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靜峰 曹 輝
(寧波大學,浙江 寧波 315211)
為加快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需要造就大批學有專長的合格現(xiàn)代公民。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在此背景下,加強大學生公民教育刻不容緩。只有廣大民眾將公民知識內化為思維方式,進而外化為一系列具體行為時,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才具備可靠的根基。但從現(xiàn)實的情況看,學校教育尚未建立起完備、科學的公民教育體系,大學生群體的公民素質整體水平與中國民主社會的發(fā)展目標還有相當?shù)牟罹?,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德育課程是最正式、最系統(tǒng)、最有效的途徑。這里所說的高校德育課程是以學科形式專門呈現(xiàn)在大學生課表上的課程,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近現(xiàn)代史綱和思想道德法律課,俗稱兩課,現(xiàn)統(tǒng)稱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目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它不同于一般的德育活動課程及隱性課程。當下,高校德育課程探索公民教育已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得不面對的重大任務。
公民教育來源于公民這一關鍵詞,筆者試圖通過考察公民的起源與演變,并結合學者們的研究與自身的理解嘗試對公民教育進行解讀與詮釋。
公民是一個具有歷史淵源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古希臘城邦時期,從源頭上來說,當時的公民特指“屬于城邦的人,代表城邦居民一定的政治身份,是享有特權的一部分人?!雹僦鞎院?公民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8.古希臘公民的這種特殊身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到了古羅馬時期,建立了共和國,公民的范圍逐漸擴大,除了奴隸和外邦人,其余人基本上都獲得了公民的身份,其公民觀超越了狹隘的城邦觀念。而且隨著商品經(jīng)濟與市場行為的發(fā)展,公民的個體獨立性越來越受到關注,并從法律上確立了公民的個體權利。
由于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民思想與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公民觀念已有很大不同。西方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的社會契約理論,為現(xiàn)代公民的出現(xiàn)奠定了理論基礎。17 世紀以來,資產(chǎn)階級革命相繼取得勝利,西方民族國家建立了以憲法為基礎的民主政治制度,并用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了公民的平等地位,人們開始對公民一詞也有了新的理解,自由、民主、平等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這無疑使得人類歷史發(fā)展向前邁進了一步,盡管當時的公民平等還只是形式上的平等。
由于封建統(tǒng)治時間較長,中國人的公民文化先天不足,只有順民、子民等說法,自主、平等、參與等公民意識淡薄。公民概念引入中國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才漸露萌芽,當時我國經(jīng)濟落后、民眾文化素質偏低,人們對其理解自然也比較模糊,公民權利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實現(xiàn)。新中國成立后,伴隨著民眾政治權利地位的確立,公民的提法逐漸出現(xiàn)在選舉法、憲法等法律文本中。我國現(xiàn)行憲法就規(guī)定,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公民的資格已經(jīng)取得,但臣民的影子卻一直揮之不去。廣大老百姓并未真正認識憲法所賦予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變,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公民的角色逐漸被認識與感受,公民意識逐步增強,公民各方面素養(yǎng)逐步提升。
公民這一古老的概念,它的起源與現(xiàn)代的公民本質有著很大的差別,但其內容是一脈相承的。《辭?!?中是這樣定義的:“公民通常指具有本國國籍,并依據(jù)憲法或法律規(guī)定,享有權利和義務的人”。不難看出,具備一個國家的國籍僅僅是一個人成為公民的身份資格,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健全的公民思想與公民行動能力。一個生物意義上的自然人真正轉變?yōu)檎我饬x上的合格公民要經(jīng)歷一段相當長的歷練過程,良好的公民訓練與公民教育在這一過程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公民教育的價值理念若一言以蔽之,它是以“公民的理念為核心和目標而建立起來的為國家培養(yǎng)其所屬成員具有自主享有公民權利并忠誠地履行公民義務的品格與能力等方面的教育?!雹谥鞎院?公民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19.正是從這個層面上講,公民教育必須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加以區(qū)別。
