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四江
(湖南科技大學法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輕罪被害人之刑事訴訟賠償機制探究
——以域外相關立法與司法經驗為借鑒
吳四江
(湖南科技大學法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輕罪行為雖然情節(jié)輕微、對社會的整體危害不大,但對被害人的人身、財產所造成的危害仍然可能很大。受我國刑法對犯罪行為致害的賠償范圍不全面、刑事訴訟制度不科學、執(zhí)行刑事判決偏重于對嚴重犯罪受害人救助、犯罪人經濟條件差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當前刑事被害人特別是輕罪被害人經濟賠償普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刑法不作修改的條件下,有必要從刑事訴訟法視域完善輕罪被害人刑事賠償機制,改變目前輕罪被害人難以獲得刑事賠償、無刑事精神損害賠償等現狀,因此應增加輕罪刑事精神損害賠償、強制勞役酬金賠償制度規(guī)范刑事追贓制度等路徑,達到既保護被害人合法權益又維護社會秩序的刑事立法宗旨。
輕刑;被害人;索賠機制;易服勞役制度
我國刑法沒有對重罪和輕罪進行立法區(qū)分,一般認為重罪與輕罪的分界線以3年有期徒刑為宜,即法定最低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屬于重罪;反之,屬于輕罪。這一標準兼顧了立法和司法,比較符合我國實際?!蛾P于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見》等相關規(guī)定對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做了原則性的規(guī)定,但實務中往往更側重于對嚴重暴力犯罪的被害人予以救助,對輕罪被害人則常有忽略。加之我國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往往遭遇執(zhí)行難等普遍問題,實務中常會出現輕罪被害人通常什么也得不到的情況。以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犯罪為例,我國刑法分則第135條規(guī)定:“安全生產設施或者安全生產條件不符合國家規(guī)定,因而發(fā)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jié)特別惡劣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敝卮髣趧影踩鹿史缸飳儆谶m用輕刑范疇,對犯罪行為人的刑罰往往很輕,但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犯罪一方面造成被害人人身傷亡,另一方面導致被害人及其家屬的財產損失和精神痛苦。筆者試圖在借鑒域外相關立法及司法實踐的基礎上構建我國輕罪被害人之刑事賠償機制。
(一)美國
《美國模范刑法典》將犯罪分為重罪、輕罪和微罪:“本法典指定為重罪、或者可處死刑或者未適用加重刑期之規(guī)定1年以上監(jiān)禁刑的實質犯罪是重罪;本法典或者本法典生效后頒布的其他制定法規(guī)定為輕罪的實質犯罪,或者依照本法典或本法典以外的制定法處以最高不超過1年監(jiān)禁刑的實質犯罪為輕罪;本法典或者本法典生效后頒布的其他制定法規(guī)定為微罪的實質犯罪,或者依照本法典或本法典以外的制定法處以最高不超過30天監(jiān)禁刑的實質犯罪為微罪?!比纭睹绹7缎谭ǖ洹返?11.2條(輕率地使他人處于危險狀態(tài))規(guī)定:“行為人輕率地實施使他人處于或者可能處于遭受死亡或者嚴重身體傷害的危險狀態(tài)的行為的,成立輕罪?!睘楸U陷p罪被害人之刑事賠償,《美國聯(lián)邦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11條(e)規(guī)定了答辯協(xié)議程序,即美國式辯訴交易制度。辯訴交易是指在開庭前,由提起控訴的檢察官與被告人及辯護律師私下進行協(xié)商,達成協(xié)議,被告人作有罪答辯、履行刑事賠償,檢察官則相應地撤銷部分指控、降格指控或者在量刑上向法官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建議,以此處理輕罪的一種訴訟方式;如果法院同意此項協(xié)議,就依據控辯雙方商定的刑罰判決,該輕罪案件遂可不經過正當法律程序而告終結。在美國刑事訴訟中,辯訴交易可以節(jié)省訴訟開支,提高訴訟效率,已成為處理輕罪案件的基本途徑。輕罪被害人享有安全保障權、參與程序權、聽取意見權、與檢察官進行協(xié)商和獲得及時賠償等訴訟權利。1這樣既達到刑法規(guī)定的處罰目的,又能迅速地結束程序和及時賠償被害人的損失、保障被害人及其家屬的基本生活。
