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四龍,李建奇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
高校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問題、原因與解決之道
張四龍,李建奇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
高校青年教師在課堂教學工作上存在教學經驗不足、教學基本功不過硬和教學模式單一等五大問題,其主要原因包括“重科研輕教學”的政策導向、教師招聘標準不科學、青年教師培訓體系不完善等??赏ㄟ^改變高校辦學理念、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完善教師培訓體系等措施解決問題。
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質量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在眾多因素影響下,課堂教學質量出現(xiàn)較大滑坡,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統(tǒng)計顯示,作為高校整體師資隊伍中的骨干力量,30歲左右的青年教師近年顯著增加,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已占高校教師總數(shù)的2/3,承擔絕大部分的課堂教學任務,其課堂教學質量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影響重大,因此,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教學質量,是我國高等教育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
由于高校擴招的影響,近年來高校大量引進青年教師以滿足教學需求,但由于教師總量不足和現(xiàn)有高校教師聘用制度的不完善,剛離開學校的青年教師還沒來得及轉換角色就直接承擔起大量教學任務,卻又沒有做過助教,沒有接受系統(tǒng)的崗前培訓尤其是教學技能培訓,也不能經常得到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和同事的幫助和指導,導致教學實踐經驗不足,明顯影響教學效果。加上現(xiàn)有的研究生教育更多注重學術科研訓練,忽視教學知識和教學技能培養(yǎng)。結果,盡管很多高校從名校或海外引進了眾多碩士或博士來擔任教師,但由于教學經驗缺乏,其課堂教學質量差強人意。
課堂教學的基本功不過硬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照屏宣科”現(xiàn)象嚴重,[1]缺少板書且書寫質量較差?,F(xiàn)代化教學手段,尤其是多媒體教學的采用本是教學改革的一大福音,為提高教學質量帶來了巨大潛力。但是,許多青年教師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認識與應用存在很大誤區(qū)。多數(shù)青年教師上課時都以PPT課件為主體,甚至完全低著頭,直視計算機屏幕,幾乎不動腦筋,也無情感投入,完全是“照屏宣科”,甚至一字不差,而且課件內容很多是拷貝教材文字,缺少必要的補充與擴展。另外,一堂課下來很少有板書,即使有,文字也是毫無邏輯雜亂無章,書寫質量較差,學生看不明白。
第二、語言表達能力不足,缺少與學生的充分互動。授課本質上是一種溝通,需要教師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在和學生的互動溝通中實現(xiàn)知識的傳授和學生思維的啟迪。但許多青年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表達不夠嚴謹,重復性口頭語多,語速過快或過慢,不能和學生進行良性互動。
第三、教學內容設計不合理。很多青年教師不能準確把握整個課程體系,加上缺乏教學經驗,沒有注意課堂上所教授的知識點的前后銜接,結果,不能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為鋪墊傳授后面的知識,幫助學生構建起知識體系,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當前高校青年教師普遍采用灌輸式教學,師生之間互動較少,由教師主宰課堂,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2]老師在上面講得滔滔不絕,口干舌燥,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傳授更多的信息,學生卻在下面聽得面無表情,昏昏欲睡,老師講得累,學生聽得疲憊不堪,教師感覺對牛彈琴,滿腹委屈,認為自己的辛苦勞動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并逐漸地對教學失去信心,學生則抱怨教師教學不得法,無法深入人心。
高校青年教師大多畢業(yè)后直接進入高校任教,缺乏實際經驗,在講授實務性很強的專業(yè)課時單純注重理論闡述,很少也沒能力結合實際問題進行講解。同時,一些教師平常不太重視知識的吐故納新,不能將學科的最新進展和行業(yè)變化充實到課堂教學中,使得學生沒有思考的空間,加上沒有案例的佐證,學生體會不到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之間有效的聯(lián)系,感覺內容枯燥,霧里看花似懂非懂,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尤其是一些經濟管理類的專業(yè)課程,學生認為對于專業(yè)理論了解一些即可,如果以后工作需要自己可以再去學習,但希望能了解企業(yè)在實際工作中到底是如何操作的,可教師往往無法滿足這個要求,使得學生對專業(yè)課的興趣大打折扣。
現(xiàn)在的大學生基本都是80末和90后,且多為獨生子女,個性較為自我、張揚,自律性和自控能力相對薄弱,課堂上總會有部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發(fā)短信、聊QQ,或者聽音樂、玩游戲,不但自己不認真聽課,而且還影響其他同學的聽課效果。對于此類情況,教師必須做到敢管和能管,以確保課堂教學效果。但事實是很多青年教師對此不管不問、放任自流,課堂組織管理能力相對較差?;蛴捎谀挲g問題,不好意思對管教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學生,或由于擔心評教問題,害怕學生給予自己差評而不敢管教學生,結果違反紀律的學生認為老師不敢管,得寸進尺,認真的學生認為老師不愿管,對教師的整體印象大打折扣,進一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
盡管教育部一再重申教學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并相繼發(fā)布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但當前我國高校的教師考核與激勵制度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誤區(qū),職稱評定、薪酬激勵以及出國進修等都主要關注科研業(yè)績,而淡化教學考核,即使考核也主要是考察課時數(shù)量而忽視教學質量。一些教學管理部門甚至認為教學質量是軟性指標,不好考核,因此對其沒有硬性要求。在這種政策導向下,教師基本不可能因為教學效果突出而破格晉升職稱,也不可能因為教學效果差而影響職稱晉升,于是,包括眾多青年教師在內的許多老師就會更多地關注科研而不是教學,片面追求多發(fā)論文、多做課題和多上課,忽視教學質量的提升。而且,青年教師因為參加工作時間較短,相對穩(wěn)定的學術研究方向尚未形成,需要在科研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這樣,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表現(xiàn)出諸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也就不足為奇。到最后,上課成了一種“良心活”,全靠教師自己的職業(yè)操守和責任心去保證。
