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遵義師范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貴州遵義563002)
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其根本職責是“教書育人”,使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培養(yǎng)學生最主要的渠道是課堂教學,最直接的方式是口頭語言表達。教師口語是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技能,與學生溝通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如何科學準確、生動流利地使用教師口語,有效地進行教學和溝通,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修養(yǎng)密不可分。筆者認為,加強教師的教學語言修養(yǎng)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清晰即使用清楚明晰的教學語言,讓人聽得明白、真切。教師上課要使用普通話,吐字發(fā)音要準確到位,說話要字正腔圓、圓潤流暢,不能拖泥帶水、模棱兩可、含混不清。怎樣使教學語言清晰呢?首先,必須掌握漢語拼音結構,遵循漢字音節(jié)發(fā)音規(guī)律,規(guī)范普通話。漢字的音節(jié)結構有聲、韻、調幾個部分,發(fā)音時必須兼顧聲韻調和吐字歸音。要求聲母發(fā)音部位準確、彈發(fā)有力,韻腹拉開,聲調無誤,吐字歸音必須干凈利落,還要注意到舌位的高低、開口度的大小、唇形的圓展及口型的變化等。其次,避免方言和固有發(fā)音習慣干擾,注意方言和普通話發(fā)音的異同,注意避免方言詞匯的使用,發(fā)準邊鼻音、平翹舌、前后鼻韻、變音變調等。第三,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和心情,要做到從容不迫,不能急躁,任意加快或延長語速,導致音節(jié)發(fā)音不完整,易產生語音缺陷、吞字吃字、模糊等等現(xiàn)象。第四,深刻、準確、透徹地理解教學內容,熟悉教學流程,有利于語言表達,否則就會緊張心虛,盡可能避免語音飄忽、含混不清、重復拖沓等情況。
流暢即流利通暢的教學語言。流暢的教學語言具有吸引力,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并能跟隨教師的節(jié)奏,領會教學內容。如果在教授過程中語句不流暢,常有停頓、斷續(xù)、破句等情況發(fā)生,不但加大學生理解難度,還會讓學生分散注意力,影響聽課情緒,降低教學效果。不流暢的教學語言表現(xiàn)為:前言不搭后語,語意斷裂,停頓不合理,表達時常被卡住出現(xiàn)“停連不當”讀“破句”等現(xiàn)象;教學語言顛來倒去,重復拖沓,一句話前后總帶有“這個”、“呃”、“是不是”、“對不對”等口頭禪;語言呆板貧乏,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夠應答如流,東拉西扯,言不達意,反應遲鈍,思路混亂。提高教學語言流暢度,一是要多做口部操,放松面部肌肉,為養(yǎng)成好的發(fā)音習慣做準備;二是堅持用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避免上述現(xiàn)象;三是講授思路清晰,做到“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對所教授的內容充分準備,避免出現(xiàn)表達不清、東拼西湊的情況;四是適當放慢語速,降低口頭禪的產生頻率,適當停頓整理思路,調整說話節(jié)奏,幫助語意連貫;五是打開思路,隨機應變、機智靈活,根據(jù)實際情況及時應對,見招拆招,從容不迫。
響度是指聲音響亮的程度,根據(jù)它可以把聲音排成由輕到響的序列。說話不僅要讓人“聽得清”,還要讓人“聽得見”,且聽感舒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聲音強弱與聲音的頻率,音量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頻率不能過快,也不能過慢,即做到“適中”即可。過高的音量不利于學生認真聽課,時間較長容易導致學生疲勞、煩躁不安,也會使教師的發(fā)聲器官處于高負荷狀態(tài),易疲勞破損。音量過低聽不見教師講授內容,頻率過快不利于學生消化,無法使學生吸收和認同,不能提高學習興趣,不能做到感同身受。如果有需要,教師可以相對靈活地調整授課位置,盡可能讓角落里的學生也能聽清講授重點,產生對學習的興趣。