為充分保障輕罪被害人之刑事賠償,美國建立有強制勞役酬金賠償制度。各州會建立一個賠償中心,罪犯在獲得假釋離開監(jiān)獄去中心之前,與被害人簽訂一個合同,答應做工并將部分收入定期付給被害人。2這是通過強化刑事執(zhí)行來保障輕罪被害人之刑事賠償。罪犯與賠償中心簽訂勞動履賠合同,確定罪犯與賠償中心之間的權利、義務,使雙方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勞動履賠合同的內容包含以下條款:合同期限、工作內容、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勞動報酬、勞動紀律等。合同中沒有訂明的條款,參照勞動法、聯(lián)邦刑事訴訟規(guī)則的規(guī)定;合同簽訂后,雙方都應認真履行。罪犯這時成為賠償中心的內部員工,必須服從賠償中心對勞動過程的統(tǒng)一管理。在合同期內,罪犯不能隨意自行離職,賠償中心也不能任意解除合同,并且及時將賠償金支付給被害人。
(二)德國
《德國刑法典》第12條規(guī)定:“重罪指最低刑為1年或1年以上自由刑的違法行為,輕罪指最高刑為1年以下自由刑或科處罰金刑的違法行為?!比纭兜聡谭ǖ洹贩謩t第二十八章(危害公共安全)第318條(毀壞重要設施)規(guī)定:“①對水管、水閘、堰閘、堤壩或其他勞動安全設施或橋梁、渡船或用于蓄水、通風或用于工人出入的勞動安全設施加以毀棄、損壞,因而危及他人身體或生命的,處3個月以上5年以下自由刑。②犯本罪未遂的,亦應處罰。③行為人因其行為嚴重損害他人健康或不特定多數人的健康的,處1年以上7年以下自由刑。④行為人因其行為導致他人死亡的,處3年以上自由刑。⑤犯第③款之罪情節(jié)較輕的,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自由刑,犯第④款之罪情節(jié)較輕的,處1年以上7年以下自由刑。⑥在第①款情形下,行為人過失造成危險的,或過失為上述行為且過失地
造成危險的,處3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刑?!睘楸U陷p罪被害人之刑事賠償,落實刑法規(guī)制,《德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處罰令程序。處罰令程序是指對于輕罪案件,經檢察官的書面申請,地方法院的刑事法官、陪審法庭可以不經審判以書面處罰令確定對行為的法律處分;法官只對檢察官的書面申請及其案卷材料進行審查,并據此決定是否發(fā)布一項處刑命令。處罰令程序是一種迅速而簡便的審判程序,設立這一程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訴訟效率,既使輕刑犯罪人得到應有的處罰,又及時解決被害人刑事賠償問題。
《德國刑法典》第46a條(犯罪人—被害人和解)規(guī)定:“行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院可依據第49條第1款減輕其刑罰,或者如果可能科處的刑罰不超過1年有期徒刑或360單位日罰金之附加刑的,免除其刑罰:①努力與被害人達成和解(犯罪人—被害人和解),其行為全部或大部分得到補償;②被害人的補償要求全部或大部分得到實現的?!陛p刑犯罪人在刑事程序中應給被害人賠禮道歉和賠償經濟損失,刑事和解作為減輕、免除刑罰的依據。為實現刑法的規(guī)定,《德國刑事訴訟法》第153a條規(guī)定:“經負責開始審理程序的法院和被告人同意,檢察院可以對輕罪暫時不予提起公訴,同時要求被告人作出一定的給付,彌補行為造成的損害”;如果犯罪人給予經濟賠償,檢察官可以依法不起訴、法官可以停止審判從而中止訴訟程序。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伯特恩·許乃曼針對德國刑事法中被害人角色,提出了“三根支柱”的理論:在實體刑法上,刑法應在預防社會危害、保護被害人權益方面反映出它的一般威懾功能;在刑事程序上,被害人的地位只有在不危害出于刑事審判的真正目的的前提下,才能被承認為訴訟主體,程序本身也是在延續(xù)處罰,同時作為程序一部分的公開審判和道義責難,也通過積極的一般預防機制加強了刑法的道義基礎;第三根支柱就是國際上廣泛討論的“以賠償全面或部分取代刑罰”的問題,德國刑事法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認可了“行為人—被害人—調解”模式,該模式將取代刑罰和傳統(tǒng)的刑事審判。3德國刑事訴訟法設置了保障刑法實施的程序,既使輕刑犯罪人得到了應有的處罰,又能夠體現被害人的意愿,使其充分參與刑事訴訟、獲得刑事賠償。
