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末禮法之爭述評

      2012-08-15 00:50:11向達
      關(guān)鍵詞:沈家本禮教憲政

      向達

      (1.陜西理工學院經(jīng)濟與法學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2.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191)

      一、清末禮法之爭的焦點

      清末禮法之爭的法律載體是1906年奏進的《刑事民事訴訟法》和1907年奏進的 《大清新刑律草案》。前者在以張之洞為代表的禮教派的猛烈攻擊下,未及送到法部修訂便被全盤否定了,后者經(jīng)過一系列的程序和爭論最后于宣統(tǒng)二年(1910)十二月由皇帝上諭裁定后而頒布。

      因此在爭論中,主要是以《大清新刑律草案》為載體的。而這個草案歷經(jīng)了六次裁定方才定稿頒布,稿本共計七案。首先,于光緒三十二年春脫稿,由修訂法律館起草,定名為《大清新刑律草案》,同年秋,加派岡田朝太郎等外國委員,遂全廢棄之。雖廢,但為預(yù)備案,第一案、第二案皆參照此案于光緒三十三年八月(1907.8)脫稿,由修訂法律館上奏,律本轉(zhuǎn)手于法部。第二案于宣統(tǒng)元年十二月(1909.12)由法部會同修訂法律館奏進。此案系經(jīng)部院督撫大臣對第一案進行簽注后,由修訂法律館和法部根據(jù)簽注修訂而成,上奏時定名《修正刑律草案》。此案轉(zhuǎn)手憲政編查館法典股。第三案是宣統(tǒng)二年憲政編查館核訂第二案、參酌第一案加以修正而成。第四案是宣統(tǒng)二年冬,憲政編查館將第三案提交資政院,資政院法典股對第三案修正而成,此時名為《大清新刑律》,附則改為《暫行章程》。經(jīng)過資政院三讀會議通過第四案總則,分則未及議畢而資政院閉會,故分則暫從第四案之分則而成,定稿為第五案。此案奏進皇帝,宣統(tǒng)二年(1910)十二月由上諭裁定第五案之后而頒布,此案為第六案,即《大清新刑律》欽定本[1]。從起草到頒布前后達6年之久。

      從爭論的形式看,1907年8月和12月,《大清新刑律草案》及其案語由修訂法律館奏進之后,皇上下諭裁定各將軍、督撫、都統(tǒng)等文武官員著實簽注,在此期間,以張之洞和勞乃宣為代表的禮教派對《大清新刑律草案》以簽注的形式提出激烈的批評。簽注完畢,草案送交法部后,又與法部尚書戴鴻慈及廷杰發(fā)生爭論。后以《修正刑律草案》之名送交憲政編查館時,又與勞乃宣產(chǎn)生了激烈的爭論。這一回合最具體,雙方各以沈家本和勞乃宣牽頭 (張之洞已于1909年死去)。經(jīng)過爭論和修訂,后以《大清新刑律》之名轉(zhuǎn)交資政院議決。在資政院三讀會議上,憲政編查館特派員楊度與憲政編查館參議、資政院欽選碩學通儒議員勞乃宣圍繞立法宗旨發(fā)生了激烈爭論。這是面對面的口舌之戰(zhàn)。

      就禮教派和法理派兩大陣營的粗略分布來看,禮教派占有明顯優(yōu)勢。其人員上致皇帝、太后,中有軍機大臣、法部及禮部尚書、學部大臣、憲政編查館大臣、資政院總裁、內(nèi)閣學士、大學堂總監(jiān)督、總督巡撫、將軍都統(tǒng)、親王、郡王、公爵、侯爵和貝勒等,下有地方舉人、秀才及紳士等,可謂陣容龐大、一呼百應(yīng)。而法理派則主要局限于修訂法律館和憲政編查館的極少數(shù)人(如楊度等)以及資政院中的民選議員。真正起作用的還只是修訂法律館和憲政編查館,資政院民選議員只是在表決時產(chǎn)生一定的作用。

      從爭論的問題來看,主要涉及到以下一些問題:禮教與法律相分離還是結(jié)合?要不要實行西方的罪刑法定原則從而廢除傳統(tǒng)的援引比附制度,與此相應(yīng),要不要實行西方的陪審員制度和律師制度?行政與司法到底是結(jié)合還是分離?要不要維護家法私刑、反對保護卑幼人身權(quán)利?無夫和奸是否處刑?立法宗旨是以家族主義還是國家主義為準?

