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西銘》中的氣、人性與人性修養(yǎng)*

      2012-08-15 00:53:25陳穎聰
      關(guān)鍵詞:西銘太虛王夫之

      陳穎聰

      (香港科技大學(xué)人文學(xué)部,中國香港)

      論《西銘》中的氣、人性與人性修養(yǎng)*

      陳穎聰

      (香港科技大學(xué)人文學(xué)部,中國香港)

      張載在其“西銘”中,從“氣”論的立場,闡述宇宙中“氣”,及由“氣”所決定的“人性”與“人性的修養(yǎng)”。王夫之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觀點(diǎn)。朱熹則是從這一觀點(diǎn)出發(fā),完成了“理一分殊”的理論。朱熹既確定了“氣”在形而下的決定作用,又認(rèn)為“理”在形而下是根本的;既承認(rèn)“人性”來自天性,卻又認(rèn)為“人性”是天性的一面。在“修養(yǎng)”方面,朱熹強(qiáng)調(diào)張載“存天理”的一面,王夫之則強(qiáng)調(diào)“去人欲”的一面。朱熹、王夫之二人均從張載出發(fā),而表現(xiàn)出他們之間的異同。

      理;氣;人性;修養(yǎng)

      張載(1020—1077年),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是北宋理學(xué)創(chuàng)始人之一,其學(xué)派被稱為“關(guān)學(xué)”。他提出“氣”是宇宙一切變化發(fā)展的本源,認(rèn)真地批判了“道”、“佛”以“空”、“無”解釋宇宙的理論。他的學(xué)說在宋、明之際有著深刻的影響?!拔縻憽痹撬拇碜鳌墩伞でQ篇》中的首段。張載一直把它視作座右銘,后來朱熹、王夫之分別作了批注,從這兩個批注中,可以看出朱、王在理學(xué)基本問題上的異同。

      一、對于“氣”的認(rèn)識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1]1這個說法本于《周易·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痹凇墩伞ぬ推分袕堓d說:“天大無外,其為感者,纟因二端而已?!盵2]10“纟因”,就是陰陽二氣所處的渾沌狀態(tài),張載明確表示宇宙最根本處就是“陰陽二氣”。他又說:“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盵2]9“太虛無形,氣之本體?!盵2]7太虛就是“氣”的本然狀態(tài),即“宇宙”的本質(zhì)屬性。[3]

      張載是堅(jiān)持從“氣一元論”的立場,去認(rèn)識宇宙及宇宙萬物的生生,把宇宙概括為乾坤二氣,“人”則是二氣的集中體現(xiàn)。

      對此,朱熹是這樣理解的:天,陽也,以至健而位乎上,父道也;地,陰也,以至順而位乎下,母道也;人稟氣于天,賦形于地,以藐然之身混合無間而位乎中,子道也;然不曰天、地,而曰乾、坤者,天、地其形體也,乾、坤其性情也。[1]1他認(rèn)為,人與天地存在兩方面的關(guān)系,一是形體之生生,有如父母與子女,所以“人”是天地之一體,朱熹以“子道”而稱之;二是稟性、情感的繼承。人本質(zhì)之情性就是天地之情性。天地有厚德載物,生生不息之自然屬性,這即是為善、施德之性。人之所以為人,就應(yīng)時時保存并發(fā)揚(yáng)這種天性。王夫之也十分重視張載這一命題。

      “人”的“形體”及“情性”均稟賦于天地,在這總的看法上,朱熹與王夫之并無二致。但王夫之更堅(jiān)持的是“氣本”說,他沒有更多地強(qiáng)調(diào)天地與人在形體生生方面的關(guān)系,而主要是從德之相通,纟因氣化上肯定“人”是這個過程中的一環(huán)。于是把朱熹“人稟氣于天,賦形于地”的說法,概括為“人”乃“太和纟因”中“健順之化”。王夫之以“氣”統(tǒng)攝天地萬物的變化,避免了因“形”、“氣”分說,而滑向“二元論”的危險。