張弛有度是指教師在教學語言中語速快慢節(jié)奏的變化調節(jié)。課堂教學的語言節(jié)奏應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需要、學生情緒等實際情況而調整,做到快慢結合、張弛有度。語速會受到環(huán)境、內容、情感的影響,也和教師個人的氣質、性格、年齡、修養(yǎng)有關。陳述說明性語言一般以中速為主,以每分鐘200個音節(jié)左右為宜;激情急迫性語言稍快,抒情舒緩性語言稍慢。語速太快,會讓學生應接不暇,不能充分理解教師所表述的內容;語速太慢,拖沓死板,難以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氣氛顯得沉悶。語速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沒有變化的語言更是味同嚼蠟,易導致學生因聽覺疲勞而走神。
課堂教學應張弛有度、錯落有致,教學語言節(jié)奏變化要富于變化,或平或曲、或升或降、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停或連等。錯落有致的語調、高低起伏的音色,不僅能時刻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還能使學生始終精彩言語的氛圍中,輕松愉悅的完成教學任務。
1.輕重格式
一句話或者一段語流,各音節(jié)聲音響亮程度有重有輕,情況不一。普通話的輕重音分為四個等級:重音、中音、次輕音、最輕音。重音有語法重音和邏輯重音之分。語法重音即句子里某些語法成分需要重讀的音,如實詞、動詞、形容詞等,各種表示引領、呼應、轉折、遞進、小結的詞語也要說得重些。邏輯重音即句子中某些需要突出或強調的詞語常要重讀,這是為了表示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改變句中重讀的詞語。受說話環(huán)境與說話人的動機、情感及其他因素影響,即使是相同的句子,著重點不同,重音位置也不同。如“我知道你會彈鋼琴”,表達時將重音放到“我”、“知道”、“你”、“會”、“彈鋼琴”不同的詞上,表達的語義側重點就不同。用在動詞后面表示趨向的詞,用在名詞、代詞后面表示方位的詞,一般讀作次輕音,結構助詞、動態(tài)助詞、虛詞、語氣詞,一般讀作最輕音。普通話雙音節(jié)詞、三音節(jié)詞和四音節(jié)詞,其重輕讀法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五個音節(jié)以上的語法結構,一般是短語或句子,可將其劃分為兩音節(jié)、三音節(jié)、四音節(jié)詞,然后確定其輕重音格式。
2.升降變化
升降語調指的音節(jié)有曲折升降的變化,分為高升調、降抑調、曲折調、平直調。一般來講,陳述句用平直調,祈使句、疑問句、感嘆句用升降調。升降調表現(xiàn)力很強,在特定的語境中,為傳遞說話人強烈的感情而產生,與說話人的情緒密切相關。高升調表示一種激勵、鼓動的感情,降抑調表示沉痛、哀悼的感情,曲折調表示各種隱約、委婉、曲折的思想感情,平直調則是客觀陳述。同一句話用不同的語調表達出來含義也不同。例如“同學們好好干”這句話,如果用平調表述出來僅僅是表達出“好好干”這一客觀事實;但用升調表示出一種疑問,用降調又表達一種鼓勵、肯定的情感,用曲調表示強調、懷疑、不確定之意。
3.停頓
說話有停頓是為了更好地把話說清楚,不能一氣呵成。停頓有語法停頓、邏輯停頓、感情停頓和生理停頓四種。(1)語法停頓。就是按標點符號停頓,停頓的時間長短各異。句號、問號、嘆號、省略號停頓時間長于分號和冒號,分號和冒號停頓長于逗號,逗號停頓時間又長于頓號。(2)邏輯停頓。為了突出某一語意所作的停頓。例如魯迅《故鄉(xiāng)》中“世上(停頓)本沒有路,走的人(停頓)多了,也就(停頓)成了路”一句?!笆郎稀焙蟮耐nD,表達“本沒有路”的茫然,“走的人”后的停頓為思考這一問題留有空間,“也就”后面的停頓表達看到希望找到出路的情感。(3)感情停頓。為了某種情感或受感情支配而作的停頓。可以打破標點符號的限制,還可與邏輯重音、感情重音配合。感情停頓往往比有聲語言更豐富、更深沉,令人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感。(4)生理停頓:一些長句,如果一口氣念下去,不光中氣不足,更不能表達意思,必須找中間某個合適的地方頓一頓,換一口氣。例如下面一段話:看吧,狂風/緊緊地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準確就是用最確切、恰當?shù)脑~語和句子嚴謹?shù)剡M行教學表述。