為保障輕罪被害人之刑事賠償,《德國刑罰執(zhí)行法》第43條規(guī)定:“罪犯從事監(jiān)獄中的輔助性勞動,或受雇于私人企業(yè),獲得勞動報酬中的一部分就用于賠償被害人損失?!狈缸锶丝梢栽诠ぷ鲉挝粡氖抡5膭趧樱〉煤戏▌趧訄蟪?,從報酬中扣除一部分作為賠償金,通過強制勞役獲酬賠償措施能擴大保障被害人之刑事賠償的履行途徑。
(三)法國
《法國新刑法典》第111-1條規(guī)定:“刑事犯罪,依嚴重程度,分為重罪、輕罪和違警罪?!钡?11-2條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重罪與輕罪,并確定對此種犯罪行為人適用之刑罰。條例規(guī)定違警罪,并依法律所定界限和區(qū)分,確定對違警罪行為人適用之刑罰。”第131-1至第131-49條則規(guī)定重罪、輕罪和違警罪應適用的各種刑罰:“重罪指應當判處無期徒刑或終身羈押,或者最低為10年有期徒刑或羈押刑法的犯罪;輕罪指科處最高行為10年監(jiān)禁,或判處罰金或日罰金、公共利益勞動、附加刑、剝奪權利和限制權利的犯罪;違警罪指除累犯之情形外,對某一犯罪僅科處不超過10000法郎罰金、限制權利的犯罪?!比纭斗▏滦谭ǖ洹返诙恚ㄇ址溉松碇刈锱c輕罪)第二編(侵犯人身罪)第三章(置人于危險罪)第一節(jié)(對他人造成危險罪)第223-1條規(guī)定:“明顯蓄意違反法律或條例強制規(guī)定的安全或審慎之特別義務,直接致他人面臨死亡或足以造成身體毀傷或永久性殘疾的緊迫即發(fā)之危險的,處1年監(jiān)禁并科15000歐元罰金?!睘楸U陷p罪被害人之刑事賠償,顧及被害人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落實刑法規(guī)定,《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41-1條規(guī)定了
刑事調解:“如共和國檢察官認為采取以下措施能夠確保賠償被害人受到的損害并終止因犯罪造成的擾亂或者有助于犯罪行為人回歸社會,在其就公訴作出決定之前,得直接或通過司法警察警官或共和國檢察官委派的代表或調解人:……④要求犯罪行為人賠償因犯罪造成的損害;⑤經各方當事人的同意,派人在犯罪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間進行調解?!狈▏男淌抡{解是指在被害人與犯罪人之間的和解,犯罪人積極賠禮道歉、賠償損失,被害人諒解犯罪人。該法第41-2條規(guī)定了刑事和解:“只要尚未發(fā)動公訴,對已經承認自己犯有主刑當處罰金或刑期在5年或5年以下監(jiān)禁的一項或數項輕罪的自然人,以及相應場合承認自己犯有一項或數項違警罪的自然人,共和國檢察官均可直接或者通過中間人實行刑事和解,此種和解可以采取以下一項或數項措施:①向國家繳納和解罰金;……⑥在6個月內為公共機構完成不給報酬的勞動,最長時間為60小時;……”法國的刑事和解是犯罪人與國家之間的和解,實質上是對輕罪被害人之刑事賠償通過非刑罰化處理來實現。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在物質上、心理上受到損害時可以得到賠償,可以不受檢察官的幫助甚至在與檢察官意見相反的情況下啟動公訴。凡因輕罪被害人作為民事當事人向預審法官提出申訴的,預審法官應將申訴書轉報檢察官,以便提出公訴書。對檢察官提出不予偵查意見書的,預審法官有權以附理由的裁定繼續(xù)偵查。這在一定程度上以私訴權制約了公訴權。4
(四)日本
日本刑法典沒有輕重罪的劃分,而是通過具體犯罪區(qū)別,如《日本刑法典》第二編(罪)第二十八章(過失傷害罪)第211條(業(yè)務上過失致死傷等)規(guī)定:“懈怠業(yè)務上必需的注意,因而致人死傷的,處5年以下懲役、監(jiān)禁或者50萬元以下罰金;因重大過失致人死傷的,亦同。”為迅速處理輕罪案件,提高訴訟效率、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日本刑事訴訟法設立了快速處理該類案件的程序,《日本刑事訴訟法》第291條規(guī)定:“被告人對起訴書記載的訴因作出有罪陳述時,法院聽取檢察官、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意見后,以被告人陳述的有罪部分為限,可以作出依照簡易公審程序進行審判的裁定?!钡?61條規(guī)定:“簡易法院依據檢察官的請求,可以對其管轄的案件,在公審前,以簡易命令處以50萬元以下的罰金或者罰款。在此場合,可以作出緩刑、沒收或者其他附加處分?!痹谛淌略V訟中,被害人享有附帶審判請求權、獲得損害補償權、民事和解權等訴訟權利。為尊重被害人請求追究輕刑犯罪人責任的意志,該國設置了告訴、告發(fā)、請求等制度;同時,為限制檢察官對于起訴的任意裁量權和保護被害人權益,還建立了檢察審查會及附審判請求制度。5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既落實了刑法關于輕罪的處罰,又開辟了多種訴訟途徑落實被害人的刑事賠償,從而更加充分地發(fā)揮了刑事訴訟的職能。
