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藝欣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深海捉鱉
——記上天入海的三個山西人
■田藝欣
6月24日是足以載入中國歷史的一天,中國航天員和潛航員同時在太空和海底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中國人進一步拓展了探索天地宇宙奧秘的疆域。
這一天,在距地球340多公里的近地軌道,三名中國航天員圓滿完成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的手控交會對接;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沖擊7000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20米。一天之內,祖國同時誕生了載人航天和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當日9時07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下潛至7020米,這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
“蛟龍”號潛航員在海底向神舟九號送上祝福:“祝愿景海鵬、劉旺、劉洋三位航天員與天宮一號對接順利!祝愿我國載人航天、載人深潛事業(yè)取得輝煌成就!”
12時55分,航天員成功“駕駛”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xiàn)剛性連接,再次形成組合體,中國首次手控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成功。
17時41分,順利完成手控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向創(chuàng)造了中國載人深潛7020米新紀錄的三位潛航員表示祝賀和問候。
景海鵬代表神舟九號飛行乘組說:“今天,在我們順利完成手控交會對接任務的時候,喜聞蛟龍?zhí)杽?chuàng)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向葉聰、劉開周、楊波三位潛航員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愿中國載人深潛事業(yè)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祝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
捷報頻傳,舉國歡騰,三晉人民更是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因為參與這兩項舉世矚目的科學探索活動的,就有三名是咱山西老鄉(xiāng)!他們的名字是:景海鵬、劉旺、劉開周。
2012年6月29日上午10時09分,遨游太空303小時16分鐘的神舟九號飛船,平安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的草地上,三位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身體狀況良好,出艙后向人們致意。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取得圓滿成功,并創(chuàng)造了中國載人航天、中國航天和中華民族新紀錄:中國航天員第一次進駐自己的太空之家;中國航天員第一次自己駕駛飛船進行交會對接;第一位中國女航天員進入太空;第一個兩次飛天的航天員誕生。同時,這也是我國載人航天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次太空飛行,是未來中長期空間飛行的一個起始點。
45歲的山西人景海鵬是神九任務的指令長,他已是第三次走進“問天閣”出征大廳,神舟六號任務作為備選,神舟七號實現(xiàn)飛天,這次又重返太空,成為中國首位兩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員。
神九飛天,景海鵬開啟天宮一號大門的鏡頭堪稱經(jīng)典。6月18日下午14時07分,搭載著三位航天員的神舟九號飛船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順利“牽手”,中國首次載人自動交會對接順利完成。在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形成組合體后,景海鵬通過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軌道艙前艙門,從工具箱中取出“鑰匙”——這并不是我們常見的鑰匙,而是一把三四十厘米長的金屬把手,相當于把一枚“螺母”套在艙門開門機構的“螺帽”上——景海鵬并沒有太費勁就打開了天宮之門。隨后,景海鵬上身前傾,像一尾歡快的、迫不及待的魚兒,又像一只靈活的、展翅飛翔的鳥兒,輕盈地從神舟九號飛船“飄”進天宮一號。劉旺和劉洋也相繼“飄”進天宮一號,三位航天員面向鏡頭,留下中國人在太空中的第一張“全家?!?。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說,選擇景海鵬打開天宮一號大門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根據(jù)任務程序的安排需要,每個航天員有不同分工,景海鵬是指令長,也是第二次飛上太空,他在身體的控制、個人操作特性,乃至本人經(jīng)驗上更好。
6月26日上午10時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同神九任務飛行乘組指令長景海鵬“天地雙向視頻通話”,這一鏡頭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胡錦濤說:“手控交會對接任務的順利完成,標志著我國全面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你們作為擔負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航天員,表現(xiàn)得非常出色,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è)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祖國和人民感謝你們!希望你們精心操作,密切配合,全力完成后續(xù)任務。我們大家和你們的親人都盼望著你們勝利歸來、平安回家!”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中,景海鵬答道:“我們一定牢記胡主席指示,堅決完成任務。請胡主席放心,請全國人民放心!”通話結束后,三名航天員鄭重敬禮。
