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霖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慢性疲勞綜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1],是指不明原因的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6個月以上的以慢性疲勞為主要表現(xiàn),同時伴有低熱、咽喉痛、頭痛、肌痛、神經精神癥狀等非特異性癥狀的一組癥候群。祖國醫(yī)學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角度出發(fā),利用針刺和傳統(tǒng)手法調整機體潛在的自穩(wěn)調節(jié)功能,從而調動機體的抗病能力來治療該病,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 筆者于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以針刺配合手法辨證治療30例CFS患者,取得了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60例患者均為本院針灸科門診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入選病例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最大56歲,最小23歲,平均年齡(37.41±9.08)歲;病程最長者31個月,最短者6個月,平均(16.38±8.12)個月。對照組中男10例,女20例;年齡最大58歲,最小21歲,平均年齡(38.79±8.52)歲;病程最長者29個月,最短者6個月,平均病程(15.98±8.69)個月。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修訂的診斷標準[2];虛勞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制定的診斷標準[3]。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受試者自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年齡在18~60歲之間者。
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②原發(fā)病的病因可解釋的慢性疲勞。
采用針刺配合手法辨證治療。①主穴:百會、關元、足三里、三陰交。辨證配穴:肝氣郁滯型加肝俞、太沖;腎精虧虛型加腎俞、太溪;心脾兩虛型加內關、心俞、脾俞;脾腎陽虛型加脾俞、腎俞。②針具:華佗牌1.5~2.0寸毫針。③針刺方法:患者選擇舒適體位。百會穴采用平刺法刺入并快速提插捻轉(200轉/min以上,行針2~3 min)以提高療效;關元、足三里、三陰交、腎俞、脾俞采用燒山火手法,徐入針,進針得氣后,配合捻轉補法、重插輕提、九補六瀉、吸氣時出針;太溪、內關、心俞、太沖、肝俞、太沖采用捻轉補法。以上穴位均留針50 min,每15 min行針1次,每日1次,兩周為一療程,共治療兩個療程。
選取關元、三陰交、足三里、氣海穴治療。用1.5~2.0寸毫針刺入,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50 min,每日1次,兩周為一療程,共治療兩個療程。
觀察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改善情況[4]。
根據(jù)《中醫(y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療效標準[3]。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采用t檢驗;療效比較采用Radit分析。
3.4.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1。經t檢驗分析:組內比較兩組臨床癥狀積分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明顯減低(P<0.05);組間比較治療組臨床癥狀積分和差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在緩解臨床癥狀上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ˉ±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ˉ±s,%)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5,★P <0.05;與治療后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癥狀積分 治療后癥狀積分 治療前后差值治療組 30 17.52 ±3.67△◆ 5.11 ±2.38★ 12.41 ±3.91★對照組 30 17.89 ±4.03◆11.09 ±3.15 6.80 ±5.17
3.4.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經Radit分析,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兩組療效有差別(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祖國醫(yī)學中并無慢性疲勞綜合征病名,但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多將其歸屬于“虛勞”范疇。針刺作為傳統(tǒng)醫(yī)學的重要醫(yī)療方法之一,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等作用,是治療CFS的優(yōu)選治療手段,而針刺手法的應用對于增強療效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百會穴又名三陽五會,《會元針灸學》載:“百會者,五臟六腑奇經三陽百脈之所會,故名百會”。其屬督脈經腧穴,督脈為“陽脈之海”,該穴又位于頭頂,故可通督脈之陽氣,有益氣升陽之功。關元穴為任、督、沖一源三岐之源,所謂“腎間動氣”之所在,是統(tǒng)攝元氣之所;又為肝、脾、腎三陰與任脈之會,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合穴,足陽明經多氣多血,偏于補氣補血;而合穴又可“合治內腑”,故該穴可同調脾胃兩經之經氣,補益后天;再者,脾能 化生水谷精微以養(yǎng)腎,從而有補后天而養(yǎng)先天之效。另外,足三里本身也是治療虛勞虛乏的要穴。三陰交穴為肝、脾、腎經交會之處,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調肝補腎,亦有安神之效。肝俞、脾俞、腎俞、心俞為五臟背俞穴,可通調五臟氣機,氣機條達,四肢百骸得到濡養(yǎng)則機體疲勞不復。太沖穴為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厥陰經少氣多血,偏于補血調血,故太沖能補肝益腎、補血調氣。內關穴通于任脈,會于陰維,是八脈交會穴之一,有補益氣血、寧神和胃、寬胸理氣之功,亦是全身強壯要穴之一。諸穴合用調節(jié)人體臟腑氣機,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增加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治療CFS目的。
燒山火手法是傳統(tǒng)醫(yī)學中常應用的復式手法。由徐疾、提插、九六、捻轉、呼吸、開闔等法組合而成,為純補綜合手法[5]。多用于治療虛寒性疾病?!督疳樫x》始列“燒山火”之名,并載“驅運氣血,傾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漲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用之者如射之發(fā)中,有綠者遇針,其病皆隨手而愈”。燒山火手法用于足三里、關元、腎俞、脾俞、三陰交等穴,可大補脾腎之陽氣,培補先后天之本。脾陽正常,水谷得以運化,氣血得生,臟腑、經絡則得以濡養(yǎng);腎陽正常,膀胱氣化可復。從而,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之倦怠、疲乏等不適感得以消除。
本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角度出發(fā),利用針刺和傳統(tǒng)手法辨證治療CFS,可明顯改善CFS患者的臨床癥狀(疲勞癥狀和兼癥),是一種治療CFS安全有效的方法。本療法把針灸和中醫(yī)辨證很好的結合到一起,既可減輕患者臨床癥狀以緩解其標,又可通過整體作用內治其本,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1] 吳咚咚,李巖.八脈交會穴配合耳穴治療心脾兩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11):31 -33
[2] Fukus.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the definition and study[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994,121:953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0
[4] 胡波,周貞迪,張六通,等.補氣通絡方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0,32(8):45 -46
[5] 柴俊英.提高燒山火的成功率及驗案舉隅[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5):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