      雖然清末禮法之爭紛亂龐雜,但如果以爭論的載體《刑事民事訴訟法》和《大清新刑律草案》的“旅行歷程”作為線索,兼以時間為參照,則大體上可將其劃分為三大階段,這三大階段也就是爭論的三大回合。第一階段:以沈家本和張之洞為代表的對《刑事民事訴訟法》和《大清新刑律草案》的爭論;第二階段:以沈家本和勞乃宣為代表的對 《大清新刑律草案》及其《附則五條》的爭論;第三階段:以楊度和勞乃宣為代表的在資政院里關(guān)于立法?宗旨和少數(shù)條文的爭論。雖然事實并非如此簡單,但為了便于敘述只能如此劃分。

      二、修律的宗旨:禮或理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伍廷芳“模范列強”,制定了《刑事民事訴訟法》,這是中國歷史上草擬的第一部單行訴訟法規(guī),采用了西方的法律體例和律師及陪審員制度。法文進呈御覽后,皇帝下諭旨責令將軍、督撫及都統(tǒng)等文武官員仔細研究,看是否適合國情。張之洞便根據(jù)諭旨的要求,于次年(1907)七月上《復(fù)議新編刑事民事訴訟法折》,對《刑事民事訴訟法》進行了廣泛的批評,此法共二百六十條,被張之洞批評者竟達六十二條。其中特別遭到反對的是,法中所采用的西方陪審員制度和律師制度,他認為這會使 “訟師奸謀得其嘗試”、“到堂陪審者,非干預(yù)詞訟之劣紳,即橫行鄉(xiāng)曲之棍”。他還特別反對《訴訟法》中采用西法,使父子異財、兄弟析產(chǎn)、夫婦分資及男女平等,認為這大忤于禮教。他說這是“襲西俗財產(chǎn)之制,壞中國名教之防,啟男女平等之風,悖圣賢修齊之教”。另外他還反對廢除援引比附,反對重罪實行10年的有效期限等。由于大多問題在上文章節(jié)中已基本涉及,在此不再贅述。總之張之洞對《刑事民事訴訟法》大加撻伐,全盤否定,以致清廷依張之洞的建議,使此法未予公布就作廢了。

      然而在施萊爾馬赫看來,在理解中誤解才是普遍存在的,他將詮釋學當作“避免誤解的藝術(shù)”,并提出“哪里有誤解,哪里就有詮釋學”。由于誤解普遍存在,所以就需要解釋來將誤解排除,因此解釋也是始終需要的。這樣理解和解釋便成了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如此,浪漫主義對理解和解釋的統(tǒng)一卻導(dǎo)致“應(yīng)用”與詮釋學割裂開來。

      光緒三十三年(1907)八月和十二月,沈家本等又先后奏上《大清新刑律草案》和該草案的按語。新刑律采用西方資產(chǎn)階級刑法體例,分總則、分則?!翱倓t為全編之綱領(lǐng),分則為各項之事例”[2],共五十三章,三百八十七條。這就廢除了舊的《大清律例》以六曹分編的舊體例。

      沈家本等首先聲明《大清新刑律草案》以“仍不戾乎我國歷世相沿之禮教民情”、同時“折衷各國大同之良規(guī),兼采近世最新之學說”[2]為修律宗旨。這就是說,他們要以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法律原理、原則來制定新律。這種指導(dǎo)思想為禮教派所不容。據(jù)當時參加修訂新刑律的董康(大理院候補推丞、修訂法律館提調(diào)官)說,張之洞先“以刑法內(nèi)亂罪不處唯一死刑”指責法理派“勾結(jié)革命”、“欲興大獄”。被人阻止后,“復(fù)以《奸非罪章》無和奸無夫婦女治罪明文,指為敗壞禮教。于是希風旨者附和,幾于一唱百和”[3]。同時參加起草工作的江庸(大理院即用正六品推事、修訂法律館協(xié)議官)也說:“維時張之洞以軍機大臣兼長學部,因刑律草案無‘奸通無夫婦女治罪’條文,以為蔑棄禮教,各省疆吏亦希旨排擊,奏交法部會同修訂法律大臣修改。”[4](P35-36)

