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結友
(廣州體育學院 休閑體育與管理系,廣東 廣州 510500)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落實以人為本,推動科學發(fā)展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其要義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全體國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作為國家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性決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必然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和科學的理論基礎。在此大背景下,對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理論基礎的探討,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理論基礎是實踐之根基,只有明晰了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政策的理論基礎,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認識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提高貫徹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的自覺性。本研究探究了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社會契約論、社會交換理論、公平理論(又稱:社會比較理論)基礎。
在對基本公共體育服務與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相關定義進行較為系統(tǒng)地研究,明了其本質屬性的基礎上,對這兩個基本概念作如下界定:
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共識基礎上,為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滿足全體公民基本體育需求,保障基本體育權利,由政府主導提供的,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階段和總體水平相適應的公共體育服務。
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是指全體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獲得大致相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
“以亞當·斯密等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jīng)濟學家認為,人的欲望的滿足主要是通過交換過程實現(xiàn)的。在他們看來,交換是人類一切歷史階段上一切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ネㄓ袩o,物之交換,互相交易’,每個人都期望從相互交換中得到報酬[1]”。美國社會學家理查德·愛默生(又譯為:埃默森)(Richard Emerson)認為:“交換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團體、社會甚至國家[1]”?!吧鐣粨Q的交換客體涉及物品、金錢、信息、權力、服務、贊同、尊重、服從、陪伴、榮譽、聲望等[2]”。
交換與契約具有一脈相承的關系,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認為:“任何交換的一致的意志,只要把交換設想為社會的行為,就叫做契約。它是兩個不同的單獨意志相交在一點上的合量。它一直延續(xù)到交換的實現(xiàn),它想要而且要求兩個行動,交換由這兩個行動構成:但是每一個行動可以分解為一系列的局部行動。因為契約總是涉及到可能的行為,如果這類行為變?yōu)楝F(xiàn)實,或者終為不可能,它就變?yōu)楹翢o內(nèi)容,不再是契約;前者是履行契約,后者是違背契約[3]。”依據(jù)盧梭設想的社會契約過程:“人們在締結社會契約時,要求每個人把自身的一切權利全部地、毫無保留地轉讓給整個集體,沒有例外,并且對所有的人都一樣;由于每個人都轉讓權利,他也就可以從集體那里獲得自己所讓渡給別人的同樣的權利,得到自己所喪失東西的等價物[4]?!笨梢娙藗冊陂_始締結社會時,就是一種社會交換行為。我們同樣可以將國家向國民提供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看作是一種社會交換(或契約),其交換的對象是國家(或者政府)與每個國民,其交換客體是基本公共(體育)服務與權利(即:每個人因為結合成國家而轉讓給國家的部分相應自身權利)。國家(或者政府)向每個國民提供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是在履行契約。
既然國家向國民提供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是社會交換,就應該遵循社會交換規(guī)范。“關于影響社會交換的社會規(guī)范,彼得·M·布勞認為最基本的有兩種:互惠規(guī)范和公平規(guī)范。互惠規(guī)范是指一旦發(fā)生社會交換,受惠一方就必須承擔和履行義務。公平規(guī)范是對既定的交換關系中報酬與代價的比例所作的社會規(guī)定,它直接制約人們報酬的期待的程度。在整個交換過程中,一旦違背了互惠規(guī)范或公平規(guī)范,都會導致交換過程終止或沖突的產(chǎn)生[5]”。
“互惠是交換固有的特性[1]”?;セ菀?guī)范在社會交換中之所以重要,因為一方面“互惠規(guī)范為首先出讓自己的有價資源的人保持信心提供了很好的現(xiàn)實基礎,使他相信自己將會得到回報[6]”;另一方面“互惠規(guī)范是一個具體且特殊的機制,有利于任何穩(wěn)定的社會系統(tǒng)的維持[6]”。應該說全體個人締結國家的過程就是一個互惠的過程,因為《社會契約論》認為“國家起源于一種‘契約’[7]”?!斑@一由全體個人的結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注:公共人格就是人們所稱之為主權者的、由社會公約賦之以生命而其全部的意志叫作法律的那個道德人格),以前稱為城邦,現(xiàn)在則稱為共和國或政治體;當它是被動時,它的成員就稱它為國家;當它是主動時,就稱它為主權者;而以之和它的同類相比較時,則稱它為政權[7]”。人們締結契約國家才能產(chǎn)生,同時,有了國家后人們可以更好地保護自身的人身和財產(chǎn)權利。實際上全體個人之所以結合形成公共人格(或者說國家)是為了解決一個根本問題,即:“要尋找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它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wèi)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并且由于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體相聯(lián)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前一樣的自由。[7]”因此,“人類由于社會契約而喪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對于他所企圖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東西的那種無限權利;而他所獲得的,乃是社會的自由以及對于他所享有的一切東西的所有權[7]”?!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就體現(xiàn)了“互惠規(guī)范”的“社會契約精神”,其中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
