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柱環(huán)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柏拉圖說過:“‘愛’即是一種對善的東西希望持久甚至永恒地占有的欲望,就表現(xiàn)出一種有死的生物盡可能的求得不死的努力”。愛情,總是表現(xiàn)出浪漫、美麗的特性讓人魂牽夢縈,就象亨伯特和洛麗塔,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一個情人對自己心愛的人傾注的強烈持久的柔情、愛意。但愛情太鮮艷,往往會模糊人的雙眼,迷惑人的理智,以致令人痛苦,甚至付出生命。古希臘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曾經(jīng)在一首詩中唱道:“愛情并非至高無上,她的名下陰霾隱藏。”《洛麗塔》中的愛情就如蝴蝶一樣,絢美而又充滿誘惑,洛麗塔是亨伯特的至愛,是他的生命之光、他的欲念之火。為此,亨伯特不惜違心與他并不喜歡甚至于厭惡的洛麗塔的母親結婚。但除卻自欺欺人的假象,這種亂倫之愛注定愛情的“蝴蝶”將蛻變成惡心的綠蒼蠅,殘酷而蒼白。
依傳統(tǒng)觀念,女性(特別是年輕的女性)應該是純潔善良、天真可愛、溫柔賢惠的形象,可惜這些洛麗塔都不具有。她是美國大眾庸俗文化的一個典型,既不天真,也不純潔。這樣一個媚俗的女孩,任性時更是一個令人反感、思想庸俗的小女人?!盁狒[的爵士樂、方塊舞、甜膩膩的奶油冰淇淋、音樂片、電影畫報等等— —這些是她寵物清單上最為突出的項目。她帶著一種天國的忠誠相信《電影之愛》或《銀幕天地》里的任何廣告或公告?!畠r首飾和紀念品’之類的詞匯以其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就可以很容易把她弄得神志恍惚?!薄八龕劭措娪埃粎捚錈?;愛聽哼哼唧唧的流行音樂;……永遠不會懷疑廣告的真假”,熱衷于庸俗的流行文化,追求物質(zhì)享受。洛麗塔不僅不具備良好的行為,而且沒有嚴格的道德觀念,對于貞潔的認識也相當?shù) B妍愃J為“少年犯罪”“坦率又引人注目”,只要能夠提供消費玩樂,她什么都滿不在乎。因此,在亨伯特之前,她就已輕率地嘗試過許多“無知的游戲”。遇到亨伯特時,小說這樣描述:“這厚顏的孩子把她的腿伸到我的大腿上……她的聲音美妙,甜似蘋果。她的雙腿稍稍蜷曲,放在我活力充沛的大腿上?!彼麄兪状伟l(fā)生性關系,竟然是這個任性而懵懂無知的女孩子“主動的結果”。后來,他們第一次在旅館里過夜時,看著還顯拘謹?shù)暮嗖兀妍愃柕溃骸澳阈r候從沒做過這事嗎?”她把這種行為看成了年輕人的一個秘密,不被成年人所知曉,以致亨伯特都驚訝于洛麗塔輕浮、隨性。洛麗塔的性格缺陷為她的悲劇埋下了一顆待時而發(fā)的種子。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站,,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個社會,它從物質(zhì)和心理兩個方面影響孩子成長。完整的家庭和溫馨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然而洛麗塔,可以說她的家庭生活直接或間接地將她推上了悲劇的人生道路。
首先,洛麗塔幼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她唯一的親人——母親又虛偽自私,特別是在亨伯特來到她家之后,為了和亨伯特獨享二人世界,她就迫不及待地把洛麗塔這個討厭的孩子打發(fā)到夏令營去。家庭親緣關系趨于淡薄,從而最終形成母女間“冷冰冰的關系”。冷漠的家庭生活形成了洛麗塔不愛讀書而且粗俗、任性的性格。