      清廷根據(jù)學部及各督撫各大臣的意見,于宣統(tǒng)元年(1909)正月二十七日下諭:“唯是刑法之源,本乎禮教。中外各國禮教不同,故刑法亦因之而異。中國素重綱常,故于干名犯義之條,立法特為嚴重。良以三綱五常,闡自唐虞,圣帝明王兢兢保守,實為數(shù)千年相傳之國粹,立國之大本。今寰海大通,國際每多交涉,固不宜墨守故常,致失通變宜民之意,但只可采彼所長,益我所短。凡我舊律義關(guān)倫常諸條,不可率行變革,庶以維天理民彝于不敝,該大臣務(wù)本此意,以為修改宗旨,是為至要?!盵5]于是將學部及部院督撫大臣的簽注連同《大清新刑律草案》發(fā)交法部,責令其會同修訂法律館修改。為此,沈家本等只好“于有關(guān)倫紀各條,恪遵諭旨,加重一等”[6]。修正之后,將之交送法部,又遭到時為法部尚書的禮教派廷杰的指責,他說:“中國名教必須永遠奉行勿替者,不宜因此致令綱紀蕩然。”[7]

      最后,只好作了折衷處理,在正文后面加上《附則五條》,并明確規(guī)定,“大清律十惡、親屬容隱、干名犯義、存留養(yǎng)親以及親屬相奸相盜相毆并發(fā)塚犯奸各條,均有關(guān)于倫紀禮教,未便蔑棄”。若國人觸犯以上各罪,仍照舊律懲處。“危害乘輿,內(nèi)亂、外患及對于尊親屬有犯”應(yīng)處死刑者,仍用斬刑(第3條),卑幼對尊親屬不能使用正當防衛(wèi)之法(第五條)[8]這個修正案定名《修正刑律草案》,于宣統(tǒng)元年(1909)由廷杰和沈家本聯(lián)名上奏。第一個回合,可以說法理派是失敗的。首先在于《刑事民事訴訟法》未及頒行即被作廢,其次是所奏的《大清新刑律草案》以妥協(xié)而告終,從而為現(xiàn)代法制留下了幾個贅瘤——《附則5條》。所幸的是禮教派首領(lǐng)張之洞于這一年(1909)死去,否則法理派的處境將會更加尷尬。

      三、法律是否須以道德和習俗為基礎(chǔ)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勞乃宣奉召進京,充憲政編查館參議、政務(wù)處提調(diào)、欽選資政院碩學通儒議員。從此勞乃宣代替張之洞,成了禮教派的主將。這給法理派造成很大的阻力。

      宣統(tǒng)二年(1910),《修正刑律草案》交憲政編查館核訂,候補四品京堂、憲政編查參議及編查館考核??瓶傓k勞乃宣以草案正文 “有數(shù)條于父子之倫、長幼之序、男女之別有所妨”[9],違背了禮教精神,同時《附則》將舊律禮教條文另輯單行法規(guī)是“本末倒置”[10](P87),于是向憲政編查館上《修正刑律草案說帖》,“遍示京外”[4](P38-39),要求將舊律有關(guān)倫紀禮教諸條,直接“修入新刑律正文”[10](P89)。在勞乃宣的倡導(dǎo)下,禮教派對新刑律群起而攻之,使“新律幾有根本推翻之勢”。沈家本針對勞乃宣的說帖寫了《書勞提學新律說貼后》,積極回應(yīng)。當時協(xié)助修律的日本法學家岡田朝太郎、松岡義正以及憲政編查館和修訂法律館的部分人士,“亦助沈氏辭而辟之”[4](P41-42)。勞乃宣毫不示弱,立即又作《管見聲明說帖》回擊,雙方相互攻訐。所爭論的問題有:干名犯義、犯罪存留養(yǎng)親、親屬相奸、親屬相盜、親屬相毆、故殺子孫、殺有服卑幼、妻毆夫、夫毆妻及發(fā)冢等。以勞乃宣為代表的禮教派主張應(yīng)將這些條文歸入正文,因為這些直接與禮教相關(guān)。而沈家本則反對這樣做,他說,有的條文在新律正文中已有相應(yīng)規(guī)定,有的根據(jù)法理不能列入正文,只能附于判決錄中。結(jié)果勞乃宣屈辭窮理,只好勉強同意了沈家本的意見。但是還有兩個問題雙方難以調(diào)和。這就是“犯奸”和“子孫違反教令”條。