6月29日神九完美返航,在山西運城航天公園,民眾冒雨聚集在一起觀看神舟九號飛船安全著陸的直播,并為“城市英雄”景海鵬歡呼吶喊。而在東楊家卓村的景海鵬家,門口已經(jīng)搭起了彩門,彩門上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河東驕子騰萬里”,下聯(lián)是“華夏神龍傲九天”,橫批是“為國爭光”。院子里,電視機前擠滿了親友和鄉(xiāng)親,四年前大伙就是在這里見證了神七飛天的精彩一幕。
神九飛天成功后,古城平遙除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等城市標簽,又因航天員劉旺而擁有了一張全新的光彩奪目的名片——航天英雄家鄉(xiāng)。
43歲的劉旺是我國首批航天員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在神九首發(fā)三人組中,他負責手控交會對接操作,在太空驗證“百米穿針”。在執(zhí)行這次任務前,他經(jīng)歷了14年的航天員訓練,可謂“十年磨一劍”。
6月24日早上,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暫時分離。12時許,劉旺駕駛神舟九號飛船從140米外向天宮一號緩緩接近,最終成功捕獲天宮一號,中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成功。這意味著,中國完整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具備了以不同對接方式向在軌飛行器進行人員輸送和物資補給的能力。幾個小時后,三名航天員再次進入天宮一號,繼續(xù)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精準對接的背后,是鮮為人知的專業(yè)訓練。三名航天員曾大量、反復地進行特殊情況、異常情況下對接的訓練,甚至在神舟九號發(fā)射的當天早上,他們還在練習手控交會對接。執(zhí)行任務前,他們可以不看任何參數(shù)來操作,已經(jīng)遠遠超過工程專家對他們的要求,也超過了自動對接的精度。平時訓練的要求是偏差不能超過2度,最后考核時的操作結果,達到了偏差在0.2~0.3度。作為手控交會對接的主角,劉旺的手控交會對接訓練超過1500次,不管在任何狀態(tài)、何種工況下,他都能做到準確無誤對接成功。
景海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評價劉旺:“他非常聰明,在飛行學校就是雙優(yōu)學員。他的理論功底非常扎實,知識基礎好,是航天員中歷年考試獲得第一最多的人,為執(zhí)行任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手控交會對接要求航天員手眼協(xié)調能力、空間位置的定位判斷能力非常強,還要求精準、精細操作,劉旺具備這些素質,操作技能很高。”“他和戰(zhàn)友們的感情也很好,乘組成員之間需要很好的相容性,因為航天任務不像飛行員開戰(zhàn)斗機那樣一個人說了算??梢哉f,他和我們是最佳組合。”“劉旺等上天等了14年。他和我一樣是山西人,我開玩笑說,他就像老陳醋,越釀越香?!?/p>
很難猜想到,當年劉旺的飛行員道路是經(jīng)歷了一番波折的。當年平遙中學“招飛”,劉旺報名體檢合格,但母親劉翠蓮卻不贊成,怕兒子入伍后將來找不到對象。班主任王志宏極力支持劉旺,兩次上門做劉母的思想工作,最終將她說服。
說起兒子,父親劉少平既感到自豪又感到有些虧欠?!皠⑼r候學習刻苦,從不跟別人吵架打架。他報考飛行員,并不是愛好,而是因為那時家里條件緊張。”因為以劉家的經(jīng)濟條件,“就算考上名牌大學,也上不起啊?!?/p>
劉旺于長春飛行學院畢業(yè)后,在天津、商丘、鄭州工作多年,后又調至北京。他的妻子是鄭州人,兩人有一個14歲的女兒。平時劉旺一家住在北京,但劉父劉母老兩口很少到北京,因為住不慣。只有春節(jié)劉旺回家探親的那幾天,他們才能見到兒子。
航天員是風險非常高的職業(yè)。劉旺的母親身體不太好,對于執(zhí)行神九任務這件事,劉旺曾擔心母親承受不了。那時,母親看新聞知道神九飛船進發(fā)射場了,就問:“這次你入選了嗎?”劉旺反問“你希不希望你兒子入選?”母親停了一會兒,笑著說“不希望”。劉旺能夠理解母親的感受,她在13天里也會很煎熬,劉旺用踏實工作取得成功,給了母親最大的安慰。
6月24日,遙遠的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進行第四次下潛,首次向7000米深度挺進,這也是世界上同類載人潛水器首次沖擊這一深度。早上5點29分,蛟龍?zhí)栭_始注水下潛,經(jīng)過漫長的三個多小時水下運行,8點54分,“蛟龍”號下潛至海底7005米;9點15分,潛水器坐底,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20米;11時53分,“蛟龍”號完成全部預定試驗內容拋載返航;15時26分,“蛟龍”號浮出水面;16時12分,“蛟龍”號順利返回至甲板,三位潛航員劉開周、葉聰和楊波安全出艙。
據(jù)悉,目前世界上掌握6000米級深海載人潛水技術的只有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等少數(shù)幾個國家,而7000米級的載人潛水器只有“蛟龍”號。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是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作業(yè)型深海載人潛水器,是國家863計劃“十五”重大專項,于2002年底立項,由國內幾十家單位聯(lián)合攻關,而劉開周所在的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是該項目的主要參研單位。在載人潛水器總裝、聯(lián)調、試驗期間,劉開周全程參與,其中包括數(shù)十次、數(shù)百小時的水池和海上試驗。海上試驗期間,時間緊、難度大、任務重,而且深潛試驗具有極大的風險,劉開周肩負多項科研工作重任,不但要負責載人艙內控制系統(tǒng)、水面監(jiān)控系統(tǒng)和船艏的數(shù)字化仿真平臺,而且作為國內首批試航員進行深潛試驗。他還虛心向其他同志學習船舶駕駛、海事氣象等專業(yè)知識,經(jīng)常加班加點,以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扎實的學風、苦干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與控制系統(tǒng)軟件相關的科研任務。