(五)意大利
《意大利刑法典》第39條規(guī)定:“犯罪分為重罪和違警罪,依法應當被判處徒刑或罰金的行為屬于重罪,依法應當被判處拘役或罰款的行為屬于違警罪。”如《意大利刑法典》第二編(重罪分則)第六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437條規(guī)定:“故意移動或者不放置勞動安全預防裝置。不放置用于預防災禍或勞動安全的裝置、設備或信號的,或者對之進行移動或者損壞的,處以6個月至5年有期徒刑。如果行為導致災禍或事故的發(fā)生,處以3年至10年有期徒刑?!钡?51條規(guī)定:“因過失而未放置預防災禍或勞動安全的裝置。因過失而未放置或者移動用于滅火、搶救、災禍或勞動安全救護等目的的設備或其他工具的,或者使之不可使用的,處以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103至516歐元罰金?!庇捎谥卮髣趧?/p>
安全事故犯罪等輕刑犯罪不斷上升,案件增多,若都按正規(guī)程序審結,便會導致案件積壓,而且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等司法資源,所以,意大利刑事訴訟法典順應刑事訴訟簡易化趨勢,設置了輕罪特別程序:(1)辯訴交易程序,即在審判開始前,檢察官和辯護律師可以就輕刑被告人的判刑問題進行協(xié)商,被告人賠償損失,被害人諒解犯罪行為,達成協(xié)議,并請求法官以此協(xié)議作為判決內容??剞q雙方答成協(xié)議后,法官對其進行審查,如果它是合法和合理的,那么可據此直接對輕刑被告人作出判決。(2)處罰令程序,即法官根據檢察官提出的通過對被告人減輕罰金處罰來解決輕罪案件的建議而發(fā)布的獨立運用財產刑的命令的程序。對輕刑罪案件,檢察官可要求法官直接對被告人處以罰金,并且相應減少罰金50%。6意大利刑事訴訟法典提供了較為簡單、快捷、便宜的途徑,在提高訴訟效益方面顯示了巨大的靈活性和獨創(chuàng)性,在協(xié)調公正與效率的關系上提供了一種新的訴訟模式。既滿足了刑法規(guī)定輕罪的處罰,又保障了輕罪被害人之刑事賠償落到實處,在訴訟公正與訴訟效率之間找到了合理的平衡點。
(六)小結
上述五國有關輕罪被害人之刑事索賠機制的特點主要可概括如下。
第一,訴訟方式基本適用簡易程序。上述五國刑法對輕罪大多適用簡易程序,為節(jié)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提高訴訟效率,通過訴訟程序的繁簡分流能解決訴訟公正與訴訟效率之間的價值沖突,如意大利、日本設置了多種程序,對輕罪案件適用簡易程序,有利于實現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訴訟效率,也有利于被害人的刑事賠償及時到位,盡快恢復被害人受到的損失,維護社會穩(wěn)定。
第二,強制勞役酬金賠償正當化。美國、德國等國家采取強制勞役酬金賠償制度,輕刑犯罪人在特定崗位上從事有償勞動并從報酬中扣除賠償金的做法最為簡便易行,即他如果不能賠償被害人的經濟損失,法院可以科處其在特定崗位上進行有償勞動,除按照法定比例從工資中扣除賠償金外,還規(guī)定其在工作生活中應當遵守有關事項。這樣可以保障賠償金的順利執(zhí)行,這種做法具有較大合理性和可行性。這些國家還采取強制性公益勞動的做法,對一些嚴重缺少人手的公益性工作,安排輕刑犯罪人去做,通過從事公益性勞動,適當限制輕刑犯罪人自由支配的時間,公益勞動收入可以為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提供新的途徑,實現被害人的經濟利益。
第三,體現合意性刑事司法政策。在美國、意大利的辯訴交易與法國、德國的刑事和解中,被害人與犯罪人的參與度很高,被害人可以就案件自己作出決定而不是由司法系統(tǒng)為其作出,能感受到和解協(xié)議和經濟賠償的合理性,并且對和解協(xié)議的履行率高于法院的判決賠償履行率感到滿意。在傳統(tǒng)刑事司法中,被害人被邊緣化,政府向罪犯提供住所、食品、醫(yī)療、就業(yè)培訓和娛樂設施等促使其過上正常生活的條件,而被害人則必須通過自己的奮斗來獲取這一切,盡管他們是被害人,罪犯是加害人。推行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積極探索刑事和解之路,犯罪人接受刑事處罰、被害人獲得刑事賠償和心理安慰,合意性司法模式對處理輕罪案件具有特別的積極意義。
