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劍波
評點是極具民族特色的一種批評形式與文化現(xiàn)象,而明代則是評點發(fā)展中的勃興與繁盛時期?!冻o》評點作為明代文學(xué)評點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沒有受到有關(guān)學(xué)術(shù)界的關(guān)注與重視。本文以明代《楚辭》評點中的張鳳翼《楚辭合纂》、潘三槐注《屈子》和黃廷鵠評注《詩冶》之《楚辭》為研究對象,在對其進(jìn)行系統(tǒng)整理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詳細(xì)的考察與評述,以見《楚辭》評點之一斑。
《楚辭合纂》十卷,王逸章句,朱熹注,題張鳳翼合纂。明末刻本。有一冊本、二冊本、四冊本數(shù)種。①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二冊本。杭州市圖書館藏一冊本、四冊本兩種。重慶市圖書館所藏亦為四冊本。所謂“合纂”者,乃“綜王逸洪興祖朱熹諸家之說而斷以己意也”②崔富章:《楚辭書目五種續(xù)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0頁。。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首有鄭振鐸所作跋語云:“此本乃明末坊賈所為。折衷漢、宋王、朱二注,復(fù)附以劉辰翁、張鳳翼、鐘伯敬諸家注評。卷首王世貞《序》,疑亦是竊取自他本者。作為《楚辭》讀本之一,固亦未必遂遜陸時雍、蔣之翹也。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九日過隆福寺修綆堂購得,西諦同時在三友堂見呂晚村評選唐宋八家古文。”③此跋亦收入《西諦書跋》,見鄭振鐸撰,吳曉鈴整理:《西諦書跋》,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204頁。
該本首起王世貞《楚辭序》,署“弇州山人王世貞撰”。王氏此《序》,最早見于明隆慶五年(1571)豫章朱多煃芙蓉館覆宋本《楚辭章句》,后被他本收入,借以標(biāo)榜④如萬歷二十八年凌毓柟??炷子”尽冻o》即收入此《序》。,此本亦為一例⑤王《序》開頭“梓《楚辭》十七卷,其前十五卷,為漢中壘校尉劉向編集”云云,此本則改“十七卷”為“十卷”,“前十五卷”為“前八卷”,以使之與其所載卷次相符。。次為楚辭目錄,凡十卷。因與他本有別,特錄之如下:卷一《離騷經(jīng)》;卷二《九歌》(各篇小目均列出)、《天問》;卷三《九章》;卷四《遠(yuǎn)游》、《卜居》、《漁父》;卷五《九辯》、《招魂》;卷六《大招》、《惜誓》、《吊屈原》、《反離騷》;卷七《招隱士》、《七諫》;卷八《哀時命》、《九懷》;卷九《九嘆》;卷十《九思》⑥作者列于篇目下端,同一作者有多篇作品者,皆于第一篇列出,余不再注明。如屈原,僅在《離騷經(jīng)》下署“屈平”,《九歌》以下皆無。另,《九歌》、《九章》、《七諫》、《九懷》《九嘆》、《九思》各篇小題,目錄中均予列出。。再次為正文。首起“楚辭卷一”。二行題:“漢王逸章句宋朱熹注明張鳳翼合纂”。三行題“離騷經(jīng)第一”,下以雙行小字引班固、顏師古、洪興祖、王逸諸家詮釋“離騷”之語,又有張鳳翼曰“諸注同異不一,今參用唐宋各家注而折衷之”。四行起王逸小序,五行起入正文。每半頁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無魚尾,有行線。中縫處首列書名“楚辭”,中列卷數(shù),下為頁碼。
