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超珍
多媒體教學,給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但有些教師對多媒體的使用不加選擇,盲目地認為:能用上多媒體,就是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就是進行了新課改,就能提高教學質量。這樣,他們對于自己授的內容,不管字詞拼音,不管閱讀寫作,也不管古文現代文,更不管適合不適合多媒體教學,生搬硬套的,都只管設計成多媒體課件,把學生領進多媒體教室,教師在講臺不停地講,問題不停地投到屏幕上,答案也不停地跳躍出來,然后讓學生不停地記。要不就插入一段歌曲,加上一組精美動畫圖片,或播放一片段錄像。大量的使用多媒體教學,表面上熱熱鬧鬧的,課堂氣氛很活躍,但往往也因花里花俏的,喧賓奪主,讓學生目不暇接、忙于觀看、忙于記錄,沒法專心去思考,也談不上能力的培養(yǎng)和方法的領悟,有時甚至于導致學生的學習偏離方向,干擾了正常學習,使課堂教學勞而無功。
因此,在多媒體教學中,要正視其優(yōu)點和不足,注意揚長避短,盡力做到與傳統教學緊密配合,求得最佳組合和最優(yōu)教學效果。如沒有把握或不合適利用多媒體的,反而不如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精心設計、娓娓道來,引導學生進入巧妙的境界實在。所以我們使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要學會選擇,不要過多過頻,不適合的堅決不用!
豐富語文課堂,增加課堂容量,是使用多媒體教學的一大好處。然而,有的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唯恐體現不出電腦能夠儲存大量信息這一優(yōu)勢,將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所有材料事無巨細盡數羅列,而在使用時,受課時限制,只能加快單位時間傳輸的信息量。于是課堂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安排得滿滿的。結果,開頭點擊的幾個問題,分析得深入淺出、頭頭是道,可正當老師學生正漸入佳境時,卻猛然發(fā)現:時間已過半!于是后來,急急忙忙的,學生的讀沒了、討論沒了、師生的互動沒了,老師的分析簡略了,甚至乎為了完成任務,只得忙亂把參考答案投影于屏幕上,學生連做筆記的時間都沒了。有的只是教師不斷的點擊鼠標聲,和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字在屏幕上的更疊……
這樣的課堂,匆匆忙忙的,就成了走過場,其中又有何效果可言?倒不如當初根據教學內容,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設計適當的課件要素,按照教學規(guī)律,恰當利用多媒體輔助,“點”“面”結合,選擇重點內容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著重分析,讓課堂既充實有內容,重點突出,又有現代氣息,更能有效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更好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多媒體課堂中,常常有這種情況,有的教師把要教學的內容分解設計成大大小小的二三十個問題,一節(jié)課,就是按既定方針,雷打不動的,一個一個問題給打出來,讓學生去找、去讀文中有關文字、或討論、或聽教師講析、或記錄屏幕上的“參考答案”。似乎一節(jié)課,仿佛就是單純解決教師事先準備好的那些問題而已。結果師生的評價是:節(jié)奏太快,內容太多,沒有思考的時間,沒有時間去讀,收獲不大!并且我認為,這樣斷章肢解,把一篇完整的文章的教學,分解成許許多多的“問題串”——甚至其中是沒有什么聯系的!變成胡亂拼湊起來的“滿堂灌,漫天問”的教學,就其本身而言,教給學生的就是支離破碎的,沒有整體感。而且許多的教師的若干問題,既定“參考答案”總是“白紙黑字”的映入學生的視野,束縛學生的思想,容易造成學生對文本本身的個性化解讀的根本上的損害。再說,學生才是真正的學習主體,他們是活生生的。
在新課改中,倡導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利束縛學生于若干框框條條之中,更何況,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課堂,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應該注重學生的知識的積累與運用,應該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宗旨。如上《扁鵲見蔡桓公》時,可讓學生扮演扁鵲、蔡桓公等角色,演繹課文內容,從語言、神態(tài)、動力等方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探究《木蘭詩》木蘭回家欣喜心情時,可以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模仿表演,效果絕對比簡單的點擊教學好得多。語文教學,雖說教無定法,但也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有一個相對完整的課堂結構:從注音到識字到釋義斷句,從課文的整體把握到章節(jié)品味,從課內探究理解到課外的拓展延伸,它絕對不只是若干問題的簡單堆砌。再說,多媒體教學,雖然得到眾人的摧崇,但實踐表明,它充其量,也是處輔助的手段,在某些需要環(huán)節(jié),輔助于課堂教學,即使它能使課堂生色不少、甚至有時起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我說一道菜,總不能因為加了鹽、味精好吃,就改用鹽、味精為主料吧?