以上第一項、第三項特點我國現行法已有相關規(guī)范,強制勞役酬金賠償制度值得借鑒,后文將予以詳述。
其一,被害人難以獲得刑事賠償。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2012年《高法解釋》)第155條規(guī)定:“對附帶民事訴訟作出判決,應當根據犯罪行為造成的物質損失,結合案件具體情況,確定被告人應當賠償的數額。犯罪行為造成被害人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y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付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等費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等費用?!边@樣規(guī)定有利于被害人積極控告犯罪、參與訴訟,符合被害人心理訴求,但是輕罪所遭受的經濟損失能否順利通過司法程序得到彌補,已有的法院判決案例證明輕罪被害人所遭受的經濟損失很難獲得賠償,或者因為犯罪人逃逸而根本得不到賠償;或者因為法院通常在作出刑事賠償裁判時對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能力缺乏必要調查或得不到準確的調查結果(通常偏?。?,從而導致刑事賠償裁判確定的數額一般低于賠償義務人應承擔的賠償數額,有時這種“以刑代賠”的做法很可能使輕罪被害人的經濟損失僅得到一點象征性的賠償。適用重刑尚可通過報應刑罰使被害人得到一定程度的寬慰,而輕刑則有可能使被害人什么也得不到。
其二,無刑事精神損害賠償法律規(guī)定。2012年《高法解釋》第138條規(guī)定:“被害人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有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1986年《民法通則》第120條規(guī)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guī)定?!?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對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作了擴大。因此,民事法律的有關規(guī)定在刑事精神損害賠償上尚未得到充分體現。況且像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犯罪等輕罪給被害人及其家屬帶來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不予精神損害賠償不利于輕罪被害人合法權益特別是經濟利益的公平保護。
其三,無犯罪強制勞役酬金賠償制度。我國不僅缺乏強制勞役酬金賠償制度,就連類似于該制度的追繳贓款和罰金刑的易服勞役制度也未能被立法所認可。而拋開刑事案件中的損害賠償而言,對單純民事?lián)p害賠償糾紛案件而言,1957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被判處徒刑并追繳贓款的犯罪分子無力退繳贓款可否易服勞役問題的函》認為以勞役抵償退繳贓款是不適當的,1991年《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規(guī)定:“執(zhí)行程序中,雙方當事人協(xié)商以債務人勞務或其他方式清償債務,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不損害社會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應予準許。”這種做法借鑒到刑事案件的損害賠償也無本質的障礙,對于輕刑犯罪人由于疏忽造成被害人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既可以通過強制勞役酬金賠償措施來警示輕刑犯罪人(特別是那些犯罪后逃逸的輕刑犯罪人)。
下文所述之刑事賠償機制雖并非僅針對輕罪被害人專門適用,但鑒于本文所論主題,對各項刑事賠償機制之完善建議將限于輕罪被害人的范圍。
