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華
【摘要】在中學語文界,我們一般只是認識到“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或者說“它是一種形、音、義相結(jié)合的文字體系”。如果我們再想要往下探究,例如:漢字究竟是怎樣記錄漢語的?漢字的“形”、“音”、“義”到底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恐怕就說不清楚了。其實漢字有著自己的演變規(guī)律及文化內(nèi)涵。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夠?qū)h字的這些規(guī)律及文化內(nèi)涵運用起來,將會事半功倍。
【關(guān)鍵詞】 語文漢字起源演變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凝結(jié)著五千年的文化精華,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內(nèi)在性格。但到了今天的信息化時代,漢字更傾向于一種交際符號。學生靠死記硬背來記住字詞的意義,以致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厭倦,漢字的魅力更是無從體現(xiàn)。其實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從漢字的演變規(guī)律及文化內(nèi)涵出發(fā),讓學生理解漢字的本質(zhì),從而深入文本,調(diào)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一、語文的學習,自文字始
蘇培成先生在他的《現(xiàn)代漢字學綱要》中寫到:“真正實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據(jù)的”。也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下,看到某一個漢字,我們往往能夠從其部件聯(lián)想到它的讀音和意義,并且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語素。例如“男”、“女”兩字,“男”字從田從力,在田中勞動的就是男人;“女”字在甲骨文中像人手握掃帚彎腰的樣子,故而打掃庭院做家務的便是女人。
可見字詞在誕生之初,各語素自身往往就包涵了一定的含義,所以,無論是我國兒童使用的還是供外國人學漢語使用的識字課本,往往都會在楷體字的下面附上一個象形或者會意體的古漢字,其目的就是明晰字形與字義間的聯(lián)系,以便初學者能更容易地掌握。其實這一規(guī)律的應用同樣適用于中學生弄通弄懂別字生字。例如“拜見”的“拜”,學生經(jīng)常寫錯。孰不知“拜”字由三個部分構(gòu)成:左邊是手(a),右邊也是手,雙手合掌,外加從上向下的動作(丅)?!皝B”在古代是“下”,所以,在寫“拜”字時一定不能漏了表示向下的動作(丅)。再如“虐待”的“虐”,上面是虎字頭(虍),下面部分其實表示的是老虎的爪子。老虎捕食時爪子自然是向外,而不會向內(nèi)自己傷害自己。故“彐”的方向一定是向外,而且中間一橫要出頭?!芭按北硎镜木褪菍Υ齽e人就像老虎對待外敵一樣兇狠。
“即”和“既”也是一組極易寫錯的字。兩字左邊的義符相同,在甲骨文中都是像一種盛食物的食器,其字形區(qū)別在右邊的義符?!凹础睆募坠俏目?,左邊是一件食器,上面盛滿了美味食品,右邊是跪坐著一個人,好像在美美地飽餐?!凹础钡谋玖x是“人就食”,要進食就必須走近食物,所以又引申為“走近”、“靠近”,如柳宗元《區(qū)童寄傳》:“以縛即爐火燒絕之?!焙笥忠隇楦痹~,作“馬上、立刻”一說,如“召之即來”“一觸即發(fā)”?!凹取?,甲骨文的左邊與“即”同義,是一個裝滿了食品的高腳食器,右邊則是一個張著個大嘴巴背向食品而跪坐著的人,這表示此時此人已經(jīng)吃飽了。也就是說“既”字的本義是“吃完了”,由這個本義引申“既”就有了“盡、完”的義項,如孫樵《書褒城驛壁》:“語未既,有老氓笑于旁?!倍髲摹巴辍庇忠隇闀r間副詞“已經(jīng)”,如《韓非子》:“三軍既成陳,使士視死如歸?!弊詈笥忠甑竭B詞,組成“既……又……”的格式。
像這樣,如果我們能夠在教學中加入一些訓詁或做一番說文解字,效果顯然要比單純地讓學生抄幾遍好得多,而且也更有文化內(nèi)涵。
再者,漢字80%是形聲字,形聲字的形旁大多具有表意功能,我們在碰到那些聲旁相同,但形旁不同的形聲字時,就可以根據(jù)形旁的意義來區(qū)別他們。比如“粟”與“栗”,“粟”底下是米,換言之它從屬于“米”部,與糧食有關(guān),本為小米。古人常拿此來比喻細小之物,如蘇軾“渺滄海之一粟”。而“栗”底下是木,是一種長在樹上的果子。依次類推見到王字旁、金字旁、三點水的字,就可以根據(jù)部首推斷它們分別表示和玉、金屬或者水有關(guān)。再如“狼藉”,學生經(jīng)常搞不清是“狼籍”還是“狼藉”。但如果我們老師能跟學生講明,其實狼是一種非常狡猾的動物,它每天起床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自己睡覺的草踏得亂七八糟,用意是防止獵人追尋到它的蹤跡。如此一說,學生恍然大悟,而且印象必定深刻,相信今后也不會再出現(xiàn)“狼籍”之錯誤。同時類似的詞語還有:狐疑,蠶食,魚貫,鯨吞等等。
追本溯源,相信明白了漢字的起源和一些演變規(guī)律,必將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漢字,必將增加學生的人文內(nèi)涵,提升他們的認知興趣。語文的學習,自文字始。
二、語文的味道,從漢字中來
對于這個我們可以看看蘇洵給兩個兒子的起名?!疤K軾”、“蘇轍”,蘇洵為什么要給兩個兒子起這樣的名字呢?這還要從蘇洵赴京趕考說起。慶歷六年,盡管當時蘇洵的才學已可以為“帝王師”,可在朝廷腐敗、官場黑暗的環(huán)境下他最終還是落榜了。由此他失去了對科舉、對朝廷的信心,轉(zhuǎn)而把希望寄托在了兩個兒子的身上。所以第二年返鄉(xiāng)后,他就寫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也矣!”