該本所錄評點,有眉批和篇末評兩種形式。所錄評家,依文中出現(xiàn)先后,共有鐘惺、張鳳翼、劉辰翁、胡應(yīng)麟、陳繼儒、陸時雍、王世貞七人。就評語內(nèi)容來看,該本所載與陸時雍《楚辭疏》①陸時雍:《楚辭疏》,明天啟間緝柳齋刻本。、蔣之翹評校《楚辭集注》②蔣之翹評校:《楚辭集注》,明天啟六年(1626年)刻本。及來欽之《楚辭述注》③來欽之:《楚辭述注》,明崇禎十一年(1638)刻本。多有相合者,亦有不見于他本者,下面將分別論之。
先看該本與蔣之翹本的關(guān)系。二本所載評語,其中相同者,如《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zhì)其猶未虧”句眉上,該本引王世貞曰“數(shù)語更俊亮雅潔”。
《離騷》篇末,引陳繼儒曰:“騷不難讀,惟自其怨慕無已,反覆再四處求之,即情境在我,而襟亦欲沾矣。豈不倫不理,忽鬼忽人,蓋乃作者之欲藏其情,而擬之者令易窺尋,便垂厥指。”又如,《天問》“梅伯受醢,箕子詳狂”句眉上,該本引胡應(yīng)麟曰:“句稍明順,而意愈恢奇。”《九章·惜誦》“懲於羹者而吹齏兮,何不變此志也”句眉上,引鐘惺曰:“造語似諧,轉(zhuǎn)多奇志?!薄稘O父》篇末,又引陸時雍曰:“漁父數(shù)言,如寒鴉幾點,孤云匹練,疏冷絕佳,至語標(biāo)會,總不在多也?!?/p>
以上數(shù)例,亦見于蔣之翹本。如此之例還有不少,但其中有兩例,則更能說明二本關(guān)系之密切?!峨x騷》“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句眉上,該本引劉辰翁曰:“纏綿宛戀,一字一淚,亦一字一珠矣?!笔Y之翹本所載與此同。值得注意的是,上引劉辰翁語亦見于沈云翔《楚辭集注評林》,但無“亦一字一珠”一句?!冻o集注評林》在評點的擇取上,是以蔣之翹本為據(jù)稍作增益而成,此例顯然是沈云翔自蔣本轉(zhuǎn)引時,刪掉了最后一句。蔣之翹本刊于天啟六年(1626),沈云翔本刊于崇禎十年(1637),該本對于劉辰翁此條評語的處理與蔣本同,與沈本異,這對于我們進(jìn)一步探知其大致刊刻時間而言,亦可謂一個重要的參照。又如,《遠(yuǎn)游》“高陽邈以遠(yuǎn)兮,余將焉所程”句眉上,該本引陸時雍曰:“鄉(xiāng)風(fēng)抒情,知相接者誰,亦聊以自寄耳?!贝藯l原見陸時雍《楚辭疏》④原文“知相接者誰”后,較此多一“耶”字。見陸時雍《楚辭疏》卷三《遠(yuǎn)游》“誰可與玩斯遺芳兮,長鄉(xiāng)風(fēng)而抒情。高陽邈以遠(yuǎn)兮,余將焉所程”句下注文。,沈云翔本未錄此語,而蔣之翹本所載與此全同。這又可作為考察該本與蔣本關(guān)系之一證。
該本所載評語,又多有與來欽之《楚辭述注》相同者,亦值得注意。如《離騷》“椒專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幃”句眉上,該本引張鳳翼曰:“舊注以為指子蘭、子椒,則揭車、江離誰指?”此例最早見于馮紹祖??冻o章句》,作:“此言蘭椒,指賢人之改節(jié)者。舊注直以為指子蘭、子椒,然則下文揭車、江離又誰指哉?”后來蔣之翹本亦引此條,但將“此言蘭椒”改作“此言蘭,下言椒”,余則全襲馮紹祖本。而來欽之本所載與此本全同。又如,《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辰良”句眉上,該本引沈括曰:“‘吉日兮辰良’,蓋相錯成文,則語勢矯健。韓退之云:‘春與猿吟兮,秋鶴與飛?!杂么梭w也?!贝藯l亦最早見引于馮紹祖本,較此略詳,作:“‘吉日兮辰良’,蓋相錯成文,則語勢矯健。如杜子美詩云‘紅豆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韓退之云‘春與猿吟兮,秋鶴與飛’,皆用此體也。”蔣本未錄此語,來欽之本與此亦全同。