其一,立法應規(guī)定犯罪精神損害賠償。對于刑事訴訟法將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限于物質損失的規(guī)定,理論界有頗多爭論。鑒于附帶民事訴訟在本質上仍然屬于民事訴
訟,其他國家或地區(qū)對附帶民事訴訟的損害賠償范圍一般都依民法之規(guī)定。如我國臺灣地區(qū)2002年“刑事訴訟法”第487條規(guī)定:“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于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對于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前項請求之范圍,依民法之規(guī)定。”相比較而言,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顯然要小于民法的規(guī)定,而且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對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的規(guī)定也不一致。有學者認為“物質損失”和“經濟損失”兩個術語之間沒有實質的區(qū)別;也有學者認為刑法之所以規(guī)定為“經濟損失”,表明立法者所持的擴大附帶民事訴訟賠償態(tài)度。7但用“經濟損失”一詞來概括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并不妥當,其具體的含義也難以明確,而且實體法和程序法這種規(guī)定上的不一致極易造成法院裁判上的混亂狀態(tài),并不利于公正地保障輕罪被害人的權益。因此,有必要按照民法的規(guī)定統(tǒng)一確定附帶民事訴訟的損害賠償范圍,應當在附帶民事訴訟中確立刑事精神損害賠償,況且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犯罪等輕罪必然造成被害人及其家屬精神痛苦,即使不在所有犯罪中規(guī)定刑事精神損害賠償,也可先在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犯罪等輕罪中試行規(guī)定刑事精神損害賠償。雖然最高法院關于刑事訴訟法的解釋明確排除了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的價值越來越受重視,針對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犯罪等輕罪確實造成被害人及其家屬精神痛苦,有的甚至伴隨被害人終身,要求進行刑事精神損害賠償也名正言順。應當從根本上加以改革,在刑事訴訟法上明確規(guī)定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犯罪等輕罪的刑事精神損害賠償可以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提起,具體理由如下。第一,從精神損害賠償本身的意義來看,其有必要在附帶民事訴訟中加以確立。法律確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只是借財產賠償的形式對人格關系中的糾紛進行調整,因為在市場經濟社會中,采用經濟的方式解決民事爭端,是一個較為有效的辦法,既可以撫慰、救濟被害人的損失,又可以讓輕刑犯罪人支出金錢,起到經濟制裁的作用,還可以警示社會,預防侵權行為。附帶民事訴訟在本質上仍是一種由民事侵權糾紛引起的訴訟,而且,相對于一般的民事訴訟原告來說,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被害人)受到的精神方面的痛苦和打擊往往更為嚴重。因此,精神損害賠償所具有的撫慰功能和全面懲罰功能同附帶民事訴訟的設立目的更為吻合,更有必要加以確立。第二,從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問題應適用民法規(guī)定來看,精神損害賠償也應當在附帶民事訴訟中予以確立?;诟綆袷略V訟在本質上仍為民事訴訟的認識,各國在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問題上,一般都強調適用民法。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明確規(guī)定精神損失可以要求賠償。因此,從適用民法的規(guī)定來看,應當在附帶民事訴訟中確立輕罪的精神損害賠償。如何在附帶民事訴訟中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具體數額,則需要法官對被害人精神損害程度,以及對犯罪人的過錯程度,侵害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jié),侵權行為造成的后果,犯罪人的獲利情況、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綜合權衡,行使其自由裁量權來具體確定。