首先,公民教育是以獨立人格為前提的主體性教育。公民的理念內在地決定了公民教育必須以人格的獨立性為前提來促進人的社會化和個性化。而這樣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的過程,就是人的主體性素質的不斷培育與展現(xiàn)的過程,其結果便是使個體由自然人逐步成為社會生活的主體、社會活動的主體。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為個體幸福與社會福利的創(chuàng)造者,才能成為促進民主社會和政治良性發(fā)展的基本動力。如果沒有圍繞“主體”意識所形成的公民價值觀念,個體即便掌握了大量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沒有自主的公民能力也無法滿足公民社會發(fā)展的時代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公民教育實質上是對個體主體性的培養(yǎng)過程,以提升人的主體性為目標,從他律走向自律的教育過程。
第二,公民教育是以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為立足點的教育。一般而言,公民是擁有某個國家的國籍,根據(jù)憲法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社會人。這種個人和國家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的法律關系是真正公民社會的基本理念。由于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的禁錮,重人治輕法治,重依附輕獨立,使得傳統(tǒng)道德教育缺少必要的私人領域,忽視個體的自由與權利。長期以來,學校德育也僅局限于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實施上強調道德訓練與政治灌輸,缺乏公民的權責教育。現(xiàn)代公民教育,突破了傳統(tǒng)道德教育與簡單的政治灌輸?shù)莫M隘性,關注的是公民個體價值、公民民主與法治觀念的培育,它所提倡的素質恰恰是以培養(yǎng)每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意識為基礎,且能在正確理解現(xiàn)實的基礎上合理地批判現(xiàn)實、反思現(xiàn)實,并知道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從而能夠自覺擔當起推進社會發(fā)展的責任。
由于我國長時期公民文化的缺失,公民教育起步較晚,我國的大學尚未開展正規(guī)、系統(tǒng)的公民教育體系,目前大學生的公民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的高校德育課程來進行。進入21 世紀以來,高校德育課程倍受關注,幾經(jīng)課程改革,遺憾的是其并沒有在大學公民教育中發(fā)揮應有的主渠道作用。雖然也兼顧了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學科定位不準、教學模式單一,過高的政治要求等方面的原因,德育課程卻成了高校眾多課程中定位高、實效性低的學科,很難具有健全人格、促進人的精神解放,這類深層次的課程功能,公民的養(yǎng)成則因教學缺乏智慧久而不彰。毋庸置疑,就社會發(fā)展而言,德育課程追求的理想目標是為民主社會培養(yǎng)有現(xiàn)代意識的公民。就學生個人發(fā)展而言,德育課程有義務教給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自由自主地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德育課程不能僅僅定位于知識的學習,政治意志的布道,更應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資源與優(yōu)勢著眼于大學生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應成為高校德育課程教學價值的追求。
目前,高校德育課程體系主要涉及政治理論、歷史課程,哲學知識、法律法規(guī)和思想品德等,這些內容通過對人類不同經(jīng)驗與文化的意義詮釋,滲透著追求人類的精神解放、人格自由的價值理念,體現(xiàn)著民主的個性。民主可以理解為一種能充分體現(xiàn)和實現(xiàn)自由、公正、自主等公民思想的價值觀念。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要不斷地推進民主政治建設,逐步實現(xiàn)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xiàn)代化國家。當代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育是我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前提條件,而公民意識不是天然而生的,它需要一點一滴的培育和累積。因此,要使大學生群體蛻變成合格的現(xiàn)代公民,這就需要通過教育來啟蒙公民的智慧,成就公民的自信心,并從中體驗民主、平等、自由等價值理念。當自由、民主、公正這些觀念不能主宰我們的課堂時,高校德育課程賦予公民的自然不是智慧,也不可能造就健全的公民意識。因此,在我們的德育課程視野中不能只記載知識,不能只講故事、案例,不能滿足于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在此基礎上,應確保德育課程教學成為文化認同的根本紐帶,讓學習者把自己的社會理想和人類信念從心底發(fā)出。同時,基于公民教育與民主精神的理念,使其圍繞、自由、公平和正義等人類文明基本價值觀培育現(xiàn)代公民意識。公民意識不僅是一種理性自覺的主體意識,同時還是一種反思的意識。在內容上,公民意識蘊涵著以平等為核心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文化的各方面的社會意識,具體有民主觀念、平等觀念、自由觀念、參與觀念、權利和義務觀念、環(huán)境觀念等等。