在這次海試過程中,劉開周主要負責“蛟龍”號上的控制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包括潛水器信息感知、導航、控制、綜合信息顯示和控制數(shù)據(jù)后處理等功能,相當于潛水器的“大腦”。“比如‘蛟龍’號要抓取一件東西,要知道它的位置、距離,我就通過計算,發(fā)出往哪個方向,多遠,以多大速度去抓取的命令。”劉開周這樣解釋他所負責的具體工作。
當首次7000米海試下潛成功后,劉開周非常開心,還向身邊的人分享了下潛過程中他最為得意的時刻,那就是他和搭檔首次實現(xiàn)了用機械手在行進中從海底抓取多金屬結核。此前,海底作業(yè)的模式是等“蛟龍”號靜止后再開展抓取作業(yè),但這次他們駕駛著“蛟龍”號嘗試在緩慢行進中抓取海底樣品,并獲得了成功。相對于潛水器靜止后抓取,這樣的難度更大,也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海底作業(yè)模式。
今年36周歲的劉開周已是“蛟龍”號深潛中年齡最大的人,他博士畢業(yè)后不久就參與了載人潛水器控制系統(tǒng)的研制任務,對“蛟龍”號上的每一個儀表、每一道指令都爛熟于心,可以說是個老“蛟龍人”。在執(zhí)行這次7000米下潛任務之前,他還曾執(zhí)行過3000米和5000米海試。2010年7月12日,新婚不久的劉開周與其他兩名試航員一起駕駛“蛟龍”號成功下潛到3757.31米,將特制的五星紅旗插入南中國海海底,邁向深海第一步,并首次成功地完成了坐底、布放“龍宮”標志物、測深、側掃聲吶微地形地貌測量等作業(yè)內容。2011年8月18日,他又參與“蛟龍”號載人潛水器5000米級海上試驗,并獲得成功。
這次“蛟龍”深潛成功的消息傳來,劉開周的家鄉(xiāng)——位于太行山上的澤州縣晉廟鋪鎮(zhèn)黑石嶺村喜氣洋洋,親戚朋友、街坊四鄰紛紛到周家小院道賀。遠在千里之外的劉開周則特意撰寫文章回憶已故的母親,飽含深情的話語令人動容。
兒時,劉開周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想盡辦法供兄弟四人上學。父親跟人合伙開車跑運輸,別人跑車跑兩天休息一天,而他卻是長年累月連軸轉;母親則起早貪黑在橫嶺拾煤、割荊條、編毛片、燒石灰、磨豆腐、走街串巷賣水果,掙錢補貼家用,勞動強度甚至超出了一個壯勞力。為了讓兒子將來過上幸福的生活,父母寧愿自己流血流汗,吃苦受累,也不讓孩子們輟學回家。在劉開周四兄弟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屈服于現(xiàn)狀、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和對兒子無怨無悔的愛,深深影響了他們的一生。如今,劉家四兄弟個個成才,其中三個都畢業(yè)于國家重點大學。特別是作為家中老三的劉開周,從大學、研究生、碩士到博士,再到“潛海英雄”,他和他的“戰(zhàn)友們”一起在大洋深海一步步刷新著我國首臺深海載人潛水器的下潛紀錄。
景海鵬,男,漢族,山西省運城市人,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黨,現(xiàn)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司令部領航主任,安全飛行120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經(jīng)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huán)境適應性、航天專業(yè)技術、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等八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yōu)異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yè)技術綜合考核。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梯隊成員。2008年9月,執(zhí)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2012年3月,入選神舟九號任務飛行乘組。
劉旺,男,漢族,山西省平遙縣人,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69年3月出生,1988年6月入黨,1988年8月入伍,現(xiàn)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某飛行大隊中隊長,安全飛行1000小時,被評為空軍二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經(jīng)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huán)境適應性、航天專業(yè)技術、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等八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yōu)異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yè)技術綜合考核。2012年3月,入選神舟九號任務飛行乘組。
劉開周,男,1976年3月出生于晉城澤州,2006年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機械電子工程工學博士學位,現(xiàn)任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機器人半物理仿真技術、系統(tǒng)辨識、智能控制系統(tǒng)研究與開發(fā)。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潛航員,2012年6月24日執(zhí)行“蛟龍”號馬里亞納海溝深潛任務并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