      勞乃宣指責法理派在正文中只將“有夫和奸”列入罪條,而排除了“無夫和奸罪”。他認為這是與禮教風俗背道而馳的。他說中國人最著眼處女和寡婦的和奸,如果不將此兩條列入,勢必會影響社會安定甚致國家治理。因此將此兩條列入正文,按有夫和無夫分別定罪,才是“最為公允”的。沈家本則拿起了他的慣用手法,即用古人言和適應(yīng)帝國主義的需要來應(yīng)對。他說,無夫和奸是“最為外人著眼之處,如欲增入此層,恐此律必多指責”。另外,無夫和奸主要關(guān)涉道德問題,應(yīng)從教育方面入手解決,“不必編入刑律之中”。他說:“孔子曰‘齊之以禮’,又曰‘齊之以刑’,自是兩事”,“齊禮中有許多設(shè)施,非空頒布文告遂能收效也。后世教育之不講,而惟刑是務(wù),豈圣人之意哉”?勞乃宣針對沈家本的觀點,進行了全面回擊。

      首先,他說明了道德與法律的關(guān)系,他認為兩者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他說:“夫法律與道德教化誠非一事,然實相為表里,必謂法律與道德教化毫不相關(guān),實謬之論?!?/p>

      其次,他認為無夫奸不治罪有礙治安。他舉例說,如果一未婚之女與人通奸,其父殺了其女,按舊律奸夫抵罪,此事了結(jié),然如按新律則由父親抵罪,這勢必難以服眾,造成“萬眾嘩然,激為暴動”,從而使社會秩序大亂。他說之所以西方不治罪,是因為西方家庭結(jié)構(gòu)和家庭觀念與中國大不同所致。他說,西方子女年長即應(yīng)自立,不歸父母管束,而夫妻則終身相處,夫妻關(guān)系重于子女,所以有夫婦與人通奸必然為丈夫不容;而子女與人和奸,乃其自主之為,社會輿論不會譴責父母。故“國家之不定為罪宜也”。中國則不然,中國是禮教觀念很重的國家,若不定罪,則“斷無不生爭端,不防治安之理。若不明定罪名,民心不能服,地方必不能安”。他又說:“天下刑律無不本于禮教”,出禮則入刑,這是必然的。

      再次,勞乃宣攻擊了沈家本以外國人的喜好作為定律的取向是錯誤的。他說,中國定律當為中國治安治國計,“何以畏外國人指責乎”?又“畏外國人指責,獨不畏中國人指責乎”?無夫和奸既是外國人著眼處同樣是中國人著眼處,且關(guān)乎禮教,危及治安,萬萬要列入正文。

      最后,勞乃宣特意指責了沈家本為收回治外法權(quán)而迎合外國人的口胃是錯誤的。因為能否收回治外法權(quán),“非止刑律一端,更非止刑律中無夫奸一端”,這涉及到各方面的條件,如果其他條件達到了,也不會因為律文中規(guī)定了無夫和奸治罪而對收回治外法權(quán)產(chǎn)生影響。因此沒有必要 “先自棄禮教以媚之,而反先自擾其治安”。其邏輯與張之洞如出一轍。

      結(jié)果,勞乃宣認為,如果不把無夫奸列入正文,也可以“變通而不失其正之道”,即將已列入正文的有夫奸條作字句的改動。即用“和奸”代替“有夫之婦”字樣;將“待其本夫告訴始治其罪”,改為“待其尊親屬及本夫告訴始治其罪”。

      值得一提的是,在沈勞大辯論之際,兼職憲政編查館的陳寶琛也著文助陣,幫助勞乃宣攻擊法理派,他們的邏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陳寶琛說:“法律不能與習慣相反者,立法上之原則也”。中國有中國的風俗,西方有西方的風俗?!爸袊谭ㄔ谑澜缟媳緸楠毩⒌囊环N法系”,其特點是“注意倫常禮教”,與西方法律宗旨不同。因此,“改良刑律止于采吾國舊法之不合于理者去之而已,不當一一求合于外國法律而沒吾國固有之文明”。他極力推崇貞節(jié)之俗,說:“貞節(jié)之俗,良俗也。既為良俗,當保之不暇而忍棄之耶?”因此他痛恨“歐化輸入,女學遍入”,世風日下,“法律即不能代教育,亦當輔教之所不及”。所以必須把無夫和奸罪列入正文,以免 “女德之墮落如水就下”。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沈家本敢為人之先的膽識和求真務(wù)實的態(tài)度是值得肯定的。就目前中國現(xiàn)行法律看,雖有“非法同居罪”,但非法同居者處處皆有而治罪者幾人?用現(xiàn)代西方法律術(shù)語講,這是個人私權(quán)領(lǐng)域,是公權(quán)的禁區(qū),個人有權(quán)按照自己的意志選擇自己的生活,只要他(她)不侵犯別人的自由,何況同居乃雙方自愿。在此我決不是慫容同居,而是強調(diào)在不妨礙他人,不違法的前提下私權(quán)的神圣性。無疑,沈家本對人的私權(quán)是尊重的。