其次,父親早早離去,他只活在洛麗塔的幻想中并被理想化。父親形象的存在,無論家庭生活還是兒童成長均是不可或缺的。缺少父親的家庭將是凄涼、無助、不完整和不可預料的。為此,洛麗塔渴求像別的孩子一樣擁有愛她的父親和父親的愛。當亨伯特作為房客在黑茲家出現(xiàn)的時候,洛麗塔馬上就被“高大、黧黑又漂亮的亨伯特博士”所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她的潛意識里,她把亨伯特當成了現(xiàn)實中的父親。于是,她自覺或不自覺地接近亨伯特,希望從他身上獲得父親般的寵愛。眼睛進沙子時,她向亨伯特尋求幫助;亨伯特工作時,她坐在膝頭觀看他工作;母親與亨伯特進城購物時,她撒嬌著要跟去;黃昏時,父母親談話,她非得擠進去聽聽;早晨,她惡作劇地偷吃亨伯特的早餐……這一切都是一個女兒在父親面前的表現(xiàn),她太渴望一個父親,修復一個不完整的家,填補生命的空缺了。然而,正是這種渴求父親的迫切心態(tài)使洛麗塔作出了很多盲目的判斷和愚蠢的決定。她不惜用孩童式的誘惑和游戲般的放縱來吸引、親近亨伯特,以期得到、專享夢寐以求的父親、父愛。
再者,家庭生活令人尷尬的局面,令洛麗塔迷茫而不知所措、痛苦而絕望。在尋找、認同父親的過程中,聰明的洛麗塔已覺察亨伯特的醉翁之意,填補父親形象無異于與狼共舞。她理想中的父親還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實質(zhì)上卻又成了她的情人。亨伯特背叛了洛麗塔原先對他的心理定位,成了背叛者,以致洛麗塔憤怒地斥之為“叛變的家伙”。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完全可以預知的愚昧的社會輿論沉重打擊著洛麗塔,成了洛麗塔人生悲劇的基本要素。
蕓蕓眾生,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人。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是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對人的教育、熏染和鍛塑的過程。洛麗塔故事發(fā)生于20世紀50年代,正是美國步入高速發(fā)展的時期,也是追求物質(zhì)享受和感官享樂的年代。洛麗塔這類年輕人正是當時廣告商的宣傳招攬的對象,是那個社會“大消費市場”里典型的消費者。時代性的不正之風深深影響著洛麗塔,她對生活的基本認識就是:“我用有價值的行為充實我的生活”。她追求物質(zhì)享受,及時行樂。她喪失了任何美德,對自己所做的事毫不在乎??梢哉f,不良社會風氣將她帶入了一種非正常的生活軌道中。因此,當母親車禍而死后,生存困境突出顯現(xiàn)出來,她已別無選擇,不得不投入亨伯特的懷抱,盡管她很清楚這是不倫之戀。
社會是個大染缸,而教育更是直接作用于每一個受教育者。納博科夫在小說中,通過對洛麗塔的描寫揭示了美國實用主義的教育弊端,批判了由此培養(yǎng)出的庸俗的大眾消費文化。上世紀二十年代,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提出“學校即社會”的教育思想,力圖密切學校生活與社會、與兒童生活的聯(lián)系。在杜威教育理念指導下,當時很多機構開展大量的夏令營活動。在營地,允許孩子們充分發(fā)展個性。然而,洛麗塔和其他女孩子一樣感興趣的只是戲劇和約會。洛麗塔喜歡“游泳和劃船”,也不過是她為了和情人約會而找的借口。后來,教育者發(fā)覺洛麗塔青春期性心理障礙時,他們竟希望亨伯特這個“叛變的家伙”能盡到教育改造的責任。毫無疑問,洛麗塔的粗鄙、庸俗與美國功利主義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現(xiàn)代綜合教育、少年風尚、篝火晚宴等等已經(jīng)將她徹底敗壞難以挽回?!?/p>
