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高等師范學校 姜廣運
我國青少年學生道德教育問題研究
徐州高等師范學校 姜廣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特別是在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領域,其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是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人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方式也隨之發(fā)生了深刻變化,舊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然而新的道德規(guī)范卻又沒有形成。在這樣一段時期內,青少年學生的行為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公交車上青年學生不愿意主動給老人讓座;空調列車上有些中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煙癮,竟在車廂內吞云吐霧;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出一定的孤獨和冷漠,如“藥家鑫”、“馬加爵”等。
1.整個社會大背景的影響。即社會轉型的影響,對青少年學生道德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以及當前多元價值體系的影響、中西方文化沖突和融合的影響。
2.多年來的應試教育,導致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作為衡量學生“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
3.網絡交際造成人際交往的虛擬化和現實關系疏離化,致使學生排斥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形成冷漠、孤獨的性格和情感缺失。
4.社會的轉型也造成部分家庭的變故,最終直接導致單親家庭的孩子情感方面的缺失。
5.學校德育工作存在“重管理、輕服務,重學習、輕育人的不良傾向,致使學校道德教育工作缺乏長期性和整體性規(guī)劃,造成中小學生的思想觀念、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發(fā)生較大偏離”。
6.青少年學生道德教育體系出現問題。如,對幼兒園、中小學生進行遠大的共產主義道德理想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有點本末倒置。
1.思想上給予關注。首先,全社會都要高度重視青少年學生的道德教育,要使人們深知“有德無才是半成品,有才無德是毒品,無德無才是廢品”的道理,在全社會中形成一種人人重視、人人關心和人人支持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圍。其次,學校要高度重視青少年學生的道德教育,并使之制度化、網絡化。再次,充分發(fā)揮政治課在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對其充實內容、創(chuàng)新方法,使其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讓學生易于接受。當前,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層面存在的種種困惑與偏差,歸結起來最根本的一點是由于他們對“特色理論”的理解不夠。因此,要對其加強正面教育與引導,使之與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教育青少年學生如何運用馬列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與看待社會主義現實問題,進而提高他們的甄別力。以思想品德課為基礎,增設相關的選修課程,以此來拓寬,豐富思想道德教育內容,使政治課教學既有理論上的堅定性與徹底性,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2.行為上予以引導。根據青少年學生的成長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一系列教育引導,使他們學會自我觀察、自我剖析、自我調節(jié),正確看待自己的優(yōu)劣得失,真正達到進行自我教育的目的。一是要通俗化。將德育工作由板著臉空泛說教,變成力求理論聯系實際的通俗講解,盡可能做到既上綱上線,又喜聞樂見;既通俗易通,又生活形象;既言簡意賅,又娓娓動聽,使人于潤物中明白道理,于潛移默化中獲得感知和理解。二是情理化。情是藝術,理是科學,入情入理,才能入腦入心。思想教育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三是平等化。教育過程中,師生要以平等的身份出現,教師不能居高臨下,應仔細傾聽學生的呼聲和反映,并予以必要的引領與指導。
3.情感上呵護培養(yǎng)?,F實生活中,要使學生真正融入學校和社會,就必須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要在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使命感、自制力等方面下足工夫,做足文章。我們深知,幫助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追求是一項長久的系統工程,學生是關鍵。同時,社會的關心和支持、學校的引導和教育及同學間的互相幫助與關愛也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和因素。重點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確目標不動搖。首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目標不動搖的監(jiān)督約束機制;其次,形成面向青少年學生的開放性、靈活性和寬容性工作機制;再次,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科學的比較和鑒別,從而形成正確的比較取舍機制。二是文化引領聚合力。青少年學生尚未真正步入社會,文化凝聚力在其價值取向整合中具有起關鍵作用。為此,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引導為主線,逐步形成文化的凝聚力,有利于青少年學生正確價值取向的培養(yǎng)。三是家、校、區(qū)三方面互動促發(fā)展。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和社區(qū)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能僅從校內一個方面進行,而是要善于利用社會的力量,發(fā)揮全社會特別是所在社區(qū)各方面的力量,將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校內拓展到校外,建立學校和社區(qū)的互動機制,形成多管齊下、良性互動的工作格局。
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全社會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