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甄
(福建省福州英華職業(yè)學(xué)院,福建 福州 350018)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富含文化內(nèi)容、頗有情趣的中式菜名展現(xiàn)了中國發(fā)達的飲食文化,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菜名的講究。中式菜名的翻譯是為了讓外國友人對其品嘗的佳肴產(chǎn)生興趣,增進食欲,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飲食由于地域特征、氣侯環(huán)境、風(fēng)俗習(xí)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xiàn)在原料、口味、烹調(diào)方法、用餐習(xí)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中國的菜式更注重味道和形式,在中國的烹調(diào)里,菜的樣式千變?nèi)f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西方的菜式更注重營養(yǎng),在菜的花色變化上下的工夫顯然不如中國,但講究的是其營養(yǎng)的搭配和保護。英語諺語說:Oneman’smeat is anotherman’s poison(一個人的佳肴,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不但與傳統(tǒng)、習(xí)俗、宗教和當(dāng)?shù)匚锂a(chǎn)有關(guān),而且還反映了互不相同的行為準(zhǔn)則和價值觀念。美國社會學(xué)者伊恩·羅伯遜在他撰寫的著作《社會學(xué)》(紐約沃斯出版公司1981年出版)中曾提到:美國人吃牡蠣不吃蝸牛,法國人吃蝸牛不吃蝗蟲,非洲祖魯人吃蝗蟲不吃魚,猶太人吃魚不吃豬肉,印度教信徒吃豬肉不吃牛肉,俄國人吃牛肉不吃蛇肉,中國人卻吃蛇肉。中國宴席上的有些山珍海味對初次接觸中餐的西方人而言,可能有許多不可理解和怪誕之處。比如,燕窩與熊掌在西方人眼中只是鳥吐出的口水及熊用來爬行的臟腳,而這些東西被中國人俸作食物中的珍品在他們看來是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還有動物的內(nèi)臟,這些西方人根本棄之不食的東西都被中國的廚師變廢為寶。另外,西方人最難以接受的就是桌上擺著完整的動物,比如烤全羊、烤鴨、清蒸魚等,在他們眼里,這不是在享受美食,而是在對動物們懺悔。再如,味精在西方食客眼中是一種令人反感的化學(xué)添加劑,而在中國卻是美味必備的調(diào)料。正是這些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使我們在中式菜譜的翻譯上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菜肴名稱能或多或少地傳達出菜品的色、香、味,它吸引著人們的注意,是菜品給食客們留下的第一印象。因此,將菜名翻譯得讓人們眼前一亮、胃口大開,才能達到翻譯的基本目的。而菜名的翻譯則需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對于寫實型菜名,翻譯時大可開門見山,直接交代具體烹調(diào)用料和方法,譯文應(yīng)盡量忠實準(zhǔn)確,用語簡潔明了,讓外國食客最快想象出菜名的形態(tài)。
對于文化差異所導(dǎo)致的飲食差異,翻譯時要做相應(yīng)語用調(diào)整來減少差異,迎合西方的飲食文化,避免食客產(chǎn)生排斥心理。
對于富含文化色彩或有傳說背景的菜名,翻譯時可增加特色背景文化解釋,使生動有趣的故事和美味的佳肴給外國友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回憶,有助中華文化更好、更廣地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1)直入主題法即以主要食材為中心詞,搭配以輔料、烹調(diào)法、刀法或味道的組合型的菜名,可直譯。
如:紅燒魚Braised fish in brown sauce;
茄汁蝦球Fried prawn ballswith tomato sauce;
蒜蓉蒸龍蝦Steamed lobsterwith chopped garlic;
(2)舍形求意法:對于一些半形象化的菜名,舍去菜名中的比喻、夸張等手法,用平直的英語譯出即可,避免產(chǎn)生誤讀。
如:“白玉蒸扇貝”就是將腌好的扇貝肉放在豆腐上蒸,在這道菜中,豆腐被比喻為白玉,如果直譯成steamed scallop with jade會引起外國友人的誤解,所以翻譯時就舍去比喻義,直接交待具體食材,譯為steamed scallop with tofu.
再如:中國菜名中一些非常詩意的元素,用英文實在無法體現(xiàn)出來。如“游龍戲鳳”這道菜,龍和鳳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崇拜的吉祥物,但如果在菜名中出現(xiàn)dragon和pheonix,會讓外國食客不知所云。這道菜其實是把蝦和魷魚比作龍,把雞比成鳳,所以應(yīng)譯為s antéed squid and prawn with chicken slices,讓人一目了然。
(3)移花接木法:即在中西飲食文化中找到對等詞,使之通俗易懂,容易讓食客產(chǎn)生親切感。
比如烹調(diào)法中燜的、燉的、煲的在英文中的對應(yīng)詞就是同一個單詞stewed。炒的、爆的就是英文中的santéed,燒的、烤的也是對應(yīng)同一個單詞barbecued。再如:餃子在英文中也能找到相應(yīng)的單詞ravioli,它是一種意大利傳統(tǒng)美食,所以,把餃子翻譯成chinese ravioli能讓外國食客一下子產(chǎn)生親切感、認同感。
(4)音譯釋義相結(jié)合:對于一些中國味道濃厚的菜名,為了保留典型的食物特色,使中國特色飲食名揚四海,采用音譯加釋義的方法,使人更加難忘。
例如:粽子——Zongzi(Glutinous Rice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驢打滾——Lǘdagunr(Glutinous Rice Rolls with SweetBean Flour)。
(5)直譯釋義相結(jié)合:為了傳達出中文菜名的特色,可采用先直譯再釋義的方法。
例如:婚宴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道菜肴——百年好合,它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翻譯時除了釋義出菜名外,還應(yīng)將這種美好的寓意傳達出來,讓人們感受到吃在嘴里的甜蜜。因此,應(yīng)譯為enduring harmoniousunion(sweetsoup of lily and lotus root)。
再如:北方比較有名的菜品——涮羊肉,翻譯為instantboiled lamb的同時,還必須加入解釋性語言,從而讓人最快地了解涮羊肉的吃法:slices of lamb boiled quickly in boiling water and dipped in a sauce before you eat it.
(6)替代法: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對于一些菜名的翻譯需要進行替代處理。
比如:土筍凍是福建閩南的有名的地方小吃,“土筍”學(xué)名為海星蟲,是一種環(huán)節(jié)軟體動物,因其富含膠質(zhì),經(jīng)熬煮冷卻后就會凝結(jié)成晶瑩剔透、滑溜爽口的土筍凍。如果將其直譯為seaworm,必定會引起許多外國食客的反感與抵觸,由于土筍凍外型和果凍很相似,因此,應(yīng)將其替代為Jellied Tusun(a kind ofseafood)。
再如:豆花是中國人常見的健康食品,是由黃豆?jié){凝固后而形成的,形態(tài)和果凍也很類似。但有些餐館把豆花翻譯成beancurd flower,讓人一頭霧水,因此,用jellied來替代flower,即Jellied beancurd.
[1]陳小慰.新編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經(jīng)濟科學(xué)出版社,2006:210.
[2]劉川.英漢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黃海翔.中餐菜單英譯淺談[J].中國科技翻譯,1999,(1).
[4]劉萍.中式菜肴名稱的口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