來欽之《楚辭述注》初刻于明崇禎十一年(1638),初刻本之后,后出之本較多,諸本彼此間在所收評語數(shù)量及具體內(nèi)容上亦有差異,⑤關(guān)于來欽之《楚辭述注》版本及所載評點的基本情況,可參拙文《明代〈楚辭〉評點敘論之三》,載《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第3期。而該本所載,則全同于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二冊本《楚辭述注》。如《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句眉上,復(fù)旦大學(xué)圖書館藏二冊本《楚辭述注》(下稱復(fù)旦本)引胡應(yīng)麟語作:“此篇語,唐人絕句千萬不能出此。”“此篇語”,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二冊本《楚辭述注》(下稱國圖本)作“此四語”。該本所載與國圖本同。核胡應(yīng)麟此語,乃就《湘夫人》“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四句而發(fā)⑥胡應(yīng)麟原文作:“‘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迫私^句千萬,不能出此范圍,亦不能入此閫域?!焙鷳?yīng)麟:《詩藪》,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5頁。,并非概括全篇之言,故復(fù)旦本誤。又如,《九章·悲回風(fēng)》“悲回風(fēng)之搖蕙兮,心冤結(jié)而內(nèi)傷”句眉上,該本引王弇州曰:“此章宛縟凄傷,秋燈夜雨中,每讀一過,彷徨難及晨矣。”⑦此條蔣之翹本亦收,但“王弇州”作“王世貞”。見蔣之翹評校:《楚辭集注》,明天啟六年(1626)年刻本。國圖本亦與此同,而復(fù)旦本“彷徨”一詞作“仿佛”。
綜上所述,由該本與蔣之翹本、來欽之本及沈云翔本之間的關(guān)系來看,它當(dāng)成于天啟、崇禎年間。但其中仍有一個問題,即該本所載評語與蔣之翹、來欽之二本同者,究竟是該本由二本來,還是二本由該本來,這對于進(jìn)一步考察該本的大致刊刻時間而言,則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意義。但據(jù)現(xiàn)有材料來看,很難能夠準(zhǔn)確地考證出這一點。鄭振鐸先生認(rèn)為此本成于坊間,筆者完全贊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該本所載評語中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張鳳翼評語,最早見引于馮紹祖校刊《楚辭章句》,后蔣之翹刊《七十二家評楚辭》,又予以增益,馮、蔣二氏皆為“譊譊慕《騷》”之人,其所刊書亦皆校選精審,其中所選張鳳翼語應(yīng)當(dāng)可靠。該本題張鳳翼“合纂”,文中亦錄有張氏評語,但馮、蔣二書中的張氏評語卻多不見載,由此推測,所謂“張鳳翼合纂”,或是書賈偽托而成。由此再結(jié)合明代坊間刻書多抄襲、轉(zhuǎn)錄的習(xí)慣推測,該本與蔣之翹本同者,似應(yīng)是由蔣本轉(zhuǎn)引而來。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本所載評語中,又有不少是既不見于蔣本,亦不見于他本者。這方面如劉辰翁評語,就筆者知見而言,明代《楚辭》評點諸本中,最早收入劉氏評語的是蔣之翹《七十二家評楚辭》,之后相關(guān)《楚辭》評點本對于劉氏語的征引,也多是由蔣本來。而該本所載,卻多有不見于蔣本者。因此,在對此類材料作出準(zhǔn)確地考證之前,我們又很難得出該本是因襲蔣本而來、成于蔣本之后的結(jié)論。同理,該本與來欽之《楚辭述注》之間的關(guān)系,亦是如此。
