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施宇
(大連理工大學 城市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從文學作品中透析美國文學思想的進程與變革
閆施宇
(大連理工大學 城市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美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覷,它被視作“年輕”的“長者”。它沉淀,吸收并發(fā)展了歐洲文學的精髓,但它的繁華不僅于此。美國文學的奇跡源于近五個世紀以來文學先驅的不懈開拓和前行,每一部文學作品都記錄著一種不朽的時代精神。美國文學的世紀領袖們揮筆記述美國的民族精神和信仰,這一切都成為這個民族生存興盛的偉大力量。文學作品中展示的不僅是精神的繁衍和信仰的傳承,更是思想的進程與變革。
文學思想;美國;文學作品
美國文學,作為年輕的巨人,在世界文學領域擁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并對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自從五百年前這個神秘的新大陸被探知,涌入的不僅是歐洲生產創(chuàng)造的力量,更是歐洲的智慧和思想。這片新奇的土地上孕育出近兩百多年的文學財富,它不斷地扎根,吸收,發(fā)展并成熟。美國文學的發(fā)展實質上是思想變革的一種體現,不同階段的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了人們不同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學者在英美文學歷史發(fā)展的研究中提到,“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文學是一種時代精神的重要支柱和人民精神的偉大寄托。”[11]本文從文學作品角度出發(fā)去分析不同時期的文學思想的變革進程。
在美國文學史上,英國船長約翰·史密斯被認為是這片土地上的第一位作家。他的作品《自殖民地第一次在弗吉尼亞墾荒以來發(fā)生的各種事件的真實介紹》是一篇長篇紀實性報告文學,它記錄了作者在美國這片新大陸的所見所聞。報告在結尾處寫道:
“如今我們仍然健康自得,免受暴亂,互相關愛。我們希望與印第安人長期和平共處。在這里,我們并不懷疑一切源于上帝的恩惠與幫助,冒險者的意志和冒險“壯舉”的迅捷推動。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國要為“國”,不僅要創(chuàng)造愉悅的生活,更要達成國家商業(yè)的繁盛。信奉神靈,敬重偉大的統(tǒng)治及惠及整個國家,這一切毋庸置疑”。
17世紀初,五月花號載著歐洲的大量移民至北美大陸,美國這一時期的文學則被稱之為“殖民時期的文學”,文學作品也主要出自于英國人之手。新大陸的開發(fā)需要大量的勞力, 艱辛忙碌的生活卻激發(fā)了“殖民者”寫作的欲望, 作品的類型以游記,日記和詩歌為主。在歐洲,他們深受宗教的禁錮。他們選擇逃脫到這片嶄新的土地,認為宗教是一種個人信仰而非是一種禮節(jié)儀式。宗教與文學的關系既悠久漫長,又復雜多元。[14]約翰·史密斯正是其中的一員,他們正是用語言征服了這個世界。正如上文中提到,“我們免受暴亂,互相關愛,我們期望與印第安人和平共處”。這無疑體現了移民擺脫宗教建立平等自由王國的強烈意愿。他們認為其得到的一切不僅源于上帝的恩惠,更源于人們的歷險意志和“如此偉大壯舉”的高效執(zhí)行。這些清教徒有著更遠大的抱負,他們不僅要在這片土地上“安居”,而且要“樂業(yè)”。他們信奉神圣的上帝,亦敬重偉大的統(tǒng)治者,更推崇這個平等自由的王國。因此,清教作家完成了美國文學史的偉大奠基。Peter Conrad說過,“文學的第一本能是創(chuàng)作史詩,因為語言就是力量。詞語可以馴服充滿敵意,毫無意義的世界使之為人類所用,事物被強行委以名稱”。美國土地上的清教作家拋棄了17世紀英國宗教文學的燦爛成就,不偏愛華麗精致的詞藻修辭和矯情的韻律,告別了與彌撒和宗教禮節(jié)儀式相關的象征和意向,漠視引發(fā)情欲想象的隱喻,唯尊上帝的范本《圣經》。這種在殖民時期獨有的清教文學思想為美國民族文學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創(chuàng)作源泉和敘事素材。[13]
本杰明·富蘭克林是美國18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守護了殖民地人民的權利和利益,被選入起草《獨立宣言》。他在美國人民為自由而戰(zhàn)的斗爭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忙于政治事務的他卻在去世前數周仍在完成自己的傳記寫作。他在自傳中寫道:
“十三條美德修養(yǎng)及它們的具體解釋如下:1.節(jié)制:食不過飽,飲酒不醉;2.緘默:說話必須對別人或你自己有益,避免閑聊;3.秩序:物歸其所,事定期限;4.決心:做應該做的事情,決心要做的事應堅持不懈;5.儉樸:花錢必須于人于己有益。換言之,切忌浪費;6. 勤勉:不浪費時間,只做那些有用的事情,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動;7. 真誠:不欺騙人,思想純潔公正,說話也要如此;8.正義:不做害人的事情,不要忘記履行對人有益而且又是你應盡的義務;9.溫和:避免極端,要容忍別人對你應得的處罰;10. 潔凈:身體、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潔;11.鎮(zhèn)靜:不要因為小事或普通的、不可避免的事故來擾亂自己;12. 貞潔:愛惜身體,不要有損于自己或他人的平靜與名聲;13. 謙遜:學習耶穌和蘇格拉底[3]”。
在如上的內容中,本杰明·富蘭克林提出了13條做人必需的準則和美德。即節(jié)制、緘默、秩序、決心、儉樸、勤勉、真誠、正義、溫和、清潔、鎮(zhèn)靜、貞潔和謙遜。文章刻畫了一個無與倫比的美國文學人物,展示出了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生道德升華的心理歷程[2]。他的清教徒身份依然富有爭議,但是清教環(huán)境的熏陶卻為富蘭克林的宗教意識和理性道德觀奠定基礎。“道德圣人”斯賓諾莎運用自然主義的方法考察人性,把道德標準從虛無縹緲的上帝身上轉移到人本身,提出了理性利己主義的道德觀?!霸谏钪袑τ谖覀冏钣欣嬷履^于盡量使我們的知性或理性完善。而且人生最大的快樂或幸福即在于知性或理性之完善中”[9]。大衛(wèi)·休默從人性論角度研究道德原則,認為“正義之所以得到贊許,是為了它促進公益的傾向” 。作為斯賓諾莎和大衛(wèi)·休默同時期的思想家,富蘭克林受到了他們道德倫理思想的熏陶。如上文,自制被富蘭克林列為最重要的一點,在自傳中他也多次提到缺少自制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傷害。他認為“不能進行自我控制,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梢姡J為自制是一切美德的根本。另外,勤勞和節(jié)儉被認為是富蘭克林走向成功與完善的根本原則。他的白手起家和勤勞致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種美國精神。而且,他認為“真實,誠摯和正直是人與人交往中獲得幸福的關鍵,我決定要用一生來實踐這些道德原則”。正是這樣,《自傳》中的富蘭克林用這13條美德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道德修行和人格。最重要的是,富蘭克林還是這片新生土地上堅持理性即是道德的立法者,擁有反對非理性主義的道德觀。他的道德“傳教”影響了美國人民的行為規(guī)范和做事準則,并賦予了這個新建的平等自由王國不朽的精神力量。
18世紀后期,美國內戰(zhàn)結束,美國人民已經開始厭倦了文學中的浪漫主義情懷。此時,一位作家在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了不同的文學靈感和態(tài)度,這正是“鍍金時代”的開始。19世紀大都是浪漫主義的作家。[4]馬克·吐溫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也是著名的演說家,19世紀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稖贰に鱽啔v險記》是馬克·吐溫的代表作。它描寫了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湯姆怎樣沖破家庭、宗教和刻板的教育制度的束縛,從游戲和冒險中尋找他們在生活中找不到的自由和浪漫的故事。通過主人公的冒險經歷,對美國虛偽庸俗的社會習俗、偽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進行了諷刺和批判。[10]他在序中寫道:
“盡管我寫這本書的意圖是討小孩子們歡喜的,但我希望這不是成年人不讀此書的原因吧。因為這本書的一部分想法是努力使成年人愉悅地回想起它們曾經的故事,曾經感知世界,認知世界和與世界溝通的方式,甚至會想起那個時代他們都干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兒”。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創(chuàng)作活動與當時美國的發(fā)展實際緊密相連。當時,美國北部的工業(yè)勝利提升了全國的生產和消費力量,以蒸汽機為先導的大機器工業(yè)替代了傳統(tǒng)工廠作坊的手工勞動力。鐵路運輸、鋼鐵工業(yè)和食品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使得美國經濟飛速發(fā)展,一躍成為19世紀工業(yè)強國。