如果說社會的浸染、教育的引導讓懵懂無知的洛麗塔迷失了方向,那么亨伯特心理障礙、畸形則扼殺了洛麗塔的青春年華、孩童本性,進一步從生理和心理上直接將她推進無盡的痛苦深淵、悲劇的境地。
亨伯特在情竇初開的少年時,愛上一個叫安娜貝爾的美少女,他們兩情相悅。這是亨伯特第一次從心理和生理體悟到“愛”。然而,不巧的是他們海邊激情幽會卻被粗野下流的人當場發(fā)現(xiàn);更不幸的是,安娜貝爾不久又死于傷寒。安娜貝爾死了,但是,對初戀情人的美好記憶并沒有隨美少女的消逝而淡忘。后來,亨伯特見到洛麗塔時說:“那片含羞草叢——那些朦朦朧朧的星星,那陣激動,那股熱情,那種蜜露以及那份痛苦,我都依然感到,而那個在海邊光胳膊光腿、舌頭熾熱的小女孩兒,此后就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性和情的挫傷給亨伯特敏感的心靈上留下了永久的慘痛記憶?!澳莻€夢魘般夏天的挫折,成為整個冰冷的青春歲月里任何其他浪漫韻事的永恒障礙?!背扇撕螅拮油呷R麗亞又背叛了他,使他對成年女人不再信任,也使得他對愛情更加沒有安全感。此后,他與多個妓女有過性體驗。然而,他的愛情生活一直處在漂泊狀態(tài)?;蛘撸恢痹趯ふ?,那種他認為純潔的、吻合記憶的愛情。
亨伯特從來沒有放棄尋找,他無力反抗自己,心理障礙形成了他的一個潛在的標準——安娜貝爾。因為曾經(jīng)美好,所以不懈地追求,至死未悔,就像堂吉訶德的夢想。他一直保留著對美好(美少女)的不懈追尋,終而發(fā)展成心理畸形,即戀童癖,病態(tài)地迷戀“9歲到14歲年齡限內(nèi)的一些少女”“山林女神般的……小生命,命名她們?yōu)椤∠膳??!爸钡蕉哪暌院?,我終于擺脫了她的魔力,讓她化身在另一個人身上”,這就是洛麗塔。“那是同一個孩子——同樣嬌弱的、密黃色的肩膀,同樣柔軟光滑、坦露著的脊背,同樣的一頭栗色的頭發(fā)?!北緛碜非髳矍槭侨说奶煨?,亨伯特的愛情也伴有忠誠的品格。但是貪婪使之變得無恥可笑,這種追求也就變態(tài)、變質(zhì)了。癡情的亨伯特的愛情實質(zhì)是復制美好的記憶并使之成為永恒的企圖。于是,洛麗塔成了亨波特“物化的女性”。他無視洛麗塔的獨特個性,把她當成情欲的載體,又限制洛麗塔與同齡人和別的男性的交往。為了避免旁人和警察的注意,也為了占有、固守記憶中這份戀情,他們只能在一個個鄉(xiāng)鎮(zhèn)、一家家旅館漂泊。殊不知,洛麗塔與他熱戀的安娜貝爾根本不是一回事,這份戀情注定只會導致她不幸人生。就連他自己也承認,“即使最悲慘的家庭生活也比亂倫的同居要好得多”。
亨伯特看似感人的愛情,實是對女性踐踏和戕害。正如動物園猴子的創(chuàng)作:畫中涂抹著囚禁猴子的籠子的鐵條(納博科夫看到的一則新聞,小說創(chuàng)作的最初的靈感)。再讀《洛麗塔》,我心深處,中有千千結:小說帶給我們的絕非情色的刺激,也不只是道德的審判,應是一種沉重的思考:勿如亨伯特一味地生活在過去童話里;在困境中覺醒,洛麗塔這野百合才不致過早凋零。
[1]丁云鳳.物化的愛情——解讀《洛麗塔》[J].北方文學,2010,(5).
[2]孫敏.過早凋零的野百合——納博科夫《洛麗塔》中的洛麗塔形象解讀[J].名作欣賞·文學研究,2005,(9).
[3]劉麗霞.《洛麗塔》中的凄美愛情[J].文學教育,2010,(4).
[4]張小平.絢美卻又殘酷:《洛麗塔》的愛情反諷[J].名作欣賞(下半月),2010,(9).
[5]栗亞杰,崔娟娟.解讀洛麗塔的魅力所在 [J].2010,(8).
[6]張介明.創(chuàng)造美學幸福的作品——撥云廓霧讀《洛麗塔》[J].名作欣賞·文學鑒賞,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