如前所述,該本所載評語中,亦多有不見于他本者,茲對此作一簡單介紹。如以陸時雍為例,經(jīng)過比對,該本所引陸氏語不見于他本者,皆是直接由《楚辭疏》摘選而來,而據(jù)此則又可見《楚辭疏》于當(dāng)時影響之一斑。此類如:《離騷》篇末,該本引陸時雍曰:“《離騷》變風(fēng)為歌,環(huán)異詭矞,上自《谷風(fēng)》、《小弁》之所不睹?!薄毒鸥琛ぴ浦芯贰霸七B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句眉上,引陸時雍曰:“《太乙》、《云君》,似疏星滴雨,寥落希微,情境雅合,著一麗語不得,著一秾語不得?!雹俅藯l見陸時雍《讀楚辭語》,原文與之小異,原文作:“《東皇太一》、《云中君》,似疏星滴雨,寥落希微,正其情境雅合,著一麗語不得,著一秾語不得?!币婈憰r雍:《楚辭疏》,明天啟間緝柳齋刻本。《天問》篇末,引陸時雍曰:“千載以上,惟有此問,千載以下,并無此答?!薄毒呸q》篇末,又引陸時雍曰:“首章舉物態(tài)而覺哀怨之傷人,敘人事而見蕭條之感候,梗概既具,情色自章。足令循聲者知冤,感懷者興悼,不必曲為點綴,細(xì)作粗描也。”以上數(shù)例,除第一條見于陸時雍《離騷經(jīng)》小敘外,其他均見于陸氏《讀楚辭語》。
此外,該本所錄評語而不見于他本者,有不少是出現(xiàn)在《七諫》、《九嘆》、《九懷》、《九思》等漢代擬騷作品中,亦值得我們注意。對于這些篇目,明代《楚辭》評點諸本大多缺乏關(guān)注,以至于在有些評點本中,上述各篇竟存在無一評的現(xiàn)象。該本則改變了這種狀況,對于論及這些漢代擬騷作品的相關(guān)評語則多加征引,如《七諫》載八條評語,《九懷》載四條,《九嘆》載八條,《九思》亦載八條,這在明代《楚辭》評點諸本所載此四篇評語中占了決定性的比重。而其中多有論及此四篇之藝術(shù)特色者,頗可參。略舉幾例如下:《七諫》“棄捐藥芷與杜衡兮,余奈世之不知芳何”句眉上,引鐘惺曰:“數(shù)語《騷》法猶在。”“莫能行于杳冥兮,孰能施于無報”句眉上,引劉辰翁曰:“流風(fēng)結(jié)愬,無限憂傷?!薄毒艖选贰拔⑺忭痦?,病殀兮鳴蜩”句眉上,引王世貞曰:“聲詞輕俊,與枚、蔡媲美。”《九嘆》“靈懷其不吾知兮,靈懷其不吾聞”句眉上,引劉辰翁曰:“半俚半雅卻妙?!薄毒潘肌贰跋N蛄兮鳴東,蟊蠘兮號西”句眉上,引胡應(yīng)麟曰:“森黯滿眼?!薄毒潘肌贰盎碳沦馐?,踴躍兮距跳”句眉上,又引鐘惺曰:“古郁處絕類班、揚諸賦?!?/p>
關(guān)于該本,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②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2頁。、崔富章《楚辭書目五種續(xù)編》③崔富章:《楚辭書目五種續(xù)編》,第80 81頁。、鄭振鐸《西諦書跋》④鄭振鐸撰,吳曉鈴整理:《西諦書跋》,第204頁。等有著錄。
