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匯濂 荊曉日 譚 震
1平度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山東青島 266700
2李滄區(qū)圣德腦血管病醫(yī)院,山東青島 266700
原發(fā)性高血壓在中醫(yī)辨證論治中的特殊證型
譚匯濂1荊曉日1譚 震2
1平度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山東青島 266700
2李滄區(qū)圣德腦血管病醫(yī)院,山東青島 266700
原發(fā)性高血壓在中醫(yī)辨證中常屬肝陽上亢,肝腎陰虛等證型,但臨床中也可見到一些特殊證型,按常規(guī)治療,療效不佳。今以一得之愚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患者,張某,女,57歲,2012年10月1日初診。主訴:惡寒畏風,汗出不止,嘴唇抖動,但欲寐而不得熟寐,頭昏眩暈。上述癥狀,以患者痛苦程度為序。其中頭昏眩暈,經(jīng)追問得知?;颊呖诓豢?,食欲不馨,下腹微痛,大便干燥而屢有便意,肛周墜脹難抑。既往史:高血壓3年,腦梗死病史3年,直腸癌切除術后2年。曾多方求醫(yī),甚至到精神病院住院,病情未減。體檢:血壓:170/100 mm Hg。神情,精神可。面色蒼暗,身體微汗,雙眼瞼下垂,呼吸平穩(wěn),腹部平軟,下腹正中輕壓痛,脊柱及四肢無異常。六脈細弱,左側尤甚,舌淡暗,苔薄白。
1.2 辨證及治療
患者惡寒、汗出、但欲寐,脈細弱,是屬真陽不足;舌質(zhì)暗及腦梗死病史,為瘀血之證。治宜壯陽祛瘀之法,初診用附子湯加味:制附子12 g,茯苓30 g,炒白術12 g,白芍10 g,人參10 g,肉蓯蓉10 g,枸杞子10 g,火麻仁15 g。上方5副,一日1副,水煎服,早晚分服。同時加用硝苯地平控釋片 30 mg,一日1次;松齡血脈康 3粒,一日3次。
患者5 d后復診,大便改善,余癥稍減。原方再服7副,已無汗出,但胃脘不舒,仍頭目眩暈,即于方中加龍骨、牡蠣各30 g,另加鋁碳酸鎂 2 片,一日3次,調(diào)整治法,又服7副,訴說病癥雖輕未除,囑繼服7 d,鞏固療效。共治近一月,惡寒已除,頭目較前清爽,惟時有脘脹便墜,血壓維持在150/90 mm Hg。以附子湯原方增附子至20 g,人參至15 g,繼續(xù)服用7副。1個月后隨訪,諸證除,血壓穩(wěn)定。
本例原發(fā)性高血壓以真陽不足為主證,臨床少見,臨癥時不宜被高血壓印定眼目,動用平肝潛陽治療,應以辨證論治精神,治病求本。古代醫(yī)者,并沒有原發(fā)性高血壓之病名,反能專于辨證之理,取得較好療效,本例以脈細弱,但欲寐,為主要癥狀。顯然屬于仲景“少陰病”范疇,即徑用附子湯治之?;騿柡尾挥谜嫖錅?,筆者以為本例雖以陽虛為主,真陰也潛在不足,附子湯中有人參,故選之為益。至于瘀血之證,以松齡血脈康兼治。
原發(fā)性高血壓不必懼用附子。治療過程中,附子每劑用到20 g,亦未見毒副作用。有文獻[1]介紹:某患者,頭暈,浮腫,已呈半昏迷狀態(tài),血壓219/140 mm Hg,舌淡胖,脈沉弱、微細欲絕,大膽使用附子湯取效,亦不畏附子之辛熱易升。有其他文獻表明以真武湯加味治療高血壓的病例有效,充分說明治療高血壓不需懼用附子。
自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現(xiàn)代醫(yī)學興起循證醫(yī)學的新理念,其基本要素之一是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不能僅憑簡單的醫(yī)療經(jīng)驗和陽性發(fā)現(xiàn),作出判斷和處理。這與中醫(yī)所講體質(zhì)學說及因人論治,因證論治等思想若合符契。本例高血壓患者與常見證型大相徑庭,若拘于有限經(jīng)驗,套用常法治療,恐難獲理想療效。筆者曾于多年前治一例高血壓患者,其證以頭眩為主,同時以心悸為苦,脈細弦,舌淡白。初用平肝潛陽法治之,不效,即改用仲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療效立顯,說明證乃飲邪上擾為主,肝陽不潛只是表象。所以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精神不可放棄,現(xiàn)代醫(yī)學的新思想也是值得學習的。
[1]高明.附子湯治療高血壓危象1例管見[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1998,S1:6.
10.3969/j.issn.1674-4616.2013.01.020
201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