“公平規(guī)范直接制約著人們對報酬的期待程度[1]”?!渡鐣跫s論》認為:“每個結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權利全部都轉讓給整個集體(譯注:‘我們承認,每一個人因社會公約而轉讓出來的一切自己的權力、財富、自由,僅僅是在全部之中其用途與集體有重要關系的那部分’。)。因為,首先,每個人都把自己全部地奉獻出來,所以對于所有的人條件便都是同等的,而條件對于所有的人既然都是同等的,便沒有人想要使它成為別人的負擔了[7]”。從中可見,每個結合者(國民)所付出的“代價(投入)”[即將自身及其自身的一切權利全部轉讓給整個集體(國家)]是相等的,那么每個國民期待獲得的報酬(即享有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等方面的權利)也應該是相等的。這既體現(xiàn)了“《社會契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4]”同時,這又是“社會公約”的基本要求,因為“基本公約并沒有摧毀自然的平等,反而是以道德和法律的平等來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身體上的不平等(譯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前言’:‘我認為人類中間有兩種不平等:一種我稱之為自然的或身體上的不平等,因為它是被自然所確定的,包括年齡、健康、體力與精神或心靈的品質之不同;另一種可以稱之為道德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為它必須有賴于某個約定,而且是由于人們的同意而確定下來的,或者至少是被人們的同意所批準的?!粡亩?,人們盡可以在力量上和才智上不平等,但是由于約定并根據(jù)權利,他們卻是人人平等的(注:在壞政府的下面,這種平等只是虛有其表;它只能保持窮人處于貧窮,保持富人處于據(jù)有。事實上,法律總是有利于享有財富的人,而有害于一無所有的人,由此可見,惟有當人人都有一些東西而又沒有人能有過多的東西的時候,社會狀態(tài)才會對人類有益)[7]”。
“公平規(guī)范”要求國家與國民之間的社會交換遵循公平標準,那么“什么是公平標準呢?霍曼斯(George C.Homans)認為,報酬(報酬:又稱獎勵,是指能夠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對象,它可以是物質的,如金錢;也可以是非物質的,如聲譽、贊揚[1]。)的公平與否是相對的,取決于一個人的客觀經(jīng)驗。他提出了兩條標準:第一、行動者過去的經(jīng)驗。在同類行動中,一個人總是以過去成功地從事這一行動時的成本(成本:有兩種含義。一是實際成本,是指在進行活動時所蒙受的痛苦;二是機會成本,指為了獲得某種報酬而失去的其它可能的報酬[1]。)與報酬、投資(投資:是指一個人所擁有的全部資源,包括社會地位、知識、專長、性別、種族等[1]。)和利潤(利潤:是指一項行動結果中,報酬減去成本所剩下的純粹獎勵[1]。)的比例為尺度來衡量眼前或將來的行動,并根據(jù)個人投資的增加而提高標準。如果在眼前或將來的行動中,報酬和利潤比過去下降了,行動者就會覺得不公平。第二、行動者認同的比較群體。人們在交換中,通常還要把自己的所得與自己認為相類似的人比較,而較少與和自己比較疏遠的不太相似的人進行比較。[1]”
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斯塔?!啴斔梗↗ohn Stacey Adams)在其出版的《社會交換中的不公平》中在霍曼斯提出的“公平標準”基礎之上,將霍曼斯提出的“公平標準”進一步向“量化”、“可操作化”方向推進,提出了“公平理論”(又稱:“社會比較理論”)。該理論側重于研究工資報酬分配的公平性及其對職工工作積極性的影響。其基本要點如下:第一、人的工作積極性不僅與個人實際報酬多少有關,而且與人們對報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為密切。第二、人們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付出的勞動代價及其所得到的報酬與他人進行比較,并對公平與否做出判斷。第三、公平感直接影響職工的工作動機和行為?!肮嚼碚摗闭J為人們通過兩個方面的比較來判斷其所獲報酬的公平性,即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
所謂橫向比較,就是將“自己”與“別人”相比較來判斷自己所獲報酬的公平性,并據(jù)此作出反應,我們以下列公式來說明[8]:
如果Qp/Ip =Qx/Ix(注:Qp:自己對所獲報酬的感覺;Qx:自己對別人所獲報酬的感覺;Ip:自己對所投入的感覺;Ix:自己對別人所投入的感覺),則此人覺得報酬是公平的,他可能會因此而保持工作的積極性和努力程度。這里需要說明的問題是:①投入量包括個人所受到的教育、能力、努力程度、時間等因素,報酬包括精神和物質獎勵以及工作安排等因素。②“別人”包括本組織中的其他人以及別的組織中與自己能力相當?shù)耐惾恕?/p>
如果Qp/Ip>Qx/Ix,則說明此人得到過高的報酬或付出的努力較少。在此種情況下,他一般不會要求減少報酬,而可能自覺地增加投入量。但過一段時間他就會通過高估自己的投入而對高報酬心安理得,于是其產(chǎn)出又會恢復到原先的水平。
如果Qp/Ip<Qx/Ix,則說明此人對組織的激勵措施感到不公平。此時他可能會要求增加報酬,或者自動地減少投入以便達到心理上的平衡。當然,他甚至有可能離職。管理人員對此應特別注意。
除了“自己”與“別人”的橫向比較外,還存在著自己的目前與過去的比較。如以Qpp代表自己目前所獲得的報酬,Qpl代表自己過去所獲報酬,Ipp代表目前的投入量,Ipl代表自己過去的投入量,則比較的結果也存在三種:
如果Qpp/Ipp=Qpl/Ipl,此人認為激勵措施基本公平,積極性和努力程度可能會保持不變。
如果Qpp/Ipp >Qpl/Ipl,一般來講此人不會覺得所獲報酬過高,因為他可能會認為自己的能力和經(jīng)驗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其工作積極性因而不會提高多少。
如果Qpp/Ipp<Qpl/Ipl,此人覺得很不公平,工作積極性會下降,除非管理者給他增加報酬。
