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玉恒,馬 驍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部,沈陽 110136)
人類最突出的能力就是使用語言進行交流,語義傳遞的是否明確決定著交流的成功與失敗。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類語言交際行為,作為核心的口語表達和/或文本使用卻往往不能完整地表達語義,有時甚至還會造成一些誤讀。因為話語的意義中的一大部分是由非語言因素體現(xiàn)的,如伴語言特征:音響度、聲調、語調、音速等;身體特征:手勢、身勢、面部表情、動作、移動等;非身體特征:PPT、音響設備、網絡、實驗室、周圍的環(huán)境因素等[1]。在這種情況下,交際不再是利用一種感官進行,如說話是聽覺,書寫是視覺,盲文是觸覺等,而是用兩種或者多種感官同時進行,如用PPT上課則是視覺與聽覺同時進行的;模擬與講解則是聽覺、視覺和觸覺同時進行的,以這種交際方式產生的話語就是多模態(tài)話語。
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多模態(tài)話語的提出是對高校體育教師更高要求,讓知識融會貫通并成功的傳遞給學生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那么,多模態(tài)話語在體育課教學的引入意在構建新型的教育方法體系,是教育改革中得具體任務。為此,本文在傳統(tǒng)教學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從教與學的體驗上出發(fā)。將多模態(tài)話語授課與傳統(tǒng)授課兩種體育教學方法進行試驗對比,供各位體育工作者參考。
實驗對象由沈陽航空航天學2009級和2010級80名籃球班學生組成。選取男生40人,女生40人,平均年齡22歲,均經過一個學期的籃球課學習。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為本文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通過向教師發(fā)放問卷,對籃球技術、戰(zhàn)術教學方法,糾正錯誤手段,技能提高途徑3方面所運用的教學方法的種類進行調查研究,得出結果。
表1 體育課教師教學方法種類
從表1可以看出,長期以來,教師的教學方法可分為若干種,但是幾乎全部都是通過教師的語言和身體的示范動作兩種模式來學習課程內容,因為體育課程的特殊性,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又要進行身體的活動,所以長期通過講解和示范進行教學會造成學生對參與體育活動興趣的缺失,對運動天賦和語言理解能力差的學生可能也無法達到掌握技能的學習目標,以及使學生會對體育活動內在的理解行程偏見,認為體育活動是“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無法提升高校體育課程的內涵。
1.2.3 對比實驗法
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將實驗前和試驗后相關數據進行對比,最后得出結論。如表二所示,在實驗前一周統(tǒng)一對身體素質和相關的技能進行測評,將所測得的數據做數理統(tǒng)計和方差分析,均無顯著差異。說明被測試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育技能基本相同?;@球班分成2個小組,分別采用2類不同教學法模式,實施同一籃球教材。實驗期為1學年,學年結束后,統(tǒng)計各類成績并對數據進行數理統(tǒng)計和方差分析。
表2 實驗前測試成績
1.3.1 實驗內容
(1)原地單手投籃。以罰籃線距底線距離為標準,學生站在線后進行投籃。技術標準:全身協(xié)調發(fā)力、球離手時機、瞄準點、命中率。
(2)傳球。雙人距離5米面對面進行練習。技術標準:傳球時機選擇、準確性、落點的提前量。
(3)突破。持球突破和行進間突破。技術標準:突破的時機、積極的身體對抗意識、不發(fā)生違例和帶球撞人。
(4)運球。全場的運球練習。技術標準:運球前進、后退、側移、弧線運球;運球急停、急起;運球銜接傳球、突破。
1.3.2 實驗設計
1.3.2.1 多模態(tài)話語授課
圖1 多模態(tài)話語媒體系統(tǒng)
以行進間雙手胸前傳球為為例,聲音部分:運用講解法,敘述雙手胸前傳球的重點,難點。布局部分:將一塊標準籃球場分成原地傳球、行進間傳球、和有防守傳球3個練習區(qū)域。工具部分:可采用膠帶黏貼標志的方法,用鮮艷顏色的膠帶將傳球的落點以及提前量的位置,在場地或者人體上標識出來。待準備完畢,課程開始,學生在整個場地的3個區(qū)域進行雙手胸前傳球的循環(huán)練習。教師在此期間巡回指導,糾正錯誤,最后在下課前進行學生反饋。
常規(guī)訓練:①教練員講解。②教練員做示范動作。③隊員做練習。④教練員再做講解。⑤教練員應隊員要求再做示范。⑥隊員繼續(xù)練習。
1.3.3 實驗時間
共計40課時。
表3 試驗后測試成績
多模態(tài)話語授課與傳統(tǒng)授課通過實驗對比分析,可以看出,通過40學時的教學實驗,實驗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成績。如表三所示:原地單手投籃,實驗前兩組的命中率相差0.99%,實驗后兩組的命中率相差11.97%;傳球技術,實驗前兩組的成功率相差僅1.09%,實驗后兩組的成功率相差8.89%;突破技術,實驗前兩組的成功率相差僅2.05%,實驗后兩組的成功率相差7.43%;運球技術,實驗前兩組的成功率相差僅1.76%,實驗后兩組的成功率相差9.22%。根據統(tǒng)計處理,P<0.05,到了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說明多模態(tài)話語教學相比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對提高高校籃球選修課學生的基礎技術有顯著的作用。
2.2.1 多模態(tài)話語教學是以注重體會為核心的教學方法