要求表述邏輯嚴密,準確無誤地反映所講授的內容,形象逼真再現(xiàn)事物原貌,明確表達思想情感。說話人口齒要清楚,用詞要明白準確。說話者遣詞造句、表情達意要語義明白。對某個詞的具體含義或適用范圍界定不明、使用不當,會出現(xiàn)詞不達意或因詞害義的毛病?,F(xiàn)代漢語詞匯豐富多彩,近義詞特別多,它在語言表達中有不同作用,如果不仔細辨別而隨便使用,勢必會造成語言的混亂。要弄清詞的色彩,不少詞都帶有一定的色彩,既有語體色彩又有感情色彩,如果運用不當,就會影響情感的表達,甚至鬧笑話。課堂教學用語重在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要盡可能用準確的語言描物狀貌,適當舉例子打比方,才能讓學生客觀地掌握了解事物的面貌。說話人觀點要鮮明,意思要明確,勿給人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感覺。
生動的教學語言能讓學生借著教師形象化的語言,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與情感體驗,并借助想象和聯(lián)想形成形象思維,從而對教師表述的內容產生深刻印象,促進教學互動,順利有效地展開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做到語言生動,首先語調上要抑揚頓挫,勿給人聲音無力、語調平直的感覺,使用豐富的表情,自然的態(tài)勢,努力通過語音的繪形繪色來表達豐富、復雜、細膩的思想感情。其次詞匯要豐富,句式要多變,善用和巧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方法,或描繪敘述,或議論抒情,勿給人詞匯貧乏、句式單調的感覺;再次要做到言之有趣,表現(xiàn)手法和表現(xiàn)方式要多樣化,可運用笑話、故事、順口溜、歇后語等,有問有答、聲情并茂、眉飛色舞、含蓄諷刺等多種教學風格并用,可使課堂生動形象、新鮮活潑、深入淺出,只要和教學內容相關,均可恰當?shù)匾虢虒W語言中。
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是指教師寓意深刻而又詼諧有趣的語言,幫助活躍教學氣氛,調節(jié)課堂節(jié)奏?,F(xiàn)代教學提倡“樂學”,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環(huán)境中接受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樂觀積極、熱情開朗的性格。幽默的運用要時機適當,切不可為幽默而幽默,更不可嘩眾取寵、舍本求末,內容也要適當創(chuàng)新,妙言趣語要在平日里多積累,以廣博的知識,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感染學生。教師還應調整自己的教學情緒,調整自己的教學狀態(tài),培養(yǎng)自己的教學技巧。一個情緒飽滿、開朗大方、寬容樂觀、健康向上的教師更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只要在此基礎上多用心去體會、去發(fā)掘、去提煉,就逐漸會養(yǎng)成幽默風趣的習慣,形成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豐富的表情,大方自然的態(tài)勢,是教師自信和風度的體現(xiàn),能夠輔助教學。教師如能根據(jù)教學內容,配合不同態(tài)勢語和表情效果會更好。課堂教學過程中傳遞信息、表達感情、表示態(tài)度,運用非語言特定身體態(tài)勢語,包括面部表情、手勢等,會產生語言難以達到的效果。
豐富的表情能夠幫助教師傳遞教學信息、表達教學意圖,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感染學生,更好地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教師的教學表情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表情蘊含著不同的內涵,能帶給學生不同的感受。