我們同樣可以將亞當斯的“公平理論”應用于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領域來評判其均等化程度(或者說公平性)。就基本公共體育服務而言,其“投入”就是將自己轉讓給社會(國家)——即作為國家的公民,其“報酬”就是從社會(國家)得到同樣的體育權利,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這既體現(xiàn)了社會契約精神,又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所必須。依據(jù)社會契約論觀點,“社會契約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契約。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把自己和自己的全部權利轉讓給整個社會而不是轉讓給任何一個人。同時,每一個人又可以從社會得到同樣的權利[9]”。正如香港中央政策組成員、香港中文大學王卓祺教授所言:“公民身份是國家(代表政治)與它的公民所簽署的契約[10]”。“公民身份或公民資格是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議題,因為它顯示公民個人應得的權利[10]”。國家要“使同樣的權利普及于各個地方,使到處都享有富足與生命;唯有這樣,國家才能成為既是盡可能最強而有力的,而同時又是盡可能治理得最好的國家[11]”。
橫向上,人們可以將自己現(xiàn)在所享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與別人所享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進行比較。如果以Qp代表自己對自己所享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的感覺;Qx代表自己對別人所享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的感覺;Ip代表自己對自己作為國家公民的感覺;Ix代表自己對別人作為國家公民的感覺。則比較的結果存在三種情況:
如果Qp/Ip=Qx/Ix,則此人與別人享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水平相等,此人覺得社會是公平的,自己感覺自己活得有尊嚴,自己與別人所享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是均等的,發(fā)展的成果惠及了全體國民。這既遵循了社會發(fā)展價值目標基本原則,“社會發(fā)展的價值目標包括了三個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基本原則,即人類尊嚴(human dignity)、平等(equality)和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10]”,又是政府盡責的體現(xiàn),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12]”。同時,將基本公共體育服務作為一種福利來看,Qp/Ip=Qx/Ix 時,實現(xiàn)了英國社會政策的鼻祖,現(xiàn)代社會政策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理查德·蒂特馬斯(Richard Titmuss)提出的福利的“獨特潛能”,他認為:“福利具備同時實現(xiàn)兩個目標的獨特潛能。第一、它能夠再分配資源,并因此減少不平等;第二、它能夠通過過程和制度實現(xiàn)這種再分配,而這樣的過程和制度本身能夠促進社會整合并鼓勵伙伴關系[13]”。
如果Qp/Ip >Qx/Ix,則說明此人享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水平高于別人,而他們的“投入”是相同的。此人如果站在“利他主義視角”來看“福利”(此處指: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利他主義視角假定:“一個更加公平和整合社會的建立,有助于培養(yǎng)公民間的相互責任感,幫助他們實現(xiàn)道德潛能[13]”?!案@娜蝿赵谟冢褐匦路峙滟Y源和機會,由此提供一個鼓勵和表達利他主義的機制[13]”。那么此人一方面可能會將基本公共體育服務不均等這一實情通過正式渠道反映給政府相關部門,另一方面可能會將對比方享有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水平較低的實情告訴對比方。同時,對比方自己也會根據(jù)與別人對比實情了解真實情況,當感覺自己享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水平低于別人時,就會覺得社會不公平,他會通過不同的渠道反映這一實情,要求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即達到Qp/Ip=Qx/Ix狀態(tài)。
如果Qp/Ip<Qx/Ix,則說明此人享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水平低于別人,而自己與別人的“投入”是相同的,他會感到社會不公平。從追求個人利益的視角來看“福利的任務是提供激勵機制,并在促成公共利益的過程中引導自我改善愿望的實現(xiàn)。[13]”因此,無論是從追求個人利益,還是從維護自身的體育權利方面來考慮,此時他都可能會通過一定的渠道要求政府相關部門提高自身享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水平,以便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即達到Qp/Ip=Qx/Ix狀態(tài)。
可見,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包含了社會公平和正義的要求[14]”,是公民依照公平理論應該得到的結果,公平理論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
除了將“自己”與“別人”享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進行橫向比較外,縱向上,人們可以將自己現(xiàn)在所得到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與自己過去所得到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進行比較。如以Qpp代表自己目前所享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Qpl代表自己過去所享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Ipp代表目前對自己作為國家公民的感覺,Ipl代表過去對自己作為國家公民的感覺,則比較的結果也存在三種:
如果Qpp/Ipp =Qpl/Ipl,此人認為自己所享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水平?jīng)]有提高,從體育領域來看,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沒有實現(xiàn)與經(jīng)濟及其它社會事業(yè)同步協(xié)調發(fā)展,政府沒有將財政收入均衡地投入到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這一塊“民生”,由于幸?;诿裆虼?,此人作為國民的幸福感不會增加。