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密切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雙邊活動[3]。在多模態(tài)話語授課中教師通過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這些非純語言的渠道與學生展開雙邊的教學活動。并將核心定位在:“啟發(fā)學生思維,學生實際體會,點撥思路,開闊視野”,寓教于樂,讓學生通過新穎的方法知道練什么,怎么練,提高學生的鍛煉興趣,從而達到終身體育鍛煉的教育目的。避免片面地啟發(fā)式教學當成一種只是為了活躍體育課的氣氛而流于一般形式,這是對多模態(tài)話語授課的一個誤區(qū)。
2.2.2 多模態(tài)話語授課對教師的要求
多模態(tài)話語多因子組合成的教學方法要符合高等教育3個轉變:一是將學生個性發(fā)展與整體全面發(fā)展相結合,由單純的專業(yè)知識傳授向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轉變;二是由實現(xiàn)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向21世紀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的發(fā)展與變化的教學內容轉變;三是由落后呆板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向現(xiàn)代教育方式轉變[4]。首先,高校體育教師平時應該多涉獵本專業(yè)以外的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只有融會貫通,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最佳的教學效果。其次,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的引導也是很重要,在教學后多問問學生為什么,以啟發(fā)、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明白所學知識的涵義。
2.2.3 多模態(tài)話語授課是增加教學方法的有效途徑
2.2.4 多模態(tài)話語授模式構建的效果
觀察眾多的排列組合,或許可以得到更多的教學方法,那么對于多子集構成的組合是否會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這也是一種嘗試。所以教師要在新課程標準不斷檢驗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對教學活動進行重新規(guī)劃和設計,積極采用探究性教學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方法[6]。此外,對于構成教學方法的排列組合還應考慮到課程內容本身的性質,做到多元化組合后的教學方法更有針對性,相比“少而精和博而通”的教學方法,多模態(tài)話語構建的教學方法可以說是“多而富與簡而明”,多是指教學方法豐富,簡是指突出重點,要領明晰。
(1)多模態(tài)話語授課是增加教學方法的有效途徑;
(2)多模態(tài)話語有利于加深學生掌握對重點難點的印象,它能加速學生動作概念記憶和動作技能,技巧的掌握,并鞏固所掌握的技術;
(3)形式多樣,多種組合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4)多模態(tài)話語教學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記憶能力,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溫習已學的知識及其它學科知識,掌握更多的新知識,并提高心理素質;
(5)學生在愉悅身心的同時多次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助于提高技能學習的穩(wěn)定性。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練習的節(jié)奏感,協(xié)調性和精確性;
(6)運用多模態(tài)話語設計課程時,可以提高體育教師本身的綜合素質;
(7)多模態(tài)話語教學的組合形式要有針對性,在成為教學方法前需要經過實踐和理論學習。
[1]王應喜.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J].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導刊,2010(17):99-100.
[2]張德祿.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1):24-30.
[3]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謝亞琴,周可榮,謝大隨.高校學生素質教育與教師素質的提高[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198-200.
[5]陳少青,楊國慶.“3+1”體育教學方法分類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學報,2011(1):76-78.
[6]湯維曦.新課程背景下探究性教學及其在數學課堂的實施[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1):73-76.
[7]戴德翔,邱梅珍.對高校籃球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J].遼寧體育科技,2004(4):81 -89.
[8]韓振杰.新課程標準下體育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研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2(10):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