微笑是最富有詩意的教學表情,如同縷縷清風拂過平靜的課堂。微笑代表教師的態(tài)度是友善的、和藹的、愉悅的。無論在生活中是何種狀態(tài),進入課堂之前要充分地調節(jié)好自己的情緒、放松心態(tài),帶著微笑進入課堂。自然、真誠的微笑會帶來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能促使學生大腦皮層細胞興奮活躍,處于輕松愉快的狀態(tài)。在這種環(huán)境下,教師能啟動自己知識儲備,誘發(fā)新奇的靈感,形成一種妙語連珠、旁征博引、左右逢源的授課局面。相反教師講授時面無表情,冷冷冰冰,課堂會變得沉重,課堂氣氛緊張,學生情緒消極被動,狀態(tài)懶惰渙散,大腦皮層細胞受到抑制,即使是準備充分,教授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課堂教學中,內容不同,情感的表達也不同,教師面部表情要隨之變化,傳遞信息。敏感的學生易捕捉到這些變化,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課堂氣氛。學生的一個小動作可以用一個眼神就制止,一個細微的面部表情可以在無聲之中教育學生。表情各有不同,可以認真嚴肅,也可以溫婉迂回;可以愉悅贊賞,可以深沉低吟……豐富的面部表情的有著言語不可及的表現(xiàn)力,引起“共振作用”,成為和學生友善、和藹溝通的橋梁。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教師在課堂上通過目光接觸,能夠及時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創(chuàng)造無形的、恰當?shù)那榫w氣氛,代替詞匯所無法表達的情意,用無聲的對話進行交流,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授課質量。眼神的交流直接完整,深刻豐富,將交流者的精神狀態(tài)、情感信息和內心活動,都深層地反映出來。如對教師的侃侃而談,學生會流露出贊許敬佩的目光,從而激發(fā)教師的授課熱情,增加教師職業(yè)的自豪感和神圣感;學生在進行練習、反饋學習信息時,教師投以鼓勵信賴的目光,不僅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還能讓學生信心百倍,干勁十足;學生對教師的上課內容流露出茫然、疑惑不解時,教師也能及時中止或調整談話內容來為學生答疑解惑。教師較常采用的眼神有環(huán)視、掃視、注視、凝視、怒視等。環(huán)視通常是幫助教師掌握整體教學局面,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老師在關注自己;掃視則是在最短的內打量學生的聽課情緒,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問題;注視通常用在學生回答問題時;凝視則是專門提醒或引起某些特殊學生的注意,以中斷他們的不適合在課堂上發(fā)生的行為舉動;怒視通常在學生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或者學生屢次沒有領會教師提醒并有愈加嚴重的趨向時,表示出教師對這件事情的不滿和憤怒,從而制止學生的不良行為。
手勢即手的示意動作,是用手掌、手指、手臂位置、形狀的不同而形成的特定語言系統(tǒng)。準確優(yōu)雅的手勢往往能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是課堂語言表達的重要輔助手段。會意性手勢是抽象的,具有特殊含義,如左右擺動豎起的食指,表示“不”,單獨豎起拇指向上,其余四指握拳,表示“好”,將拇指朝下表示“鄙視”等。表情性手勢要用身體態(tài)勢配合表情進行,如微笑著揮手一般表示引起注意,或者道別;雙手交叉面無表情表示懷疑;雙手捂著臉表示害羞或者難堪。指代性手勢指向性強,意味深重,可以代表方位、具體人物等。描繪性手勢指用于繪事狀貌,評價性手勢是用來評價事物好壞,象征性手勢代表一定的象征意義等。當然,各種手勢在教學中的運用要適度得體,且不宜過多,否則會喧賓奪主,使學生眼花繚亂,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課堂教學中使用標準普通話,簡潔清晰、音量適中的語音,張弛有度、錯落有致的語速語調,準確細致、幽默生動的表達,表情豐富、大方自然的態(tài)勢語,是課堂教學藝術的綜合體現(xiàn),恰當靈活地運用,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前蘇聯(lián)]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岑玲.普通話與教師口語[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3]國家國家委員會師范教育司[M].教師口語.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