      關(guān)于子孫違犯教令,《修正刑律草案》也未列入正條。沈家本認為這是家庭內(nèi)部教育之事,關(guān)乎道德,不涉刑律,不必列入正文,倒是可以設(shè)立感化院之類來幫助長輩教育卑幼。而勞乃宣為“父為子綱”計,認為這“實為大拂民情之事”、“萬不可刪”。雙方很難達成一致意見。當憲政編查館對 《修正刑律草案》加以核訂時,基本沒有采納以勞乃宣為首的“禮教派”的主張,但也作了一定的折衷,結(jié)果定名為《大清新刑律》,《附則五條》也改為《暫行章程》,于十月三日(1910)奏資政院議決。

      四、國家主義還是家族主義

      此回合主要是在資政院議場里進行。法理派的代表是憲政編查館的特派員楊度。這個三十剛出頭的新生政治異己令勞乃宣大為頭痛。為了更明白爭論的一些背景,有必要將楊度作一簡單介紹。

      楊度(1874-1932),字晰子,號虎公,晚年遁入佛門,故又稱虎禪師,湖南湘潭縣石塘人。早年是國學大師王闿運的得意門生,接受其“帝王之學”。1903年應(yīng)清政府經(jīng)濟特科考試,列第一等第二名。楊度曾兩次東渡日本,留學東京弘文書院和法政大學,受改良派影響,主張君主立憲。1907年回國,充憲政編查館提調(diào)兼頤和園皇族憲法講師。袁世凱時,為“籌安會六君子”首領(lǐng)。被通緝后學佛。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從事秘密工作,1932年病死于上海。

      1910年10月,憲政編查館將《大清新刑律》及《暫行章程》上交資政院議決。當時的資政院具有國會性質(zhì),采用三讀法議決法律。楊度以憲政編查館特派員身份親監(jiān)會場說明新刑律的國家主義立法宗旨,嚴厲的批評了禮教派的家族主義的立法宗旨,從而引發(fā)了一場關(guān)于立法指導(dǎo)思想的大辯論。

      楊度所謂的國家主義是以個人本位為基礎(chǔ)的國家主義,這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家族主義是截然相反的。因此,與之相應(yīng)的法律也就大不相同了,以家族為宗旨的法律,是“以家族為本位,對于家族的犯罪,就是對國家的犯罪。國家須維持家族的制度,才能有所賃藉,以維持社會”。為此,“在法律上就不得不與之特別之權(quán),并將立法權(quán)司法權(quán)均附其家族,以使其責任益為完全,所以有家法說。所謂家法者,即家長所立之法,此即國家與家長以立法之權(quán)”。在家法體制中,一般的家庭成員沒有人格可言。而在國家主義法律體制中,個人與國家直接發(fā)生聯(lián)系,互定權(quán)利義務(wù)關(guān)系,個人有獨立的人格,有獨立的權(quán)利義務(wù)。

