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芳
(河北聯(lián)合大學統(tǒng)戰(zhàn)部,河北唐山063009)
從班集體建設談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
張海芳
(河北聯(lián)合大學統(tǒng)戰(zhàn)部,河北唐山063009)
公民意識;班集體;主體意識;校園文化;大學精神
大學生是我國公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前途。從三個方面闡述了班集體建設培養(yǎng)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必要性和意義:以班集體活動為契機調動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是培養(yǎng)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有效載體;以班集體的文化建設為依托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是培養(yǎng)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有效途徑;以班集體建設凝聚大學精神的靈魂,是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精神支柱。
公民意識是公民對自己在國家中的社會地位、社會權利和社會責任的自覺認識,是公民自覺地以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以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為思想來源,把公民的主人翁責任感、使命感和集體主義理念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自我認識。作為文化知識層次較高的社會群體,大學生整體上思想積極向上,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法律、環(huán)保等現(xiàn)代意識,但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公民角色還處于不自覺狀態(tài),公民意識十分淡薄,很少把自身的發(fā)展與國家和集體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沒有意識到自己作為主人的地位、身份和作用,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有利于大學生克服各方面的消極影響,全面發(fā)展,成為既有科學文化知識又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成為國家未來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突出的緊迫感。學校是對大學生施加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的專門機構,是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和培養(yǎng)的主陣地。班級是大學生的基層組織,大學生的公民知識的獲得、公民意識的養(yǎng)成直接來源于班級。班集體對大學生發(fā)揮著直接而集中的影響。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無論怎樣的教育,都不如一個真正組織起來的集體給他的教育更多?!睆倪@個角度而言,班集體的建設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發(fā)揮著重要而現(xiàn)實的影響。
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和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務,除了系統(tǒng)的學校教育外,還需要豐富的實踐活動?!豆竦赖陆ㄔO實施綱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設的過程,是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p>
(一)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要堅持發(fā)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作用
主體意識是大學生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大學生之所以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根據(jù)。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教育,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強化學生在公民意識教育中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作用。前蘇聯(lián)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認為,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共中央在關于改革和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倡導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培養(yǎng)他們的自立精神和獨立思考、自我教育的能力?!敝挥型癸@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使學生從自我發(fā)展需求的角度去對待各項教育和管理,真正實現(xiàn)德育由他律向自律的轉變。所以,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應該,也必須堅持自我教育。
(二)班集體的實踐活動是大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載體
大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就是自我教育的過程。大學生只有將自己的主體意識及民主法制的觀念在社會實踐中予以檢驗,才能達到知行相統(tǒng)一;只有在實踐中親身體驗和感悟,他們才能充分認識到公民意識對自身、對他人、對社會的重要意義;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公民意識的認識,從而使他們自覺地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為,使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和教育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班集體活動對于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影響?!凹w中先進的社會思想展現(xiàn)的越清楚,作為社會小細胞的集體的作用越大,那么它的教育力量也就越大。”班集體的實踐活動是大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載體,班級文體活動、學風建設活動、班級志愿者活動等活潑多樣的活動形式,能極大地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促使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強烈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融入到集體建設中去,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提升大學生的集體意識和責任感,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個人在集體中的權力和義務。隨著班集體的活動開展,大學生的公共責任感和公德意識也會隨之受到影響,逐步提升,同時,也會使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公民意識對班級、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及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重大意義。實踐證明,形式多樣的班集體活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yǎng)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鍛煉能力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徑。
大學育人,文化是根。高素質人才與其說是在大學課堂里教出來的,不如說是從大學濃郁的人文氛圍與科學氛圍中熏陶出來的。
(一)校園文化對于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具有顯性和隱形的雙重約束力
校園文化是高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經過歷史的積淀、多元文化的激蕩交融、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逐步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形態(tài)。當代大學生個性鮮明、自我意識強,寬松、和諧、融洽、親切、融洽的校園文化形式,容易使大學生在心理上主動接受,行動上趨于自覺。作為校園中的主流文化,校園文化所肯定的事物、行為被大多數(shù)學生所追求;它所否定的事物、行為被大多數(shù)學生所鄙棄。校園文化正是通過創(chuàng)造這樣一種環(huán)境和氛圍,進一步影響了大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達到對認識、情意和行為的感染、調節(jié)和控制,從而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地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心理和道德品質,達到育人的目的??傊@文化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既有顯性約束力,又具有隱性感染力,它所特有的教育引導功能、價值導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智力開發(fā)功能、身心調節(jié)功能和對不良風氣的抑制功能決定了它在滿足大學生文化需求、陶冶大學生情操、培養(yǎng)大學生的高尚道德品質和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基礎,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要滲透到班級文化建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