這些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民主政治的推進,公民社會的漸成,公民的社會參與空間越來越大,公民表達自身愿望、追求自我發(fā)展的需求也越來越強,如果我們追求高校德育課程的公民教育性質的話,就應致力于發(fā)展公民的社會行動能力。特別是當公民們參與社會生活面對各種復雜棘手的問題時都需要我們的德育課程提供廣泛的視角和經(jīng)驗,發(fā)展其反思、批判的能力,培養(yǎng)其諸如知情權、監(jiān)督權和話語權等權利意識,這樣更有助于公民表達思想與訴求,增強政治效能感及民主參與能力,并滿足安全、公正、和諧的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德育課程大多遵循著“課堂灌輸+期末考試”的流程,教學上比較傾向于泛德育化、政治化、知識化的灌輸,這種獨白式的理論說教不足以使大學生實現(xiàn)政治社會化,高校德育課程也就難以充公發(fā)揮公民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課程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高校德育課程欲培養(yǎng)有知識、有文化、有道德且負責任的社會公民,需改變單純的知識灌輸、政治意志布道的局面,廣泛提升課程的人文性和文化品位,基于公民教育的理念合理規(guī)劃課程結構、精選課程學習內容,使其具有反思和批判的特質,讓大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與現(xiàn)實的社會實踐之中,努力提高公民素養(yǎng)進而拓展公民的行動能力。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曾在《社會契約論》中指出,要使得理想社會制度得以維持、鞏固,必須通過公共教育來傳播、灌輸、培養(yǎng)公民道德,教育人民負起公民的責任,真誠地愛法律、愛正義,愛祖國,并養(yǎng)成與同胞和平共存的社會情感。盧梭強調教育對公民意識培育的重要作用,值得我們深思。從目前的實際來看,我國高校全面系統(tǒng)的公民教育尚未形成,一直以來都是通過德育課程對大學生進行不全面的公民教育,在高校課程體系中無論是課程的門類還是所需的課時,包含思想政治和道德法制教育類的德育課程比重都是比較大的。如何利用現(xiàn)有的高校德育課程來促進現(xiàn)代公民在中國社會的養(yǎng)成,使其成為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天然肥沃土壤。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公民教育:
思想決定行動,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學行為的思想基礎,并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傳統(tǒng)德育教學觀影響下,公民教育從屬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教學目標上主要以知識傳授、德育灌輸為導向,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偏向于介紹社會規(guī)范、歷史事件與人物、法律條文等,忽略了諸如正義、民主、平等、自由、守法等公民內涵的滲透與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雖然高校德育課程改革在不斷地推進,近年來也注意采取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但事實上灌輸式教育仍占主導地位,使得大學生缺乏判斷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進而導致其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他們可以在課程考試中取得很高的分數(shù),但在公共生活中也許是穿馬路不看紅綠燈、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亂扔雜物不遵守社會公德的人。近年來發(fā)生的馬加爵事件、藥家鑫事件等一些類似事件一再說明,我們的德育課程遠沒有能把法律信仰、團結友善等人類文明中基本的價值理念,公民應有的基本行為準則傳遞給學生。他們并沒有在長期的知識積累中塑造出一種和諧健全的人格。
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在 《被壓迫者的教育學》中提出解放教育思想,倡導對話式教學,抨擊了灌輸式教學,認為“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教育?!币粋€開放、自由的,尊重多元化的現(xiàn)代民主社會正在悄然興起,公民教育必然要拒斥灌輸,走向對話。因此,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改變這種單純灌輸被動接受的局面,在討論、質疑、辯論、批判的氛圍中樹立起解放教育的理念,使我們的德育課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獨白走向對話,在精神建構和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中,在充滿人文精神、公共意識與自由價值的課堂教學中煥發(fā)出公民教育的生機。