      為了說明國家主義優(yōu)于家族主義,楊度喻用了進化論的學說。他認為家族主義是國家主義的必經(jīng)階段,任何國家政治歷程都經(jīng)過家族主義支配的時代。中國由于長期的封閉,以致于“二千多年法制,均本于秦”,這種家族主義制度如果說適應(yīng)過去封閉的社會,那么對于當今開放的社會已不適應(yīng),必須淘汰。他說,正是長期的家族主義使中國落后挨打。因為在家族主義社會中,家長有權(quán),家人附從,家人中男人有權(quán),女人附從,這樣,一家之中只有家長對家族負責,一族之中只有族長對國家負責,號稱四億人口的中國實“只能算四萬萬人,不能稱四萬萬國民”。他認為:“今中國社會上權(quán)利義務(wù)之主體,尚是家族而非個人。權(quán)利者一家之權(quán)利,而非個人之權(quán)利;義務(wù)者一家之義務(wù),而非個人之義務(wù)。所謂以家族為本位,而個人之人權(quán)無有也。今中國舉國之人可以分為兩種:一曰家長,是為有能力而負一家之責任者;一曰家人,是為無能力而不負一家之責任者。其有能力之家長,則以其家人皆無?能力皆無責任,而以一人肩之故,致使人人有身家之累,不暇計于國家社會之公益,更無暇思及國家之責任矣。全國中自官吏士子以至農(nóng)工商皆然?!边@種家族制度“其在本國固于統(tǒng)于一尊而不為物竟。然一與外遇,仍當循天然之公例,以自然之淘汰歸于劣敗”[11]。因此,楊度主張用立法的方式將這種舊的制度鏟除,然后可求民富國強。他指出:“中國如欲破此家族制度也,亦非可以驟進。惟宜于國家制定法律時,采個人為單位,以為權(quán)利義務(wù)之主體”,“使無能力之家人,皆變而等于有能力之家長。人人有一家之責任,即人人有一國之責任,則家族制度自然破矣”[11]。這樣,“國家對于人民有教之之法,有養(yǎng)之之法,即人民對于國家亦不能不負責任。其對于外,則當舉國皆兵以御外悔,對于內(nèi)則保全安寧之秩序。必人人生計發(fā)達,能力發(fā)達,然后國家日臻發(fā)達,而社會也相安于無事?!?/p>

      楊度以個人為本位的國家主義立場遭到了勞乃宣的迎頭痛擊。首先,勞乃宣闡發(fā)了法律必須符合禮教風俗的理論。他認為:“風俗者法律之母也,立法而不因其俗,其鑿枘也必矣?!辈煌娘L俗有不同的禮教,不同的禮教產(chǎn)生不同的政體,不同的政體產(chǎn)生不同的法律,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同的生計類型基礎(chǔ)上的。他指出:“法律何自生乎?生于政體。政體何自生乎?生于禮教。禮教何自生乎?生于風俗。風俗何自生乎?生于生計?!鞭r(nóng)桑、獵牧和工商乃三種不同類型的生計,從而產(chǎn)生不同類型的風俗、禮教和政體,最終形成家法、軍法及商法三種不同類型的法律。中國是農(nóng)桑之國,因此只能用家法。全家人“聽命于父兄”的安排,“父兄為家督,而家法以立。是家法者,農(nóng)桑之國風俗之大本也”。禮教政體從家法中產(chǎn)生,君臣關(guān)系等同于父子關(guān)系,“其分嚴而其情親,一切法律皆以維持家法為重,家家之家治,而一國之國治矣”。這種邏輯是典型的傳統(tǒng)士大夫的邏輯,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政治理念。因此萬萬不可破壞家法而采用工商之國的商法。他詰問道:“今欲以歐美之商法政治治中國,抑獨可行之無弊乎?”

      為了反對楊度曾提出的為了使人民愛國就必須破除家法的主張,勞乃宣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回擊。首先從正面,他認為家法制度與愛國并不是絕對對立的,家法制度下的人們也可以愛國。他舉例說:“春秋之世,正家法政治極盛之時也,而列國之民無不知愛其國者?!庇终f,鄭國弦高送牛犒師,越國亡于吳國后,越人舉國一致復(fù)興越國等等。這就足以說明:“家法政治之下,民何嘗不愛其國哉!”所以“三代以上之法,正家族主義國民主義并重者也”。那么為何到了秦以后人們就不愛國了呢?這是君主專制政體使然,并非家族主義作寵。他批評專制道:“一國政權(quán)悉操諸官吏之手,而國民不得預(yù)聞?!倍鞣焦ど讨畤瑢嵭辛椪w,使人人有參政的機會,所以他們越發(fā)愛國。接著勞乃宣從反面論證了沒有家族主義的國家未償不愛家,愛國與愛家不必然沖突。他說:“歐美之民何嘗不愛其家哉!”“所不同者在于西方家庭和中國家庭的范圍不同而已。中國之家以父子為范圍,西方之家以夫婦為范圍。西國之所謂一家,猶中國之家所謂一房,而其為有家則一也。”西方人為何既愛家又愛國呢?就在于他們“深明家國一體之理,知非保國無以保家”。為什么他們能懂得這樣的道理呢?就在于他們“行立憲政體,人人得預(yù)聞國事,是以人人與國家休戚相關(guān)”。中國現(xiàn)在已行預(yù)備立憲,只要“假以歲月,加以提撕(提醒),家國一體之理漸明于天下,天下之人皆知保國正所以保家,則推知其愛家之心,而愛國之心,將油然而生,不期然而然者”。因此,他主張只須采用西方的君主立憲政體,致于在法律體制上,禮教與法律不能分立。他說:“所謂新法,其法理之原,因我國所固有也。修其廢墜進以變通,不待外求而道在是矣。何必震于他人之赫赫,而皇皇焉棄其所學而學之哉!”最后,他總結(jié):“居今日而談變法將何適之從哉?曰:本乎我國固有之家族主義,修而明之,擴而充之,以期漸進于國民主義,事半功倍,莫逾乎是。 ”[12]