《屈子》六卷,明潘三槐注,明末寫刻本。藏中國科學(xué)院圖書館,一冊。首起晁無咎《屈子序》。次“屈子目錄”:卷一《離騷經(jīng)》、卷二《九歌》、卷三《天問》、卷四《九章》、卷五《遠(yuǎn)游》、卷六《卜居》、《漁父》。再次為正文,首起“屈子卷一”,次行題“楚屈原著明錢塘潘三槐酉黃父閱”,再行題“離騷經(jīng)”。全書各篇先白文,后接潘三槐注,再接“音釋”。如“離騷經(jīng)”原文后,接“離騷注”二十六條,注末又附以“離騷經(jīng)音釋”。每半頁九行,行二十五字,楷書,四周單邊,白口,無行線。中縫處首“屈子”二字,中為卷次,下為頁碼。關(guān)于該本所出,崔富章先生以為“‘?!秩惫P,當(dāng)是天啟間杭州嘉興一代所刻”。⑤崔富章:《楚辭書目五種續(xù)編》,第106頁。
文中有圈點,所錄評語,只眉批一種形式。所引評家,依文中出現(xiàn)先后,依次有孫鑛、朱熹、馮覲、郭正域、潘三槐、陳深、陳仁錫、王慎中、李夢陽、洪興祖、姚寬、呂延濟(jì)、王逸、陸時雍、唐順之、周拱辰、祝堯十七家。經(jīng)考核,該本所載評語,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其一,多數(shù)轉(zhuǎn)錄自凌毓柟校刊《楚辭》⑥凌毓柟???《楚辭》,萬歷二十八年(1600)朱墨套印本。和陸時雍《楚辭疏》;其二,部分不見載于他本者,蓋由潘三槐增益而成;其三,少數(shù)為潘三槐評語。
先看轉(zhuǎn)錄自凌毓柟本《楚辭》者。這一部分在該本所載評家中占了大部分,共有朱熹、馮覲、郭正域、陳深、王慎中、李夢陽、洪興祖、姚寬、呂延濟(jì)、王逸、祝堯十一人。但其中除朱熹、陳深、洪興祖三人被引錄次數(shù)較多外,其余均較少,多數(shù)都是于該書僅出現(xiàn)一次。今就能說明此二本間承襲關(guān)系者,稍作討論。
凌毓柟本《楚辭》在所錄評點的確定上,是以馮紹祖校刊《楚辭章句》為據(jù)再加增益而成。①關(guān)于凌毓柟??冻o》和馮紹祖??冻o章句》的關(guān)系,可參閱拙文《明代〈楚辭〉評點敘錄(一)》,載《齊魯學(xué)刊》2011年第3期。在轉(zhuǎn)錄馮本評語的過程中,凌氏作了一些改動,改動后的評語重新得以確立,而在該本所引錄的評語中,即有屬于此類者。如《九歌·國殤》“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句眉上,馮紹祖引馮覲語曰:“此篇敘殤鬼交兵挫北之跡甚奇,而辭亦凄楚。固知唐人吊古戰(zhàn)場文,為有所本?!雹隈T紹祖???《楚辭章句》,明萬歷十四年(1586)刻本。凌本《楚辭》在引入此條時,將“固知唐人吊古戰(zhàn)場文,為有所本”一句刪去,而此本與凌本同。又如,《遠(yuǎn)游》“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來者吾不聞”句眉上,該本引朱熹曰:“‘天地?zé)o窮’四言,乃此篇所以作之本意也?!贝藯l最早見引于馮紹祖本,但原文較長,至凌毓柟本始僅留此一句,由此知該本所引,實由凌本而來。再如,《遠(yuǎn)游》“吸飛泉之微液兮,懷琬琰之華英”句眉上,該本又引祝堯曰:“后來賦家,為閎衍鉅麗之詞者,莫不祖此?!贝藯l亦最早見引于馮紹祖本,而原引亦較長,且位置在《遠(yuǎn)游》篇末,形式為篇末評。至凌毓柟本《楚辭》,則僅取出其中“后來賦家”云云一句,并將其位置移到了“吸飛泉之微液兮,懷琬琰之華英”句眉端,也就是成了上引該本中的這種面目。