公民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高校德育課程真正成為大學生公民教育的主渠道,我們必須注重對官方課程進行二次開發(fā)。透視當前的高校德育課堂,課程教學致力于體現(xiàn)官方的課程規(guī)范,幾經(jīng)課改,全國各地版本眾多,大同小異,盡管體系越來越嚴密,但德育課程內在的生命力卻一點點在失落,被動的執(zhí)行性課程實踐模式已越來越不適應大學生公民教育的需求。
要真正提升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實效性,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應走出課本教參為中心的課程誤區(qū),把學生從文本引向社會生活,從而使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被現(xiàn)代化的公民教育所融合。這需要我們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地廣泛地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我們完全可以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這幾門課程的內容加以擴充、整合,以專題的形式向大學生介紹民主理想、法律制度、公民素質等。我們可以在教學中把近段時期發(fā)生的當?shù)氐?、本國的以及國際上的重大事件帶到課堂上,通過對普遍關注問題的探討,通過師生間平等對話與交流,不僅增進了對多元文化的興趣和了解,還形成了尊重和寬容的價值觀,同時也能對一些例如氣候變化、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問題等全球性問題形成自己的觀點。比如,最近對美國總統(tǒng)大選、中共十八大召開等時事熱點的解讀與剖析,不僅可以傳授公民政治知識,增進大學生對政治體系和民主程序的了解,更使大學生自覺意識到公民這個角色所蘊含的權利和義務,大大促進公民意識的覺醒,包括權利意識、義務意識和參與意識等。又如目前開播的中央臺的《新聞聯(lián)播》、《共同關注》、《道德與法律》、浙江經(jīng)視的《新聞深呼吸》等黃金欄目,引導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都可以作為德育課程豐富的課程資源來落實公民教育,再如構建網(wǎng)絡平臺,通過網(wǎng)絡論壇、微博等形式,師生可以對共同關心的話題互動交流、自由表達意見、暢所欲言,這些都可成為公民教育的大課堂。
公民教育是一種扎根于社會生活中的養(yǎng)成教育。公民的養(yǎng)成僅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是要在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和培養(yǎng)。如果只停留在知識灌輸而缺乏實踐層面的操作,那就會讓公民教育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服務學習是大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世界緊密聯(lián)系起來,提升公民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德育課程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適當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服務學習,讓他們在實踐中獲得體驗和承擔相應的責任。比如,有效的組織學生參與本地的人大選舉,培養(yǎng)學生參與政治生活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育學生如何正確行使公民權力。又如依據(jù)大學生自身的能力素質、專業(yè)優(yōu)勢和社區(qū)的需要,讓大學生積極參與社區(qū)建設,為社區(qū)發(fā)展進行合理規(guī)劃、美化社區(qū)環(huán)境,參與社區(qū)各種協(xié)會的組織建設等。又如作為志愿者為本地的福利院或圖書館等公共場所提供服務、參與諸如“地球一小時”等各種保護環(huán)境公益活動。志愿者活動是服務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反映在行動上就是不計報酬,無償?shù)貫樗?、為社會奉獻自己的腦力、體力和時間等,從而促進個體公共精神、志愿精神、合作精神的養(yǎng)成。
參與社會服務學習不能僅憑一時的熱情和沖動,還需要長期默默無聞的堅守,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大學生把服務社會的理念內化為自己的終身信念,把服務社會的行為變?yōu)榻K身堅守的習慣,從而實現(xiàn)向社會公民角色的轉變。高校德育課程只有從注重知識及意識形態(tài)的灌輸轉變?yōu)橐耘囵B(yǎng)公民意識提升公民行動能力為目標的教育,才能夠走向公民教育的軌道。
一個現(xiàn)代公民社會正向我們走來! 作為教育者,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在后改革時期樹立起責任,努力推動公民教育! 這是在國家、社會、公民的角色逐漸從混沌走向明晰之后的必然選擇。
[1](巴西)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顧建新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梁金霞.中國德育向公民教育轉型研究[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9.
[3]朱曉宏.公民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4]宜音.當代中國人公民意識的初探[J].社會學研究,2008,(2).
[5]雍自元,黃魯濱.論公民意識的內涵和特質[J].法學雜志,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