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如香 王敏
壽光特殊教育學校 山東壽光 262700
在特殊學校里,聾啞學生之間的交流靠的是眼睛和手勢,他們無法從外界的有聲世界獲取任何的信息,部分學生甚至不敢走出學校,怕面對社會不友善的目光。他們待在學校接受教師的指導,認真學習知識和技能,渴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特教教師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技能,希望能夠滿足聾啞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度。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信息技術(shù)逐漸走進課堂教學之中,為學生展現(xiàn)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也讓教師的教學找到了新的方向。
聾啞學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導致他們與一般的兒童不同,無法用語言表達內(nèi)心所想。因此,很多學生極度自卑,不愿意與外界交流,非常敏感,教師稍微不注意便會傷害到學生的情緒。甚至有許多學生在教師上課時不愿意看到教師張口說話,教師教學存在很大的難度。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就要憑借眼神和手勢進行交流和授課,就這樣一堂課上下來,不但教師疲憊不堪,渾身乏力,而且學生也緊繃神經(jīng),效果不見得很好。而信息技術(shù)輔助教學手段的引入,彌補了教師與學生的隔閡,迅速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清楚地看到畫面,從直觀形象的畫面中感受與眾不同的教學氛圍,體驗全新的事物,并有效地激發(fā)學習興趣,調(diào)動內(nèi)在潛藏的情感。
如在講解《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時,將當時千鈞一發(fā)的情景中,董存瑞不懼怕敵人的槍林彈雨,為了新中國勇于犧牲的場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讓學生如身臨其境,感受到當時的緊張氛圍以及董存瑞的愛國情懷。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教師解決了如何向聾啞兒童表達董存瑞當時的心境的問題,也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了有效的情感交流。
學習不只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也是在向?qū)W生傳達作者所處時代背景、當時的心境以及文章所表達的價值觀和情感觀。以往教師在講解語文課本時,很難用手勢表達出歷史的宏觀場景,也無法將原本的知識進行深度和廣度的拓展。信息技術(shù)通過動畫、文字等資料,配合色調(diào)、光度、聲音、形體等形式,將無法用肢體表達的知識匯成圖像,彌補學生聽覺上的缺陷,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度和認同度,有效地傳遞大量的課外知識。
在特教語文教學中,只要善加利用信息技術(shù),就能夠大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全面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對于聽覺有障礙、語言表達受限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感官意識特別強烈,但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所能利用的東西太少,無法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意識,一成不變的肢體表達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的思維容易在靜態(tài)的環(huán)境中出離教師的教學范圍,給教學造成困難。信息技術(shù)的巧妙運用,則將靜態(tài)的課堂變成動態(tài)的課堂,學生能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比如講述《精彩的馬戲》時,無法做到將學生帶到馬戲團去觀看,教師單一的表達也讓學生感受不到馬戲的奧妙所在。但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shù),通過多媒體課件能彌補沒有看過馬戲的遺憾,以圖像、聲音等將《精彩的馬戲》一文變成可見的東西,學生能夠看到猴子爬桿的矯捷,也能夠看到黑熊踩木球的笨拙,還能看到山羊走鋼絲的謹慎……信息技術(shù)巧妙地將文章化靜為動,學生在信息技術(shù)的幫助下深入、全面地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nèi)容和意思。
許多聽覺有障礙的學生對學習有抵觸情緒,不愿意思考過于復雜的問題,這是特殊學生的“自我保護心理”。以往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一直對如何化繁為簡,讓學生簡單而有效地理解課堂內(nèi)容這個問題感到頭疼。信息技術(shù)幫教師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信息技術(shù),將復雜的問題通過其他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觀感中尋找問題,并積極思索答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講《田忌賽馬》時,涉及到戰(zhàn)略的問題,而在讓學生理解田忌安排馬的順序的深意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幾種等級的馬比賽的場景,并搭配出書中所沒有提到的比賽順序,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田忌要用下等馬對中等馬,上等馬對下等馬?”通過課件的展示,將復雜的“戰(zhàn)略問題”化成簡單的賽馬展示,學生迅速而有效地理解了“戰(zhàn)略的意義”。
再如教學《桂林山水》這一課,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shù)手段,在上課前為這些特殊學生播放有關桂林山水的視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同樣,在欣賞語段“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時,作為從事聾啞教學的教師如果用手勢和眼神、口型進行教學,顯然不能更好地描述桂林山奇的特點。這時候,教師播放山“奇”的畫面,讓學生一看就知道,桂林這里的山確實與眾不同。最終,教師憑借多媒體信息技術(shù)手段達到了教學目的,對聾啞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有很多的幫助,對教師教學也起到至關重要的輔助作用。
比如在《頤和園》一課中,頤和園的美景是用語言都無法表達其魅力的十分之一的,更遑論是教師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對于頤和園曾經(jīng)所經(jīng)歷的圓明園被毀、八國聯(lián)軍洗劫、大量文物被掠奪等延伸知識,更是很難表達。借助多媒體課件,將頤和園的美景沿著書本所描述的走向一點點兒地放映,讓學生看到“綠漆的柱子”的“綠色”不是鮮綠,而是帶有歷史印記的淡淡的綠,甚至還能夠看到某些地方掉漆的樣子,也能夠感受到“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往下望”,看到的大半個頤和園的景色是怎么一個樣子。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八國聯(lián)軍”的暴行、圓明園的現(xiàn)狀等,拓展學生視野的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總之,特殊學校的學生與普通學生并沒有什么不同,聽覺有障礙的學生在其他方面還有異于常人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灌輸更多的關心和呵護,讓他們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愛,同時不斷探索和分析,總結(jié)經(jīng)驗,提高教學技能,挖掘?qū)W生的潛力。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相信會產(chǎn)生更多有利于特殊學生的學習器材和道具,幫助特殊學生理解和感受,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充滿自信,學到更多的知識,在社會實踐中多鍛煉,并來適應這個社會。
[1]張雷,郭霞.信息技術(shù)運用于語文教學的體會與反思[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10(11):50-51.
[2]徐愛勝.特教學校語文有效教學探討[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11(13):69.
[3]高佃中.淺談讓特教學校語文教學充滿活力的方法[J].祖國:教育版,2012(10).
[4]劉曉丹.我對特教學校語文教學的四點看法[J].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雜志,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