“軾”和“轍”兩字的形旁均為“車”,我們用前面提到的方法可以判斷出它們都與車有關(guān)??傻降资擒嚨氖裁床考??其實在《左傳·曹劌論戰(zhàn)(莊公十年)》一文中我們就碰到過這兩個字。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原來“軾”就是可登高望遠的橫欄,而“轍”無非就是車轍。投之以古代駟馬車的復原圖,軾既可登高望遠也可起到類似現(xiàn)在保險杠的作用,但相比于輪、輻、蓋、軫,乃車中一個不很重要的部件。蘇洵取此名的用意是在告誡兒子收其鋒芒,學會掩飾。如果說軾不重要但去掉它車也就不完整了,它還有一點點用的話,那轍就更沒用了。它連車的部件也算不上,只不過是車過后的一個印痕,功與之無關(guān),車倒馬死也與之無關(guān)。可見蘇洵當時雖然對蘇軾、蘇轍寄予很大的希望,但又對他們的生活道路充滿憂慮。
漢字的博大精深,只有越入其中才會越覺其精妙。李白名詩眾多,其中有一首《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弊x來朗朗上口,但默寫此句,學生極易犯“斑馬”的錯誤。為什么此時是 “班馬”而不是我們現(xiàn)在的“斑馬”呢?關(guān)鍵還在于對“班”這個字的理解上。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里對班是這樣解析的:班,分瑞玉,從玨從刀,布還切。原來“班”字的中間是一把刀,它的本義是用中間的刀把左右兩邊的玉分開。擴而言之“分辨”之所以寫成“辨”而不是“辯”,原因也在于它的形旁。辨從刀部,辡(biǎn)聲,本義為判別,區(qū)分,辨別,與“班”異曲同工。至此,明白“班”原是分的意思,那么“班馬”也就成了離群的馬,“蕭蕭班馬鳴”自然而然解讀為友人騎的那匹離群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再如《孟子·告子上》中的名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卑阉g一下意思就是“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痹谶@句話中“同時得到”這個解釋顯得尤為重要,但它又從何而來呢?這就得落實在“不可得兼”的“兼”字上了。對“兼”字《說文解字》里是這么解釋的:兼會意字,小篆字形,從又(手),從秝( lì)。字形像一手持兩棵莊稼。本義:一手執(zhí)兩禾。引申為同時進行幾樁事情或占有幾樣東西。字源演變?nèi)缦拢?/p>
以此類推,秉燭夜游的“秉”表示以手持禾,它同樣也是一個會意字。從又,從禾,而“又”篆體像一只手。本義:禾把,禾束。
……
記得學生曾寫過這樣一篇作文:“有一天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腿上的皮擦破了,很疼很疼。我身邊的一位老爺爺告訴我說:回家之后往傷口上涂抹一些牙膏不僅可以止痛,還可以消炎止血。開始我還不相信,于是晚上我往傷口上涂了一些牙膏,真是不試不知道,一試真奇妙。我的傷口真的不疼了,血也止住了,我很奇怪,為什么小小的牙膏也可以止血?”其實此時學生的困惑不僅僅是一個化學生物問題,這里也蘊涵著語文的知識。牙膏怎么可以止血止痛?關(guān)鍵在于“膏”字?!墩f文解字》中對膏的解釋是:膏,形聲,從肉,高聲。從肉,表示與肉體有關(guān)。本義:溶化的油脂,無角動物的油脂。
語文的味道,從漢字中來。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說過:“無論閱讀還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詞?!笔堑?,漢字是書面語言中一種表情達意的工具。讓學生了解、掌握漢字的特點和規(guī)律,對認字、閱讀、寫作、口語交流和思維發(fā)展等均具有深遠的影響。
語文的學習,自文字始;語文的味道,從漢字中來。做到這點我相信:我們語文,我們的語文,是可以有作為的……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殷寄明.語源學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劉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