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萍
山西大同大學附屬醫(yī)院影像中心,大同 山西 037005
睪丸精原細胞瘤的CT診斷
張建萍
山西大同大學附屬醫(yī)院影像中心,大同 山西 037005
目的:探討睪丸精原細胞瘤CT診斷的重要性。方法:收集2000年以來我院收治的11例睪丸精原細胞瘤病例,術前全部行CT檢查,術后經(jīng)病理診斷證實。結果:CT表現(xiàn)腫瘤最小約2cm×3cm×3cm,最大者約6cm×6cm×7 cm,腫瘤的形態(tài)均為橢圓形;5例隱睪手術后合并精原細胞瘤為縱行生長的腫塊,多平面圖像重建均顯示其長軸指向同側腹股溝管;腫瘤邊緣清晰銳利,周圍結構有受壓偏移;腫瘤均呈不均勻密度,以軟組織密度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囊變壞死區(qū),個別瘤體見散在的斑點狀鈣化,部分病例有不均勻中等程度增強。結論:CT診斷睪丸精原細胞瘤準確可靠。
睪丸精原細胞瘤;CT;診斷
我國泌尿男性生殖系統(tǒng)腫瘤的發(fā)病率中睪丸腫瘤居第5位,就男性生殖系腫瘤的發(fā)病率而言,睪丸腫瘤居第3位,多見于青壯年。本文收集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12年10月共收治11例經(jīng)手術證實的睪丸精原細胞瘤,重點分析其CT征象,探討CT在睪丸精原細胞瘤診斷中的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1例患者病史半月至9年,平均18個月,年齡為12~78歲,好發(fā)年齡為30~50歲,平均年齡45歲。左側7例,右側4例。有隱睪病史或手術史5例。
1.2 首發(fā)癥狀 多為無痛性睪丸腫大或下墜重感,多無明顯壓痛、觸痛,部分有下腹部腫物伴隱痛或腹股溝腫物。
1.3 查體 9例陰囊內腫瘤為睪丸質地實硬,彈性消失,透光試驗陰性;2例腹股溝觸及腫物,患側陰囊內無睪丸。
1.4 腫瘤標志物 HCG輕度升高6例,AFP均在正常范圍。
1.5 CT檢查 病人仰臥位,毛巾置于陰囊下將其在兩腿間抬高,陰莖置于腹部使其處于興趣區(qū)外。腹部和盆腔也需要評價以了解淋巴結轉移情況。11例均行CT平掃和增強檢查。
采用GE Lightspeed 16層螺旋機,掃描層厚2mm,增強采用雙期掃描,注藥流率3ml/s,動脈期25~30s,靜脈期70~85s。
2.1 CT表現(xiàn) 腫瘤最小約2cm×3cm×3cm,最大者約6cm×6cm×7 cm。腫瘤的形態(tài)均為橢圓形;5例隱睪手術后合并精原細胞瘤為縱行生長的腫塊,多平面圖像重建均顯示其長軸指向同側腹股溝管。腫瘤邊緣清晰銳利,周圍結構有受壓偏移。腫瘤均呈不均勻密度,以軟組織密度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囊變壞死區(qū),個別瘤體見散在的斑點狀鈣化,部分病例有不均勻中等程度增強,CT值上升約20~40 Hu左右。本組病例經(jīng)盆腔、腹部、胸部CT證實無腹膜后淋巴結及遠處器官轉移。
2.2 治療方法 11例全部實施手術,腹股溝及陰囊內腫瘤實施高位精索加睪丸切除術,淋巴結清掃術。術后病理均為睪丸精原細胞瘤。術后全部行放療,本組合并化療10例。
睪丸精原細胞瘤好發(fā)于青壯年男性,早期患者預后很好。目前認為睪丸生殖細胞腫瘤的病因主要包括隱睪、遺傳、損傷、激素、感染等。隱睪是睪丸生殖細胞腫瘤發(fā)病的危險因素,約7%~10%的睪丸生殖細胞腫瘤發(fā)生于隱睪。除隱睪外,睪丸生殖細胞腫瘤的其他病因尚不能確定[1]。文獻報道隱睪手術不能降低睪丸精原細胞瘤發(fā)生率,但可以早期發(fā)現(xiàn)腫瘤。本文11例中有5例發(fā)生于隱睪,這說明隱睪與精原細胞瘤的關系密切。
目前睪丸生殖細胞腫瘤臨床常用的檢查方法包括B超、胸片、CT、核磁、AFP、HCG等,其中B超檢查因其方便快捷且診斷率較高在臨床上應用最多。CT檢查因其有放射性輻射,在臨床上并不首用。胡濱等[2]報道睪丸腫瘤B超診斷準確率為97%,而CT診斷準確率為83.8%,因此B超常作為睪丸腫瘤診斷的首選;CT檢查主要用于了解腹股溝、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結轉移情況和遠處轉移情況。腫瘤標記物AFP、HCG、LDH的檢測對睪丸生殖細胞腫瘤的病理類型、早期診斷、鑒別診斷、預后判斷和療效觀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肖亞軍等[3]發(fā)現(xiàn)所有卵黃囊瘤或含有卵黃囊成分的混合性生殖細胞瘤患者AFP均增高,而部分胚胎癌和不成熟畸胎瘤AFP亦增高。若HCG增高提示腫瘤中有合體滋養(yǎng)葉細胞成分,明顯增高很可能為絨毛膜上皮癌。LDH增高往往提示病程有進展,預示復發(fā)。
作者認為睪丸精原細胞瘤的CT診斷要與臨床表現(xiàn)緊密結合,但對CT的影像特征要重視:①腫塊體積巨大,但侵犯周圍結構少見。由于睪丸包膜的存在,多數(shù)腫塊邊緣清晰;如果腫塊邊緣不光整,與鄰近結構分界不清,是侵犯鄰近結構的重要征象。②強化程度低、腫塊中線側可見大片壞死區(qū);腫塊以軟組織密度為主,伴有散在的不規(guī)則囊變壞死,部分病例可見斑點狀鈣化灶,注射造影劑后腫塊實質呈不均勻中度強化,內中的低密度囊變壞死灶不強化。③對于腹膜后或盆腔腹膜外腫塊長軸指向腹股溝管,且陰囊內單側或雙側睪丸缺如者多提示隱睪合并精原細胞瘤,究其原因,可能與腫瘤沿腹膜鞘突生長有關。④部分病例可合并睪丸鞘膜積液。⑤壞死區(qū)網(wǎng)格狀分隔影,內有細小血管走行。⑥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是最常見的轉移部位,遠處轉移少見。
[1]Huyghe E,Matsuda T,Thonneau P.Increasing incidence of testicular cancer worldwide[J].JUrol,2003,170:5-11.
[2]胡濱,付成,邱雪杉.睪丸非精原細胞性生殖細胞腫瘤68例[J].中國腫瘤臨床,2006,33(11):651-653.
[3]肖亞軍,曾甫清,等.原發(fā)性睪丸非精原細胞性生殖細胞腫瘤26例分析[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3,15(9):545-547.
R737.21
A
1007-8517(2013)04-0094-01
2012.12.18)
張建萍 (1968-),女,漢族,本科,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CT臨床診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