      勞乃宣對楊度的國家主義不僅口誅,而且親自撰文大加撻伐。這些戰(zhàn)斗性的文字搜集于《新刑律修正案匯錄序》中。不僅如此,他還邀集親貴議員一百多人向資政院提交《新刑律修正案》,將憲政編查館核訂的《大清新刑律》肆意修改,并增纂有關(guān)禮教條款十三條二項,主要是增補和加重卑幼對尊長、妻對夫殺害及傷害等罪的刑罰,減輕尊長對卑幼、夫?qū)ζ逇⒑皞Φ茸锏男塘P,這顯然是為了更好的維護封建的三綱五常制度。所幸的是,這個修正案被資政院法典股審查后全盤否定。但當議場議決新刑律時,勞乃宣等還不甘失敗,將無夫奸是否有罪和子孫對尊長的侵犯能否適用正當防衛(wèi)兩問題提出來,再次引發(fā)了激烈的爭論,以致會場秩序大亂。據(jù)當時被政府遣派出席資政院會議的憲政編查館的科員董康說:“新舊之爭,關(guān)于此點較前尤劇。所謂甚囂塵上也。反對之領(lǐng)袖為勞乃宣,被選為資政院議員(欽選碩學通儒議員,作者按)。康因兼職憲政編查館科員,政府遣派出席,被咨詢……時邀至法律股辯論,幾于舌敝唇焦?!盵13]雙方各抒己見,難以調(diào)和,最后只好以表決的方式終裁。結(jié)果是,對尊親屬有犯能否適用正當防衛(wèi)條沒能通過,而無夫奸條則被通過,但仍有以沈家本、吳廷燮為首的42人反對。無夫奸罪作為附則第四條列于《暫行章程》。此后資政院會期已過,新刑律全文未及全部議完,即由清廷上諭頒布。但禮法雙方的斗爭,并未因此而結(jié)束,由于禮教派人多勢重,結(jié)果將沈家本彈劾下臺,被迫于宣統(tǒng)三年(1911)辭去修訂法律大臣和資政院副總裁等職。從此“鍵戶靜養(yǎng),不復(fù)與政界周旋”。