其二,刑事追贓制度規(guī)范化。為保障輕罪被害人之刑事賠償,應該強化追贓措施。所謂刑事追贓,是指公安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中依法追繳輕刑犯罪人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并將其返還被害人或者予以沒收的司法行為。根據《刑事訴訟法》、《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試行)》等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公、檢、法三機關都有追贓的權力和義務。我國《刑法》第64條規(guī)定:“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應當予以沒收?!笔紫?,公安司法機關在輕罪案件追贓過程中應建立相對獨立
的追贓程序,通過提押、傳喚、公告等措施使與追贓有關的各方當事人及時參與追贓程序,保障各方當事人能夠提出自己的合理主張并相互舉證、質證以及辯論,對于追贓過程中的民事法律關系,法庭應當按照民事訴訟程序進行審理和認定。對于針對追贓問題的裁判結果,應該允許當事人上訴,打通當事人的權利救濟渠道。其次,對于輕刑犯罪人逃往國外的,應健全刑事追贓合作機制。刑事追贓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健全合作機制,主要是指加強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當前,輕刑犯罪人逃往國外是躲避刑事處罰的主要方式,因此法院在刑事追贓過程中應該積極利用雙邊條約和國際條約開展國際刑事司法合作,建立符合實情的資產分享制度,盡快出臺《刑事司法協(xié)助法》,改善因缺乏法律依據而在追贓方面得不到他國司法機關配合的現狀。8法院系統(tǒng)內部則需要建立跨國追贓申請、上報、審批、請求協(xié)助等一系列流程,確保對輕刑犯罪人及其贓款贓物的查控與追繳,保護輕罪被害人的經濟利益。
其三,建立強制勞役酬金賠償制度,開拓刑事賠償履行路徑。強制勞役酬金賠償制度是指對不能履行生效裁判文書確定的刑事賠償義務但有勞動能力的輕刑犯罪人,人民法院依被害人申請責令犯罪人到特定的勞動場所進行強制性勞動,勞務單位(“刑事賠償服務中心”)支付犯罪人必需生活費用后的剩余勞動所得直接扣留并轉交人民法院用于償還被害人經濟損失的一種執(zhí)行措施。被害人通過附帶民事訴訟得到的刑事賠償判決不能因實踐中難以被執(zhí)行就可以不了了之,為保障輕罪被害人之刑事賠償,有效警示社會,犯罪人應該為自己的犯罪行為承擔民事責任而受強制性勞役酬金履行和實現賠償責任的約束。為此,首要的是建立“刑事賠償服務中心”,作為中介組織提供政府與社會、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良好的溝通互動平臺,政府為“刑事賠償服務中心”提供財政、稅收、社會保障等方面扶持政策。“刑事賠償服務中心”為犯罪人提供易服勞役地點,與政府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承擔監(jiān)管強制勞役酬金賠償活動,在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進行溝通,傳遞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有關刑事賠償履行的信息,為二者之間建立有序的履行機制搭建一個平臺,從而實現刑事賠償裁判書確定的結果,有利于犯罪人履行刑事賠償裁判、保障被害人的經濟利益。此外,“刑事賠償服務中心”在強制勞役酬金賠償中應作為犯罪人就業(yè)的促進者,使之成為犯罪人獲得生存技能的場所?!靶淌沦r償服務中心”應該運用項目管理方法,明確項目負責人,項目團隊根據需要安排針對每一具體領域的專門負責人,如專業(yè)負責人、財務負責人、項目助理等,每個成員在項目團隊中有明確的分工與責任。這樣不僅有利于增加工作的滿意度,使個人價值得以充分體現,還能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實現項目目標。