      朱熹又說:須子細(xì)看他說理一而分殊。而今道天地不是父母,父母不是天地,不得分明是一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則凡天下之男皆乾之氣,凡天下之女皆坤之氣。從這里便徹上徹下都即是一個氣。[1]1

      乾天、坤地,本是宇宙生生萬物的兩個方面,朱熹認(rèn)為據(jù)此而說“分殊”是沒有問題的,但要作“仔細(xì)”的理解。他認(rèn)為說“理”則不能不說“氣”,因?yàn)椤皬厣蠌叵露技词且粋€氣”?!袄怼笔且蛴小皻狻比缓蟮靡浴胺质狻?。

      朱熹關(guān)于理、氣的說法,在多數(shù)情況下,只是談“理”,但他卻沒有忘記“氣”的作用。例如在解釋“繼之者善,成之者性”時說:“繼、成屬氣,善性屬理。性已兼理、氣,善則專指理?!盵4]2391人稟受天地之理,這個過程是取決于“繼”與“成”,即取決于“氣”。所以朱熹又說:“理受于太極,氣受于二氣、五行?!盵4]2391從周敦頤“太極圖”中,我們知道,陰陽二氣和五行,是太極纟因之本。從這個根本而有“太極”之用,而表現(xiàn)為萬事萬物之理。

      朱熹說:“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盵4]2但當(dāng)具體展開其說時,就有各種的表現(xiàn)。例如:理未嘗離乎氣。然理形而上者,氣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豈無先后!這時,朱熹是把“理”、“氣”區(qū)分為“形而上”與“形而下”,并以此言其先后。

      又說:或問:“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氣,如何?”曰:“此本無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從來,則須說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別為一物,即存乎是氣之中;無是氣,則是理亦無掛搭處?!盵4]3朱熹雖說“先有理”,但又隨即明確地肯定“理”因“氣”而存在,沒有“氣”就沒有“理”。

      還說:或問:“理在先,氣在后?”曰:“理與氣本無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時,卻如理在先,氣在后相似?!庇謫?“理在氣中發(fā)見處如何?”曰:“如陰陽五行錯綜不失條緒,便是理。若氣不結(jié)聚時,理亦無所附著。”[4]3朱熹既說“無先后”,又說“如理在先”,值得注意的是,這時朱熹把“理”解釋為“條緒”,是陰陽五行活動表現(xiàn)的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離開陰陽五行的活動,就不能存在。所以朱熹肯定“氣”是“理”的載體,沒有“氣”就沒有“理”;反之,因此“理”是此“氣”活動的表現(xiàn),故無此“理”,亦無此“氣”之動。所以朱熹說“此氣是依傍這理行”的同時,總是強(qiáng)調(diào)“此氣凝聚處,理便在其中”。[4]3

      在朱熹的描述中,不難看到張載“氣一元”論對他的影響,他總是否認(rèn)不了“氣”對于生生萬物的作用,“氣”中包涵著宇宙最根本的“陰陽纟因”之理,因此他肯定“天地初間,只是陰陽之氣”。但他又必須堅(jiān)持“理一分殊”的理論,于是把“理”與“氣”分作兩截去說。朱熹試圖把“理”作為形而上的范疇,具有本體的意義,游離于宇宙萬物之先,并由此說明“理在先”。在定位了這一先天之“理”以后,就是后天萬物之生生,這則是“氣”的作用。他認(rèn)為,“理”與“氣”互相依存,沒有載體的“氣”,就沒有被載的“理”;沒有被載的“理”,載體“氣”亦無存在的意義。很明顯,這個說法極易為“理氣二元論”打開方便之門。

      王夫之的表現(xiàn)則與朱熹有所不同。他是這樣解釋“太虛無形,氣之本體”這句話的:

      于太虛之中具有而未成乎形,氣自足也,聚散變化,而其本體不為之損益。[3]3

      王夫之不但堅(jiān)持“太虛”的本質(zhì)是“氣”的說法,而且明確指出這“氣”的生生變化,是其自在的生生、無損益的變化。這一解釋不但深得張載的本義,更是完善了張載的理論,把張載關(guān)于“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死之不亡,可與言性矣”[2]7的說法理論化了。

      二、對人性的認(rèn)識

      人、物均是陰陽二氣生生變化的產(chǎn)物,其本質(zhì)屬性來自天地陰陽屬性。《西銘》因此而有關(guān)于人性的說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1]2

      王夫之是這樣解釋的:“塞者,氣也,氣以成形。帥者,志也,所謂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心,性之所自出也?!盵3]267王夫之從“氣本論”出發(fā),認(rèn)為“人”乃天地宇宙“氣化”的結(jié)果,是天地宇宙的一部份,所以,“人”之本性,就是天地之本性。

      朱熹亦說:乾陽坤陰,此天地之氣塞乎兩間,而人物之所資以為體者也,故曰天地之塞,吾其體。乾健、坤順,此天地之志為氣之帥,而人物之所得以為性者也,故曰天地之帥吾其性。[1]2“人”之性,本于“天地”之性,朱、王都接受張載的說法。

      人性善之具體標(biāo)志是“愛”,是對他人的關(guān)愛。但過去談“人”所以有“善”性時,往往止于“稟受”的認(rèn)識,只知道是上天給予,是先天具有的。例如:告子認(rèn)為“性”是與“生”俱存的,所以他說:“生之謂性”;[5]737孟子則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盵5]736認(rèn)為“善”,是人生本具的自然屬性,所以孟子說:“知其性則知天矣”。[5]877后來班固也說:“性者生也,此人所稟六氣以生者也?!盵6]319直至唐代,韓愈于“原性”中就直接說:“性也者與生俱生也”。[7]64他們都是把人之性看作是稟受之德,天人的關(guān)系是施受的關(guān)系。

      張載則認(rèn)為“人”與天地宇宙是一個統(tǒng)一體,并無彼此之分,更不是“施受”的關(guān)系。對這層意思,朱熹是這樣理解的:混然中處,言混合無間,蓋此身便是從天地來。[1]1人與天地?zé)o彼此之分,是天地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所以人之性就是天地之性。王夫之則說:混然,合而無間之謂。合父母之生于一身,即合天地之性情于一心也。[3]267他比朱熹更直接道出張載對天人關(guān)系的認(rèn)識,即“人”乃天地質(zhì)性的總體現(xiàn)?!叭诵浴迸c“天地之性”是一致的??梢?張載是從“人”乃天地總體的一部分去認(rèn)識“人性”?!叭诵浴逼諓郾娚吧啤?與天地好生萬物之“德”是一致的,是天地之德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談到人性的善,都是說對父母、昆弟、親戚、朋友、師長、鰥寡孤獨(dú)等的愛,而不及國君。對國君則只是敬畏、服從。因?yàn)閲幌蚨急徽J(rèn)為是“天之子”,是對萬民的施予者。張載則把“大君”(國君)視作與萬民同父母之“宗子”,把國君置于與萬民同一層次上,以此而相“善”、相“愛”。所以,張載對“人”本質(zhì)之“善性”的認(rèn)識,就更帶有全社會性,而顯得比傳統(tǒng)的“性善”說,更為廣泛和深刻。

      三、對于修養(yǎng)的認(rèn)識

      傳統(tǒng)儒學(xué)認(rèn)為,人本善之性,,若受惡習(xí)障蔽,則極易流而為“惡”,故儒者重視后天之修養(yǎng)。

      在“西銘”中,張載開列了修養(yǎng)的幾個方面:

      (一)慎獨(dú):“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yǎng)性為匪懈?!盵1]6朱熹是這樣理解的:此二者畏天之事,而君子所以求踐夫形者也。[1]6王夫之則曰:“止惡于幾微,存誠于不息,圣功之至,亦止以敬親之身而即以昭事上帝矣?!盵3]269朱子是從對天的敬畏上理解“西銘”之說,時時修養(yǎng)己德,以既有之天德而尊事天道。王夫之則是從防微杜漸上理解《西銘》之說,時時警惕外界的障蔽??梢娭熳又卦凇按嫣炖怼?王夫之則重在“去人欲”。兩者側(cè)重點(diǎn)不同,但其指歸則無二致。

      (二)去欲存性:“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yǎng);育英才,潁封人之錫類?!盵1]6張載認(rèn)為,去其惡習(xí),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是具體為善的表現(xiàn),其德可與潁考叔相比,乃德及族類之事。

      對此,朱熹有自己的說法:好飲酒而不顧父母之養(yǎng)者,不孝也。故遏人欲如禹之惡旨酒,則所以顧天之養(yǎng)者至矣。性者萬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故育英才如穎考叔之及莊公,則所以永錫爾類者廣矣。[1]6

      王夫之亦有類似的說法:惟遏欲可以養(yǎng)親,可以奉天;惟與人為善,則廣吾愛而弘天地之仁。[3]269顯然,在這點(diǎn)上,朱、王兩人都是把“去欲存性”作為人生修養(yǎng)的具體手段。

      (三)克盡孝道:“不弛勞而底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于從而順令者,伯奇也?!盵1]6這里,張載一共舉了4個例子去說明“孝道”之重要。

      第一例是舜盡事親之道而天下化。第二例是申生以死盡孝。

      對這兩件事,朱熹是這樣說的: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其功大矣。故事天者盡事天之道,而天心豫焉,則亦天之舜也。申生無所逃而待烹,其恭至矣。故事天者夭壽不貳,而修身以俟之,則亦天之申生也。[1]6

      王夫之則曰:不可逆者親,而有時不能順。舜盡誠而終于大順,以此知天地之變化剝復(fù)無恒,而大人撥亂反治,惟正己立誠而可挽氣化之偏。道盡則安命,而不以死為憂。蓋生我者乾、坤之大德,非己自有生而天奪之。故身為父母之身,殺之生之無可逃之義;德未至于圣,無如自靖以俟命。[3]269

      朱熹的立論依據(jù)是《論語·為政》所提倡的“色養(yǎng)”,孔子認(rèn)為能使長者順心、怡悅,這是至難、至大之孝,舜與申生做到了。王夫之則是從《大學(xué)》以“誠”為本的主張考慮。 《大學(xué)》認(rèn)為,“誠”對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11]5所以對舜與申生而言,就正好表現(xiàn)為以“誠”而敬畏天命,而孝順雙親。

      朱、王取論不同,結(jié)論是一致的。

      再看曾參與伯奇二例:

      曾參曾認(rèn)為,不令身體受損,不使親人受辱,則是以“全”盡“孝”。伯奇之事,書無確實(shí)的記載。傳說他是周大夫尹吉甫的兒子,能盡孝道,但為后母離間,被逐出家門。伯奇不忍陷雙親于不仁,乃順從父意,消跡于山林。[13]46

      朱熹是這樣理解的:故事天者,能體其所受于天者而全歸之,則亦天之曾子矣。[1]6故事天者能勇于從而順受其正,則亦天之伯奇矣。[1]7朱熹所表達(dá)的是,“天”乃至善至美,只可敬畏而保守之,不可稍違而損失之。所以,在“孝”的背后,就建立了對“天”,也就是對現(xiàn)實(shí)政權(quán)的無限權(quán)威。

      王夫之說的:全形以歸父母,全性以歸天地。而形色天性初不相離,全性乃可以全形。勇于從,不畏難也。[3]270王夫之所表達(dá)的是“形”與“性”的關(guān)系。人的形體與天性(善性),均是父母天地的再現(xiàn),形體與天性兩者是二而一的,有形體,就必有天性;說天性,就必是形體之本性。但兩者之中,“天性”則是主要的。形體可以殘缺,但天性卻不會因之而殘缺。然而,其天性受損,棄善為惡,則形體雖全,亦只是廢物一具。是故,王夫之說“全性乃可以全形”。

      通過上述三方面的分析,可以說《西銘》乃概括了宋、明理學(xué)的根本問題,直至明末,其影響仍然是巨大的。

      [1][宋]張 載,著.張子全書:卷1[M].朱 熹,注.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5.