凌毓柟在馮本基礎(chǔ)上所增益諸家評語,見于該本者,如《離騷》“雖不周於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遺則”句眉上,引郭正域曰:“人知先生之忠,顧其縱恣奇絕,摶弄千古,要自一氣流出,雖奇?zhèn)ザ鴮嵳媲?,千古一人?!薄俺l(fā)軔于蒼梧兮”句眉上,引王慎中曰:“前云就重華而陳詞,故此云發(fā)軔于蒼梧,一字非漫用。”《天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句眉上,引陳深曰:“特創(chuàng)為百余問,皆容成、葛天之語,入神出天。此為開物之圣,后有作者,皆臣妾也?!薄毒耪隆こ樗肌贰靶挠粲糁畱n思兮,獨永嘆乎增傷”句眉上,又引陳深曰:“此章陳詞以望君之察,而君若不聞,是以憂心不遂,作頌自解。”
該本所載評語,轉(zhuǎn)錄自陸時雍《楚辭疏》者,主要集中于孫鑛、陸時雍與周拱辰三人。其中孫鑛、陸時雍二人評語,全是由《楚辭疏》來。關(guān)于周拱辰,陸時雍刊《楚辭疏》,于《天問》篇采周氏“別注”,而該本所引周拱辰語,即見于此。其中所引孫鑛語,如《離騷》“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句眉上,曰:“名字卻只以意說,煞是奇絕?!薄凹吧倏抵醇屹狻本涿忌?,曰:“‘恐先我’、‘及未家’,構(gòu)意絕妙。”《九歌》文首眉上,曰:“《九歌》諸篇,句法稍碎,而特奇峭,在《楚騷》中最為精潔?!薄毒耪隆ど娼肺氖酌忌?,曰:“是《離騷》余韻,而微較清澈?!薄恫肪印肺氖酌忌希?“雖設(shè)為質(zhì)疑,然卻是譽己嗤眾,以明決不可為,彼意細(xì)味,造語自見?!薄稘O父》“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句眉上,又曰:“撰語俱奇陗直切,在《楚騷》中最為明快?!?/p>
所引陸時雍語,如《天問》“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句眉上,曰:“《天問》中有一等漫興語,如此類是也?!薄毒耪隆?《懷沙》文首眉上,曰:“《懷沙》情窮語迫,太史公獨載此篇,以卒原志也?!薄断铡贰扒樵┮娭彰髻?,如列宿之錯置”句眉上,曰:“此篇專于諷君,不勝憂危之感?!薄侗仫L(fēng)》“穆眇眇之無垠兮,莽芒芒之無儀”句眉上,曰:“秋氣愈高,孤衷愈凜?!币陨纤?,皆是陸時雍疏解各篇之語,其中除《懷沙》條外,余三條皆不見載于他本,可知是該本刊刻者直接從陸氏書中抽出的。
所引周拱辰語,皆見于《天問》篇。如“東流不溢”句眉上,曰:“‘東流不溢’,妙處不在能受,正在能消?!薄芭缈p裳,而館同爰止”句眉上,曰:“兩段文氣似倒,而意實融貫?!薄皡谦@迄古,南岳是止”句眉上,曰:“‘吳獲迄古’二句,即下‘兩男子’事也。上句不說出人名,下二句指出?!秵枴分卸嘤写司浞??!薄爸苤宰舌怠本涿忌?,曰:“太白之懸,亦太慘矣。曰‘不嘉’,曰‘咨嗟’,明乎旦雖佐發(fā)定命,非其心也?!?/p>
該本評語中,亦有少量潘三槐評語,這對于我們借以了解這位刊刻者而言,頗為有益。此類如《離騷》“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句眉上,曰“莊語帶有逸致”?!毒鸥琛は婢贰靶牟煌饷絼?,恩不甚兮輕絕”句眉上,曰“文生于情,字字真切”?!短靻枴贰昂问ト酥坏拢淦洚惙健本涿忌?,曰“此段詞氣,甚松而逸”?!毒耪隆はдb》“曰君可思而不可恃”句眉上,又曰“‘可思不可恃’一語,為人臣子者,皆當(dāng)尋味”。以上所引,多著眼于屈賦的藝術(shù)特色立論,于讀者閱讀而言,多有裨益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此類中還有一處偽托之例?!毒鸥琛ど偎久贰氨馍鷦e離”句眉上,有題潘三槐語一條,曰“‘悲莫悲兮’二語,千古情語之祖”。此實系節(jié)取王世貞語而成,王氏語原就“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fēng)兮載云旗。