為提高學校學術水平,也為達到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所要求的師生比,一些高校的教師招聘往往片面追求高學歷和良好的學術訓練背景,而忽視教學能力考察。盡管高學歷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但語言表達能力和知識呈現(xiàn)技巧等教學能力與學歷高低并不成正比。從當前盛行的崗位勝任力理論看,有些勝任力要素,比如動機、自我形象等,很難通過培訓解決,更不可能通過培訓達到優(yōu)秀水平,另外,這種勝任力也不是可以通過簡單的試講就能做出優(yōu)劣判斷的。結果,有的教師可能根本就不適合做教師登臺授課,但卻因為錯誤的職業(yè)選擇和人事招聘從事了教師這個職業(yè),當然也很難希望他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很多高校,教師培訓工作存在許多弊端:培訓目標定位不清,隨意性太大;對作為教學任務主要承擔者的青年教師培訓重視不夠;培訓方式和培訓類型單一;師資培訓投入不足,等等。最突出的問題是缺乏有組織的系統(tǒng)的培訓規(guī)劃,教師培訓主要依靠教師個人自學或者攻讀學位,培訓內容選擇往往處決于教師自身的興趣和對未來職業(yè)生涯的自我設計,甚至完全出于評定職稱或晉升的需要,與學校和所在教學組織的發(fā)展目標和要求脫鉤,與學科建設、專業(yè)建設和課程建設脫鉤,而且主要表現(xiàn)為提高學歷層次、增長本學科知識,卻忽略了教學技能的提高和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忽略了相關學科知識的增長。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本科辦學水平評估的推廣,教學監(jiān)控機制不斷得到發(fā)展和完善,但還不盡如人意。盡管許多高校都設置了教學督導團,但只能抽樣進行,監(jiān)控范圍有限。而學生網(wǎng)上評價制度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學校在貫徹這個制度的過程中往往缺乏和學生的溝通,學生不明白評教的意義,其評價的隨意性主觀性很強,甚至因為某個老師比較負責非常嚴格而故意將其評為不合格的現(xiàn)象,導致某些教師討好學生。另外,許多學校的評教指標是教學管理部門人員制定的,缺乏教學一線的師生和相關專家參與,加上他們缺乏一線授課經歷,又未進行嚴密論證,使得指標體系缺乏足夠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
我國普通高校普遍存在聘任終身制,除非教師主動辭職,否則從不淘汰教職員工。即使從2006年開始的全國事業(yè)單位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改革,也沒有解決高校教職工的出口淘汰問題。任何人只要在高校謀得一個職位,基本上就等于找到了“鐵飯碗”,沒有相應的淘汰機制。這既不利于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也不利于調動教職工愛崗敬業(yè)的積極性,影響課堂教學的態(tài)度,進而影響課堂教學質量。
高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學,
教學質量是衡量高校教育工作的指標,是高校生存和發(fā)展的生命線。高校必須真正將高等教育質量擺在高校工作的首位,改變重科研輕教學的政策傾向,從制度上引導青年教師重視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技能。學校應改革考核和激勵制度,加強教學效果考核,實行獎優(yōu)罰劣。一方面,教師評聘應注重考察教學質量,對教學考核不合格的教師給予停課處理,經培訓合格后再重新上崗,而對教學考核優(yōu)秀的教師則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另一方面,課時費不僅應該考慮授課數(shù)量,還應該考察授課質量,根據(jù)不同的教學效果等級設置不同的課時費標準,甚至對教學效果優(yōu)秀的老師給予額外的獎勵,進一步引導全體教師將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另外,還可組織教學技能大賽讓那些優(yōu)秀的青年教師脫穎而出。
師德是教師的靈魂。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下,師德建設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非常重要。一方面,應通過師德教育增強青年教師的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其認真對待教學工作,重視教學質量,以高尚的人格和深厚的學術素養(yǎng)教育感染學生,[3]并大力宣傳優(yōu)秀教師的先進事跡,營造師德建設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教師師德考評制度和長效機制。將師德建設工作納入青年教師培養(yǎng)范疇,并對其師德表現(xiàn)進行嚴格考核。
任何工作都必須具備相應的勝任力才可能創(chuàng)造高績效,教師也是如此,課堂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自身是否具有課堂教學工作所要求的勝任力要素決定的,所以必須按照相應的勝任力模型去招聘、配置和培養(yǎng)人才。遺憾的是,我國勝任力研究起步較晚,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高校教師勝任力模型,更沒有根據(jù)具體的學科進行細分,也很少圍繞課堂教學勝任力模型探討如何提高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和質量,難以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因此,必須加強高校教師教學勝任力模型研究,并根據(jù)勝任力模型進行教師招聘,對包括教學技能在內的眾多素質進行全面考察,而不只是學歷或學術背景。
第一,要加強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培訓,提高教學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⑴強化崗前培訓。除系統(tǒng)學習《高等教育心理學》等規(guī)定的課程外,還必須專門學習備課、教案編寫、課堂組織、多媒體課件制作、溝通技巧等教學基本技能。⑵嚴格貫徹導師制。各教學單位應為青年教師配備師德高尚、學術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指導教師,發(fā)揮傳、幫、帶作用。指導教師既要安排青年教師承擔助教、實驗、輔導答疑、實習、畢業(yè)設計等工作,以幫助其盡快熟悉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又要了解青年教師的授課情況,并進行適時的交流與輔導。⑶實行授課試講制度。[4]在青年教師開始講授新的課程前由所在教學單位組織試講,檢查其教學安排、課堂教學、教學大綱、教案以及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以全面考核其課程準備情況,并根據(jù)試講情況,督促青年教師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整改達到要求方可安排其正式開課。⑷實施教學督導制。一方面,通過教學督導隨機聽課,了解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另一方面,通過學生座談會、教學質量信息員、學生評教等多種渠道收集教學質量信息,跟蹤和監(jiān)控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并及時有效地進行反饋,幫助其及時糾正不足,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