      [2][宋]張 載,著.張載集 [M].章錫琛,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1978.

      [3]李 燕,潘暢和.歸太虛而成圣人 [J].常州大學(xué)學(xué)報 (社會科學(xué)版),2011(3):10-11.

      [4][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 [M].王星賢,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5][清]焦 循,撰.孟子正義·告子上 [M].沈文倬,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6][漢]班 固.白虎通義 [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

      [7][唐]韓 愈.韓昌黎集 [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3.

      [8][漢]孔安國,注.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 [M].[唐]孔穎達(dá),疏.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9][宋]程景頁,程臣頁,著.二程集 [M].王孝魚,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10]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1][宋]朱 熹,注.四書章句集注[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

      [12][漢]鄭 氏,注.禮記 [M].北京:中華書局,1936.

      [13][南朝梁]顏之推,撰.顏氏家訓(xùn)集解·后娶篇 [M]王利器,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A Study on XiM ing’s Qi,Human ity and Its Cultivation

      CHEN Ying-cong
      (D ivision of Humanities,The Hong Ko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ong Kong,China)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Q i theory,Zhang Zai had interpretations in“XiM ing”on the“Q i”of cosmos,the“human nature”and its cultivation which are determ ined by Q i.This viewpoint had been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byW ang Fuzhi,while by which Zhu Ximade the fulfillment to his theory“L iyifenshu”(unity in diversity).M oreover,Zhu not only identified the significance of Q i in the physical role,but also believed that L i should be essential.Zhu indicated that although humanity is originated from natural instinct,it’s only a part of it.Zhu emphasized the part of making the course of nature existent,while W ang emphasized the part of making the desire of human extinct.Though Zhang Zai influenced them both,Zhu andW ang showed the sim 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L i;Q i;humanity;cultivation

      B313.3

      A

      2095-042X(2012)01-0005-04

      2011-09-30

      陳穎聰 (1982-),女,廣東番禺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文學(xué)文化研究。

      (責(zé)任編輯:劉志新)

      猜你喜歡
      西銘太虛王夫之
      張載“太虛”概念當(dāng)代爭端辨析
      太虛之境——雷安德羅·埃利希當(dāng)代藝術(shù)展
      天問一號
      當(dāng)代太虛拳的價值審視與推廣策略研究
      體育科技(2020年5期)2020-11-22 06:49:54
      從《西銘》、《東銘》看張載的教育思想及其啟示
      都市生活(2019年6期)2019-08-07 10:02:12
      王夫之《說文廣義》考訂《說文》析論
      《宋元學(xué)案》視域下張載思想的闡釋與評價
      試論莊子對王夫之自然觀的深刻影響
      湖湘論壇(2016年6期)2016-02-27 15:24:19
      論二程對張載《西銘》的接受
      華夏文化(2016年2期)2016-02-02 06:30:19
      《西銘》哲學(xué)思想淺析
      晋州市| 平顶山市| 阳原县| 白河县| 永兴县| 双辽市| 鄂托克前旗| 西城区| 桑植县| 旺苍县| 南陵县| 获嘉县| 屏东市| 彭泽县| 安泽县| 隆林| 辽阳县| 盐源县| 犍为县| 藁城市| 阜平县| 秦皇岛市| 五寨县| 吴旗县| 马鞍山市| 宜宾市| 健康| 枞阳县| 松江区| 宁武县| 棋牌| 泸定县| 阿拉善左旗| 即墨市| 科技| 罗平县| 天台县| 阿巴嘎旗| 四子王旗| 察隅县|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