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四句而發(fā),作“‘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fēng)兮載云旗’,雖爾怳忽,何言之壯也?!馍鷦e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是千古情語之祖”。王世貞此語影響較大,且從《楚辭》評點史的角度言,此語自馮紹祖引錄后,凌毓柟本、蔣之翹本、沈云翔本等亦皆承之,而該本竟至偽托,不免失之輕薄。
關(guān)于該本,崔富章《楚辭書目五種續(xù)編》①崔富章:《楚辭書目五種續(xù)編》,第106 107頁。、周建忠、湯漳平《楚辭學(xué)通典》②周建忠、湯漳平主編:《楚辭學(xué)通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62頁。有著錄。
《詩冶》二十六卷,明黃廷鵠評注,明末黃泰芑刻,凡五冊。③本敘論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為據(jù)。該本首起徐禎稷序,署“通家眷弟徐禎稷撰”。次為錢龍錫序。署“門生錢龍錫頓首敬題”。再次為姚士慎《詩冶序》,署“社友姚士慎仲含甫題”。最后為黃廷鵠自序,署“青溪黃廷鵠淡志甫題”。黃廷鵠,字孟舉,松江人,曾官順天府通判,有《為臣不易編》八卷行于世。④參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86頁。
《詩冶》選自上古至南朝陳之詩二十六卷,分為兩部分:卷一至十八為詩人詩,卷十八至文末為文人詩。其中卷四為屈原作品,共收錄《九歌》與《九章·橘頌》等十二篇。卷端題“云間黃廷鵠淡志評注”,“門人錢龍錫稚文同評”,“婿章闇綱臣校”。首行起“文人詩”,次行為“楚辭”,再次行起按語一條,文云:“按,王弇州謂‘《騷》雖有韻之言,其與詩文,自是竹之與草木,魚之與鳥獸,別為一類’,斯言確矣。但漢武辭、唐歌行,多摹《九歌》句法,而忘鼻祖乎?聊擷十二篇,補(bǔ)楚風(fēng)也。”再次行,上為“九歌十一首”數(shù)字,下為“楚屈原,平,楚同姓,三閭大夫”字樣。
該本所錄評點,僅篇末評一種形式,因其中所錄評語,皆不見于他本,特將其全錄如下:
《九歌》
陸士龍評:“嘗聞湯仲嘆《九歌》:昔讀《楚辭》,意不大愛之,頃日視之,實自清絕滔滔,古今來為如此文,此為宗矣?!睆埦┰u:“沅湘間信鬼好祀,原見其祝辭鄙俚,因為更定,亦文人游戲,聊散懷耳。篇中皆求神語,舊注牽合,一歸怨憤,何其狹也!”黃廷鵠評:“按,無始言似矣,但累臣之情,纏綿悽愴,往往謬悠忽怳,托寓不一,未可訓(xùn)詁泥之。”張鳳翼評:“以事神之言,喻忠臣之意。良然?!?/p>
《九章·橘頌》
黃廷鵠評:“按,漢詩《橘柚》、《垂華》實一篇,全出于此?!庇钟行斓澢湓u:“古詩三百,可以博其源;遺篇十九,可以約其趣;《樂府》雄高,可以厲其氣;《離騷》深永,可以裨其思?!?/p>
敘論《楚辭》評點三種如上。明代天啟以后《楚辭》評點進(jìn)入繁盛期,張鳳翼《楚辭合纂》、潘三槐注《屈子》均屬于這一時期影響較大的評點著作,黃廷鵠評注《詩冶》之《楚辭》則反映了這一時期《楚辭》評點在詩文評點著作中受到關(guān)注的情況。它們共同體現(xiàn)了明代天啟以后《楚辭》評點多元化的色彩,不僅具有多方面的文本價值,而且也反映了其時《楚辭》評點著作相互影響的大致情況。明代《楚辭》評點異彩紛呈,名家競出,作為明代文學(xué)評點的重要一脈,有待于進(jìn)一步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