      爭論的結(jié)果,于宣統(tǒng)二年(1910)十二月,由清廷以上諭裁定頒布,這就是現(xiàn)在所見的《大清新刑律》及其《暫行章程》的欽定本。從法律的形式體例來看,法分《大清新刑律》和《暫行章程》,顯然是一部不徹底的法典,留下了法理派妥協(xié)的痕跡。同時,從更深的角度看,它其實表現(xiàn)了清廷最高決策層的政治立場,反映了他們既想變法以應(yīng)對時弊和搪塞民怨,又打心眼里不愿廢除三綱五常的祖宗成訓(xùn)的真實態(tài)度。從法的內(nèi)容來看,《暫行章程》的內(nèi)容正是清帝最高決策層意志的體現(xiàn)。例如第一條是凡侵犯皇室罪、內(nèi)亂罪、外患罪、殺或傷尊親屬罪處死刑的,由原來的絞刑改為斬刑;第二條是凡犯發(fā)冢和損壞遺棄盜取尸體、遺骨、遺發(fā)及殮物罪,包括對尊親屬在內(nèi)的罪,本處二等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的,改處死刑;第三條,強盜罪應(yīng)處一等有期徒刑以及強盜行為應(yīng)處無期徒刑或二等以上有期徒刑的,改處死刑;第四條,無夫婦女犯奸由無罪改為有罪,而且上告論罪與否,完全由此婦女的尊親屬決定;第五條,對尊親屬有犯,不得適用正當防衛(wèi)的條例,即對于尊親屬如行正當防衛(wèi),也應(yīng)治罪。從其中的第五條可以看出,資政院的議決載定案送達皇帝時,遭到了以皇帝為中心的清廷最高決策層的無情篡改。因為此條當時在資政院公開議決時,并未被通過。從這里就可以看出,資政院的形式傾向特別嚴重,最高權(quán)力都掌握在以皇帝為中心的最高決策層之中。因此修律的這種結(jié)果,一方面表現(xiàn)了以法理派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上層人物的軟柔妥協(xié)性,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以禮教派為代表的清廷封建官僚的矛盾性,作為時代的產(chǎn)物,欽定《大清新刑律》及其《暫行章程》正是晚清矛盾、復(fù)雜的社會現(xiàn)實的縮影。

      [1]岡田.日本岡田博士論政刑律草案[A].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C].北京:中華書局,1979.728.

      [2]沈家本.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等奏進呈刑律分則草案折[A].大清光緒新法令:附錄[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10.325.

      [3]董康.前清法制概要[J].法學季刊,1924,2,(2):12-15.

      [4]江庸.五十年來中國之法制[A].最近五十年[C].上海:申報館,1923.

      [5]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修改新刑律不可變革義關(guān)倫常各條諭[A].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C].北京:中華書局,1979. 858.

      [6]奕劻.奏為核訂新刑律告竣敬謹分別繕寫清單請旨交議折[A].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C].北京:中華書局,1979.756.

      [7]沈家本、廷杰奏.欽定大清刑律[A].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C].北京:中華書局,1979.655.

      [8]修訂法律館.修正刑律案語[A].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C].北京:中華書局,1979.726.

      [9]勞乃宣.韌叟自定年譜[A].桐鄉(xiāng)勞先生遺稿[C].桐鄉(xiāng)盧氏???1927.122.

      [10]勞乃宣.修正刑律草案說貼[A].桐鄉(xiāng)勞先生遺稿[C].桐鄉(xiāng)盧氏???1927.

      [11]楊度.金鐵主義說?中國國民之責任心與能力[N].中國新報,1907.

      [12]勞乃宣.新刑律修正案匯錄序[A].桐鄉(xiāng)勞先生遺稿[C].桐鄉(xiāng)盧氏校刊本,1927.87.

      [13]楊鴻烈.中國歷屆修訂法律之大略[A].中國法律思想史[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77.

      猜你喜歡
      沈家本禮教憲政
      沈家本:清末法制改革的中流砥柱
      檢察風云(2019年23期)2019-12-27 09:31:56
      沈家本,中國法制現(xiàn)代化先驅(qū)
      中外文摘(2019年23期)2019-12-17 07:54:52
      沈家本終結(jié)凌遲梟首酷刑
      中共在國統(tǒng)區(qū)掀起的兩次憲政運動高潮
      文史春秋(2019年12期)2019-04-13 13:49:36
      試析儒家禮教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傳統(tǒng)服飾研究
      中小學生識“禮”教育淺談
      《浮生六記》中陳蕓的現(xiàn)實處境
      論晚清憲政運動與民治精神
      法律史評論(2016年0期)2016-11-08 01:42:08
      古希臘私法何以未壯大
      商(2016年23期)2016-07-23 22:14:39
      尋找沈家本家族
      方圓(2015年19期)2015-09-10 07:22:44
      加查县| 丰城市| 济源市| 曲水县| 南通市| 平顶山市| 漠河县| 资溪县| 珠海市| 桑日县| 莒南县| 丁青县| 神木县| 基隆市| 黄陵县| 石泉县| 南平市| 婺源县| 铁力市| 安图县| 九台市| 隆德县| 周至县| 万州区| 景德镇市| 和顺县| 汉阴县| 株洲县| 临泽县| 紫金县| 内乡县| 江西省| 盐津县| 抚州市| 永寿县| 柘荣县| 新丰县| 安康市| 图片| 临汾市| 华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