗也做成課件來代替課堂演示,妨礙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因此,如何將多媒體課件與課堂教學二者有機地融合起來,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語言、動作、演示等),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是每位教師都要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教學實踐,就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應用談談個人的思考。
《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從原子的組成結構講起,通過微粒間的相互作用讓學生了解分子是如何構成的,知道為什么100 多種元素組成的物質會達到3700 多萬種。由微觀到宏觀,從微粒構成、微粒間相互作用和聚集方式的角度與層次逐步構建學生對物質結構的認識?!霸榆壍馈㈦婋x能、電負性、雜化軌道、緊密堆積及晶胞”等內容,因知識生疏、教學資源少、內容抽象等增加教學難度,因此,將多媒體課件融入教學實踐中,既能體現(xiàn)化學學科特點,又能發(fā)揮多媒體課件的優(yōu)勢。
對于復雜的微觀世界,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很難使學生理解,而多媒體課件借助計算機的模擬手段,可以使學生比較直觀地感知微觀粒子的結構和運動,從而有助于學生認識化學變化的本質。比如:在學習“晶體結構的堆積模型”時,教師無論怎樣分析講解,學生總是感到很抽象,對各種晶體結構堆積模型和晶胞空間構型捉摸不透,很模糊。鑒于此,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晶體結構堆積模型和晶胞空間構型形象逼真地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可以變抽象為直觀感受,達到深入淺出的教學效果。
化學教學要求加強實驗教學,而那些用到有毒藥品和生成有毒產物的實驗、有危害的實驗、用常規(guī)方法難以實現(xiàn)的實驗、某些現(xiàn)象不明顯或不易觀察的實驗、易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實驗等,需要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動畫模擬,以彌補常規(guī)實驗教學的不足和缺陷。比如:在學習“分子極性和空間構型的關系”時,需要完成四氯化碳液流、水流在帶電橡膠棒作用下的液流方向變化的實驗。由于液流流速的控制、帶電橡膠棒與液流間的距離等因素的影響,水流偏轉的現(xiàn)象并不明顯,演示效果很不理想。實際教學中,用實物投影放大實驗效果,并輔以動畫模擬,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學概念和原理的抽象程度較高,單靠語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難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學習“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時,呈現(xiàn)大量的表格、曲線圖、柱狀圖及元素周期表等,知識點比較零散,無論是講解還是落實在黑板上,學生學習的效果都不甚理想。教學中把這些內容整合到電子元素周期表中,對不同內容進行特別區(qū)分,顯示“閃動”、特殊顏色等,這樣不僅能加快學生對元素電離能、電負性等元素性質知識系統(tǒng)化,而且能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幾類其它聚集狀態(tài)的物質”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將采集到的有關非晶體、液晶、納米材料、等離子體等幾類處于其它聚集狀態(tài)物質圖片、最新實驗和應用的視頻展示給學生,使學生體驗化學學科獨特的魅力。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薄秾W記》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只有關鍵時刻的啟迪,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才能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使用的多媒體課件何嘗不是一種啟迪智慧的手段,只有當我們把鼠標點擊在學生憤悱之際,點擊在疑竇深處,現(xiàn)代教學技術手段才能成為一把真正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
學生的學習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底座為基礎。當原有知識無法使他們理解接受文本,也就是中間存在理解差距時,我們需要有新的外來知識作腳手架,搭建起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的通道。比如:在學習“原子結構模型”一課,課本在介紹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過程僅用了一段文字和幾張插圖,顯然無法滿足學生對了解原子結構發(fā)展史的渴求,也無法體現(xiàn)科學家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新的思想和方法。因此,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高密度、大容量的特點,在課堂中呈現(xiàn)人類對原子結構認識每個階段的史料、杰出的科學家貢獻和代表性的原子結構模型提出的思維過程,不僅滿足了學生對了解原子結構發(fā)展史的渴求,也讓學生體會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新的思想和方法的思維發(fā)展過程。
《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討論物質構成的規(guī)律,教材中涉及的許多內容對學生而言是抽象的,往往成為教學中的難點,利用多媒體課件中的視頻資料和圖像的出示能填補學生的這一閱歷缺陷,拓寬優(yōu)化學生的想象。如:學習“電子云”這一知識時,通過一個程序控制電子在核外旋轉的轉速和幾率,在核外會出現(xiàn)一個平面的電子云團。運用計算機動畫的手段,逼真地模仿出核外電子繞核旋轉的全過程,電子運動的立體動畫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加深了學生對微觀結構的認識和理解。當然,我們必須把握媒體素材出現(xiàn)的時機,讓真實的畫面出現(xiàn)在學生竭盡想象之時,獲得“及時雨”的功效。但如若操之過急,出示過早,則會堵塞學生思維通道,使想象的翅膀折損,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便會對教學媒體產生依賴性,使想象力萎縮。
俗話說“尺有所長,寸有所短”。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目的是要提高教學效果,不是為了“為用而用”。采用多媒體課件授課,一定要用得恰當,絕不是做秀,逢課必用。
在課堂上,教師是組織教學的中心,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而課件是輔助教和學的一種工具,它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幫助教師的教學,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進行高效率的訓練。但它卻不能完全取代教師的作用,因為,我們所強調的學生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如果沒有教師的輔導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例如:在講解“配合物的結構”時,通過實驗:CuSO4溶液中滴加過量的濃氨水→觀察現(xiàn)象:藍色沉淀逐漸轉化為深藍色溶液→結論:Cu (OH)2沉淀轉化為[Cu(NH3)4]SO4溶液→交流 討論:[Cu(NH3)4]2+形成的原因→結論:配合物的概念→應用訓練。在討論配合物結構時通過動畫呈現(xiàn)Cu2+空軌道和NH3分子中N 原子的孤對電子,形象表現(xiàn)配位鍵的形成及[Cu(NH3)4]2+的空間構型,達到很好的輔教、輔學目的。
課件要有適用性,應當是課件內容和教材內容的有機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摻合。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不能為了用課件而用課件,盲目地隨大流。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適時和適度地穿插課件于課堂教學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定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課件不在多,更不能濫,不必節(jié)節(jié)用課件,而是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處。例如:在講“一些典型分子的空間構型”時,教師更喜歡用多媒體課件呈現(xiàn)CH4、C2H4、C2H2、C6H6等分子中碳原子的雜化模型,引導學生理解SP3的四個雜化軌道為什么互為109°28′伸展,SP2的3 個雜化軌道夾角為何為120°,SP 兩個雜化軌道夾角為何是180°等問題。但理解這種抽象性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僅靠多媒體課件是不夠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在課堂中讓學生組裝CH4、C2H4、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C6H6分子的比例模型,增加學生對分子空間構型的直觀認識;課后布置這樣一個試驗,將兩個、三個、四個相等體積的氫氣球用細線扎在一起,組合SP、SP2、SP3雜化軌道的空間伸展方向。教學中我們可以多摸索,多使用這種形象化的教學手段與多媒體課件融合,可以大大降低教學內容的抽象性,降低難度,增強學生接受能力。
總之,將多媒體課件融入化學教學中是化學學科教學發(fā)展的需要,選擇合適教學內容,把握應用時機、掌握適度的原則才能發(fā)揮多媒體課件的教學優(yōu)勢。
[1] 張長江.中學化學教學技術指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孔昭生.化學教學中應恰當運用多媒體[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5,259(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