語文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不少的專家把語文能力訓練的目標確定為 “語感”的培養(yǎng),這種“語感”的習得,必須通過反復的語文實踐來實現,不能靠只操作鼠標,靠媒體的聲、像、畫來代替。語文教學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能力,要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動腦、動口、動手……這一切都離不開課文實踐,都必須并且只能夠通過語文實踐來完成,教師設計制作的多媒體課堂是不能替代這個重要的活動,完成這個重要任務的。
而學生在語文課的學習和探究,正能實現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一目標。接受美學認為:其區(qū)別于其它美學的重要標志是“走向讀者”,閱讀接受是作家作品與讀者之間雙向互動,讀者的想象、再創(chuàng)造十分重要,文學作品的價值不僅僅在作品本身,還包括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它的補充和豐富。而鼠標控制下的視覺形象則是定型化、感官化的,過多的媒體的聲、像、畫等直觀形象的展示,可能局限了審美主體的思想,束縛了學生自由想象和對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并且每個學生心中的“孔乙己”、“阿Q”、“奧楚蔑洛夫”等形象可能是不盡相同的。這種課件阻礙了學生思維實踐,完全可能摧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閱讀感受。
因此,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正像是一部交響樂的指揮,一出好戲的導演。一堂課的效果如何,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因此,有心的教師的課堂引導,有如清泉流淌、清風徐來,沁人心脾,讓學生不由得跟著你的思路,進行思考、討論、時而會心一笑,時而恍然大悟。那種境界,教者樂,學者歡。而有的教師只端坐在講臺,高高在上,只顧操縱鼠標,羅列教學內容,照本宣科,忘了自己是課堂的主導者,忽略了組織課堂教學,忽略了師生互動、忽略了學生反應,忽略了教學反饋,這是不行的。要知道,教師是引導者,他需要來回走動,深入他的學生。他的舉手投足、一笑一顰,他的深入淺出、抑揚頓挫,他的妙語連珠、詼諧風趣,無時不牽動學生的心,左右著學生的思想。只端坐在講臺上,操作那鼠標,可是怎么行?
許多教師都認為,使用了多媒體教學,把內容文字都投影到屏幕上了,省時又省力,就可以忽略課文朗讀甚至拋開課本,這是一個極端片面的認識。這樣的語文課,它只是一件件擺設整齊,邏輯井然卻了無生氣的作品,它忽略了學生的語感、激動,它完全舍棄了語文學科富含的人文內蘊、情感價值和審美情趣。2000年舉行的“語文教育百年論壇”發(fā)表的《論壇紀要》指出:“傳統語文教育‘重讀’,……就語文教學而言,語言學習的‘習得性’特點要求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自己的讀書、練習為主才有效?!Z文教學本來是個簡單的事情。說到底,不外乎‘多讀’……”。再者,語文的實踐性的特點,決定了語文學習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所謂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就學生而言,不就是讀書嗎?而就課堂而言,不就是讀課文嗎?而誦讀,是被寫進教學大綱的一種具體的語文教學要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教學效果是獨到的。
正如郭紹虞先生所說,從誦讀中能夠 “玩索其語氣,模仿其聲調,尋繹其意味”“心營意造的布置描繪以及分段成篇的種種工作”,也能從誦讀中統統學會。讓學生在朗讀中感知文本、整體把握文本,進而品味文本語言、緊扣文本進行拓展探究。這樣就能避免脫離文本、架空文本,或者是避免以屏幕文字代替書本文字、用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朗讀,或者是以集體討論代替?zhèn)€人朗讀,抑或是偏離文本進行過度的發(fā)揮?!霸谡Z文教學中,閱讀最為基本。”(于漪語)因此,我們不要片面的認為:使用了多媒體,就可以拋開課本、不用讀書或少讀書了。
聽過這樣一節(jié)語文多媒體課:教師的導入語、過渡語,甚至問題的設計以及教師準備好的問題和答案,都由多媒體幻燈片一一按順序展示出來。課堂上,師生圍著電腦轉,都成了電腦的“奴隸”了,課堂教學中的情感交流就蕩然無存了。殊不知如此一來,多媒體所起的作用只是展示了一份準備好的教案,教師淪落為一名操作鍵盤的工作人員及屏幕前的觀眾,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更是沒有了生動的思想。
課堂的進行過程其實是一種言語與情感對話式的人際交往過程。教師的課堂語言,有些是預設的,更多的則是隨著課堂的發(fā)展而生成的,它包含著教師的激情和機智。教師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可能鼓勵和感染學生,遠比電腦制造出來的熱烈掌聲效果更好??梢韵胂?,當課堂的導入語不是由教師充滿激情地講出,而是對照著多媒體幻燈片讀出,其渲染氣氛、激發(fā)興趣、創(chuàng)設情境的作用還剩幾何?
多媒體教學,是網絡時代的新寵,開啟了教育跨越式發(fā)展的大門,正成為教育新手段的主流,是新的教育形勢的需要,符合新課改的要求,給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只強調其優(yōu)點,而不考慮教學內容實際,就會削弱了教師的授課藝術和束縛教師的臨場發(fā)揮能力,也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反而降低了課堂效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扮演著促進者和指導者角色,多媒體永遠不能全部替代教師富有激情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不能替代學生富于自主精神的互動實踐(聽、說、讀、寫四方面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只有潛心研究,不斷嘗試,走出誤區(qū),才能真正發(fā)揮多媒體課堂教學的威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真正給語文多媒體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