然而,財富資本的高度集中壟斷使得這個年代處于兩種極端的狀態(tài),看得見飛躍,也目睹著衰落,貧窮與財富的相斥存在,好似“鍍了金”。在這個時代生存的馬克·吐溫對其有著批判性的見解,這一一體現在他的文學作品中。這部作品中有美國庸俗社會習俗的代表,通過湯姆和其之間的矛盾深刻揭示了美國繁榮社會這層“金色的外衣”下掩藏的庸俗,對于美國社會的現實主義進行了無情的抨擊和諷刺。馬克·吐溫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尖銳地揭露了美國民主與自由掩蓋下的虛偽,批判了美國作為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固有的社會弊端,諸如種族歧視、拜金主義、封建專制制度、教會的偽善、擴張侵略等,表現了對真正意義上的民主、自由生活的向往。[8]正如序中所描述,他寫的是孩子,但他的目標讀者實質上是成年人;他夸張地把人生比作一場歷險,放大了放在人們的眼前;他幽默,但幽默中不乏諷刺,讀者笑中帶著淚。美國孩子為了得到《圣經》付出了兩年的代價而一個德國家庭的孩子卻毫不費力地拿到四五本。連上帝的旨意都如此地高度集中,更何況物質財富?在17、18世紀受到極大推崇的上帝的范本《圣經》受到了馬克·吐溫最無情的諷刺,那些成為“校長”滿足虛榮心工具的宗教儀式亦受到這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有力的鞭撻。馬克·吐溫的兒子在自己的作品中寫道,“他作品中寬廣的視野、詩的質地也都與拓荒地區(qū)的大森林、大河和大草原密不可分” 。[5]他的作品正是美國民眾的一種心聲,推翻庸俗腐朽的一種吶喊。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美國文學作品在主題和形式上均有所改革。戰(zhàn)爭的痛楚經歷是失落作家們創(chuàng)作的源泉,他們繼承了現代主義的傳統(tǒng),并在逃亡中嘗試創(chuàng)新寫作手法。他們在戰(zhàn)爭的荊棘中掙扎著崛起,被稱之為“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正是這個時期文學領域的代表人物之一。“1915年,1916年,1917年這些戰(zhàn)爭年頭,發(fā)生了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規(guī)模、最兇殘、指揮最糟糕的屠殺。誰不這么寫,誰就是說謊” 。[1]他因近視而無緣軍旅生涯,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卻被寫進他的作品里?!队绖e了,武器》是海明威的“缽滿之作”。它展現了真實生動的戰(zhàn)爭場景,以主人公的戰(zhàn)爭遭遇為主線強烈譴責了戰(zhàn)爭,真實地揭露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統(tǒng)治階級制造戰(zhàn)爭并從中牟利的欺騙本性,反映了社會民眾普遍的厭戰(zhàn)、反戰(zhàn)情緒,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7]他在作品中寫道:
“看來她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大出血,這連他們都控制不了。我走進房間,陪著凱瑟琳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這段路上,她一直沒有意識。然而這段路距離死亡這個終點并不長?!盵3]
作品中主人公面臨著愛人的死亡和愛情的遠逝,這正是這部作品的名字曾被譯成《戰(zhàn)地春夢》的原因。Arms一詞既指帝國主義戰(zhàn)爭的武器,又指的是愛人溫暖的懷抱。作品的名字折射出了主人永別戰(zhàn)爭的覺醒和失去愛人的凄涼,這正是現代派文學中的象征手法。作品中諸如此類的象征手法還有很多,如“壘球賽”用來象征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用“營火木頭上的螞蟻”象征人類不可逃脫的命運,用“高山”象征生命家庭和愛情,用“平原”象征戰(zhàn)爭和死亡,用“晴天”象征幸福,用“秋雨”象征波折厄運。這種象征手法寫實又高于現實,內涵深刻,意境幽遠?,F代派作家與現實主義作家的區(qū)別正在于此,他們認為客觀事實僅僅是表象,暗藏在表象下的作者的主觀真實意愿才是作品的本質。海明威作品值得讀者去揣摩的還有他的現代敘事藝術??谡Z化的對白和鮮活的個性拉近了作品和讀者之間的距離,外部表象和作者內心世界的完美結合,使讀者真正地走進了作品?!疤热魶]有戰(zhàn)爭”的虛擬情境以夢的形式來表現亨利無拘束的潛意識。他本能地向往著沒有戰(zhàn)爭幸福的愛情,又不得不在戰(zhàn)爭中完成軍人的職責。因為,戰(zhàn)爭的“風還是很大”。海明威用夢幻的形式來透視人生,認為夢幻才是主人公真正的人生向往。這部小說是戰(zhàn)后深刻的反思,那些原本斗志激昂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蠱惑下自愿參戰(zhàn)。而親臨戰(zhàn)場過后,目睹著以上帝之名的基督教徒間的血腥殺戮。這部作品揭露了戰(zhàn)爭背后骯臟的政治陰謀,激發(fā)了基督教徒對于上帝仁義博愛精神的思考。