班級文化是指在班級管理中,把一個班級的全體同學團結在一起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的總和,并以物質和精神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的整體性氛圍。這種物質的、規(guī)范的、心理的氛圍盡管不是明確的指令,但一經形成,班級成員會自覺不自覺地維護這種文化使其受到感染,在潛移默化的陶冶中,他們自身的觀念、行為、態(tài)度逐步與周邊良好的氛圍趨同,從而深層次接受教育。班級文化是影響學生素質發(fā)展的重要條件,是校園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能進一步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蓬勃發(fā)展。以班集體建設為依托,加強班級文化建設是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著眼點。我們要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活動這個陣地的作用,將公民意識的教育滲透到班集體建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使大學生受到班級文化的濡染:通過自主設計班級“書香園地”、“新聞欄”等欄目,引導大學生關注社會、關心國家大事;通過班干部公開競選、重大事件的民主表決培養(yǎng)大學生的民主意識、公平意識、參與意識和監(jiān)督意識;通過每日輪流當班長讓大學生體驗和感悟責任和集體的意義;通過班法班規(guī)的制定與實施,教育大學生知法懂法守法;通過班級學術、科研、體育等競賽活動,鼓勵大學生開闊視野,大膽創(chuàng)新,學會競爭……班級文化建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印記著大學生自主發(fā)展、自我管理的軌跡,凸顯和散發(fā)出濃郁的文化氣息,大學生在建設班級文化、充實校園文化的同時,鍛煉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增進了對國情和社會的了解,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大學在發(fā)展和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穩(wěn)定的、并為大學人所認同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就是大學精神。大學精神是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精神支柱。
(一)大學精神是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精神支柱
大學精神是大學前進的動力,也是大學發(fā)展所積淀的精髓與靈魂,滲透到大學的方方面面,是一所大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對師生的行為規(guī)范和品格塑造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大學精神實際上是“大學人”的精神,作為大學人主要成員的集體,大學生班集體的精神境界與大學精神密不可分。班集體精神的凝練根植于大學精神,大學精神具有頑強的滲透力,幾乎無孔不入地滲透到班級的輿論氛圍之中,而班集體的建設又有助于大學生接受和認同大學精神,進一步促進大學精神的培育。當大學精神在班集體中扎根,轉化為大學生的自覺信念和追求,轉化為大學生的情感、道德和意志時,就能對大學生的意識和行為方式產生影響作用,成為大學生的一種心理定勢和行為習慣。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學精神是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精神支柱,公民意識的培育離不開大學精神的支持。
(二)班集體是弘揚現(xiàn)代大學精神的前沿陣地
班集體是班級發(fā)展的高級形式,承載著大學生的信念、理想和追求,是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和培養(yǎng)的直接場所和機構。班集體所反映出來的精神風貌和氛圍即班風,是大學精神內涵的源泉,班集體是弘揚現(xiàn)代大學精神的前沿陣地。良好的班風,是大學生接受公民意識教育的前提,也是公民意識教育取得實實在在效果的基本保證。班集體是學生在學校的一個“社會”,是社會影響大學生和大學生進入社會的主要渠道之一,是促進學生實現(xiàn)個體社會化的最重要的社會單位。良好的班風,有利于形成班集體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有利于增強學生對班集體的親近感與歸屬感,有利于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在班集體的建設中,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抓好文化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文化素質教育的品位和效果;積極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班集體的活動承載深刻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內容,促進大學生自覺認識自己在國家和社會中所占的位置和承擔的責任;在班級形象塑造中要體現(xiàn)民族精神和大學精神:一方面通過健全班級的各項規(guī)章管理制度,使大學生行動有章可依,有據(jù)可循,對班級、學校和社會有親切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對祖國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在班級形象宣傳中,班訓、班徽、班歌等體現(xiàn)民族精神和大學精神的統(tǒng)一,促使大學生對大學精神的認同。
綜上所述,班集體建設是促進大學生自我教育、營建和諧校園文化、弘揚現(xiàn)代大學精神的前沿陣地,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育人工程,只有抓好這項工程,大學生主體意識、校園文化和大學精神才能在大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有根基,大學生公民教育才能得以切實開展。然而,大學生公民意識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其培養(yǎng)和提高更不是一輟而就的。高校應充分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意義,多手段、多層次,采取各種措施,齊抓共管,為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做出應有的貢獻。
[1] 楊濤.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內涵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23):33-34.
[2] 朱新華,張山,等.以班集體為載體探索校園文化建設新途徑[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21-23.
[3] 馬鴻雁,劉赟.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J].當代教育科學,2008,(8):62-63.
[4] 秦樹理.把大學生培養(yǎng)為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8(5):31-33.
[5] 唐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4(5):143-145.
[6] 李鐵,周波.關于大學精神的一些實踐和思考[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20)2:150-152.
Train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Civic Consciousness from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Class Construction
ZHANG Hai-fang
(Department of United Front,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 063009,China)
civic consciousness;class collective;subject consciousness;campus culture;university spirit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citizens,and the training of their civic consciousnes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untry's future.This paper chose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class construction to elaborate the necessity of train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civic consciousnes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The class collective activities as opportunities to mobilize university students’subject consciousness are the effective carriers of civic consciousness training;Relying on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of civic consciousness training;To condense the soul of university spirit by class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spiritual support of civic consciousness training.
G641
A
2095-2708(2012)01-0084-03
201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