第二,要建立專門的青年教師培養(yǎng)制度和培養(yǎng)檔案制度。一方面,建立專門的青年教師培養(yǎng)制度,設立青年教師培養(yǎng)基金,加強對教師培訓的經費投入,多渠道多形式培訓教師;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根據(jù)每個青年教師的主攻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自己的學歷學位,有目的地選送青年教師到有關院校、科研單位等部門進行高層次的業(yè)務培訓, 同時開展教師知識更新和拓寬的培訓,切實提高其整體素質,進而提高其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建立青年教師培養(yǎng)考核檔案,記錄其崗前培訓、試講情況、導師指導情況、教學督導和學生的評教結果,外出進修和訪學交流乃至攻讀學位等培養(yǎng)情況,并將其納入考核范疇,視其成長情況確定相應等級,督促青年教師盡快成長。
教學團隊是由具有共同的教學愿景,為完成共同的教學或教改目標而彼此承諾、共同承擔責任、具有不同專長的知識技能互補的教師及教輔人員組成的教學小組。[5]教學中先由小組共同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大綱,擬訂教學計劃,選擇教學器材,再根據(jù)教學計劃和各教師的專長安排教學,最后由小組成員共同評價學生表現(xiàn),并進行成員之間的交互評價。由于教學團隊的成員知識技能甚至性格的互補性和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與平等溝通,各成員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實現(xiàn)共同提高。比如,教學團隊使教師有機會面對不同的計劃、組織和課堂教學風格,有助于開發(fā)和改進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跨學科團隊還有助于增加教師對其他學科知識的理解。所有這些都有利于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
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學生網(wǎng)上評教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教師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但實際實施效果并不理想。首先,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到課情況不一,對教學效果的發(fā)言權不同。其次,學校沒有統(tǒng)一評價標準,更沒有對全體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評教培訓,導致評價標準不統(tǒng)一,評價的主觀性隨意性較強,評價結果不夠準確與客觀,也使得難以根據(jù)學生評教結果實施獎懲。結果,學生評教也就只停留在在評價階段,而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其評價結果,以改進教學質量。合理的教學質量評估應該采用全方位評估,具體做法就是綜合學生、同事和院校兩級督導的評教結果,并分別賦予相應的權重。同時,這種評價不應該只停留在學期結束,而應實行全程評估,既有階段評價,也有期末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教師,安排專家和教師共同制定改進對策,不斷提高其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尤其要指出的是,評價本身不是目的,通過評價發(fā)現(xiàn)問題并切實進行后續(xù)改進才教學質量評價的根本所在。
[1] 楊叔子,王 筠.要真抓課堂教學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07,4:1-3.
[2] 申滌塵,李 彬,張 鑫.“質量工程”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108-111.
[3] 薛 緋.高校教師素質綜合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4):156-157.
[4] 邱容機,陳 華,葉玲娟.提高高校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思考[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4(4):84-88.
[5] 張四龍.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的意義與策略分析[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5):18-21.
On the Problems and Tactics to Improve Young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ZHANG Si-long, LI Jian-qi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In young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re are such problems as lack of experience in teaching, poor teaching skills,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asons,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corresponding tactics including changing the higher education’s idea, strengthening young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he teachers’training system, etc.
high education institutions; young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G633.4
A
1673-9272(2013)05-0189-04
2013-08-20
張四龍(1971-),男,湖南漣源人,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行為。
[本文編校:羅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