美國的每個世紀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家和文學作品,他們體現著美國的民族精神和信仰?!白骷业娜蝿帐遣粫淖兊?。那就是寫的真實,并在理解真理何在的前提下把真理表現出來,并且使之作為他自身經驗的一部分深入讀者的意識” 。[6]“文學的確不是社會進程的一種簡單的反映,而是全部歷史的精華、節(jié)略和概要[12]”。當歐洲的文化在耳邊回響的時候,美國文學已經悄然生長。如今它已經成熟,這一切源于近五個世紀以來文學先驅的不懈開拓和前行。誰又會在這個世紀創(chuàng)造出屬于美國文學的奇跡?
[1] 董衡巽.海明威談創(chuàng)作[M].北京:三聯書店,1985:15.
[2] 付淑琴 袁雪生.論本杰明·富蘭克林的宗教道德觀[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5):3-5.
[3] 胡蔭桐.美國文學新編[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14-15, 216.
[4] 賈琳琳.愛倫·坡筆下丑惡世界的美學闡釋[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37-139.
[5] 克萊門斯.我的爸爸馬克·吐溫[M].鄭州:海燕出版社,2001:7.
[6] 劉保瑞.美國作家論文學[C]. 北京:三聯書店,1983:348.
[7] 裴正薇.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風格的糅合—論海明威《永別了,武器》[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4):36-38.
[8] 錢滿素.美國文明[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9] 斯賓諾莎.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28.
[10] 孫舒和.論馬克·吐溫筆下的美國現實主義[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11):126-127.
[11] 王保艷.英美文學歷史與發(fā)展研究[J].前沿,2012,(12):131-132.
[12] 韋勒克,沃 倫.文學理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27.
[13] 張士民.清教徒的文學思想及其意義[J].社會科學家,2003,(3):138-141.
[14] 翟 弘.宗教對19世紀前歐洲文學的介入[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111-114.
Analys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American Literary Ide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Works
YAN Shi-yu
(City Institut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600, Liaoning, China)
American literature, of an indispensable status, inf l uenced literary development all over the world to some extent.The thesis holds a belief that virtually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s an embodiment of the reform of ideology and literary works of different times represents a variety of literary thoughts.
literary ideology; American; literary works
I106
A
1673-9272(2013)05-0165-03
2013-07-10
閆施宇(1984-),女,遼寧沈陽人,大連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
[本文編校:羅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