其四,建立輕罪非監(jiān)禁刑執(zhí)行機構。目前從我國實際查處違法犯罪的結果來看,普遍存在著對輕刑犯罪打擊不力的問題,表現出“發(fā)案多、查處少;行政處罰多、移送司法少;查處一般犯罪多、追究操縱主犯少;適用緩刑多、判處實刑少”的“四多四少”現象。9輕刑犯罪大多適用緩刑,需緩刑執(zhí)行機構監(jiān)督。建立非監(jiān)禁刑執(zhí)行機構是當前更好保護犯罪被害人權利的一項措施,也是由我國非監(jiān)禁刑“緩而不刑”、“管而不制”的現實情況所決定的。因為輕刑犯罪人多數被適用非監(jiān)禁刑,作為緩刑執(zhí)行機構的公安機關已不堪重負,存在著嚴重的警力不足。筆者主張在每個地級市(地區(qū))成立獨立的非監(jiān)禁刑執(zhí)行委員會,在每個縣(區(qū))設立執(zhí)行局,各級執(zhí)行機構的人事、財政、考核、審計均直屬于省級政府。執(zhí)行委員會包括主任執(zhí)行官、副主任執(zhí)行官、事務執(zhí)行官等,還可吸收一定數量的志愿者。主任執(zhí)行官負責一個地區(qū)全面的緩刑工作;事務執(zhí)行官按分工管理,主持某一類或
幾類人員執(zhí)行的日常監(jiān)管;志愿者則按執(zhí)行官的批示和指導協(xié)助執(zhí)行的開展。執(zhí)行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有:第一,強化對執(zhí)行人員的動態(tài)管理、落實日常義務履行情況的監(jiān)督;第二,組織指導非監(jiān)禁刑執(zhí)行調查和提出執(zhí)行非監(jiān)禁刑建議以及撤銷非監(jiān)禁刑建議;第三,通過對經濟、心理、社會處境切實的分析研究,找出犯罪被害人遭受犯罪產生的危害,幫助他們盡快恢復正常,重新融入社會。由于非監(jiān)禁刑的實施、撤銷直接影響當事人的切身利益,有必要使程序精密化。在非監(jiān)禁刑決定程序中引入聽證制度,既可以克服法官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過度的主觀化,使他們更充分地認識被害人所受到的損害和侵犯,從而有利于法庭做出最符合被害人需要的判決結果;又可以提高人們的認同感,容易為當事人所接受,可以更好地實現對非監(jiān)禁刑改造人員的社會監(jiān)督,最大限度地實現公平、公正、公開。聽證地點要方便當事人(被害人)的參與,既要便于查清事實,又不能過于隨意,有損司法的嚴肅;從目前實際情況看,可以在基層法庭、司法所、派出所進行,也可以到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的村委會或居委會進行。具體聽證程序可以借鑒行政法的有關做法。
注:
1[美]愛倫·豪切斯泰勒·斯黛麗、南?!じヌm克:《美國刑事法院訴訟程序》,陳衛(wèi)東、徐美君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22頁。
2Spalek,B.,Crime Victims:Theory,Policy and Practice,Palgrave Macmillan,2006,286.
3[德]克勞思·羅科信:《刑事訴訟法》,吳麗琪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94頁。
4[法]貝爾納·布洛克:《法國刑事訴訟法》,羅結珍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頁。
5[日]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訴訟法》(下),張凌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19頁。
6周欣:《歐美日本刑事訴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頁。
7吳四江:《被害人保護法——以犯罪被害人權利為視角》,中國檢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頁。
8黃風等主編:《境外追逃追贓與國際司法合作》,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頁。
9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主編:《行政執(zhí)法——挑戰(zhàn)與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頁。
(責任編輯:江鍇)
D F738.2
A
1005-9512(2013)06-0133-09
吳四江,湖南科技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