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乃和
(南通市海安縣實驗小學,江蘇 南通 226600)
小語教材中的許多文本來自于文學名著,這些文學名著匯集了人類最美好的精神和文化內(nèi)涵。在入選課文時,編者根據(jù)語文教學的要求,結(jié)合學生年齡、心理、認知特點,對名著原文進行了精心取舍與重新“創(chuàng)作”,形成了具有學生閱讀與學習價值的語文教材。教學中,我們根據(jù)教學目標,結(jié)合教學中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巧妙地選用原作中相關(guān)的片段,通過誦讀、欣賞、想象、品悟、拓寫等方法,感受名著語言的韻味、咀嚼名著語言的趣味,體悟名著語言的情味,從而領(lǐng)略原著的語言特色和寫作風格,喚醒學生的語言智慧,使我們的閱讀教學更有深度、力度,語文課堂教學更加“給力”。
古人云:“松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蔽谋臼菍W生欣賞美、體驗美的載體,而誦讀是重要手段。優(yōu)秀文學名著中生動的語言、豐富的人文、綿延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潛移默化地滋潤著孩子的心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欣賞美、體驗美,在聯(lián)想和想象中感受語言的韻味。如《三顧茅廬》課文第三節(jié)的寫景的文字是根據(jù)原著改寫的,但語言風格迥異。相比較而言,原著文言文的句式工整,語言簡練,結(jié)構(gòu)嚴謹,韻味十足,排比句式頗有氣勢,讀起來瑯瑯上口,抑揚頓挫,彰顯了名著中語言的魅力。教學中我插入了原文中的這段文字:
回觀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摘自《三國演義》)
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比較體會,然后再想象畫面,描述畫面。有的學生說仿佛看到了遠處蜿蜒起伏的山岡,清澈見底的溪流向前奔去;有的說仿佛看到一座連綿起伏的山嶺長滿松樹,山前是一片郁郁蔥蔥的竹林;還有的說好像聽到猿猴的叫聲……學生帶著想象描述畫面后,我讓學生有感情地進行誦讀。
教學拓展的原文,雖不似課文白話文這樣通俗易懂,但經(jīng)過師生反復誦讀、品味,運用視覺、聽覺、聯(lián)想等手段,將語言文字描繪的秀麗畫面描述出來,將文本的語言美感充分發(fā)揮出來,體味它的精湛,感受它的魅力,不但訓練了學生的語感,更能深層次地影響他們的精神世界、思維方式,在他們的幼小心靈里播下文化的種子。
《三國演義》中的原文的描寫片段對學生的閱讀具有新的挑戰(zhàn),能激發(fā)學生更加強烈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對比閱讀,細細品味,悄然領(lǐng)略“雅而不澀,俗而不俚”別具一格的語言風格。當被這一風格深深吸引時,學生就能慢慢咀嚼出語言的味道,嚼出了名著的原汁原味,觸摸到經(jīng)典的脈胳,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文學作品審美的感受能力。
將原著改編成語文教材,編者是有選擇性的。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原著的人物特點,豐滿人物形象,教學中我們在學生理解文體、感知人物特點之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和理解水平,適當補寫故事的情節(jié),再對照原著,比較欣賞作者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特色與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特級教師李偉忠在教學《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這篇課文時,就采取這種巧妙方法,使課堂高潮迭起、趣味橫生。李老師首先出示:
晚飯后,趙氏又提起借給兩位舅爺趕考作盤程用的二兩銀子。嚴監(jiān)生____________。
教師讓學生想象當時情景,嚴監(jiān)生會怎么做、怎么說?學生自由練筆,接著組織學生交流。有學生這樣寫道:嚴監(jiān)生氣憤地說:“不行!不行!上次兩個人借我的錢還沒還,我哪有銀子呢?”有學生寫道:嚴監(jiān)生左手捂住胸口,右手揮了揮,生氣地說:“我現(xiàn)在到處都要用錢,這不是割我身上的肉嗎?”
……
在學生暢所欲言時,老師出示原文:
嚴監(jiān)生一言不發(fā),桌子底下有一只貓正趴在他腿上,他一腳把它踢得老遠。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原文的妙處,學生從原文中品悟出作者寫作手法上的兩個特點。一是寫得很有趣味:貓本來很可愛,因為嚴監(jiān)生聽到又要花錢,心里很氣憤,就把怒氣發(fā)泄到貓身上了;二是用詞準確:一個“踢”字生動地反映了嚴監(jiān)生真實的心理活動,“老遠”說明嚴監(jiān)生踢的力氣很大,表明內(nèi)心的憤怒之大。最后老師作小結(jié),引導學生學習作者人物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
這種給名著片段補充情節(jié)的方法,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原著的描寫片段簡直是神來之筆,就像相聲表演中的“抖包袱”再現(xiàn)原文,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細致入微的寫作功力,揣摩到作者犀利深刻、風趣幽默的語言特色。這樣的教學設(shè)計不僅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豐富審美情趣,使課堂的對話教學充滿文化味,更能讓學生領(lǐng)略到原著的精妙之處,使學生與作者進行一次精神與心靈的碰撞,從中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教學《生命橋》課文第四小節(jié),在學生理解了“生命橋”之后,老師補充原文中的沈石溪先生發(fā)出的這樣的感慨:
(出示)我沒有想到,在面臨種群滅絕的關(guān)鍵時刻,羚羊群竟然能想出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辦法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我更沒有想到,老羚羊們會那么從容地走向死亡……(摘自《斑羚飛渡》)
師生合作朗讀。老師巧妙提問:追趕羚羊的獵人們個個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獵槍。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獵人,此時此刻,看到了這樣的情景,你會想些什么?(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
在理解了“生命橋”深刻含義,學生被羚羊們奮不顧身、舍死忘生、齊心協(xié)力的精神感染后,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此時,巧妙引出原著中作者的真實感受,將學生帶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樸實語言中蘊含的深厚情感,縮短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為下文轉(zhuǎn)換角色、表達感受架設(shè)橋梁。這樣借用原著開發(fā)教學資源,也為課堂中文本、學生、老師、獵人、作者之間的多重對話提供了“源頭活水”。同時,作者運用反復手法表達內(nèi)心感受的語言方式值得欣賞與借鑒,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蔽膶W名著的教學是有生命的,是富有情趣魅力和詩意的?;诮虒W目標和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借用原著片段開發(fā)語文教學資源,豐厚語文教材,這也許會成為教學的一個視角,為學生打開一扇小小的窗戶,從中吸取原著語言精華,領(lǐng)略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綺麗風光,喚醒學生的語言智慧。這樣,我們的閱讀教學會更有深度、力度,語文課堂會更“給力”,更具有魅力。