如果Qpp/Ipp >Qpl/Ipl,此人認為自己所享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水平得到提高,從體育領域而言,自己的福利增加了,享受到了發(fā)展的成果。此人的幸福感增強。這符合國民對“社會發(fā)展的預期”。因為“佩瓦(Paiva,1977)和梅志理(Midgley,1995)認為社會發(fā)展的目標及其實質是人類的福祉;在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社會發(fā)展與社會福利其實是同義詞;福爾克(Falk,1984)認為,社會發(fā)展的目標是通過政治和經(jīng)濟制度的變革,借助全面的、綜合的社會服務,滿足人類需要、促進其潛能的實現(xiàn)[10]”。
如果Qpp/Ipp <Qpl/Ipl,此人感覺自己所享有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水平降低,從體育領域而言,自己的福利減少了,沒有享受到了發(fā)展的成果。此人的幸福感下降。這不符合國民對“社會發(fā)展的預期”。因為“從人類福利的實現(xiàn)途徑來看,社會發(fā)展被視為‘一個有計劃的社會變革過程,其目的是在經(jīng)濟不斷增長的的同時促進整個人口的福祉’(Midgley,1995)[10]”。此時,此人覺得很不公平,工作、學習的積極性將會下降,此人會通過不同途徑要求政府相關部門提高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水平。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衡量國家制度道德性和合理性的根本政策和標準[15]”。由以上對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社會契約論、社會交換論、公平理論(又稱:社會比較理論)基礎的探究可見,推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融合了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作為價值理性,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在于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維護人的尊嚴,達到“重人貴生”目的;作為工具理性,就是將推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作為工具(手段),通過實踐的途徑確認該工具(手段)的有用性,從社會整體層面,追求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效用的最大化。推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性決定了其理論基礎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作為構建“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重要步驟,推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其理論基礎涉及到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財政學、福利經(jīng)濟學、制度經(jīng)濟學等多個學科,希望更多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對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理論基礎進行深入研究,為推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奠定堅實的理論根基。
[1]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第3版.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219,238,233,232,223,224,228.
[2]周長城.經(jīng)濟社會學[M].第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53.
[3]斐迪南·滕尼斯[德].共同體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02,103.
[4]袁峰.西方政治學名著提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7,64.
[5]謝立中.西方社會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277,278.
[6]阿爾文·古爾德納[美].互惠規(guī)范:一個初步的陳述[M].轉引自馮鋼.社會學基礎文獻選讀.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364,359.
[7]盧梭[法].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第2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25,26,23,30,24,34.
[8]周三多,陳傳明,魯明泓.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第4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521-523.
[9]盧梭[法].社會契約論[M].修訂第3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16,117.
[10]彭華民,等.西方社會福利理論前沿:論國家、社會、體制與政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3,185,186.
[11]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的講話”[Z].2005-02-19.
[12]溫家寶.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Z].2010-03-15.
[13]艾倫·肯迪[英].福利視角:思潮、意識形態(tài)及政策爭論[M].周微,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7,2.
[14]胡祖才.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包含社會公平正義要求[EB/OL].2012-07-19.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門戶網(wǎng)站.www.scio.gov.cn.
[15]劉瓊蓮.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論基礎[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0(7).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Z].201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